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龔自珍故事50字,少一點,謝
龔自珍寫詩的故事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龔自珍因不滿朝政,棄官離開京城回家鄉浙江仁和百。
一路上,田園荒蕪,商業衰敗,人民困苦不堪,龔自度珍搖頭嘆息。有一天,龔自珍走到鎮江的南郊,看見一群人正在這里舉行儀式,向玉皇大帝及雨神祈求降雨。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握筆凝思,準備寫祈雨的文章。龔自珍也湊了過去,忽見那個老者把筆放下,雙手合十念道:“阿彌陀佛,知大手筆來也!”原來這老者是龔自珍的老朋友。
龔自珍也不推辭,大筆一寫下了著名的道詩篇: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知道,人世間的災難大多是人造成,是統治者昏庸無道、用人不當造成的。祈雨是專無用的,即使降了雨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國家的根本問題是用人問題,是人才問題。
屬沒有人才,或有人才而不用,國家就永遠不會太平和富強.。
2.龔自珍的生平軼事與兩部有名的作品
龔自珍 (1792~1841)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
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
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
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于江蘇云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后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
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他的思想為后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后,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并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
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
他生平詩文甚富,后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
字爾玉,又字□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又號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山房詩》。
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生平: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①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
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小學。12歲從段玉裁學《說文》。
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
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托始”;15歲,詩集編年;19歲,倚聲填詞;到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
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于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②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
二十三年(1818)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
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并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
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年譜外紀》)。
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后,他又參加五次會試。
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
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
兩年后,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
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于丹陽云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
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已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
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
(《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梁啟超說:“舉國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龔自珍、魏源)輩若不勝其憂危,恒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清代學術概論》)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議》)。
3.龔自珍的資料
晚清思想家,史學家。
一名鞏祚,字瑟人。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歲為舉人。道光元年(1821)官內閣中書,任國史館校對官。
九年,始成進士。官至禮部主事。
十九年,棄官南歸。二十一年,于江蘇云陽書院猝然去世。
龔自珍初承家學淵源,從文字、訓詁入手,后漸涉金石、目錄,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受當時崛起的“春秋公羊學”影響甚深。
面對嘉道年間社會危機日益深重,他棄絕考據訓詁埂碃囤度塬道剁權筏護之學,一意講求經世之務,一生志存改革。青年時代所撰《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等文,對封建專制的積弊,進行了揭露和抨擊。
