1.《易經》有誰可以簡單概括一下
至于《周易》的“周”字,歷來說法頗多,如,有人認為:周是“易道周普無所不備”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認為《周易》的“周”字是朝代的名稱。
而《周易》的“易”字解釋則更為紛繁。
一說:“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矣。”“易者,日月也。”“晶月為易,剛柔相當。”
一說:“易 ,飛鳥形象也。”
一說:“易,即蜴。蜥蜴因環境而改變自身顏色,日之易,取其變化之義。”
清代陳則震著《周易淺述》,將“易”的定義歸之為二:
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
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
無論何種解釋,說《周易》是講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剛柔相推,變在其中”,則是不會錯的。
到了西漢,儒家學派將《周易》與《詩》、《書》、《禮》、《樂》、《春秋》等奉為經典,稱為“六經”。于是《周易》又被稱為《易經》。
2.誰能幫我簡單介紹一下《易經》
《易經》概述
一、《易經》名字簡釋:
易的釋義:基本有四種,1、金烏,大日,生命;2、變易、變化;3、簡易,化簡為易;4、日月為易。
經的釋義,也為三個:1、通“徑”字,路徑;2、經典;3、方法。
綜合起來,易經就是指導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導人們為人處世及適應生活的書。它涉及三項內容:修行學、哲學、占卜學。因此,它成為道教、儒教、陰陽術數的經典,三教在各自領域內對其有不同理解和應用。
是古代人對太陽月亮的運動規律總結之經驗。
二、《易經》的產生和發展變化:
歷史傳說中,有伏羲畫八卦、周文王作周易(所以《易經》又被成為《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話傳說中又有連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傳易等。因其年代久遠,道、儒、術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關于易如何產生及發展說法不一。從繼承較好的道教及術數派來看,基本有天書神授之意。
綜合一下,易經是遠古眾多圣人(或神人)根據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發展變化規律經過很長的年代創作并不斷修改而成的。其中,經上古圣人(或連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時期集大成,作成《連山古易》。圣人盤古之后世,因時又作《歸象易》又經過很長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會的發展)變化,重修易經,作成《歸藏易》傳于伏羲。歸藏易偏重于個人修行及人類發展的問題。到周文王時,自然及社會環境又變,圣人修易傳于文王,而名周易(周義為周朝,圓周,周轉回歸),傳至現世。到孔子時,其所增修易偏重于義理(哲學)。連山、歸象、歸藏無傳。
3.易經的主要內容精簡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杰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系。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范,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周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三易》在周朝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是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的。
4.請問易經所表達的內容是什么
《易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的經典。天、地、人,春、夏、秋、冬,這些人類生活中看似永恒不變的東西,其實始終處于運行變易之中。
易就是八卦,就是八卦的代名詞。易是古體字“日月”的合體字。表示的是萬物因日月而動變。易就是動變的象征。大千世界無時不在動變之中,并無一時之停息。
經——經就是經文,就是八卦的解說辭,并主要指的是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只有八卦符號,而沒有言辭。后天八卦是周文王作卦象符號和卦象解說,周公作爻象解說,進而孔子又作卦爻辭意理的進一步解說。并且,孔子的解說,主要注重于人文哲學。綜上所說為十翼。合稱易經。
5.請簡單介紹一下《易經》是一部怎樣的書
《易經》(“易”,音同“亦”)簡稱《易》,又稱《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相傳為周文王所著,成書于周代,故而稱呼《周易》。實際《易經》是在中國歷史中逐漸演化完成的一門學問。英文翻譯是“The Book of Changes”,就是指一本研究變化的書。實際這種翻譯并不能說明易經的本質(很多漢語翻譯成英文后都失去原本含義)。
《易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易經》以一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立統一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周易》包括《易經》和《易傳》。《易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由于《易經》成書很早,大約在西周時期,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撰寫了《十翼》,又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卜用的書,但它的影響偏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數學、物理、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亦在西方流傳。
6.誰知道《易經》寫的是什么
《易經》是部經典巨作。
據史書記載《易經》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由于《連山易》、《歸藏易》已經失傳。
具體內容無法查考,流傳下來的只有《周易》,因此人們常說的《易經》實際上指的就是《周易》。《易經》內容包括六十四卦、卦名、卦辭、三百八十四爻、爻題、爻辭等。
