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選北京為我國首都
在古代主要是元明清在那里建都.元建都在那里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為他們是蒙古人.在上都不力統治中國.所以就把都城遷在大都<;北京>,
明的都城原來是在南京,因為在1421年.萬歷就把都城遷在北京.萬歷是北京的一個王爺,他造反才當上皇帝的.而北京是他的老窩.那里更容易鞏固他的地位/.
清遷在北京大體和元的差不多了
新中國在那里建都是有多個原因
1,那里是我國古代<;元明清在那里建都>;政治中心.
2.那時我國的力量弱.我們要靠蘇年.那里離我們的老大<;蘇聯>;近.
3.那時我國南方還沒有解放,那里是最好的統治和指揮地.
4.那時的北京的環境不像現在那樣的壞.
5.那里是遠離美國叫好的地方.那時美國在和我國打冷戰.我們要靠蘇聯了
2.為什么要選北京為首都
地理方位 北京中心位于北緯39度54分,東經116度23分。
位于華北平原西北邊緣。北京與天津相鄰,并與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環繞。
北京的西、北和東北,群山環繞,東南是緩緩向渤海傾斜的北京平原。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與河北交界的東靈山海拔2309米,為北京市最高峰。
境內貫穿五大河,主要是東部的潮白河、北運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馬河。北京的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
西部是太行山山脈余脈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兩山在南口關溝相交,形成一個向東南展開的半圓形大山彎,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它所圍繞的小平原即為北京小平原。綜觀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勢雄偉。
誠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城市面積 北京全市土地面積16400平方公里。
其中平原面積6339平方公里,占38.6%。山區面積10072平方公里,占61.4%。
城區面積87.1平方公里。 地質構造 北京市在地質構造上正處于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的西部。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既經過大幅度的下降,接受巨厚的沉積;又產生過劇烈的造山運動。特別是中生代,以燕山運動為主的造山運動,構成了北京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和地貌的雛形。
伴隨著地殼運動的發展,褶皺變形和斷裂發育廣泛,巖漿活動也很頻繁。北京地區的斷裂構造在北部山區主要有:懷柔縣長哨營至密云縣的古北口斷裂帶,在市界內東西長33公里,寬8公里;密云縣沙廠至墻子路精被斷裂帶,市界內長約30公里,寬約20公里,破碎帶最寬達200~300米;官廳山峽地區有門頭溝區燕家臺至沿河城斷裂帶和東靈山斷層,長數十公里。
平原地區凹陷隆起的邊緣,都為大斷裂所控制,如黃莊——高麗營斷裂,永樂店——馬房斷裂。這些大斷層之間往往分布著許多較小的斷裂破碎帶。
活動大斷裂帶的拐彎、分叉、兩端和交匯部位,以及有斷陷盆地的地方容易產生地震。北京地區的主要活動斷裂帶有:平谷至三河斷裂帶;石景山區八寶山至順義區高麗營斷裂帶;河北省懷來縣至延慶斷裂帶;昌平區南口至朝陽區孫河斷裂帶。
在這些地帶,歷史上都曾發生過較大的地震,是活動較強烈的地帶。 北京地區的巖性條件比較復雜,各類巖石(土)均有出露,大體上可劃分為松散堆積物和堅硬巖石(基巖)兩大類。
松散堆積物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區,其厚度從山前數米向東南逐漸加厚至數百米,主要為各類壤上、砂壤土、砂、卵礫石。堅硬巖石多出露在山區,主要有巖漿巖類(又稱火成巖)、變質巖類、沉積巖類。
中生代燕山運動形成了北京地區的基本地形骨架:西部山地、北部山地和東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山地約占全市面積的62%,平原約占38%。
地貌類型主要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山間盆地等。已探明儲量礦產的有40余種,以煤、鐵、石灰石等最為豐富,其次為大理石、硅石、花崗石及銅、鋅、鉛、金、銀等有色金屬。
北京有大小河流200余條,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拒馬河、泃錯河五大河流,多屬海河水系,大多發源于西北山地或蒙古高原,向東南蜿蜒于平原之上,匯入海河后注入渤海。水資源較貧乏,主要來源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總量約有42億立方米。
有官廳水庫、密云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等水利設施。土壤一般呈垂直地帶性分布,自高而下為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山地褐土;平原土壤呈水平性分布,由山麓至平原依次為褐土——碳酸鹽褐土、潮土和沼澤化土;局部低洼地區有鹽土,近郊分布有水稻土和菜園土。
植物種類異常繁多,以菌、禾本、豆、薔薇等科為優勢種。原始森林植被為北溫帶落葉闊葉林,已破壞無存。
