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陽關林景點導游詞
洛陽關林導游詞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為這里埋葬著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的首級(頭顱)。
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為“陵”,王侯將相墓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
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模。關林廟的建筑規格是按照傳統的宮殿式修建的,游客進入關林大門后,步行沿著中軸線向前游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的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廟部分,在祠廟的后面,就是埋葬著關羽首級的墓冢(地)。
當你來到關林廟,除了拜祭武圣人關二爺之外,還有很多亮點值得你去觀賞。明代(修建)儀門上的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和清代(修建)大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反映了從明代到清代,關羽的地位從王侯級別上升到了帝王級別。
當你來到儀門和二殿時,不要忘記抬頭看看上面的匾額:“威揚六合”和“光昭日月”兩塊匾額,分別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手。當你從儀門走向拜殿時,能看到兩邊有一百多尊“甬柱頂雕石獅”,小獅子各個圓潤生動,一點沒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間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
在大殿和二殿內,還有不少和關羽相關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和關羽夜讀春秋等。在每年的九月,關林廟將會舉辦大型國際朝圣大典,大典期間來自海內外的朝拜團將會在這里祭拜關圣人;每年的春節期間,關林廟還會舉辦大型廟會,有時會有民間社火前來助祭,非常熱鬧。
關林廟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一般游客會一并游玩。篇二:洛陽關林導游詞關林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現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結構。
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和“大一統”的思想意識。
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
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
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二殿東西墻上的壁畫,展現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財神。
2.洛陽關林景點導游詞
洛陽關林導游詞
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為這里埋葬著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的首級(頭顱)。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為“陵”,王侯將相墓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
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模。關林廟的建筑規格是按照傳統的宮殿式修建的,游客進入關林大門后,步行沿著中軸線向前游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的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等祠廟部分,在祠廟的后面,就是埋葬著關羽首級的墓冢(地)。
當你來到關林廟,除了拜祭武圣人關二爺之外,還有很多亮點值得你去觀賞。明代(修建)儀門上的七七四十九顆門釘和清代(修建)大門上的九九八十一顆門釘,反映了從明代到清代,關羽的地位從王侯級別上升到了帝王級別。
當你來到儀門和二殿時,不要忘記抬頭看看上面的匾額:“威揚六合”和“光昭日月”兩塊匾額,分別出自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之手。當你從儀門走向拜殿時,能看到兩邊有一百多尊“甬柱頂雕石獅”,小獅子各個圓潤生動,一點沒有生硬之感,代表了乾隆時間中原石刻的最高水平。在大殿和二殿內,還有不少和關羽相關的木刻和雕像,如: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和關羽夜讀春秋等。
在每年的九月,關林廟將會舉辦大型國際朝圣大典,大典期間來自海內外的朝拜團將會在這里祭拜關圣人;每年的春節期間,關林廟還會舉辦大型廟會,有時會有民間社火前來助祭,非常熱鬧。關林廟距離龍門石窟不遠,一般游客會一并游玩。
篇二:洛陽關林導游詞
關林位于洛陽市南七公里,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也是我國唯一的“林、廟”合祀的古代經典建筑,始建于漢代,重修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占地180畝,現存明清殿宇廊廡150余間。
據廟碑記載,關林漢時有廟,距今已有1780余年的歷史。現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其布局按帝王宮殿式建筑而建呈“回”字形結構。從大門外的舞樓、大門、儀門、大殿、二殿、三殿、墓冢直至后門為其南北向中軸線,其他建筑的布設皆沿此線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體現我國古建文化的傳統特點和“大一統”的思想意識。
財神殿,是關林現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年。殿門裙板上浮雕龍鳳、牡丹、麒麟等,額坊彩繪八仙及“斬顏良”、“誅文丑”、“殺秦琪”等12幅關羽故事,展示關羽萬人無敵的神勇歷史。殿門懸有光緒皇帝手書的“光昭日月”匾額。二殿佛龕內塑關羽財神像一尊,關平、周倉肅立左右。兩邊各立一童子,持算盤者為招財童子,持稱者為利市童子。二殿東西墻上的壁畫,展現了百姓心目中所熟知并供奉的各路財神。
3.關林導游詞不超300字
關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為埋葬三國時蜀將關羽首級之地,前為祠廟,后為墓冢,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鎮。關林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接洛龍大道,東依伊水清流,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千百座關廟中獨稱“林”,是中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筑。
