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主要內容50字
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后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兩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傳說之一,選自《列子·湯問》,相傳作者是列御寇。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鄭國人,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作者:列子名御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 。道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對后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著有《列子》。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而這些學說都遠遠早于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列子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后始殘缺。其后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篇課文。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
2.愚公移山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北2113山愚公,年近九十。
屋前有太行、王屋 二山阻礙出入,他決心把它們鏟平.智叟認為這是做不到的事,笑他愚蠢.愚公說:我死了有兒子,5261兒子死后有孫子,子子孫孫永無窮盡,而山不會加高,為什么會做不到呢?因此每天挖山不止。天帝受到感動,便派夸娥氏二子把山背走。
2、原文簡析 《列子·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4102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1653怕困難,堅持斗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3、作者簡介 列子名御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回(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
列子(本人與弟子)著有《列子》,對后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答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
3.愚公移山的故事簡介
故事簡介: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老頭,想要搬走擋在他家門前的大山,不管人們怎么說他冥頑不靈,他還是堅持著自己的信念,后來他的堅強信念感動了天上的玉帝,玉帝便派人幫愚公搬走了大山。
拓展資料寫作背景: 戰國初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家學派在傳揚自己的主張時,常運用大量生動的小故事來說明抽象的道理。這樣,寓言就空前繁榮起來。
作品簡介: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
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巨,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
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背走了,愚公的愿望實現了。 賞析: 在一個僅有三百余字的簡單的故事里,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的內容得不到強調,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
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復雜,在情節安排上并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復雜中仍然顯得簡單。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于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復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
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 愚公的“理”,非等閑之論,它是作品中哲理思想的精髓,字字如錘擊出的火星,句句似脫了弦的利箭,都是性格化的語言,又都是有哲理思想深度的語言,。
正是如此,理直才能氣壯,理屈必然詞窮,愚公駁得智叟啞口無言。兩個人的辯論將故事情節推上了高潮,使寓言的寓意得到充分的展示。
4.愚公移山主要內容
傳說古時候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那里的北山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90歲了。他每次出門,都因被這兩座大山阻隔,要繞很大的圈子,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他把全家人召集起來,說:“我準備與你們一起,用畢生的精力來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修一條通向南方的大道。你們說好嗎!” 大家都表示贊成,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大家的力量加起來,還不能搬移一座小山,又怎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搬掉呢?再說,把那些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里去呢?” 討論下來大家認為,可以把挖出來的泥土和石塊扔到東方的海邊和北方最遠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愚公帶著兒孫們開始挖山。雖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但他們還是堅持挖。
直到換季節的時候,才回家一次。 有個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這件事后,特地來勸愚公說:“你這樣做太不聰明了,憑你這有限的精力,又怎能把這兩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說:“你這個人太頑固了,簡直無法開導,即使我死了,還有我的兒子在這里。
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生孩子,孩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卻不會再增高,為什么挖不平呢?” 當時山神見愚公他們挖山不止,便向上帝報告了這件事。
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動,派了兩個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從此,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