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潔名人故事短一些的
一、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二、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三、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后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后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四、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六、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七、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八、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2.關于廉潔的故事,短一些的
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官倡導簡肅,把排衙喝道之類的禮儀看成是桎梏,他察看民情,不像別的官員那樣八抬大橋,前呼后擁,鳴鑼開道,大顯威風,而是身著便服,腳踏草鞋,親臨鄉下察訪,即使在夜間出巡,也只讓一個差役,提著寫有“橋”字樣的燈籠引路,從不打“回避”、“肅靜”之類的牌子。
一次,山東巡撫包括向板橋索求字畫,板橋畫竹并題詩以贈: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般詩情畫意,生動表述了板橋身在官位,卻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乾隆十七年,濰縣遇到天災。
板橋關心民瘼,呈請,賑濟。然后,他的請賑惹怒了上司,遭到打擊報復,被加上一個莫須有的罪名。
板橋遂憤然辭官,卸職返鄉。鄭板橋回到楊州,生活仍很貧寒,他在女兒嫁奩詩中寫道: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陷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鄭板橋一生歷盡坎坷,廉潔愛民,于乾隆三十年放下了手中的如椽之筆,與世長辭。
他身后留下的不啻是成百上千幅的“日畫日詩日書三絕”,更是留下了一個兩袖清風的清風楷模。
3.有哪些名人廉潔的故事
1、于成龍于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
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于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后槐葉啖之,樹為之禿。”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后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2、于謙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準,都是“三楊”主辦的。
到了“三楊”去世,太監王振開始掌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
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
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3、司馬光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讀書其間。
當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鉆天,司馬入地”。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任。
司馬光任官近40年,而且官高權重,竟然典地葬妻。重讀歷史,讓人深思。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后世,蔭及子孫。
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余萬,珍寶絲綢無數,但司馬光不為所動。
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4、海瑞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按照當時官場的風氣,新官到任,舊友高升,總會有人來送些禮品禮金,以示祝賀。
這些禮品禮金只要數額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開貼告示說“今日做了朝廷官,便與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別人送的禮品一一退還,連老朋友賀邦泰、舒大猷遠道送來的禮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
海瑞臨終前,兵部送來的柴金多算了七錢銀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5、姚崇姚崇先后在武則天、睿宗、玄宗三朝任過宰相,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時人幾乎無人能比。
然而,這位資歷深厚的宰相,一生“以不貪為寶”,“以廉慎為師”。即便在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個人官位達到至極的開元時期,他依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
由于清廉,只拿“死工資”,沒有灰色收入,所以他買不起京城市區的房子,全家人只得住在離朝廷較偏遠的郊區。
4.清正廉潔的小故事短點
1,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后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2,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5.廉潔故事短點得
父子清廉
三國時,胡質在魏國任州郡長官近三年,死后家無余財,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他的廉潔操守,人人稱道。胡質在荊州任刺史時,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時,胡質拿出一匹絹給他,讓他路上做盤纏。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爹爹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說:“吾兒不必懷疑,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遂騎驢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自己砍柴做飯。
后來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績卓著,清名遐邇。入晉以后,晉武帝接見了他。晉武帝談起當年胡質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晉武帝問:“為什么呢?”胡威說:“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
6.廉潔的小故事
廉潔小故事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1959年,在**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云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云水庫那里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
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樣難受。
如果按現在某些干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蒙混過關。但在**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后,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
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筑,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并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7.清正廉潔的小故事,不要太長,也不要太短
古今清正廉潔的小故事
作者:LOVE陽光 日期:2007-10-12 21:52
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云水庫那里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干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蒙混過關。但在**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后,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水利部黨組隨即決定:將這座價值400多萬元的建筑,無償轉讓給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個研究所,并向中央寫了一個深刻檢查的報告。
8.古今中外關于廉潔的故事
1賢母“封” 兒廉儉陶侃,晉朝人。
早年喪父,母親守寡,家徒四壁,靠紡織為生。陶侃自幼好學,再加上母親善教,長大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陶侃20多歲時,受命為當陽縣吏,監漁業。他想:母親辛苦一生,如今自己做監漁官,送一些鲊魚給母親,也算盡點孝心。
于是,他托人帶了一罐鲊魚給母親。誰知,母親拒而不收,封了“鲊”,并寫信說:你當了縣吏,拿公家東西給我,以為是好心,相反,它不僅不能有益于我,反倒給我增加了憂愁。
陶母“憂”什么呢?她說:“吞占公家的東西,就是貪。貪婪之心是沒有止境的,后果就難以設想。”
她告訴陶侃;“人有不為之,而后才可以有為。為人不干壞事,才會做好事。”
陶侃做官不久,把母親接到府上,母子常在一起議事。這年3月,陶侃乘船漫游,回來后對母親說:“我乘船時,在水平如鏡的江面上,一點都不怕。
但到了波濤洶涌的地方,船左右搖晃,心里卻有些膽怯。”陶母說:“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
民眾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她拿船、水作比,陳述官與民的關系,教育陶侃要關心民眾,愛護民眾。
陶母遇事善導,陶冶了陶侃的廉儉品德。他在荊州任刺史時,不僅清廉,而且節儉。
連造船留下的木屑也命令船官收集起來,等到雪后放晴,這些木屑就撒在雪水打濕的臺階上,便于人們行走。官府里用竹,他也把丟下的竹頭積攢起來,這些下腳料又都作了造船的竹釘。
陶侃到了晚年,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軍事,并兼任荊、江二州刺史。告老辭官那天,他把所有軍資、器仗、牛馬、舟車都一五一十交代清楚后,方才離任。
2、楊震拒金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3、姚崇不徇私情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
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后,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
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面前為自己美言。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
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
看來只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
如果陛下因此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后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
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個性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4、包拯拒禮為開廉潔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
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
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
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5、**的廉潔故事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回于贛南、閩西之間,**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
雖說**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那里。
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后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
但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舍不得的樣貌。
**行軍中惟一御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
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并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