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姓的來源 簡簡單單的
王姓起源有八:
1、出自姬姓。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因為直言進諫,使王上大怒,被廢為庶民,遷居到瑯琊(今山東省膠南一帶),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為王族,世人稱其為“王家”,就延用成姓。還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其后代子孫因故散居京兆、河間一帶,以本為王族之故,自稱為王姓。后世沿襲未改,漸成大姓。
2、出自媯姓,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湯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于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被秦所滅,其子孫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5、出自春秋時魏獻子之后。韓、趙、魏三家分晉,各自為王。后業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難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孫為魏國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無忌,避難于泰山,至西漢入朝,被封為蘭陵君。其后自謂出自王公顯貴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漢末年,王莽篡漢自立,建立新朝稱帝。燕太子丹玄孫名嘉,上獻符命,為王莽所寵,賜姓王氏,與帝王同姓。歷史上因封賜姓王的人還多,其子孫也以王為氏。
7、出自少數民族。據《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為王氏的。舉如南朝梁將王僧辯,本為鮮卑族,姓烏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時人劉去非,自己改名換姓叫王保義,其子孫延襲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2.王的由來簡短
王姓來源復雜,派別甚多,但仍有一些共同點,即多以爵為氏,天子之后代多以此為姓,也有不少人是賜姓王的。王氏姓源繁多,但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相傳周靈王姬泄心,太子晉曾對其直諫,觸怒龍顏而被廢為庶民,主要居住在太原(今屬山西)、瑯邪(今屬山東膠南縣一帶)等地,因晉及其后裔祖宗為周天子,因此人們便稱其為“王家”,以后便以王為氏了。
天下王氏出太原。始祖太子晉,約生于公元前
565年,乃周靈王太子,本姓姬,名晉,字子喬,為黃帝第42世后人,曾避居太原。時人呼之為王家,即周王家的人。其姓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因始于太原,故稱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晉為王氏“系姓始祖”,尊晉公子宗敬為太原王氏立姓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晉陽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綿延,人才輩出,比如王翦(秦國大將)、王允(東漢名臣)、王僧辯(南朝將領)及其孫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維(唐代詩人畫家)、王審知(五代國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為太原地區最顯赫的望族,太原也成為海內外王氏之祖地。
王氏衍派,為數眾多,就現所知的有
200多個。其中著稱的衍派為“開閩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瓊崖王”、“贛湘王”等。這些衍派的后裔,在歷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東漢哲學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東晉書法家),太原支派臨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禮、王安國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贛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稱“船山先生”)等。據日本栗田寬《氏族考》說,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廣野、三宅等六氏皆為王氏傳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歷史上遭困避難而換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技傳海外”,與中外文化交流及開發南洋密切相關。早在隋朝,隋煬帝就派禮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訪。唐太宗貞觀年間,官左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國欽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萊一世穆罕默德之女為妻,永結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馬六甲王入關,明朝皇帝詔給事中王暉回聘。清代,南方民眾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間,有王晉卿者在泰國建別墅,辦醫局,設學堂,辦礦場。隨后,便有閩立、潮州、瓊崖、贛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孫相繼南下,有的遠遷歐美,以東南亞為數最多,足跡遍及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如在泰國,王姓約占旅泰華人一半。新加坡總統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歷代王氏后人對開發南洋和加強中國同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西太原已在著名的風景勝地,與太原王氏同屬一脈的周室祠廟——晉祠,修筑了太原王氏宗姓始祖子喬祠,成立了“海外太原聯誼后援會”,并于1993年
4月隆重舉行“太原'93世界王氏懇親聯誼活動”。參加此次盛會的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太原王氏代表
200多人。
3.王氏的來歷是什么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
據《通志·氏族略》載:在京兆、河間一帶的王氏族人,據說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畢公高的后代,因此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東境內)、陳留(今河南開封附近)一帶的王姓則傳說是帝 舜的后代,這一支系出自于媯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鄉一帶)的王姓,則稱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與“王”的本身含義有關。王氏的眾多分支中數來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孫的那一支名氣最大。
4.王字的來歷 {要簡短的} 快快快 , 急
本作“士”,是能獨立任事的人,后加一橫,表示在“士”之上,即人間的最高統治者,而帝 是天上的最高統治者。后“帝”、“王”同步降職,帝成了人間的皇帝,而“王”成了對臣子的最高封爵。本義:天子、君主
殷周時代對帝王的稱呼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土》
厲王虐,國人謗王。――《國語?周語上》
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說文》
王,天子也。――《釋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
5.王姓來源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裔。
據《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
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后,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
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后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
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
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后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
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
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
舜繼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省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
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亶父的人。
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亶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陜西省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亶父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
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武王滅商后,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里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
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于畢(今陜西省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
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后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
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后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
從此,畢萬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
最后終于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
魏國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
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
據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后,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
在一邊的師曠聽后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后也被太子晉問倒。
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
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
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