古時傳說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周公旦作爻辭,說法不一。《易經》成書于商末周初。
廣義的《易經》還包括《易傳》。《易傳》又稱“十翼”,“翼”就是翅膀,意思是說《易經》像只鳥,《易傳》就像這鳥兒的翅膀。
《易傳》是全面解釋《易經》的七種十篇文章即彖上傳、彖下傳、象上傳、象下傳、系辭上傳、系辭下傳、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因為《易傳》不但繼承《易經》經義,而且對《易經》創造性地闡發,富有辯證哲理,所以從西漢開始人們已把《易傳》也作“經”來研讀,與《易經》并列通行。
《易傳》相傳為春秋末期的孔子所作。也有人認為是戰國時期或秦、漢間的作品。
7.易經主要講了什么內容,簡介而透徹一些的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五經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道家奉為三玄之冠(三玄指《周易》、《老子》、《莊子》)。《周易》是以占筮為形式、以研究陰陽變易為主要內容的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著作。清代學者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評價《周易》的內容無所不包。即便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也據有一席之地,它與西方的《圣經》、印度的《吠陀經》、阿拉伯的《古蘭經》被譽為世界文化四大元典。
關于《周易》的命名,說法比較多。就“周”字之解,概言有三:第一種觀點認為是周遍之義,第二種觀點認為是朝代名,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地名。就“易”字之解,黃優仕在《周易名義考》中歸納了前人的四種觀點:一是蜥蜴得名說——蜥蜴善變,由此得名;二是日月為易說——易象征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三是變易說——取變化之義;四是一易三義說——簡易、變易、不易。具體而言,《易》以六十四卦涵蓋萬事萬物,以簡馭繁,即簡易;占卜時以卦爻的變化預示吉兇禍福,即變易;《易》道不變,即不易。
關于《周易》的成書過程,可謂“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三古是指上古、中古、近古三個時代,三圣指的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位圣人。具體而言,伏羲通過仰視觀天、俯視觀地、觀察鳥獸的紋絡以及適合草木金石等的地利,近處取法人體形象,遠處模仿萬物形象,創制八卦(《周易·系辭下》)。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的時候,將伏羲的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史記·周本紀》)。孔子晚年喜歡研究《周易》,作《序》、《彖》、《系》、《象》、《說卦》、《文言》,他反復閱讀《易經》,以致編扎簡冊的牛皮繩斷了多次,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由來。
《周易》分為《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易經》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辭和爻辭。《易傳》是解釋《易經》的,包括七部分:一是《彖辭傳》,解釋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辭、卦義;二是《象辭傳》,解釋各卦的卦象和各爻的爻象;三是《文言》,解釋《乾》、《坤》兩卦的卦辭和爻辭;四是《系辭傳》,闡述經文要領及卦爻辭的基本義理;五是《說卦傳》,解說八卦象征的事物;六是《序卦傳》,是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揭示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七是《雜卦傳》,錯綜雜揉六十四卦并將其重新編排為三十二對,兩兩相對,以闡釋正反相對因素中的變化規律。
《周易》研究的是陰陽變易之學,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其八卦的基本構成是爻,爻分陰爻與陽爻兩種。有了爻,如何生成卦呢?《周易·系辭》中指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這里接連用到了幾個“生”,明顯地表現出古人的宇宙生成觀,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其對世界萬物起源的認識。
太極又叫太一,也就是一,即古代哲學里講的道。它是宇宙的起源,萬物之母。古人認為,在道的背后,不再有任何其他的東西作為它的來源。太極圖作圓形,象征著開天辟地之前的狀態,即混沌狀態,圓形中有一黑一白兩條魚,表示陰陽,兩條魚相互嵌套,交合纏繞,同時具有旋轉之意義。黑魚的眼睛白色,白魚的眼睛黑色,象征著陰陽二氣的交合熔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值得注意的是,魚在許多古老文化中都有交媾、化育的象征含義。整個太極圖描繪了這樣的情形:在天地未開的混沌世界,由于某種力量使得混沌之氣開始了旋轉運動。由于這種運動,逐漸從混沌中分離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物質,清輕者上揚為陽,為天;濁重者下沉為陰,為地。許多原始文化都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兩兩相互對立又統一的事物,比如天地、男女、寒暑、始終、上下、內外等等,而所有的對立都可以還原為兩種最基本的對立,即陰陽的對立,這就是兩儀。陰陽二氣交感融合,首先催生了天地,接著開始了四時的分化,產生了四季,這就是四象。四季的出現開始了世間萬物的化生,而《周易》認為,林林種種的事物都是由八種基本元素構成的,于是用表示陰陽的符號“爻”構成了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來表示這八種基本元素,其象征意義是:乾為天,兌為澤,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艮為山,坤為地。八卦的作用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系辭》),即探究宇宙規律,解釋世間萬物。兩個八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六十四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