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月與安生電影梗概(詳細)
這是一個凄美的兩個女生和一個男生情感糾葛的故事。
七月與安生,是兩個從南方小鎮一起長大的閨蜜。七月溫良柔和如同平靜的海水,安生熾熱叛逆仿似躍動的火焰。
兩人初中相識,都因彼此強烈的個性而相互吸引,成為了好友,形影不離。到了高中,兩人卻同時愛上了同一個男生家明,也因此兩人關系產生了微妙的隔閡。
終于,安生選擇了四海漂泊、浪跡天涯,兩人分離。七月按部就班的上大學、畢業工作、生活穩定,而家明確心向外面的世界,大學畢業后來到北京、西安工作。
三人分別經歷著不同的人生,正當家明與七月談婚論嫁之時,在外漂泊的安生與家明巧遇,兩人多年積蓄的感情在出租屋里瞬間的爆發,讓兩顆漂泊的心得到了相互的安慰。但不幸的是,這一切被趕來的七月迎面撞上,兩個昔日的閨蜜爆發了激烈的沖突。
家明最終決定還是回到小鎮,如約迎娶七月。但在婚禮當天,家明突然失蹤,七月辭職離開小鎮,開始了漂泊的生活。
她也要像安生一樣,體味另一種人生。但安生卻安定下來,找到了一個普通溫馨的家庭歸宿。
兩人再次相見,七月已經身懷家明的孩子,相互摒棄前嫌,和好如初。最后,七月生下小孩,產后出血離世,小孩由安生撫養。
此后,網絡上卻出現了一部很火的小說,叫做七月與安生,講述的就是兩人的故事,網絡作家的署名是七月。家明看到小說,尋找七月,卻巧遇安生,而安生卻告訴他,七月生活得很好,在國外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但此時,長大的孩子卻說出,作者七月就是現實的安生。拓展資料:《七月與安生》是由陳可辛監制、曾國祥執導的現代愛情電影,由周冬雨、馬思純等主演。
該片是由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小說改編,講述了兩個從13歲開始就相識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心心相惜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機緣巧合之下,七月和安生愛上了同一個叫做“家明”的男生,最終得到各自命運的安排。
該片于2016年9月1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2017年4月9日,金培達、波多野裕介憑借七月與安生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詞條 七月與安生。
2.如何看待電影《七月與安生》
在國產類型片里能夠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在《七月與安生》里,能夠打動我的,更多的,是兩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曾給我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掉兩位主演,從其他所有相似類型的女演員里選出另外兩位,換掉周冬雨和馬思純,那樣的話,我還會被這部電影打動嗎?對于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換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認為對整部電影來說沒有任何影響,換掉馬思純,我認為其他演員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馬思純在電影里所呈現的狀態,而對于周冬雨,我似乎想象不到別的演員去演安生會是什么樣子。這種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認為則是一個演員演技的意義之一。
《七月與安生》不是文藝片,從內容和風格上不難看出它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青春片。電影里有狗血的情節,也有MV式的畫面,但是一旦把鏡頭聚焦在七月與安生的身上時,這部電影能夠跳脫于其他同類型作品的特質便出現了。
而這部電影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從頭到尾,敘事的專注力從來沒有離開過兩位主角,正因如此,兩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實本片在幾乎已經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場里并沒有太多優勢,“青春片”放到它頭上甚至會有減分的效果,但幸好,電影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導演曾國祥抓住了。