他的思想為后來康有為等人倡公羊之學以變法圖強開了先聲。中年以后,雖然志不得伸,轉而學佛,但是“經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并建議林則徐加強軍事設施,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龔自珍一生追求“更法”,雖至死未得實現,但在許多方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
在社會觀上,他指出社會動亂的根源在于貧富不相齊,要求改革科舉制,多方羅致“通經致用”的人才。在哲學思想上,闡發佛教中天臺宗的觀點,提出人性“無善無不善”,“善惡皆后起”的一家之談。
在史學上,發出“尊史”的呼吁,并潛心于西北歷史、地理的探討。在文學上,則提出“尊情”之說,主張詩與人為一。
他生平詩文甚富,后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4.求,15個成語故事
風起云飛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
經過連年的征戰,劉邦后來居上,戰勝了項羽,贏得了天下。可是沒幾天,淮南王英布造反,軍勢極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征。
在得勝回朝途中,劉邦順路回了趟故鄉沛縣,和昔日的朋友、鄰里敘舊暢飲了十幾天。一次在熱鬧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劉邦傷感的唱道: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起云飛"喻天下大亂,有時也指觸景傷情。 (出自《漢書·高帝紀》) 不拘一格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鴉片。
道光十九年,正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夕,由于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
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于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方式。 (出自《己亥雜詩》) 擒賊先擒王 經過長期的勵精圖治和一大批良臣賢相如姚崇、宋景等的輔佐,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30年之久的開元盛世--天下太平,百姓樂業,八方來朝。
但是進入天寶年間以后,唐玄宗開始安于享樂,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楊國忠等,同時由于好大喜功,一意熱衷于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政策,唐朝在邊地設置節度使,屯戍重兵。后來節度使和邊地駐軍不斷增加。
至天寶元年,節度使已增至10個,兵力增至49萬,龐大的兵力消耗著國家大量的財力和物力,社會上隱伏著不安。 杜甫見到"塵埃不見咸陽橋"的新兵開赴前線,父母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深深的為國家的命運擔憂,他寫道: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然而因為人微言輕,沒有人聽他的。
幾年后"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幾近崩潰,唐朝從此走向衰敗。 "擒賊先擒王"比喻做事首先要抓住關鍵。
(出自《前出塞》之六) 折戟沉沙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孫權與劉備聯軍,在赤壁利用火攻,擊敗了強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這個古戰場,已經絲毫感覺不到當年大戰來臨的緊張。
詩人感嘆時光弄人,寫下了這首《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銷二喬。
"折戟沉沙"形容失敗慘重。 (出自杜牧《赤壁》) 柳暗花明 陸游(公元1125-1210),南宋愛國詩人。
由于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
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里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里到處打鼓吹蕭,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
于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
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現了轉機。
(出自陸游詩《游山西村》) 前度劉郎 劉禹錫(772-842)是中唐詩人。由于受王叔文"永貞革新"的牽連,公元805年,他被貶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馬。
九年后,四十多的劉禹錫才被召回長安。聽說玄都觀的千數桃花,開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觀賞,并寫了首《游玄都觀》的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因為這首詩,他又被貶到播州(貴州遵義)當刺史,后改為連州(廣東連縣)刺史,又調任夔(音魁)州(四川奉節)、和州(安徽和縣),后被解職。
十四年后,劉禹錫再度被召回長安。當年玄都觀的熱鬧已經沒有了:千顆桃花蕩然無存,只有青苔上幾叢菜花在春風中搖曳。
詩人很感慨,又寫了首《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前度劉郎"是說人去人又來。
隔岸觀火 乾康和齊己都是唐朝的僧人。齊己在湘西道。
5.龔自珍的身世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
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
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生平:龔自珍一生可分三個階段: ①20歲以前,在家學習經學、文學。他自幼受母親教育,好讀詩文。
從8歲起學習研究經史、小學。12歲從段玉裁學《說文》。
他搜輯科名掌故;以經說字、以字說經;考古今官制;為目錄學、金石學等。同時,在文學上,也顯示了創作的才華。
13歲,作《知覺辨》,“是文集之托始”;15歲,詩集編年;19歲,倚聲填詞;到21歲,編詞集《懷人館詞》3卷、《紅禪詞》2卷。段玉裁作序說他“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
尤喜為長短句”,“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于文章”,認為“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絕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懷人館詞序》)。這可以說是對龔自珍20歲以前學習的概括總結。