林地主要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以松櫟林、楊樺林、雜木林及灌叢等群落和果林、經濟林為主。野生動物有獸類40種,鳥類20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5種。
氣候環境 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
1月-7~-4攝氏度,7月25~26攝氏度。極端最低-27.4攝氏度,極端最高42攝氏度以上。
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為華北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山前迎風坡可達700毫米以上。
降水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個月,7、8月常有暴雨。曾經北京及華北春季多發沙塵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北京市政府經過對內蒙古草原、黃土高原和河北相關地區進行環境治理,北京的沙塵情況有所好轉。
一國之都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處,對于維持東北這一相對獨立而又極為重要的地理區域與內地的聯系、維持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北京位于渤海沿岸,屬于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經濟的條件優越。
最后,作為全國陸上交通總樞紐,北京與東南、華南經濟發達地區的交通都相當便利,京滬鐵路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東部沿海平原地帶,京廣鐵路則縱貫中國南北中軸線,同時又有京哈鐵路貫穿東北。從地圖上看,中國版圖像一只雄雞,東北和本部分別是頭部和身。
3.新中國為什么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據說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定都問題上,曾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還是定都北京。
北京,古都。在這里的兩個王朝都坐了將近300年的天下。迷信也好,事實也好,北京確實有王氣。北京與哈爾濱相比,也是比較靠近蘇聯的,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這里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者,一個個人原因,**十分喜歡北京的四合院。不能不說或多或少的左右了**甚至中央的決定。另外,北京和平解放,這里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保存完整,在一個完好無損的城市上建設首都,將節省了一大筆開支。這對于一個**來說,再省心不過了。
當時中央指揮中心還設在河北的西柏坡,定都時考慮的城市都是經前的都城,共包括北京、西安、南京、杭州、洛陽和開封。
主席首先淘汰的是南京,因為它是國民黨的首都。
接著淘汰的是杭州,因為選杭州做國都的朝代,統治時間短。
然后又淘汰了洛陽和開封,都是因為古時曾經輝煌過的國都,但其在歷史上的影響都不如北京和西安。
最后留下了西安和北京,據說這讓主席很頭疼,論歷史,西安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兩個朝代(漢和唐)的國都,而北京則是最近的三個朝代(元、明和清)的國都(注:以上所注明朝代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不代表所有的);除元朝外,這些朝代都是統治時間很長,而且較為繁盛。論地理位置,西安無疑占盡優勢,因此位于中國的中心地帶,有利于戰略防守。但北京雖然地處偏東,離海較近,但由于渤海灣的保護,戰略上雖沒有西安有利,但也是易守難攻。
最后注定北京成為國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的和平解放,北京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現在現代建筑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最終北京成為了首都。
北京地理位置佳(俗稱風水好)。她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此其一。
其二,政治軍事方面。其實她在政治軍事方面的地位也多是由她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她先是燕薊古城,后是隋唐時期的涿郡和幽州,再又成為大遼國的陪都──稱南京。這時她已由隋唐的北方軍事重鎮逐漸向全國的政治中心過渡了。北京地區真正成為政治中心首都,是女真族政權的大金國遷都后的金中都時期。此后的元、明、清朝就一直以北京為首都。 看來選擇北京做為首都,是順應歷史
定都北平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從國際安全和國際政治格局作出的一個必要的選擇。 1949年年初,東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長王稼祥抵達西柏坡的當日,就與夫
4.為什么要選北京作為首都
北京就地理位置,并不處于全國的中心。
1. 1949年3月,中國革命勝利在即,關于新中國的定都問題,**和中共中央一直在慎重考慮,但最終決定放棄南京,建都北京,是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在綜合考慮其歷史、政治和國際背景的情況下,并廣泛征求民主人士意見,通過法律程序而確定下來的。
