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長江的故事或傳說短一點
長江三峽:關于傳說關于桃花魚,還有這樣一則傳說:據傳漢代以前,這里尚
無桃花魚,
漢代昭君臨出塞之前,
含淚上船告別送行的鄉親。
突然,
滿天桃花飛
舞,
花瓣飄灑到香溪河中,
昭君彈起琵琶,
琴聲如泣如訴。
她的淚水伴著悠揚的
琴聲,
灑在滿河的桃花瓣上,
頓時變成無數美麗的桃花魚。
從此,
每逢桃花盛開
時,桃花魚就應時而至。
“
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香。”
這是清代詩人對桃花魚
的描寫。桃花魚無頭無尾,柔軟透明,似銅錢一般,圓圈上還生著長短不一、細柔多姿的銀絲,
很像少女額前的劉海。這些小生命,每到桃汛時便出來游動,而當桃花謝過,它們也隨之消逝
2.關于長江的故事或傳說短一點
長江三峽:關于傳說關于桃花魚,還有這樣一則傳說:據傳漢代以前,這里尚無桃花魚,漢代昭君臨出塞之前,含淚上船告別送行的鄉親。
突然,滿天桃花飛舞,花瓣飄灑到香溪河中,昭君彈起琵琶,琴聲如泣如訴。她的淚水伴著悠揚的琴聲,灑在滿河的桃花瓣上,頓時變成無數美麗的桃花魚。
從此,每逢桃花盛開時,桃花魚就應時而至。“花開溪魚生,魚戲花影亂。
花下捕魚人,莫作桃花香。”這是清代詩人對桃花魚的描寫。
桃花魚無頭無尾,柔軟透明,似銅錢一般,圓圈上還生著長短不一、細柔多姿的銀絲,很像少女額前的劉海。這些小生命,每到桃汛時便出來游動,而當桃花謝過,它們也隨之消逝。
3.關于長江的神話故事或民間傳說,要短一點的
遠古時,在須彌山外的青澗洞里,住著青黃二條孿生龍,他們嫉惡如仇,常常與那作惡人間的東海之濱的“魍魎”作戰。
有一年,人間大旱,山神土地紛紛告急天界,如來佛知道青黃龍深諳人間世道,便差他們倆來到人間除惡救人。
不久,青黃二龍便查知,原來是“魍魎”二妖又在人間作怪,它讓魔子魔孫分散到人間,到處放火。又使魔力讓每個人心里藏一種“癘火”,互相作惡,攪亂人間清涼世界,于是很多人都崇拜它跟隨它。
青龍和黃龍決心替人類除去惡魔,重整人間正道。他們化裝成兩個出家人,以治病療邪為名去除人的惡念心疾。
由于受“魍魎”的毒害,當時的人普遍患了一種叫“魘”的病,只有暗算別人,或做一些損害別人有利自己的事才暫時緩解這種病痛帶來的痛苦。化裝成和尚的青龍和黃龍,讓人們服一些朱砂、珍珠、海澡之類,教人們念一種驅除“癘火”的咒訣,經過這種調治,很多人恢復了良性,解除了痛苦,一傳十,十傳百,人們奔走相告,三個月后,便有成千上萬的人依此法而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人們也紛紛傳說來了二位活神仙。
居住在東海之濱的“魍魎”,聽說有人破了它們的法術,于是便派手下二員得力干將,鱷魚精和蛤蟆精去探聽虛實。那蛤蟆精一肚子壞水,詭計多端,它說服頭腦簡單而又兇悍的鱷魚精扮成二個前去療疾的病人,混在一群人里面來到和尚居住的地方,已有成精千年的蛤蟆精遠遠望去,在一片樹陰下,兩位和尚頭上放出青黃兩道光,直通太虛,知道對方來頭不小,于是心生一計,它告訴鱷魚精這是倆個小毛神,不必放在心上,讓鱷魚精坐那竭息,它一個人便可以手到擒來抓回去進見主子。鱷魚精一聽大怒,這便宜不叫你蛤蟆精一個人揀了嗎?于是急忙現了原神,張開鍘刀般的大嘴直撲兩個和尚而來。
青龍和黃龍早知是兩個妖精來了,只是也不動聲色而已。這會兒見鱷魚精忽現原神直撲過來,其中一位手中打出一個彈子大小的龍珠,對準鱷魚精猛的一擊,只一下便把它打翻在地,鱷魚精見識不妙正要翻身逃跑,另一個和尚手一翻,便把它抓個腦漿崩裂。蛤蟆精卻趁此機會駕一陣風急忙跑回東海之濱,告訴“魍魎”是青龍和黃龍。
“魍魎”大怒,親點魔兵五萬前來挑戰。青龍和黃龍讓人吩囑所有醫好的人們,隱藏起來千萬不要出來,于是駕云布陣,在空中迎戰“魍魎”。青龍和黃龍各施法力,與魔兵大戰了七天七夜。
自古以來邪不勝正,“魍魎”二妖也逃不出此一天理。只見青龍和黃龍贏了一場又一場,“魍魎”二妖接二連三敗兵折將。
“魍魎”二眼看自己的魔兵越來越少,不甘失敗,于是商量了一個歹毒的主意:“魍魎”二妖各施魔法招集所有中了魔毒死心踏地跟隨它們的人,由自已駕馭分南北排成兩條長蛇陣,遠遠望去妖霧繚繞,像盤踞在大地上的兩條滾滾噴火的巨蛇,緩緩向中間擠來,所過之處,萬物皆為焦土。它們企圖把青黃二龍和已經掙脫它控制的人一齊同歸于盡。
青龍和黃龍已經和魔兵苦戰幾天幾夜,身疲力竭,當他們看到“魍魎”二妖妄圖毀掉自已救出的人時,決心保護他們。于是青龍和黃龍不顧安危,化成青黃兩條冰涼的大河,分別迎著兩條火龍而去。當大河與“火蛇”接觸時,魔子魔孫紛紛被巨大的旋渦卷入河中,那些死心踏地跟隨“魍魎”二妖的人也難以幸免。經過三天三夜,兩條“火蛇”趕出一千多里外。
青龍和黃龍又用巨大的身軀漸漸的把“火蛇”壓在身體之下。兩條龍因付出太大,傷了元氣,漸漸嵌入地下,形成了現在的長江與黃河。
直到今天,長江和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仍靠兩條大江大河養育生生不息地繁延著。
4.講述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簡短一點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里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
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云駕霧,遨游四方。
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
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
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虎豹,為農夫布云雨。
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5.有關長江的故事(簡短一點的)