關林始建于明萬歷年問,清乾隆時加以擴建,現存建筑主要為明代,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關林的建筑規格是按照宮殿形式修建的,布局嚴謹壯觀。廟前有戲臺,中軸線建筑依次有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關墓。中軸線兩側附以其他形式相同的對稱建筑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數舞樓,前臺的歇山式和后臺的硬山式組合任一起,重檐樓閣,構筑之妙全國罕見,也為“洛陽古代藝術館”所在地。
2008年由洛陽市申報的關公信俗,已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992 X-85),關林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關公信俗”的遺產地,成為全人類共享的文化瑰寶。
2016年,關林景區成為洛陽市智慧旅游試點單位。
4.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要求最簡短
洛陽,原作“雒陽”,古為豫州的一部分,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因境內有伊、洛兩水,也舊稱伊洛。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淵藪和發祥地。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纏、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由裴李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龍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脈相承,連綿不絕。建國后在洛陽一帶發現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我國古籍所載關于“河圖洛書”的傳說也發生這一地區。
5.誰有關于洛陽的導游詞啊,盡量簡單一點
河南洛陽導游詞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現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6.洛陽導游詞
洛水東流去,悠悠千古事。
世世代代的河洛子民在這一片土地上反復不斷地勞作,積淀了不知有多少的歡笑與苦難。歷史的大起大落,猶如一把試金石一般,逐漸地磨煉出這片土地的蘊涵,她的大氣、她的精致、她的包容、她的安詳……“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無不透露出她的深遠與驕傲。
如今,洛陽嘉和文化禮品有限公司,憑依悠久歷史之厚,秉承綿綿文化之重,選取最能代表河洛文化特色的四樣名勝——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像、白馬寺門前白馬、關林廟內關公塑像、牡丹花為題材,精工細雕,制成盧舍那銅像、三彩白馬、關公木雕和白玉牡丹,并稱“洛陽四寶”。不僅是一份充滿濃郁的河洛文化風情的禮品,更是常保興旺發達、幸福安康的象征。
盧舍那大佛,坐落于洛陽南郊風景秀麗的伊水畔龍門石窟之中,是洛陽著名的勝跡。佛身通高17.14米,相傳是唐高宗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所建,皇后武則天捐助脂粉錢二萬貫。
她不僅是人間福愿的依歸和吉祥的化身,盧舍那更意味光明和智慧,恰如其分地象征著河洛文化。雍容與大氣、仁慈與寧靜、神秘與厚重,河洛文化的特色無不在盧舍那大佛上得到鮮明的體現。
當你接近時,就仿佛在聽她訴說著一千三百年來這片土地的種種變遷和永恒,故而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 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白馬載馱著從印度來的佛經與僧侶,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首都雒陽(今洛陽東),皇帝下旨,遂建立白馬寺,供奉經像,佛教自此正式傳入中國。
永平求法,是河洛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驕傲,是華夏民族堅韌不拔、多元包容氣質的生動栓釋,而作為具體表象的白馬和白馬寺,也隨之流傳千古,為人所傳頌。 洛陽與關公有著深刻的不解之緣,城南的關林,即是關公的首級葬地,大殿巍峨高聳,雕塑正氣浩然,鐘鼓莊嚴肅穆,香火繚繞不息,松柏郁郁蔥蔥,一片肅雍靜謐,所有都在歌頌著關公的忠勇仁義的精神,千百年來,洛陽人在歲歲祭拜關公的同時,無不為這種氛圍所熏染,逐步地,將關公精神融入到了河洛文化之中。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猶為天下奇。”國花牡丹,自古以來,便浸淫著河洛大地的豐美水土與厚重文化,深深地融入其中。
她是河洛文化的生動代表,她的雍容華貴、她的姹紫嫣紅、她的秀麗典雅,無時無刻不在象征著河洛文化的歷史與內涵——繁榮昌盛、幸福吉祥、富貴安寧。
7.洛陽龍門石窟導游詞
各位游客大家好!
星座世界/xingzuo/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健康養生/health/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健康養生/health/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健康養生/health/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幸福生活網/meirong/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本文來自: 幸福生活網(/lvyou/tieshi/*
8.洛陽鐘樓導游詞
□ 馬寺鐘聲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大景的另一景。白馬寺到了北魏、唐、宋時代,因為佛教極盛,寺院殿堂巍峨,曾有僧眾千余名,僧人們每天早晚按時上殿誦經。每當月白風清之夜,晨曦初露之時,殿內擊磬撞鐘佛誦,鐘聲悠揚飄蕩,遠聞數里,聽之使人心曠神怡。到了明代,寺內有口大鐵鐘,重約5000余斤,鐘聲特別洪亮。據傳這口鐘與洛陽東大街鐘樓上的一口鐘音律一致,可以共鳴。人們往往在聽到白馬寺鐘聲的同時,緊接著洛陽城鐘樓上的鐘也響了,民間流傳著“東邊撞鐘西邊響,西邊撞鐘東邊鳴”的佳話。因此,馬寺鐘聲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
9.請教高人給我一篇洛陽王城公園的導游詞
導游詞
坐落在洛陽市中州中路北側,洛陽博物館西的東周王城遺址上。地跨澗河兩岸,中間仿玉拱橋相連,占地一千零八十畝,是目前洛陽市較
大的綜合性公園。
王城公園大門樓為仿古建筑,紅墻碧瓦,古樸凝重。迎門石壁前設一王權重器巨鼎,是我市金村出土周鼎復制模型。園內東中部為牡丹亭
牡丹園、人工湖、滑冰場、動物園和兒童游樂場,及大片草坪、假山、樹木;園內西部,辟為歷史文化游覽區,有竹林曲徑、“河圖洛書碑
”、韶樂臺、翠環廊、紀成亭、德勝門、紀勝柱碑群、天成闕、風湖、靚思齋茶室等,整個建筑再現了周風、漢風、唐風的余輝。在“河圖洛
書碑”北側,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名臺胞聯誼會訪洛者豎立的上書“根在河洛”石碑一通;北部有大片牡丹園及熊貓館、獅虎山、禽
類館等。整個公園,景色秀麗,樹木蔥蘢,亭館臺榭,布局精巧。人們在此可春賞牡丹,夏觀荷花,秋覽菊展,冬看梅花。三個大型牡丹園,
栽種牡丹萬余株。每逢牡丹花會期間,王城公園內游人如潮,盛況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