②20歲至28歲,應鄉試至入仕時期。嘉慶十五年(1810),龔自珍19歲,應順天鄉試,由監生中式副榜第28名。
二十三年(1818)又應浙江鄉試,始中舉,主考官為著名漢學家高郵王引之。次年應會試落選,嘉慶二十五年(1820)開始入仕,為內閣中書。
這時期他逐漸接觸社會政治現實,并從科試失意中體驗到政治腐敗,產生改革的要求和思想,并從劉逢祿學習《公羊傳》。他寫出了《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尊隱》、《平均篇》等政論文。
嘉慶二十二年,他曾以文集《佇泣亭文》及詩集一冊請教“吳中尊宿”王芑孫。王認為他“詩中傷時之語、罵坐之言,涉目皆是”(《定盦年譜外紀》)。
同年,他開始戒詩。今存這時期詩,有《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雜詩,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等。
③29歲至去世。嘉慶二十四年會試落選后,他又參加五次會試。
道光九年(1829),第六次會試,始中進士,時年38歲。在此期間,他仍為內閣中書。
道光十五年(1835),遷宗人府主事。改為禮部主事祠祭司行走。
兩年后,又補主客司主事。這類官職都很卑微,困厄下僚。
48歲,辭官南歸(道光十九年,1839)。50歲,暴卒于丹陽云陽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為鴉片戰爭第二年。
這時期,他對政治現實認識日益深刻,提出不少改革建議,寫出許多著名評論,如《西域置行省議》、《東南罷番舶議》、《阮尚書年譜第一序》、《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和歷史、哲學論文如《古史鉤沉論》等。也有不少文學散文名篇,如《捕蜮》、《書金伶》、《已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病梅館記》等。
他的許多著名詩篇,如《能令公少年行》、《詠史》、《西郊落花歌》和《己亥雜詩》等,也都是這時期作品。龔自珍墨跡政治學術思想 龔自珍生活的時代,是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新階段,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勢力不斷加深。
龔自珍從青年時起,就深刻地意識到封建國家的嚴重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秋氣不驚堂內燕,夕陽還戀路旁鴉。”
(《逆旅題壁,次周伯恬原韻》)梁啟超說:“舉國方沉酣太平,而彼(指龔自珍、魏源)輩若不勝其憂危,恒相與指天畫地,規天下大計。”(《清代學術概論》)早在嘉慶二十五年,他已指出“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西域置行省議》)。
在道光三年,他深刻認識到外國資本主義侵略造成嚴重的民族危機,指出“近惟英夷,實乃巨詐,拒之則叩關,狎之則蠹國”(《阮尚書年譜第一序》)。他對時代的危機,不止是敏銳地感覺它,而且也積極地建議挽救它;他肯定未來時代的必然變化,并寄以熱情的幻想和希望。
龔自珍處在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他的思想發展,有一個艱苦、復雜和曲折的過程。
他最初接受的是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為代表的正統派考據學。但他沖出考據學的藩籬,不為家學和時代學風所囿。
在現實社會運動主要是農民起義的啟發下,他以特有的敏銳的眼光,觀察現實,研究現實。在《明良論》、《乙丙之際箸議》等文中,他對腐朽黑暗的現實政治和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平均篇》指出了貧富不均所造成的社會敗壞現象及其危險的后果:“小不相齊,漸至大不相齊,大不相齊,即至喪天下”;提出“均田”的改革主張,要求“貴乎操其本源,與隨其時而劑調之”,“挹彼注茲”,平均貧富。在《尊隱》中,他隱晦曲折地表現出對農民起義的大膽想象和熱情頌揚,向往著未來時代的巨大變化。
但他的政治思想和理想是不徹底的。后來他看到均田制是辦不到的,又作《農宗篇》。
主張按宗法分田:大宗百畝,小宗、群宗二十五畝,其余閑民為佃農。其目的是“以中下齊民,不以上齊民”,建立以中小地主為基礎的封建統治。
由于。
6.已亥雜詩改寫小故事
已亥雜詩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賞析】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于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征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7.林則徐的故事(短點)100字至160字,拜托了
.林則徐,福建候官人。
早年家境貧寒,受過良好的教育。嘉慶十六年賜進士。
在為官40年中,他“經世自勵”,廉潔奉公;又重視水利事業,救災賑民。他最大的功績是領導了中國歷史上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指揮了抗英斗爭,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尊嚴,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愛國者。
同時,他編譯《四洲志》等外文書籍、資料,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是中國近代維新思想的先驅。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磷,溢號文忠。
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候官(今福州市)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父親林賓日,以教讀、講學為生。
僅靠父親教私塾的微薄收無法維持生活,于是,母親用手工勞動來分擔家庭的困窘。 在科舉時代,林則徐的父母指望自己的兒子能在仕宦之途發達上升。
林則徐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在父親的精心培育下,較早地讀了儒家經傳。
嘉慶三年(1798年),他14歲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鰲峰書院讀書,受教于具有實學的鄭光策和陳壽祺。在父親和親友的影響下,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嘉慶九年(1804年),20歲中舉人。父親的淳淳教導使林則徐的學業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但此后由于家庭日難,外出當私塾。在十一年(1806年)秋,應房永清之聘到廈門任海防同知書記。
這里的鴉片煙毒引起他的注意。次年初,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
他在張幕中獲知了不少清朝的掌故和兵、刑、禮、樂等知識以及官場經驗,為他日后的“入仕”準備了些必要條件。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