導演解釋說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而這部電影也有自己的兩面,一面是其他同類電影里相似的“狗血三角戀”,另一面是同類型里沒有的現實。而這種現實狀態則是讓兩位演員的表演扎根的土壤。
安生這個人物形象對于我們來說很熟悉,但在同類的電影里似乎從沒見到過。如果說電影是創作者觀察生活的一個角度,那么他應該是不會關注自己所討厭的一面。
但說實話,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會躲得遠遠的,不想和她有什么聯系。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時,我很少接觸的那類同學一樣,我知道他們所接觸的人與我三觀不同,我知道他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學,我還知道他們終歸要嘗到當時自己荒廢學業,放任青春的后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長大后的我自己會和七月一樣,變得平庸和無趣。
七月與安生,都是之前電影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具有當代生活狀態的人物。在她們兩人身上有真正屬于大多數大陸青年們的戲劇沖突。
是自我放棄,混跡社會,還是中考,接著高考,走那條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鄉,安穩工作,還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拼漂泊。
種種選擇,似乎哪個都不是十全十美,哪個也有些無可奈何,這種不同道路的選擇,便是七月與安生之間最本質的矛盾。不過,支撐起這部戲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
3.七月與安生觀后感
[七月與安生觀后感]期盼許久的話劇,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七月與安生》,年初看見其在上海、深圳、北京的巡演公告,內心就已經躍躍欲試,終于現實所迫未能成行,七月與安生觀后感。
第一次看話劇是在去年春節假期的北京,正值西方情人節,三里屯流星雨模樣的燈光閃爍,許多拿著玫瑰花的男男女女在我眼前走過,阿拉伯風格的餐廳里,露著肚皮的姑娘跳著熱辣的具有異國風情的舞蹈。同行的朋友,提議去看話劇,這種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看得懂的劇,終于第一次映現在眼前,由于坐的是第一排,演員的妝容表情都看的一清二楚,劇名叫《情人劫》,北京電影學院藝術系的學生創作執導。
整個劇情有輕松詼諧,有邏輯推斷,內容營養場面養眼,我發誓,我喜歡這東西。無法向文藝青年靠攏,也一直沒做過所謂文藝青年這么文藝的夢。
只知道自小作文號稱不錯,卻在小學代表學校出去比賽時得了零分,老師批語:文筆流暢,段落清晰,可惜跑題了。跑題該是我一大特色,老師這大筆一揮,我這一個天生文科生的料就被埋沒到了至今。
以至于只能在今天像怨婦一樣絮絮叨叨寫點拿不出臺面的觀看感、讀后感什么的。早早的朋友送了票,我在第一時間向閨蜜分享喜訊,告訴她我們的話劇有著落了,我知道她喜歡,如同她知道我一樣。
卻沒想到在時間臨近時,又有朋友送票過來,我哭笑不得的給嫂子繪聲繪色的描述了一番話劇有如何的好看美妙,她這才沒有將這兩張價值千元大鈔的票給浪費了。一整天心神不寧,如同要出趟期待許久的遠門。
其實,只是看場話劇。這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的白領青年眼里,聽了一定會笑掉牙齒。
沒辦法,我就是這么容易滿足,沒出息了這么多年,不好改邪歸正了。江一燕和照片上一樣清秀漂亮,只是比想象中身材嬌小了些。
劇場內座無虛席,鄭州人民表現出了對藝術極高的熱愛和高雅的素質。七月與安生,其實該是同一個人,七月是安生的影子,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她們13歲遇見對方,就開始了長達10年的形影不離的生活。在學校,在安生家里,在任何場合,她們都是有了喜事要第一個跟對方分享的人。
或許,真的如同江一燕所說,每個人的心里都是兩個人,一個是宅女,一個是流浪漢。就如同每一個男人的心頭,都有一個白玫瑰,一個紅玫瑰。
安生自小離開父母,嚴重缺愛,自由散漫,過早的表現出了叛逆和所謂的灑脫。她外表強悍入男孩,內心柔弱如小孩,這樣的女孩比正常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需要愛,更怕受傷害。
所以她外表堅強獨立,將自己層層包裹;她反叛,做出種種身邊人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舉動,是想引起大家更多的關注。如果一旦有所求,便會被生活著了相,哪怕這種渴求,只是愛。
七月漂亮、溫柔、乖巧、靈動,在學校討老師喜歡,在家里討父母喜歡,以至于語文老師都評價七月以后要流芳百世,而安生這一類的孩子一定會一臭萬年,觀后感《七月與安生觀后感》。七月膽小聽話,連樹都不敢爬。
