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維
王維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這是一首即事寫景之作。題為“書事”,是詩人就眼前事物抒寫自己頃刻間的感受。
開頭兩句,寫眼前景而傳心中情。蒙蒙細雨剛剛停止,天色轉為輕陰。雨既止,詩人便緩步走向深院。是到外面去散心嗎?不,雖是白晝,還懶得去開那院門。這里“閣”,同“擱”,意謂停止。用在此處別有趣味,仿佛是輕陰迫使小雨停止。淡淡兩句,把讀者帶到一片寧靜的小天地中,而詩人好靜的個性和疏懶的情調也在筆墨間自然流露。三四兩句變平淡為活潑,別開生面,引人入勝。詩人漫無目的在院內走著,然后又坐下來,觀看深院景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茸茸的青苔,清新可愛,充滿生機。看著,看著,詩人竟產生一種幻覺:那青苔好象要從地上蹦跳起來,象天真爛漫的孩子,親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來。這種主觀幻覺,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張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靜。青苔本是靜景,它怎能給詩人以動的幻覺呢?要知道,經過小雨滋潤過的青苔,輕塵滌凈,格外顯得青翠。它那鮮美明亮的色澤,特別引人注目,讓人感到周圍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層綠光,連詩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點“綠意”。這是自然萬物在寧靜中蘊含的生機。詩人捕捉住觸發靈感的詩意,通過移情作用和擬人手法,化無情之景為有情之物。“欲上人衣來”這一神來之筆,巧妙地表達自己欣喜、撫愛的心情和新奇、獨特的感受。
這首小詩神韻天成,意趣橫生。詩人從自我感受出發,極寫深院青苔的美麗、可愛,從中透露出對清幽恬靜生活的陶醉之情,詩人好靜的個性與深院小景渾然交融,創造了一個物我相生、既寧靜而又充滿生命活力的意境。
2.鄂川南樓書事的詩意
《鄂州南樓書事》是北宋黃庭堅的詩作。
全詩的意思:四處硯顧山光連接水光,憑倚欄桿十里菱荷花香。清風明月無人理睬經管,并將作為南樓一味清涼。
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夜登樓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朧中看到難以區別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聞見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發的芬芳。特別妙的是詩的后兩句,本來只有清風送爽,可是因為皎潔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靜,所以詩人覺得清風帶著月光,月光就像清風,它們融合在一起送來了涼爽和舒適。
3.書的由來(簡短)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現了有關占卜吉兇的書。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記錄材料,把占卜的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最早的圖書---甲骨的書。
我國最早的書還有“簡策”、“版犢”、“帛書”。用竹做的”稱“簡策”。把竹筒破成一條條又窄又平的細分簽,就可用筆在上面寫字,當紙使用。一條竹簽叫“簡”,許多條竹簽連結在一起叫“策”。“簡策”最早出現在南朝中葉。
用木頭做的書稱“版牘”。把樹鋸成若干段,再將段鋸成薄片就叫“版”,在“版”上寫字后,就叫牘。把薄片編起來,就是“版牘”。“帛書”是寫在絲織品帛上的書。東漢,蔡倫發明了一種既輕巧又便宜的材料——紙。公元六到八世紀,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才出現了用紙裝訂的書。到了近代,又有用石印的書,現代主要是鉛印的書。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圖書資料儲存的電子化。
4.書事王維表達了作者什思想感情
這是一首即事寫景之作,題為“書事”,即詩人就眼前事物抒寫自己頃刻間的感受。
前兩句,寫眼前景傳心中情。用一“閣”字,仿佛是輕陰迫使小雨停止,雖是白晝,詩人也懶得去開那院門。
淡淡兩句,詩人好靜的個性和疏懶的情調在筆 墨間自然流露。三、四句變平淡為活潑,深院景致別開生面,引人入勝。
經小雨滋潤后的青苔,青翠鮮亮,使人感到周圍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層綠光。作者運 用移情和擬人手法,化無情之景為有情之物。
詩中透露出對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創造了一個物我相生、既寧靜而又充滿生命活力的意境。
5.十個成語故事的大概意思要簡短一點
成語小故事----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
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于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后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賊了。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里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么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來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里卻很高興。回到家里還夸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里去看,發現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3.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
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
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
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么志向,宗愨回答道:“愿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
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于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后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
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后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
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
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7.一字之師 指改正文章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的老師。該語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補》。