十九年(1814)授編修。此后歷任國史館協修、撰文官、翻書房行走、清秘堂辦事、江西、云南的正副考官、江南道監察御史。
在京官時期,他矢志做一個濟世匡時的正直官吏。于是,他“文學而潛修”。
為了通于政事,“益究心經世學,雖居清秘、于六曹事例因革。用人行政之得失,綜核無遺”。
在京師為官七年中,他廣泛搜集元、明以來幾十位專家關于興修畿輔水利的奏疏、著述,寫了《北直水利書》。書中明確指出“直隸水性宜稻,有水皆可成田”,“農為天下本務,稻又為農家之本務”。
認為只有發展華北水利,提倡種稻,就地解決漕糧,才能合理解決南糧北運及由此產生的漕運積弊問題。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林則徐曾在京參加過一些士大夫“雅歌投壺”的文藝團體“宣南詩社”,結識了龔自珍、魏源等人,在詩社里進行詩文酬唱活動。
嘉慶二十五年(1820)七月,林則徐外任浙江杭嘉湖道。他積極甄拔人才,建議興修海塘水利,頗有作為。
但他感到仕途上各種阻力難以應付,曾發泄“支左還絀右”“三嘆作吏難”這樣的苦悶。終于在次年七月借口父病辭職回籍。
林則徐為人民做過許多好事,但由于性情過于急躁,請人寫“制怒”大字懸掛堂中以自警。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復出,到浙江受任江南淮海道,未履任前曾署浙江鹽運使,整頓鹽政,取得成效。
林則徐受到道光皇帝的寵信,很快跨入官場上青云直上時期。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提任江蘇按察使。
在任上,他整頓吏治、清理積案,平反冤獄,并把鴉片毒害視為社會弊端加以嚴禁。江蘇這一年夏秋之際大雨成災,松江饑民聚眾告災,洶洶將變。
林則徐反對調兵鎮壓,親自赴松江安定災民,采取一系列救災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年底入覲歸來,署江寧布政使,讓林則徐負責全省災賑事務。
但道光四年秋,林則徐先后遭父母喪,在籍守制。直至十年正月再度出仕。
道光十年(1830年)服喪完畢。從六月到次年七月,林則徐先后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
“—歲之中,周歷三省、所至貪墨吏望風解緩。疆臣重其才,皆折節傾心下之。”
他為清朝統治的長遠利益,銳意整頓財政,興修水利,救災辦賑”,“一時賢名滿天下。”十月,升任河東河道總督。
面對關系到河道民生重大問題,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了治理黃河,親自頂著寒風,步行幾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進行檢查,還將沿河地勢,水流情況。
繪畫張掛,便于了解和治理。林則徐辦事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
他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到:“地力必資人力,土功皆屬農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疇多一分之利賴。”
林則徐這種農耕思想,是在實際考察中體驗出來的。道光十二年(1833年),江蘇大水災,林則徐不顧報災限期和朝廷斥責,詳盡陳述災情,呼吁緩征漕賦,提出“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請求,這對發展生產,蘇息民困在客觀上起了有利的作用。
同時,他分析水災原因是由于吳淞江、黃埔江、婁河及與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決定興修白茆河、婁河,還修建海塘,這些在我國水利史上都有一定。
8.和己亥雜詩有關的故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龔自珍又忤其長官,決計辭官南歸,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4日)離京。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還眷屬。兩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龔自珍寫下了許多激揚、深情的憂國憂民詩文,這便是著名的《己亥雜詩》315首。
具體故事背景:
1813年4月再應順天鄉試,又名落孫山,7月妻子因誤診卒于徽州府署。9月天理教農民起義。次年著四篇《明良論》,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對君權專制進行抨擊。他指出,腐敗的原因首先在于皇帝視臣下如犬馬、奴才,使大臣不知廉恥,只知朝夕長跪,只知追求車馬、服飾,以言詞取媚君上。
在這種制度下,“官愈久則氣愈偷,望愈崇則諂愈固,地愈近則媚益工”入骨三分的針砭,令外祖父段玉裁閱后又驚又喜,他欣然加墨批點:“四論皆古方也,而中今病,豈必別制一新方哉?”他欣慰地說“猶見此才而死,吾不憾矣!”。后回徽州后參與父親主持的《徽州府志》[1]重修工作。1815年,續娶安慶知府何裕均侄孫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與家人回杭州守孝。兩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28歲的龔自珍會試不售,在京師與魏源一起師事今文學家劉逢祿,研讀《公羊春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龔自珍會試再度落第,以舉人挑選為內閣中書。從道光元年起,又任國史館校對等官職,先后十幾年。其間,他閱讀了內閣豐富的檔案和典籍,勾索舊聞,探討歷代得失,以后又參加《大清一統志》的修撰,寫出了《西域置行省議》等有深刻見解的文章。
道光九年(1829年),38歲的龔自珍經過第六次會試,終于考中進士。他在殿試對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撰《御試安邊撫遠疏》,議論新疆平定準噶爾叛亂后的善后治理,從施政、用人、治水、治邊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張。“臚舉時事,灑灑千余言,直陳無隱,閱卷諸公皆大驚。”
主持殿試的大學士曹振鏞是個有名的“多磕頭、少說話”的三朝不倒翁,他“以楷法不中程,不列優等”,將龔自珍置于三甲第十九名,不得入翰林,仍為內閣中書。在歷任京官的20年中,龔自珍雖困厄閑曹,仍屢屢上書,指斥時弊,但都未被采納,甚至被同僚視為“痼疾”。這一時期,他也撰寫了更加成熟的一些政論,如《乙丙之際箸議》、《大誓答問》、《古史鉤沉論》等,譏刺封建官僚的昏庸。
由于龔自珍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因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他又忤其長官,決計辭官南歸,于四月二十三日(6月4日)離京。同年九月又自杭州北上接還眷屬。兩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龔自珍寫下了許多激揚、深情的憂國憂民詩文,這便是著名的《己亥雜詩》315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龔自珍執教于江蘇丹陽云陽書院。三月,父親龔麗正去世,龔自珍又兼任了原由其父主持的杭州紫陽書院講席。夏末,他曾寫信給江蘇巡撫梁章鉅,準備辭去教職,赴上海參加反抗外國侵略的戰斗。但八月十二日(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陽,年僅50歲。
