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關漢卿的故事
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關漢卿峻悲涼的內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斗精神。關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占12個。他那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竇娥冤》取材于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漢卿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制了這個大悲劇。竇娥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為命。流氓張驢兒闖入這個家庭,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們父子為妻,遭到竇娥嚴辭拒絕。張驢兒欲毒死蔡婆,結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嫁禍給竇娥。昏聵的桃杌太守嚴刑逼供,將竇娥屈打成招,并被處死。違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卻被“法紀”送了性命。戲劇的鋒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統治。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的責天問地,也是關漢卿的呼喊,代表著不屈從于現實命運的浩然正氣。元雜劇多充溢著一種郁悶、憤懣的情緒,這是在異族統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種種黑暗現象后的自然流露。但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表達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否定與詛咒般的詰難,具有無可辯駁的深刻性。
2.關漢卿的故事
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大都人(今河北安國)。
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雜劇作家,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并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號已齋叟(一作一齋)。
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
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
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
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彌漫著昂揚的戰斗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 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
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
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
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后世稱關漢卿為“曲圣”。 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關漢卿峻悲涼的內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斗精神。關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占12個。
他那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竇娥冤》取材于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漢卿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制了這個大悲劇。竇娥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為命。
流氓張驢兒闖入這個家庭,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們父子為妻,遭到竇娥嚴辭拒絕。張驢兒欲毒死蔡婆,結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嫁禍給竇娥。
昏聵的桃杌太守嚴刑逼供,將竇娥屈打成招,并被處死。違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卻被“法紀”送了性命。
戲劇的鋒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統治。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的責天問地,也是關漢卿的呼喊,代表著不屈從于現實命運的浩然正氣。
元雜劇多充溢著一種郁悶、憤懣的情緒,這是在異族統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種種黑暗現象后的自然流露。但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表達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否定與詛咒般的詰難,具有無可辯駁的深刻性。
3.關漢卿的生平經歷
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雜劇作家。
號已齋(一作一齋)。關于關漢卿的籍貫,有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說法。
約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
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
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南宋滅亡(1279)之后,關漢卿曾到過當時南方戲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寫有〔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句)。
還曾到過揚州,寫曲贈朱簾秀,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句。 /view/*。
4.關漢卿的一生有什么重要事跡
生卒年不詳。
號已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雜劇 的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進,而是生活在底 層人民中間,經常出入歌樓舞榭,過著玩世不恭、放浪形骸的生活, 有時候還親自參與編劇和登臺演出。
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者和開拓 者,他的作品題材廣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腐敗,表現了古 代人民特別是青年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斗爭,人物性格鮮明,結構 完整,情節生動,語言本色而精練,對元雜劇和后來戲曲的發展有很 大影響。關漢卿被稱為中國的莎士比亞,他一生創作的雜劇有60多 種,代表作品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單刀會》等, 其中以《竇娥冤》最為出名,被稱為世界十大悲劇之一。
5.誰知道關漢卿的生平故事
中國元朝時候的戲劇作家關漢卿,號已齋(一作一齋)。
大都(今北京市)人。亦說祁州(在今河北)、解州(在今山西)人。
約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時,是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關漢卿生活在公元13世紀的元朝,他機智幽默,風流倜儻,博學多才,擅長吟詩、吹簫、彈琴、舞蹈、下棋、打獵等各種技藝。
關漢卿長期居住在都城大都里,曾經在皇家醫院任職,但是他對醫術不太感興趣,對編寫劇本卻非常熱心。那時,元朝正流行一種戲劇,叫"雜劇",雜劇在內容上豐富了民間說唱故事,而且廣泛反映了社會現實,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都很愛看雜劇。
