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鯨的資料 簡短至少100個字 要三個以上
白鯨是一種生活于北極地區海域的鯨類動物,通體雪白,生性溫和,現存數量約10萬頭,十分珍稀。另有同名小說《白鯨》,為美國19世紀著名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成名作,發表于1851年,多次被改編、拍攝成影視劇。
大小: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米大小,體重約0.4到1.5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米。體重約80千克。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游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分布范圍:白鯨大致呈環北極區分布,主要集中于北緯50度至80度之間。白鯨有高度的戀出生地性(philopatry),會有每年回到當初母鯨生產的地方的習性,在雌鯨身上尤其明顯。到了秋季,白鯨因為浮冰層擴張的關系會遠離海灣與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層邊緣或僅有少量浮冰的開闊海域形成大群體。它們無論是在容易擱淺的河口,或是中深層海域的海溝皆能自在游泳,估計可潛至815公尺深處。
食性 :白鯨的食性隨地區與季節性獵物的數量而有不同。檢測各地區族群的胃內容物發現,白鯨會食用各種生物,包括魚類、頭足類,甲殼類不過他們可不像虎鯨那么兇殘。它們幾乎都在海床附近覓食,深度至少達300公尺以上。白鯨具摺皺的嘴唇在覓食時可產生吸力,也能對海洋世界的觀眾噴水。
生長繁殖:繁殖期會隨所處地區而有不同。普遍來說,受孕多發生于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為二月底至四月初;東加拿大與西格陵蘭(Greenland)族群為五月。據可信的統計資料顯示,懷孕期可能自不滿一年至14.5個月之久。白鯨的哺育期長達兩年,之后仍會待在母親身邊相當長的時間。生殖間隔平均約為三年。
2.《白鯨》的內容
《白鯨》刻畫了捕鯨人與巨鯨搏斗的真實畫面,人與宗教之間的關系,以及人性的掙扎與考驗.捕鯨人注定要在驚濤駭浪中求生存,他們的宿命便是與巨鯨,大海對抗,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大自然.死里求生對他們而言是家常便飯,但他們絲毫不似為然,只因對大海的熱愛勝于一切!
莫比?迪克是頭聲名遠揚的抹香鯨,極其聰慧,曾從無數捕鯨人手里逃脫.莫比?迪克百戰不死,有人認為它是神的化身;但它摧毀船只,殘害性命,也有人認為它是惡魔的使者.這種亦正亦邪的極端形象為莫比?迪克增添了無限魅力……
亞哈船長與莫比?迪克惡斗數回,并因此失去右腿,遂與莫比?迪克結下不共戴天之仇,他發誓拼了命也要找莫比?迪克復仇.復仇的念頭使亞哈喪失了理智,為了戰勝巨鯨必須得到更多的力量,他不惜出賣靈魂,犧牲同船水手,矢志追殺莫比?迪克直到生命結束.
《白鯨》有濃厚的宗教寓意與古老部落靈異的色彩,食人族魁魁格的神像,文身,祭拜儀式和預示,以及費達拉的幻覺成真的情節,使故事帶有一種神秘與詭異的色彩.
《圣經》里的亞哈是邪惡的暴君,以利亞是可以預言未來的先知,他總是知道壞事什么時候會發生,隱約述說著故事的結局,回蕩著以利亞對伊實瑪的告誡:"他會讓你賠上靈魂!"
《白鯨》以淺顯易懂的現代美語改編而成,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和精心繪制的插圖,帶你身臨其境體會航海捕鯨的生活,深刻了解人與大自然互相依存與對立的真實情況.
