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查找有關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
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 他們的傳奇事跡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活在歌聲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兒還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這首名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敘事民歌傳唱了許多年,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故事影響了幾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把魔爪伸進了這個寧靜的村莊。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時碰上了打算進村"掃蕩"的鬼子。
鬼子讓他帶路,二小卻把鬼子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犧牲后,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晉察冀日報》在第一版發表了介紹他英雄事跡的消息。詞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跡深深地打動了,很快創作了這首流傳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國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2003年,由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投資拍攝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兒童中又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銀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鐘亮也被敵人抓走了。
為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鐘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電影《小兵張嘎》講述了一個小八路戰斗成長的過程。 這部兒童軍事題材影片,通過寓意豐富的細節安排和少年兒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動的描寫,真實自然地塑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響了幾代小觀眾。
這部影片榮獲了1980年中國第2屆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一等獎。后來,小兵張嘎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電視劇。
送雞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里人打信號。
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
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故事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孩子們的喜愛。
這部上世紀50年代拍攝的黑白片不僅在國內影響很大,而且在國際電影節上兩次獲獎。1955年,在英國第9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榮獲優勝獎,是新中國在國際上獲獎的第一部兒童故事片。
小說里的抗日小英雄——雨來 蘆花村里有個叫雨來的男孩,他喜歡游泳,也喜歡讀書。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忙忙地進了雨來家,挪開了水缸,跳進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來將水缸挪回了原位,這時,鬼子也到了。
這是小說《雨來沒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
管樺從小就和村里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
他參軍以后,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在他眼前。于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為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新中國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改名《小英雄雨來》,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便成了整整一個時代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兒童劇團——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是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和愛國知識分子創辦的兒童藝術團體。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犯上海,以滬東臨青學校為主的一部分中小學生,自發地在難民收容所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中國**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得知情況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劇團。 孩子劇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抗日救亡愛國宣傳。
小團員大多是10-15歲的孩子,他們在老師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宣傳抗日節目的排練,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別是抗日前線去演出,宣傳抗日。 孩子劇團的足跡遍及8個省市和幾十個農村集鎮,演出過《樂園進行曲》、《猴兒大王》等優秀節目,為宣傳抗日做出了貢獻。
最年輕的抗日組織——抗日兒童團 抗日兒童團是廣大抗日根據地在抗戰中成立的兒童組織。 盡管與敵人的斗爭非常艱苦,廣大抗日根據地仍處處成立了抗日兒童團,把兒童納入組織的關懷。
**和**曾多次題詞勉勵兒童團員。 兒童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生產,同時也擔負著“宣傳抗日”“偵察敵情捉漢奸”“站崗放哨送書信”等任務。
在百團大戰中,王家峪兒童團幫助八路軍割草喂馬,為前線送干糧;晉察冀邊區兒童團破壞日軍的交通干線近百次,牽制了敵人的進攻和掃蕩,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兒童團的成立不僅給孩子的生活帶去了樂趣和希望,同時壯大了抗日隊伍的力量,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接班人。
2.有關戰爭的資料,簡單一些
戰爭就是打打殺殺。 戰爭伴隨社會的革命,帶來新的格局。古代各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國家的形成,也是民族大遷徙直接原因;國家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戰爭,促成民族的獨立和新生國家的誕生;國家內部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促成政權的更迭,如國共內戰。
戰爭與武裝沖突相比,對抗形式,戰爭表現為,一是殘酷性,雙方以一切可用的暴力手段攻擊另外一方;二是毀滅性,對抗的時候以一方消滅另外一方為代價;三是目的性,直至對方屈服、達到目的;四是持久性,常規戰爭持續時間長達幾年或者數十年,現代的高科技戰爭持續數月到幾年。任何戰爭都經過了策劃和準備。
與戰爭相關的術語為戰區、戰車、戰士、武器、戰斗、戰術、戰役、戰場、戰俘、戰略、戰術偵察、戰爭狀態、戰爭賠償、戰爭罪行。
3.有關戰爭的資料,短一點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伙同同盟國意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于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后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后,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占領東歐多國,最終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于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后,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淪為蘇聯的傀儡國,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1]
4.找些有關戰爭的作文資料
我非常喜歡和平鴿,因為我看到了它們就像是看到了和平。它們把和平的希望帶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中,使我的心頓時亮了起來,同時在那片美好的心田上打開了一扇心靈的窗口。
通過那扇窗口,我看到了廣闊的藍天,天上飛滿了傳情的和平鴿,把關心與思念帶向全國各地,使對方心中像點了暖爐一樣溫暖、愜意。到處都開著象征著和平的鮮花,世界上的一切都呼喚著和平的美好。
忽然,一聲槍響,打破了和平的寧靜。戰爭開始了,頓時,天上烏云密布,一聲又一聲的巨響威脅著一朵又一朵嬌嫩的和平之花。鳥兒們被煙火熏著,被一顆顆無情的子彈打得遍體鱗傷。此時,小孩的哭聲、人們的呼喊聲與萬靈的叫聲交雜成一片。他們渴望和平呀!
可是,子彈與大炮是無情的,它們還是不停地奪去無辜人的生命。“為什么要開戰,讓世界恢復和平吧!