安生爬上那顆大樹,大聲的喊道:七月,快上來呀。七月笑答:安生,你快下來,男孩子才爬樹呢,剛下過雨,樹上一定很濕,我才不呢。
這段對話,這個場景,在劇中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我被這種純凈的來自兩個女生的友誼所感染的內心硬生生生出一些柔軟。第二次,卻硬生生生出一些疼痛。
七月說,只要安生能夠快樂,我什么都愿意和你分享,什么都可以。七月如愿考上大學,安生如期落考,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活,她在酒吧打工,抽煙、喝酒,如古惑仔般灑脫叛逆。
直到七月戀愛,家明的出現。那天,安生的母親來看許久未見的女兒,母親說,她不得以,不得以沒有盡到一個做母親的責任,不得以無法告訴她生父的姓名,因為她不能打擾他的生活。
但是,這不影響她作為一個母親疼愛的女兒的心。這一段,在后來我看到劇情的結尾時,不得不哀嘆女人的命運,安生和母親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個輪回。
安生反叛的趕走母親后,內心波蕩起伏,沉默許久的感情終于釋放出來,痛哭不止。她邊彈奏吉他、邊唱歌,邊哭泣。
以至于七月和家明站立許久,她都未曾發現。家明走上前去,輕輕的摸了摸安生的頭發。
就是家明這一摸,就是安生這一抬頭。改變了二個人,不,是三個人的命運。
安生像個獨特的稀有植物一樣迅速的吸引了家明,兩個人在長達三年的時間里,相互糾纏。安生終于累了,她一邊愛一邊自責一邊哭,她的愛傷害的是與她相識十年的七月,那個單純純凈的七月,能承受的起這樣的傷害嗎?安生愛家明,她太缺少關愛,而對于這樣一個英俊溫情干凈的男人,她顯然不具備抵抗之力。
一個“貪”字,讓家明和安生以愛的名義糾結在一起,或許安生和家明對于對方來說真的是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無法不靠攏無法不相愛。正如安生所問,如果你先遇見的是我,你也一定會喜歡七月,因為,她是七月。
她優秀的幾近完美。這就是命。
也許常人最難以抵擋的就是一個情字,多苦多累,都甘愿背負,一句心甘情愿讓一切成了理所應當。當然,我要說,這里面最貪婪的要的最多的人是家明,他在漫長的時間里立場左右飄忽不定,在先遇見七月的時間里,與之相愛。
在遇見安生后,又不加以控制自。
4.電影《七月與安生》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1,去爬山的時候,七月讓家明上去找安生,然后自己偷偷跟過去看他們兩個,這故意考驗說明七月心思縝密對家明安生也不信任
2,在火車站,七月去送安生,那時候七月已經知道安生喜歡家明,還故意問安生愛不愛那個吉他手;雖然哭的梨花帶雨,其實心里是希望安生走的
3,火車上,安生探出頭來跟七月告別,看到玉佩漏出來,然后故意說 你不想讓我走我就留下來。這是故意考驗七月選擇安生還是家明。七月還是放棄了她,安生在火車上大哭。
4,安生通過家明愛著七月,七月為了自由放棄了家明,所以家明看似是矛盾的導火索,其實只是炮灰。
5,安生在與七月和家明一起騎自行車爬山的時候,開玩笑說了這樣一句話:你搶了我的七月,如果我贏了,你把七月還給我。安生這句話看似開玩笑,其實說出了她的心里話。之前七月一直是安生一個人的七月,七月承擔了自幼孤獨的安生全部的愛,安生不想看到七月被搶走,于是她明明知道七月發現了她和家明的事,還要明目張膽的每次給七月的明信片上都最后問候家明,而不是直接寄明信片給家明。她想讓家明和七月有隔閡,不想讓她的七月被搶走,所以,在最后家明逃婚,七月生育后,她說以后咱們兩個一起過,你做好媽媽我做壞媽媽。
5.誰更愛誰(七月與安生)影評
朋友都說家明愛安生,安生愛七月。其實,陪朋友看了電影后,我覺得誰的愛也超不過七月對安生的愛。
1、十三歲的七月愛著安生,把安生帶回了家。
2、十八歲的七月認識到愛女生是不正常的(參照《藍色大門》里的孟克柔),所以找了家明試著談一場正常的戀愛。
3、七月把家明介紹給安生,發現他倆竟暗生情愫,深受打擊,原來安生竟然愛男人不愛她。于是七月便在安生離開時沒有挽留,因為相見不如懷念。更可氣的是,流浪的安生一直男性伴侶不斷。還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問候家明。七月心情很壞。
4、兩人去上海旅行,結果在餐廳,安生又跟陌生男人玩花招,七月好生氣,于是吵了一架,結果兩人又“相見不如懷念”。
5、七月跑到北京找家明,撞破安生與家明的奸情,于是七月和安生在浴室上演另類愛的表白,“這世界除了我,沒人愛你(這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是我)”,“非要選一個,家明和你,我當然選你啊(你永遠是我的首選)”。而此時那個可憐無辜的第三者家明只能在屋外無助地抽煙。
6、七月算好生理周期,懷上了家明的孩子,并成功將家明踢走。大著肚子去找安生,準備跟安生組建幸福小家庭。