3.白鯨的介紹
白鯨 Beluga Whale
物種名稱:白鯨 Beluga Whale
生物分類: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一角鯨科
中文俗名:貝魯卡鯨、海金絲雀
英文俗名:Beluga Whale
學 名:Delphinapterus leucas
分布地區:北極與亞北極交匯的覆冰水域
概 述:成鯨:約3.5M 幼鯨:1.5M
世界上絕大多數白鯨生活在歐洲、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潔白無瑕。但個體比較小,遠沒有弓頭鯨那般龐大。
白鯨成年白鯨體長約3到5公尺大小,體重約0.4到1.5公噸。幼鯨體長約1.5到1.6公尺。體重約80公斤。白鯨的頭部較小,額頭向外隆起突出且圓滑,嘴喙很短,唇線卻很寬闊。身體顏色非常淡,為獨特的白色。游動時通常比較緩慢。
白鯨體色是獨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難認出它們,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見浮現、變大、縮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體,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鯨喜歡生活在海面或貼近海面的地方。游動時的動作動很柔和,偶爾會將頭揚出水面。白鯨的"嗓門"很大,在平靜的海上,百公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噴氣聲。
白鯨的一個族群大約5到20只不等,夏季時,河口附近聚集量約有數百甚至數千只。白鯨的性格較溫和,人們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極和亞北極的季節性覆冰水域中。現存約50,000只到70,000只。
4.《白鯨》的簡介
《白鯨(中文導讀英文版)》主要內容簡介:Moby Dick,由于它是一頭白鯨的名字,所以中文譯名為《白鯨》,也譯作《莫比·迪克》,是美國文學史上公認的經典文學著作,是一部史詩般的小說,由美國著名小說家、詩人赫爾曼·麥爾維爾編著。
這是一部冒險小說,它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了讀者們的注意力:小說主人公捕鯨船長亞哈遭遇一頭綽號“莫比·迪克”的兇猛白鯨時被咬掉了一條腿,從此性情大變,認定它是世間一切邪惡和痛苦的代表,發誓要追殺白鯨以報此仇。為了實現他的目標,亞哈不惜違反捕鯨業的一切行規,不顧大自然的一次次警告和船員的反對,搜遍了全球最蠻荒的海域,終于和他的宿敵劈面相逢。
白鯨有著魔鬼般的狡詐和神話般的力量,凡人似乎是無法戰勝他的。但瘋狂的亞哈向不可戰勝的對象發起了注定要失敗的挑戰,在他心中,這條白鯨已經不僅是在海洋中的兇猛巨獸,也是在亞哈血脈中游動的魔鬼,導致最后亞哈和白鯨同歸于盡。
5.《白鯨》的簡介
.《白鯨》是19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1891)于1851年發表的一篇海洋題材的小說,小說描寫了亞哈船長為了追逐并殺死白鯨莫比·迪克的經歷,最終與白鯨同歸于盡的故事。故事營造了一種讓人置身海上航行、隨時遭遇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的氛圍,是作者的代表作。1956年06月27日發行的電影《白鯨記》(英文名稱:Moby Dick),就是改編自這篇小說,由著名導演約翰·休斯頓導演,格里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將高傲倔強的亞哈船長塑造得入木三分。
3.《白鯨》(青少版)
前言
人類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與自然的斗爭就一直未曾停息。人在這種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頑強毅力與無上勇氣,成了歷代文人作家創作的永恒主題。《白鯨》便是反映這一主題的名篇。
本書敘述的是一艘捕鯨船在亞哈船長的指揮下,與海上惡魔——白鯨莫比.迪克作殊死搏斗的故事,塑造了一群團結協作、英勇無畏、敢于犧牲的水手形象。情節驚險、曲折、扣人心弦。《白鯨》是世界海洋文學的經典之作,它決定了作者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崇高地位。
赫爾曼.麥爾維爾,1819年出生于美國紐約。他的父親從事進出口貿易,經常飄洋過海;母親很有見識,善于講故事。家庭的影響和熏陶,為作者奠定了一定的文學基礎。
麥爾維爾一生從事過多種工作,先后當過商店伙計,做過銀行職員、代課教師,后來成為貨輪船員,21歲時又轉到捕鯨船上工作。
他航遍太平洋,并在南洋群島被土著人所擄,幸好遇到一只澳洲捕鯨船,才得以死里逃生。但是,這艘船上的船長粗暴蠻橫,麥爾維爾非常憤慨,便暗中唆使水手把他打倒。不料事情敗露,麥爾維爾因此遭到船長的囚禁,最終被美國軍艦救回祖國。
傳奇式的捕鯨經歷,為麥爾維爾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圍繞這些素材,他寫了不少小說,《白鯨》只是其中一篇。然而,這部杰作起初并未得到讀者的賞識,銷路很不景氣。為了生計,麥爾維爾只好到紐約的稅捐處另謀出路。直到他死后,《白鯨》才被人們所喜愛,麥爾維爾在美國文壇上的聲望也與日俱增。也許,這就是對他在天之靈的最好慰藉!
6.誰知道Moby Dick 的大概內容和主題
梅爾維爾的「白鯨記」
HERMAN MELVILLE'S "MOBY DICK"
故事大意
白鯨記(「莫比敵」Moby Dick)是世上偉大的小說之一。全書的焦點集中于南太平洋一條名叫莫比敵的白鯨,以及捕鯨船皮廓德(Pequod)號的船長阿哈(Ahab)如何對它有不共戴天的仇恨。阿哈在一次航行中被莫比敵咬掉一條腿,立志報仇,指揮皮廓德號環航全球追蹤,終于發現了它。經過三天放下小艇緊追。雖然刺中了這條白鯨,但它十分頑強狡猾,咬碎了小艇,也撞沉了大船。它拖著捕鯨船游開時,繩子套住阿哈,把他絞死了。全船人盡皆滅頂。只有一個水手借著由棺材改制的救生浮子而逃得性命。整個故事以這個水手伊希梅爾(Ishmael)自述的方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