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的禮儀小故事
文明禮儀小故事一;
學校每天中午都有工作餐,教師都在一起吃。但為了學生安全,每天都安排了兩位教師送學生過馬路,這就使得這兩位教師要晚一些吃飯。一天中午,許多教師都和往常一樣開始吃午餐了,只有陳校長一人坐在桌邊沒有動筷。我們還以為他哪兒不舒服,沒想到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故事大概是講“義門陳”的人都十分注重“義”和“禮”,使得當時皇帝都為之震驚。其中有一個細節說:這兒的狗都知道“義”、“禮”,有“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傳說。當大家聽完這個故事之后,才記起還有兩個老師為了送學生過馬路還沒來吃飯……從此以后,他們每次吃飯都會等到所有人到齊才開筷。
文明禮儀小故事二;
、幾個低年級的同學,肩并肩有說有笑地走著,前面迎面走來一位老師,他們也不認識,但當這位老師走到這幾名同學身邊時,其他人都還是說笑,只有一位同學,恭敬的鞠了一躬,說了聲“老師好”。老師當然也很高興的回答了一句“你好”,別的同學都沒哼一聲。等老師過去了之后。有的人說那個同學油餅,不認識的老師還給鞠躬,有的人說他根本是裝樣子,給別人看的。那個同學沒有反駁他們,只是說了一句:做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做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我正走在他們身后,聽了這句話非常感動,感動那個同學的真誠,一個人懂禮貌,真的是很難得的品質。
文明禮儀小故事三、
可以說只是一個動作,那天一位老師看見了一張棒冰包裝紙,彎下腰揀起來扔到了垃圾桶。這是一個不起眼的動作,但是他的以身作則、師為表率的行為教導我們,他是老師。如果有同學看見了這位老師的做法,又怎會不佩服這位老師呢?說不定下次他也會這么做,他也會明白亂扔廢棄物是不文明的行為。
通過這幾件小事,我更加認識到了“禮儀”的含義是從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現出來的,是心靈美的一種表現,是一個人做人的標準。我們應該讓社會變成一個到處都是文明的,一個“沒有污染的世外桃源”。還是那句真理:從我做起,只有你我他都“從我做起”才會到處充滿禮儀的“味道”,才會使你我他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2.師生禮儀小故事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 《宋史·道學傳二·楊時》:“捍時呴一日見頤,頤偶瞑坐,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事亦見《二程語錄》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后因以“程門立雪”為尊師重道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
典故程門立雪出處有二,一個是《宋史*楊時傳》:(楊時與游酢)一日見(程)頤,頤偶瞑坐,(楊)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第二個是《二程語錄*侯子雅言》:游、楊初見伊川(即程頤),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二程指的河南人程顥和程頤,兩人是親兄弟,都是宋代著名哲學家,曾在嵩陽書院聚徒講學。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哥哥程顥開創的學派,由陸九淵繼續,王守仁完成,稱為陸王學派,或心學。弟弟程頤開創的另一個學派,由朱熹完成,稱為程朱學派,或理學……在朱熹和陸九淵的時代,兩個學派開始了一場大論戰,爭論的主題,用西方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不是人心創制的。楊時,自幼穎異,熙寧九年進士,程門四先生之一,曾做過浙江地方上的行政長官,創辦東林書院,將二程學說傳播到長江以南。游酢,程門四先生之一,程頤在京師初次見到他時,對他的評價是資質可以進道,后來進士及弟,做過博士、福建地方上的司法和湖北地方上的紀檢長官。《侯子雅言》的作者是侯仲良,他是程頤的內弟。程門立雪的兩處文字記載都有門外之雪深一尺的表述,它除了文學意境之外,主要是個時間概念,跟常用的日上三竿、兩柱香的功夫等表達類似,但是民間版本卻把這個時間用語演變成了一個關鍵細節,說楊、游二人一直站在門外紛紛揚揚的大雪里。如此苦行兼自虐,尊師重道的感染力是有了,卻犧牲了真實性,經常會引起一些質問和責難,或者說楊游二人作秀,或者說程頤耍大牌。
另外,還有關于孔子與學生的,查一下《論語》譯文,有的是。
3.文明禮儀小故事要短
我非常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處處講文明,講禮貌。記得有一次吃完晚飯后,我和爸爸高高興興下樓去散步,當時爸爸一邊走一邊吸煙,突然間爸爸將煙頭扔到小區路邊略有些發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趕快走過去,彎腰將煙頭拾起放到路邊的垃圾桶里。我責問爸爸:“我們經常看電視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還這么做?您這樣做是不文明的行為。”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我想做個小學生就要做個講文明講禮儀的好學生。 見到老師總能主動問好。以前我見到老師總低著頭就走了,可自從有一次,媽媽讓我把一瓶料酒給樓上的阿姨送過去,從那以后我見到認識的人就問好。那天,媽媽讓我把料酒給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聲沒人答應,我就走了,媽媽說剛才還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膽子敲了一下門,聽到有人說請進,我就進去了,對阿姨說:“阿姨這是您的料酒。”說完就走了,回到家媽媽說:“對了,就要這樣做,從小講禮貌,長大了走進社會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一次故事會上,一位女同學在講《小紅帽》時,因一時緊張,講了一半講不下去了,只見得她急得臉發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時課堂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一個人起哄,嘲笑,也就在這時只見主持人走近她、輕輕地說道,“別慌,再想想”,并隨手塞給她一張手紙讓她擦汗,臺下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鼓起拿來,鼓勵她。在這文明、友好的氣氛中她漸漸鎮靜下來,終于堅持講完了故事。這僅僅是我班“文明”之風吹拂下綻開的一朵小花。贊同1729| 評論(3)
4.校園文明小故事,短篇
做一個知禮儀、講文明的學生