擴展資料:
《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例如《己亥雜詩》中第一二三首,“不論鐵鹽不愁河,獨倚東南涕淚多。國賦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
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產、稅收和水利等問題,一味依賴東南的漕運,對江南人民加重剝削,致使農業生產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國家經濟的現實進行了大膽揭露和批評。再如《己亥雜詩》中第八七首,“故人懷海拜將軍,側立南天未蕆勛。我有陰符三百字,蠟丸難寄惜雄文。”表達詩人對禁煙斗爭的關注,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龔自珍
9.愛國人士的故事 最好短一點
潛龍在淵拼搏飛天1928年7月29日(農暦6月13日),李嘉誠出生在以歷史悠久、人文練達著稱的粵東歷史名城——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世家。
李嘉誠的曾祖父**萬曾是清朝每十二年選拔一次的文官拔貢之一。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曾留學日本。
父親李云經是一位小學校長。至李嘉誠出生時,家道已開始中落。
幼年的李嘉誠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知書達理、聰明伶俐,5歲時進入小學學習,成績突出,才華出眾。但好景不長,不久祖父去世,家境越來越困難。
父親李云經教書的微薄收入,已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1939年6月,李嘉誠十一歲那年,家鄉遭到日本人的侵略不幸淪陷,父親祗好攜帶家小,背井離鄉,流落到香港。
李嘉誠在香港祗念了兩年書,父親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為了供養母親、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十三歲的他毅然挑起了“小當家”的重擔,輟學就業,踏入了紛繁復雜的社會。
開始,李嘉誠在一家玩具制造公司當推銷員。失學的李嘉誠還利用工作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
不到二十歲便升任塑膠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后,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說起創業時的艱辛,李嘉誠感慨良多,他多次充滿深情地提到:“當年長江塑膠廠,祗是生產一些普通的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歐美。在最初的十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進行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有兩個鬧鐘,才能驚醒起牀,這可說是最難過的時刻。”
正是當初創業的艱難,煉就了李嘉誠苦干實干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無論干何事他都不辭勞苦,全力以赴。
七年后,長江塑膠廠發展成為長江實業公司。1958年,膽大心細的李嘉誠看準時機,當機立斷地把長江公司的業務轉向了地產。
由於股票和地產價格飛漲,長江實業得到迅速發展。1979年,李嘉誠進軍貿易。
他從匯豐銀行購進了9千萬股英資公司和記黃埔的股票,占和記黃埔公司22.4%的股權。李嘉誠的這一舉動轟動了海外股市。
此后,他成為和記黃埔公司董事會主席。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家能控制英資財團的華資集團。
李嘉誠另外擁有的兩家香港掛牌公司是“香港電燈”和“嘉宏國際”。在經營投資策略上,李嘉誠可以說是目光如炬,幾家公司在他的運籌帷幄之下年年都有厚利可圖。
其后,李嘉誠還從事海外投資。在內地,除了出任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董事外,他在1986年撥出四十億港元在江蘇無錫附近興建了一座發電廠。
1992年5月2日,又在深圳與國家有關方面聯合成立了中外合資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同年8月份,又在上海金山集裝箱碼頭投下巨資從事港口及碼頭建設。
俗話說:不是猛龍不過江。半個世紀來,李嘉誠先生從經營塑膠業、地產業到掌握多元化的集團業務,力挫群雄,不屈不撓,終於成為香港工商界的一條“猛龍”。
他在香港及國際上控制的業務相當廣泛,從地產、碼頭、銀行、酒店以至通訊衛星等,他的業務經營領域,早已越過太平洋,向美國、向世界延伸,成為中國人的驕傲,炎黃子孫的自豪。**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
**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
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佟麟閣1937年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
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敵機的輪番轟炸,并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拼死抗擊。
戰斗進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頭部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贊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1937年7月31日南京國民政府發布命令,追授佟麟閣為陸軍上將。
“一級英雄”王海大隊長人物小傳:王海,山東人,1925年生,1945年入黨,1946年入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任空三師九團一大隊大隊長的王海帶領戰友們創造了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戰績,大隊被譽為“英雄的王海大隊”。
他本人因擊落擊傷敵機9架,被中國人民志愿軍領導機關授予“一級英雄”稱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王海和戰友們平均駕駛噴氣式戰斗機飛行時間只有20多個小時,而他們的對手美國空軍飛行員大多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飛行時間多在1000小時以上。
但在抗美援朝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