遠古時代,瑤池宮里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云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瑤姬生性好動,那里耐得住仙宮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終于帶著待從,悄悄地離開了仙宮,遨游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暴風狂濤,給人間造成嚴重的災難時,便出東海騰云西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千峰萬嶺,閱盡人間奇景,好不歡快。豈料來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卻見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瑤姬大怒,她決心替人間除龍消災。于是,按住云頭,用手輕輕一指,但聞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待到風平浪靜,十二條蛟龍的尸體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園、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為著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當即從黃河來到長江。然而,山勢這般高,水勢這般急,采用開山疏水之法,談何容易。正當夏禹焦急萬分的時候,瑤姬為夏禹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乃喚來黃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助夏禹疏導了三峽水道,讓洪水暢通東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瑤姬致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一塊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會,青石化為一縷青煙,。遠古時代,瑤池宮里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云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瑤姬生性好動,那里耐得住仙宮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終于帶著待從,悄悄地離開了仙宮,遨游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暴風狂濤,給人間造成嚴重的災難時,便出東海騰云西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千峰萬嶺,閱盡人間奇景,好不歡快。豈料來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卻見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瑤姬大怒,她決心替人間除龍消災。于是,按住云頭,用手輕輕一指,但聞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待到風平浪靜,十二條蛟龍的尸體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園、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為著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當即從黃河來到長江。然而,山勢這般高,水勢這般急,采用開山疏水之法,談何容易。正當夏禹焦急萬分的時候,瑤姬為夏禹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乃喚來黃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助夏禹疏導了三峽水道,讓洪水暢通東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瑤姬致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一塊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會,青石化為一縷青煙,裊裊升起;繼而又形成團團青云,霏霏細雨,游龍、彩鳳、白鶴飛翔于山巒峽谷之間……夏禹正在納悶,美麗動人的瑤姬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瑤姬說:"你治水有功,但還要懂得天地間事物變化的道理。"邊說邊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黃綾寶卷送給夏禹。水患雖已治理,瑤姬并未離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巔,為行船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耕云播雨,為治病育種靈芝。年復一年,她忘記了西天,也忘記了自己,終于變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從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塊塊屏障,一名名衛士,靜靜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傳說,在巫山地區流傳甚廣,其說不一,古代巫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神女"尊稱她為"妙用真人",在飛鳳峰山麓,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即神女廟)。山腰上的一塊平臺,即神女向夏禹授書的授書臺。
6.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
遠古時代,瑤池宮里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云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瑤姬生性好動,那里耐得住仙宮里那般寂寞生活。一日,她終于帶著待從,悄悄地離開了仙宮,遨游東海。但是,當她看見大海的暴風狂濤,給人間造成嚴重的災難時,便出東海騰云西去。一路上,仙女們飛越千峰萬嶺,閱盡人間奇景,好不歡快。豈料來到云雨茫茫的巫山上空,卻見十二條蛟龍正在興風作浪,危害人民。瑤姬大怒,她決心替人間除龍消災。于是,按住云頭,用手輕輕一指,但聞驚雷滾滾,地動山搖。
待到風平浪靜,十二條蛟龍的尸體已化作十二座大山,堵住了巫峽,壅塞了長江,使得滔滔江水,漫向田園、城廓,今天的四川一帶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為著治理水患,治水英雄夏禹當即從黃河來到長江。然而,山勢這般高,水勢這般急,采用開山疏水之法,談何容易。正當夏禹焦急萬分的時候,瑤姬為夏禹百折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乃喚來黃摩、童津等六位侍臣,施展仙術,助夏禹疏導了三峽水道,讓洪水暢通東海。