2. 北京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自古以來是得北京者得天下。它是北進中原的門戶,北京南控中原,北控東北重工業基地(解放后**做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定,而東北在日本的十幾年經營下具有了一定得重工業基礎)。
3. 在戰爭中,國內的大城市大都被炸成了廢墟,而北京是和平解放的,城內基礎建筑保存比較完好。近一千年來,北京一直是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人民對北京的向心力很強。
5.為什么選擇北京做首都
新中國剛成立時,選擇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有以下幾點考慮:
1、南京離東南沿海太近,從當時國際形式看,這是很大缺陷;
2、西安,它的缺陷是太偏西。現在中國的疆域不是隋朝、唐朝時期的狀況,那時長城就是邊境線,現在長城橫臥在中國腹地,西安在地理位置上,已經不再有中心特點。
3、從經濟角度看,東部沿海和江南比西北內陸有明顯的優勢,這樣一來,選西安為首都不合適。
4、黃河沿岸的開封、洛陽等古都,因為中原經濟落后,這種局面不是短期能改善,加上交通及黃河水患等問題,也同樣不合適。
5、北京位于沿海地區,屬于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同時,北京靠近蒙古和俄羅斯兩個國家,沒有戰爭,雖然離海近,但是渤海是中國內海,有遼東、山東兩個半島拱衛。戰略上十分安全,如果國際上有事,不會立即使北京震動。此外,北京是明朝、清朝的五百年帝都,從人民群眾的心理上,也容易接受。因為以上的一些原因,政府將首都定在北京。
6.古代為什么選北京為首都
北京真正作為朝代的首都是遼代,當時北京成為南京,為什么遼代把都城定為北京呢?因為北京地處幽云十六州,是中原文明的最北端,又是游牧文明的最南端,遼代的統治者是游牧的契丹族,他們為了鞏固中原的統治,因而定都北京。金朝統治者將遼南京改為中都,依然定都于此,因為金朝統治者是游牧的女真族,也希望控制富庶的中原,隨后金滅北宋,便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族,也是游牧民族,他們希望找到一個離漠北草原近的中原城市,因此也選擇了北京。忽必烈定都北京,并改中都為大都,現代北京城的雛形開始形成。明朝起初定都南京,后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為什么呢?因為明朝初年,元朝殘余勢力在漠北非常活躍,經常南下侵擾,朱棣為了“天子守國門”,決定遷都北京,鎮守國門。清朝多爾袞協順治帝入主中原,由于其也是游牧的滿族,也找到了一個游牧和農耕的平衡點——北京,而且明朝在北京經營了276年,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地理上,北京地處長城腳下,背靠著燕山山脈,面向著華北平原,古代皇帝希望“面南背北”,這正是大好的稱帝的地方,另外,北京河湖眾多,四季分明,旱澇均少,又有東面的渤海,而且有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扼守渤海海峽,西面的居庸關、紫荊關兩個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7.新中國為什么選擇北京作為首都
定北京成為國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北京的和平解放,北京沒有受到任何的軍事打擊,無論是文物現在現代建筑都得以保全,在重建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 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在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定都問題上,把上海、南京、北京、哈爾濱、延安這幾個城市都考慮在內,但經過權衡利弊,新中國選擇北京作為首都是考慮了多種因素的
2. 北京與哈爾濱相比,也是比較靠近蘇聯的,從政治上也是穩定的,這里的工業基礎也很雄厚,經濟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3. 北京和平解放,這里沒有經過戰爭的摧殘,保存完整,在一個完好無損的城市上建設首都,將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4. 北京地理位置佳,她西擁太行,北枕燕山,東濱渤海,南面敞向華北大平原。這處天造地設、酷似海灣的小平原向來被人們稱作北京灣。
5. 北京位于沿海地區,屬于經濟發達的地方,地處連接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是今日中國的命脈所在。
8.為什么選北京做首都
當時的南京沿海太近,不好防守,西安位置太過偏西,而洛陽開封等地因為中原經濟衰落,而且交通不便,而北平位于沿海地區,連接東北與中原,而且臨近蘇,又是明清兩代王朝的首都
北京,在民國之前的明清兩朝,都是首都,再次將北京作為首都,大家相對比較能接受和認可。
北京在解放戰爭中是和平解放,城內的建筑、設施等等,基本沒有受到破壞,無需大量重建工作。
解放戰爭的大體方向是由東北再向平津地區,此后一路南下。在1949年下半年的時候,南方很多城市還沒有解放,或者剛解放但局勢還不穩定,而北京以及其周圍的環境相對安全,又遠離交戰區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選北京為首都簡短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