關漢卿編寫的雜劇不是為了給貴族消閑作樂,而是為了訴說百姓的疾苦。 當時,元朝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冤案多得數也數不清,各族勞動人民都過著悲慘的日子。
關漢卿非常同情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他辭去官職,進入社會底層了解人民生活,借助元雜劇這種藝術形式來揭露現實黑暗,寄托自己的社會理想。 關漢卿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間語言,同時他又具有卓越的藝術修養,這都為他的創作注入了活力。
當時,演戲的人社會地位很低,關漢卿卻經常和他們交往,甚至親自導演和上臺演出。在他寫的一支曲子里,他描述自己堅強、耿直的人格時說:"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
"所以,他創作的劇作,不僅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而且還彌漫著昂揚的戰斗精神。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
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
雜劇《竇娥冤》講述的是青年女子竇娥的悲慘遭遇。幾百年來,這出戲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贊賞,被列為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傳播。
關漢卿在世時就是戲曲界的領袖人物,他的雜劇不僅在當時鼓舞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的斗爭,而且對后來的戲劇創作有著巨大的影響。關漢卿一生共寫作了67部雜劇,現留存于世的僅有18部。
關漢卿非常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深邃復雜的心理,在中國古典戲劇作家中,還沒有一個人能象他那樣塑造出如此眾多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
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
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關漢卿的戲劇創作在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為"元雜劇的鼻祖";關漢卿在世界文學藝術史上也享有盛譽,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關漢卿 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
生平 有關關漢卿生平的資料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后期戲曲家鐘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院戶"。
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院尹"的官名,而"醫戶"卻是元代戶籍之一,屬太醫院管轄。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
《拜月亭》中,他有一段臨床診病的描寫,宛若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元末朱經《青樓集·序》載:"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遺民若杜散人、白蘭谷、關已齋輩,皆不屑仕進,乃嘲弄風月,流連光景。
"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蘭谷即白樸,金亡(1234)時才8歲,估計關漢卿的年代同他們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關漢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號 (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斷出關漢卿約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計在1220年左右。
《錄鬼薄》作者鐘嗣成稱關漢卿為"前輩已死名公",說"余生也晚,不得預幾席之末"。《錄鬼簿》成書于1330年,故將關漢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當去事實不遠。
南宋滅亡(1279)之后,關漢卿曾到過當時南方戲曲演出的中心杭州,寫有〔南呂一枝花〕《杭州景》套曲(中有"大元朝新附國,亡宋家舊華夷"句)。還曾到過揚州,寫曲贈朱簾秀,有"十里揚州風物妍,出落著神仙"句。
關漢卿是一位熟悉勾欄伎藝的戲曲家,《析津志》說他"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明代臧晉叔《元曲選·序》說他"躬踐排場,面敷粉墨。
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關漢卿在元代前期雜劇界是領袖人物,玉京書會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236373736里最著名的書會才人。
據《錄鬼簿》、《青樓集》、《南村輟耕錄》記載,他和雜劇作家楊顯之、梁進之、費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
6.曲家圣人關漢卿的故事
關漢卿(1219-1301年),元代雜劇奠基人,元代戲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晚號已齋(一說名一齋)、已齋叟。漢族,解州人(今山西省運城),其籍貫還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國市)人等說,與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 以雜劇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為他所作,無定論。 最著名的是《竇娥冤》。關漢卿也寫了不少歷史劇,《單刀會》、《單鞭奪槊》、《西蜀夢》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數10多首。他的散曲,內容豐富多彩,格調清新剛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關漢卿塑造的“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圣”。
關漢卿是元代雜劇作家,約生于金末。鐘嗣成著賈仲明天一閣鈔本《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朱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他曾毫無慚色地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關漢卿塑造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珰珰一粒銅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廣為人稱,被譽“曲家圣人”。《析津志輯佚·名宦》曰:“關一齋,字漢卿,燕人。生而倜儻,博學能文。滑稽多智,蘊藉風流,為一時之冠。是時文翰晦盲,不能獨振,淹于辭章者久矣。”
關于關漢卿的生平相當缺乏,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窺見其大略。據元代后期戲曲家鐘嗣成《錄鬼簿》的記載,“關漢卿,大都人,太醫院尹,號已齋叟”,“太醫院尹”別本《錄鬼簿》作“太醫院戶”。關于關漢卿的籍貫,有祁州(在今河北安國市)(《祁州志》卷八)、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等不同說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見“太醫院尹”的官名,而“醫戶”卻是元代戶籍之一,屬太醫院管轄。因此,關漢卿很可能是屬元代太醫院的一個醫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臨床診病的描寫,宛若醫人聲口,可以作為助證。
7.關漢卿的詞,短一點
沉醉東風(關漢卿)
憂則憂鸞孤鳳單,愁則愁月缺花殘,為則為俏冤家,害則
害誰曾慣,瘦則瘦不似今番,恨則恨孤幃繡衾寒,怕則怕
黃昏到老。
別情(關漢卿)
自送別,心難舍,
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拂揚花雪:
溪又斜,
山又遮,
人去也。
大德歌(關漢卿)
風飄飄,雨瀟瀟,
便做陳摶也睡不著。
懊惱傷懷抱,
撲簌簌淚點拋。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
淅零零細雨打芭蕉。
四塊玉(關漢卿)
南畝耕,
東山臥。
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
愚的是我,
爭什么!