唐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中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文學藝術也很發達,其中以詩最具有代表性。當時,不僅詩人多,創作的詩多,而且在藝術上、內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當時眾多的詩人中,有一個詩人叫齊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開放的梅花,詩興大發,創作了一首《早梅》詩,詠誦在冬天里早開的梅花。詩中有兩句這樣寫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
寫好后,他覺得非常滿意。有一個叫鄭谷的人,看到齊已寫的這首詩后,認為這首詩的意味未盡。
于是,他經過反復思考推敲,將這兩句詩改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因為他認為既然數枝梅花都開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鄭谷的這一改動,雖然只將數字改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卻使《早梅》更貼切題意了,詩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齊已對鄭谷的這一改動非常佩服,當時即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
8.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藝非常高超。秋有兩個學生,一起跟他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
另一個卻不這樣,他認為學下棋很容易,用不著認真。老師講解的時候,他雖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著棋子可心里卻想著:“要是現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鴻雁,美餐一頓該多好。”
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結果,雖然兩個學生同。
6.書的含義是什么
基本字義1. 成本的著作:~籍。
~刊。~稿。
~香。~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
~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2. 信:~信。
~札。~簡。
~函。3. 文件:證~。
說明~。4. 寫字或寫的字:~法。
~寫。~桌。
~案。~畫。
5. 寫文章:大~特~。罄竹難~。
6. 字體:草~。隸~。
楷~。7. 古書名,《尚書》的簡稱(亦稱“書經”)。
8. 某些曲藝形式的通稱:說~。聽~。
詳細字義〈動〉1. (形聲。從聿,者聲。
聿( yù),即筆。隸書省“者”成“曰”。
《說文》:“書,箸也。”箸(著)即顯明。
合起來表示用筆使文字顯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義:書寫,記錄,記載)2. 同本義 [write;take notes]書,著也。
——《說文》。按說文序云:“著于竹帛謂之書。”
五曰六書。——《周禮·保氏》作書。
上古以刀錄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畫于帛,后世以墨寫于紙。——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易之以書契。
——《易·系辭》書者,以筆畫記之辭。——《尚書序》疏子張書諸紳。
——《論語·衛靈公》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大書一“屈”字,以兩竿夾揭之,走訴行御史臺。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眾言同,于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3. 又如:書候(寫信問候);書孽(記載罪惡);書記手(擔任抄寫文書等的書吏);書畫卯酉(上下班);書文(撰文并書寫);書抄(指手抄本);書具(書寫工具,文具);書券(書寫契約);書硯(硯臺);書獄(書寫獄詞);書命(書寫詔書、命令);書格(一種文具,書寫時用以支臂,使腕壓著紙,以防墨污);書帖(書寫簡貼)4. 畫 [draw]今大將軍問事,但令我書可邪?——《資治通鑒》。
胡三省注:“書可,畫可也。”〈名〉1. 書籍,裝訂成冊的著作 [book]書,凡載籍謂之書。
——《正字通》申子、韓子皆著書。——《史記·韓非列傳》何必讀書,然后為學?——《論語·先進》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
——《史記·禮書》李隱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之書而告之曰。
—— 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2. 又如:史書(歷史書);圖書(圖和書。
泛指書籍);書客(賣書籍、文具的商販);書香之族(世代讀書的家庭);書香一脈(知書達理的家風);書包翻身(指窮讀書人發跡);書謎兒(將書中的話作成的謎語);書帕(禮金。明代官場習慣用書籍、手帕作禮物,稱書帕);書劍(書和劍。
古代文人隨身攜帶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書笈(小書箱);書儀(托名買書而饋贈的禮金);書腐(蛀書蟲。
喻指迂腐的文人);書心兒(一部書中最精采的章節);書劫(書籍的劫難);書會(宋元時戲曲作者、說話人共同組織的社團);書呆(只知啃書本的人);書城(書籍環列如城,言其多);書腦(書籍裝訂時打眼穿線的部分);書閣(收藏書籍的地方);書錄(圖書目錄);書囊(盛書籍的袋子)3. 信件,信函 [letter]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唐· 杜甫《石壕吏》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資治通鑒》4. 又如:書介(傳達書信的使人);書尾(書信、信函的末尾);書呈(亦作“書程”。
給上司或長輩寫的信,信函);書字(書信);書辦(管辦文書的官吏);書啟師爺(管文書的幕友);書役(管理文書的小吏);書尺(尺牘,書信);書素(書信);書筒(古代盛書信的筒。亦指書信);書題(指書信);書緘(書信)5. 奏章;文書,文件 [document]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戰國策·齊策》先生有所陳奏,則著之于所進呈書之中而已。——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樂府詩集·木蘭詩》6. 又如:證書;保證書;說明書;書可(批閱公文,書字認可);書稟(文書);書文(文書);書府(收藏文書圖籍的府庫);書佐(主辦文書的佐吏);書辦(管辦文書的屬吏)7. 字體,字形 [form of a written or printed character;script]。如: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8. 書法 [calligraphy]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學書費紙,猶勝飲酒費錢。——歐陽修《學書費紙》9. 又如:楷書;隸書;書判(判別書法與文章的優劣);書圣(指造詣最高的書法家);書意(書法的神髓);書品(評論書法優劣的書;書法的風格造詣);書格(書法的風格)10. 《尚書》的簡稱 [an ancient government post in charge of secretarial duties]《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清· 劉開《問說》《書》曰:“滿招損,謙得益。”——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11. 文字 [characters]懷中一方板,板上數行書。
——李賀《感諷》12. 又如:書理(即文理。文辭之義理與脈絡);書士(從事文字、文書工作的人員);書軌(指國中所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