夏禹得知神女暗中相助,便登上巫山,找瑤姬致謝。上得山來,只見眼前一塊婷婷玉立的青石;不一會,青石化為一縷青煙,裊裊升起;繼而又形成團團青云,霏霏細雨,游龍、彩鳳、白鶴飛翔于山巒峽谷之間……夏禹正在納悶,美麗動人的瑤姬突然出現在他面前。瑤姬說:"你治水有功,但還要懂得天地間事物變化的道理。"邊說邊取出一部治水用的黃綾寶卷送給夏禹。水患雖已治理,瑤姬并未離去,她仍然屹立在巫山之巔,為行船指點航路,為百姓驅除虎豹,為人間耕云播雨,為治病育種靈芝。年復一年,她忘記了西天,也忘記了自己,終于變成了那座令人向往的神女峰;她的待從也化作一座座山峰,像一塊塊屏障,一名名衛士,靜靜地守立在神女的身旁。
神女峰的傳說,在巫山地區流傳甚廣,其說不一,古代巫山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心目中"神女"尊稱她為"妙用真人",在飛鳳峰山麓,為她修建了一座凝真觀(即神女廟)。山腰上的一塊平臺,即神女向夏禹授書的授書臺。
7.關于長江的資料簡短的
今長江的形成
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云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并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氣,江水浩浩蕩蕩,注人東海,今日之長江形成
8.關于長江或黃河的故事或傳說
1.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龍門位于壺口瀑布南面約65公里處,在晉陜峽谷的最南端。
龍門之南,就是開闊平坦的關中平原。黃河之水從狹窄的龍門口突然進入寬闊的河床之中,河性發生很大變化。
龍門的形成,是其東面的龍門山和西面的梁山各伸出山脊,相互靠攏,形成一個只有100米寬的狹窄的口門,好像巨鉗,束縛著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當洪水季節,由于峽口中的水位壅高,而出了峽谷后,河谷突然變寬,水位則驟然下降,于是在龍門形成明顯的水位差,故有“龍門三跌水”之說。
沿襲相傳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是指跳躍此處的跌水。該故事說的是小鯉魚不畏險阻,紛紛跳躍這道通向成龍道路上的門關,能躍過去者,便能成龍。
只有那些百折不撓的小鯉魚,最終才能成龍。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也激勵著炎黃子孫頑強拼搏,奮斗不息。
古代人們對龍門峽這種自然奇觀的形成,感到不可思議,便想象為大禹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龍門又被稱為“禹門口”。 2.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征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
后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
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
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
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
他們擅長制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侵略騷擾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涂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
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部落的禍害,于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借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
后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
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蚩尤又用妖術制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沖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黃帝先后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并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后處死他。
因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也用來恐嚇敢于和他作對的部落。后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黃帝多才多藝,有許多發明創造,像造宮殿、造車、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黃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發明家。
本來,蠶只有野生的,人們還不知道蠶的用處,是嫘祖教人們養蠶、繅絲、織帛,從此,中國開始有了絲綢文明。黃帝發明了亭子后,她還發明了雨天能移動的亭子——雨傘。
中國古代的傳說都十分推崇黃帝,后代的人都認為黃帝是華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黃帝的子孫。因為炎帝族和黃帝族原來是近親,后來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國人也常常把自己稱為炎黃子孫。
為了紀念這位傳說中的共同祖先,中國人還在黃河邊上的陜西省黃陵縣北面的橋山上建造了一座“黃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華人代表都聚集到這里,共同朝拜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長江及長江周邊簡短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