7、眼看七月的人生目標就要完美實現,特么“產后大出血”是什么鬼?廣電總局的審片標準是殺死七月的最大元兇。
總之,七月一生只愛過一個人,就是安生。
為了能跟安生在一起,七月也是蠻拼的。
6.如何看待電影《七月與安生》
在國產類型片里能夠感受到演技的存在,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在《七月與安生》里,能夠打動我的,更多的,是兩位女主演的表演。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曾給我自己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換掉兩位主演,從其他所有相似類型的女演員里選出另外兩位,換掉周冬雨和馬思純,那樣的話,我還會被這部電影打動嗎?對于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換掉扮演家明的李程彬,我認為對整部電影來說沒有任何影響,換掉馬思純,我認為其他演員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馬思純在電影里所呈現的狀態,而對于周冬雨,我似乎想象不到別的演員去演安生會是什么樣子。這種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我認為則是一個演員演技的意義之一。
《七月與安生》不是文藝片,從內容和風格上不難看出它是近幾年較為流行的青春片。電影里有狗血的情節,也有MV式的畫面,但是一旦把鏡頭聚焦在七月與安生的身上時,這部電影能夠跳脫于其他同類型作品的特質便出現了。而這部電影最成功的一點便是,從頭到尾,敘事的專注力從來沒有離開過兩位主角,正因如此,兩位主演的作用才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其實本片在幾乎已經玩臭了的青春片市場里并沒有太多優勢,“青春片”放到它頭上甚至會有減分的效果,但幸好,電影里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東西,導演曾國祥抓住了。
導演解釋說七月與安生是一個人的一體兩面,而這部電影也有自己的兩面,一面是其他同類電影里相似的“狗血三角戀”,另一面是同類型里沒有的現實。而這種現實狀態則是讓兩位演員的表演扎根的土壤。安生這個人物形象對于我們來說很熟悉,但在同類的電影里似乎從沒見到過。如果說電影是創作者觀察生活的一個角度,那么他應該是不會關注自己所討厭的一面。但說實話,假如我的生活中有安生,我會躲得遠遠的,不想和她有什么聯系。這就像在初中,在高中時,我很少接觸的那類同學一樣,我知道他們所接觸的人與我三觀不同,我知道他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學,我還知道他們終歸要嘗到當時自己荒廢學業,放任青春的后果,但我不知道的是,長大后的我自己會和七月一樣,變得平庸和無趣。
七月與安生,都是之前電影中所沒有涉及到的,具有當代生活狀態的人物。在她們兩人身上有真正屬于大多數大陸青年們的戲劇沖突。是自我放棄,混跡社會,還是中考,接著高考,走那條保守安全的路。是回到家鄉,安穩工作,還是去北京,去上海,打拼漂泊。種種選擇,似乎哪個都不是十全十美,哪個也有些無可奈何,這種不同道路的選擇,便是七月與安生之間最本質的矛盾。不過,支撐起這部戲的,是周冬雨扮演的安生。
7.世上哪有不傷感的離別(七月與安生)影評
這部電影之后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導演的名字——曾國祥。雖然很多人會因此再醒悟另外一個事情——哦,他老爸是曾志偉!但這并不是曾志偉或者曾國祥的問題,曾志偉電影界的一代巨人身為好演員的他也可以稱的上是一個好父親。當初曾志偉將自己兒子帶進電影圈之后便讓他自力更生,從最初的《AV》(我個人最喜歡的彭浩翔執導的電影之一)到去年的《老笠》十余年過去了曾國祥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演員以及潛在的優秀導演。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起的一件事就是我經常對女同事說的一句話:其實這個世界上讓你最苦惱的事情莫過于你覺得你的閨蜜過的比你好。七月,一生規規矩矩,讀高中,找跟自己成績差不多的溫柔男友,上大學,在銀行工作然后準備二十七歲結婚,二十八歲生小孩。。。。七月曾說過安生不在了之后她感覺越來越沒勁。安生,人如其名就想安安穩穩的過一生,可是家庭的變故讓她對周圍所有的事物都保持著一種敵意,她大大咧咧瀟灑的活著只是為了不讓自己受到傷害。她以為這樣的自己只能活到二十七歲,事實上她是覺得自己到了那個時候就應該安定下來,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拋棄掉以往放在自己身上的偽裝,重新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