8.關漢卿個人簡介
關漢卿 大約生于金代末年(約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約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雜劇作家。
號已齋(一作一齋)。關于關漢卿的籍貫,元大都(今北京市)(《錄鬼簿》)、解州(在今山西運城)(《元史類編》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說法。
約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時,賈仲明《錄鬼簿》吊詞稱他為“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可見他在元代劇壇上的地位。關漢卿曾寫有《南呂一枝花》贈給女演員珠簾秀,說明他與演員關系密切。
他曾毫無慚色的自稱:“我是個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在《南呂一枝花·不伏老》結尾一段,更狂傲倔強地表示:“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響當當的一粒銅豌豆”。
據各種文獻資料記載,關漢卿編有雜劇67部,現存18部。個別作品是否出自關漢卿手筆,學術界尚有分歧。
其中《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魯齋郎》、《單刀會》、《調風月》等,是他的代表作。作品目錄 別情 沉醉東風 大德歌 滾繡球 碧玉簫 黃鐘尾 別情 四塊玉 沉醉東風三首 四塊玉 大德歌 四塊玉 四塊玉四首 四塊玉 關漢卿的雜劇內容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彌漫著昂揚的戰斗精神,關漢卿生活的時代,政治黑暗腐敗,社會動蕩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他的劇作深刻地再現了社會現實,充滿著濃郁的時代氣息。既有皇親國戚、豪權勢要葛彪、魯齋郎的兇橫殘暴,“動不動挑人眼,剔人骨,剝人皮”的血淋淋現實,又有童養媳 竇娥、婢女燕燕的悲劇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廣闊;既有對官場黑暗的無情揭露,又熱情謳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
慨慷悲歌,樂觀奮爭,構成關漢卿劇作的基調。在關漢卿的筆下,寫得最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婦女形象,竇娥、妓女趙盼兒、杜蕊娘、少女王瑞蘭、寡婦譚記兒、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
她們大多出身微賤,蒙受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凌辱和迫害。關漢卿描寫了她們的悲慘遭遇,刻畫了她們正直、善良、聰明、機智的性格,同時又贊美了她們強烈的反抗意志,歌頌了她們敢于向黑暗勢力展開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爭的主旋律。
關漢卿是位偉大的戲曲家,后人列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開了關漢卿創作700周年紀念活動。
同年6月28日晚,國內至少100種不同的戲劇形式,1500個職業劇團,同時上演關漢卿的劇本。他的劇作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后世稱關漢卿為“曲圣”。由于不滿于黑暗社會的壓抑與摧殘,關漢卿長期“混跡”在勾欄妓院。
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隱藏著冷峻悲涼的內心世界和熱烈樂觀的戰斗精神。關漢卿寫作勤奮,一生共著雜劇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戲占12個。
他那貼切現實、充滿血肉之感的筆觸,訴說著社會民眾的困苦與無奈;又將一腔悲憫的情懷,傾灑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是《竇娥冤》。
《竇娥冤》取材于漢代流傳下來的“東海孝婦”民間故事,關漢卿結合了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體認,精心構制了這個大悲劇。竇娥因家貧被賣給蔡家做童養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為命。
流氓張驢兒闖入這個家庭,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們父子為妻,遭到竇娥嚴辭拒絕。張驢兒欲毒死蔡婆,結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親,便嫁禍給竇娥。
昏聵的桃杌太守嚴刑逼供,將竇娥屈打成招,并被處死。違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卻被“法紀”送了性命。
戲劇的鋒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統治。當竇娥幻想破滅,她憤怒地呼喊出:“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
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竇娥的責天問地,也是關漢卿的呼喊,代表著不屈從于現實命運的浩然正氣。
元雜劇多充溢著一種郁悶、憤懣的情緒,這是在異族統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種種黑暗現象后的自然流露。但關漢卿在《竇娥冤》中表達的是對整個社會的否定與詛咒般的詰難,具有無可辯駁的深刻性。
戲劇大家--關漢卿 。
9.竇娥冤的故事,講3個,短一點
竇娥冤》的故事發生在元朝 元朝 。《竇娥冤》的故事主要是講敘了
竇娥自幼喪母,結婚后不久,丈夫病故,兩代孀居,婆媳兩人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貧苦。一天,蔡婆去找賽蘆醫索債,賽蘆醫謀財害命,蔡婆被當地惡棍張驢兒所救。'從此,張驢兒仗著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張驢兒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竇娥。不料,他準備的毒藥誤被其父飲下身亡。蔡婆為了免除災禍,給了張驢兒十兩紋銀,讓他買棺葬父。張驢兒卻以這十兩紋銀為證據,訛詐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他買通當地縣令,對蔡婆橫施酷刑。竇娥怕婆婆年老體弱,經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擔,被判處死刑。竇娥死后,應其誓言,血濺素練,三伏時節瑞雪紛飛,楚州地面干旱三年。六年后,竇娥的父親竇天章金榜提名,考取了狀元,路過山陽。當日深夜,他正在審閱案卷,忽然見到女兒竇娥前來,求父親代女兒伸冤昭雪。第二天,竇天章開堂審案,終于使冤案大白。結果,張驢兒和縣令被判處死刑,賽蘆醫被發配充軍,竇娥的冤案終于得以昭雪。
《竇娥冤》是關漢卿最重要的劇作之一。現代戲劇家田漢創作話劇《關漢卿》(《語文讀本》第四冊選有該劇片斷)時,也是以關漢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