”所有的人乞求著。可是,那些國家的領導人還是在為私利戰斗著。當戰斗暫時停止時,我看到了這樣一幅悲慘的畫面:昔日美麗的城市變得慘不忍睹。有些人抱著自己死去的親人大哭,有些人則祈禱戰爭快點兒結束。就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充滿殺氣的地獄。
和平鴿飛走了,我的心中也有了一道無法痊愈的傷口。世界人民需要和平,停止戰爭,讓和平永駐人間吧!
2.不能忘記的過去--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
六十年前,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一隊又一隊的美國與英國士兵冒著槍林彈雨向前方的碉堡沖去,一個接著一個的戰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吶喊著向前奔跑,片刻,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灘……
六十年前,蘇聯,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輛又一輛的卡車載著剛從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軍官在車上喊著:“我們不需要活著的逃兵!”話音剛落,就有一枚彈片擊穿他的頭顱。新兵們被趕下車,有的人拿到槍支,有的人則只拿著子彈,擴音器里不斷地重復一句話:“沒有拿到槍的,跟在有槍的后面,有槍的同志犧牲了,沒有槍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槍,繼續沖鋒……”
六十年前,中國,東北,某個村莊,晚上,一名光著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掛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的帶子,轉過身對著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幾歲的小伙子,也有頭發斑白的老者,他們同樣背著大刀。那中年人說:“都沒讓家里人知道吧?”眾人都沉默不語,中年人把手一揮,“那走吧。”半個時辰后,日軍基地里慘叫聲、槍炮聲和金屬碰撞的聲音接連不斷,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憤的色彩,隨著刀的揮動不停地閃耀。隨著最后一聲槍響,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5.查找關于抗日戰爭的資料
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晚,駐扎在我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由鐵道"守備隊"炸毀了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嫁禍于中國軍隊。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東北軍執行**"不抵抗主義"的命令,未進行有組織的抵抗。當晚,日軍攻占北大營,19日占領了整個沈陽城。接著,日軍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東北軍基本上不戰自潰。1932年1月3日,日軍占領錦州;2月5日,占領了北滿最大城市哈爾濱。至此東北三省全部淪陷。1932年3月,在日本帝國主義卵翼下,在長春建立起傀儡政權--偽滿洲國。從此,日本帝國主義把東北變成它的殖民地,全面加強政治壓迫、經濟掠奪、文化奴役,使我國東北3000多萬同胞,慘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抗日戰爭的三個階段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余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余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余人。抗日戰爭分三個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為戰略防御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為戰略相持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戰略反攻階段。
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
抗戰勝利后,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余縣市,面積600余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后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余億美元。
6.關于現代戰爭的資料,最好短一點
海灣戰爭:
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對伊拉克發動了空襲為主的不對稱戰爭。多國部隊于1990年8月開始,通過沙漠盾牌行動,向海灣地區派兵43萬人,包括了海陸空和海軍陸戰隊,包括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余艘。 加上其他34個國家出動的部隊,總兵力達50萬人。
1991年1月16日開始,多國部隊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代號“沙漠風暴”的大空襲。空襲模式是,由EF-111、EA—6B電子戰飛機開辟 通路,F-117、F-111、A—6、A—10、AV—8B、F-15E、B-52等飛機攻擊指定目標,F-14、F-15C、F-16和F/A-18等擔負掩護任務。日出動量達2000至3000架次,一共空襲了42天。科威特戰區伊軍部隊54萬 人中傷亡達25%以上,重裝備損失達30—45%。
2月24日,多國部隊發起從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邊境地帶的陸戰,裝甲部隊、空中突擊師進入伊拉克和科威特,歷時100小時的陸戰,以極其微小的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并攻入巴格達,使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從科威特撤軍。整個戰爭,多國部隊損失378人,伊拉克死亡高達20萬人,傷30萬人。
7.抗日戰爭簡短資料
抗日戰爭資料:
1931年,侵略中國的日本軍隊在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以后,完全的占領了中國的東北地區,并且成立了偽滿洲國。
此以后又相繼在華北和上海等地區故意的制造事端,挑起戰爭,當時的國民政府為了避免擴大沖突,采取了妥協的政策。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在華北地區附近的盧溝橋挑起了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的12月7日,在日軍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的兩天之后。
中國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直到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以及中國無條件投降,中日戰爭才正式結束。
擴展資料:
1943年5月25日,日軍從漁洋關轉向龍潭坪、都正灣。據一本《浴血大鄂西》的抗戰歷史資料顯示:戰到深夜,陣地被藤倉長太郎攻陷,又說:都正灣系長陽中部重鎮。日軍計劃占領之后,建立補給中心。
日軍對都正灣是志在必得。日軍燒、殺、奸、擄,無惡不作,楊家拐上胡古愚的榷坊,被日軍燒毀,火焰沖天,至于奸淫婦女,則不分老少,慘不忍言。
有些婦女,寧死不屈,跳河身亡的,就有三十多人。他們在都正灣轉了轉,就爬上魁頭巖,這里躲難的是都正灣街上的市民共計400多人,多數是中老年人和婦女。
當時有十四人跳河,十三人淹死,據老中醫姜勝修先生說:他是都鎮灣西門口住,街上居民向道庸的夫人被日軍在魁頭巖下奸污,事后用旁邊的竹筍子通下身。
把竹筍拉出來后,鮮血滿地,當場斷氣。十四個婦女為了民族的貞節,跳下江水中。跳水的婦女中,有一個就是姜先生的老表,在石洋灘拉住一根柳枝逃上岸了,年僅十三歲,慘不忍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抗日戰爭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查找一些關于著名戰爭的簡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