前兩天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寫字課上,同學們正認認真真地練習著寫毛筆字,教室里鴉雀無聲。突然,只聽見我的同桌熊安“啊”的一聲,同學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原來,他不小心把毛筆的筆尖碰到了他前桌劉琴的襯衫上,這是一件新買的白襯衫。劉琴見自己的白襯衫被染上了黑點,臉霎時脹得通紅,似乎一場“世界大戰”就要暴發了。此時,只見熊安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諒我可以嗎?下課后,我幫你洗干凈。” 劉琴怒氣未消地看了看熊安及周邊的同學們,他們的目光好像都在說:“原諒他的誠懇吧!” 劉琴想了好一會兒,溫柔地說:“沒關系,以后注意點就行了。”就這樣,一句簡簡單單的“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讓一場同學之間的矛盾化為無形了,這就是文明禮儀的魅力。
在校園內,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因為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生禮儀洋溢在美麗的校園里呢?我認為作為一名小學生,我們不是在一方面做到講文明懂禮貌就行,而是應該在多方面做到講文明知禮儀。同學之間也離不開文明禮儀,它就像潤滑油,能把大大小小的摩擦消除。文明禮儀不僅給他人、給社會帶來和諧愉快,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溫馨。同學們,我們播下一個文明的動作,便會收獲一個文明的習慣;播下一個文明的習慣,便會收獲一個文明的品格。文明已被人們放在心里的一個重要位置,時時刻刻在與文明交談,千萬不要把文明行為習慣看作小事。每個人的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管住我們的口,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管住我們我們的腳,不踐踏花草。我相信,我們全體師生經過努力,一定會營造成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
我們應該把文明禮儀深深地刻在心中,爭做一個合格的學生,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好公民,共同創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
5.簡短的禮儀小故事10則
1.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只小豬躺在路邊,就趾高氣揚地說:“誰給你這么大的膽子,竟敢擋住我的路!”說著,一腳踢了過去。
“嘭”地一聲,小老鼠正好踢在小豬的腳上,小豬倒沒什么事,小老鼠卻“唉呦,唉呦”地叫了起來,原來他的腳腫起了一個大包。小豬站起來對小老鼠說:“你對別人傲慢無禮,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嘗到苦頭了吧!只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著受傷的腳,羞愧地低下了頭。2.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游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后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游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楊游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后,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
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一日楊時、游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
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游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一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游,裝作一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你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下起雪來。
門外積雪,有一尺多深。 這個故事,就叫“程門立雪”。
在宋代讀書人中流傳很廣,后來形容尊敬老師,誠懇求教,人們就往往引用這個典故和這句成語3.名人禮儀故事:張良拜師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
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
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
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
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
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
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6.禮儀小故事簡短30字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
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
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
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
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
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
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
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著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7.5個禮儀故事,簡短一些
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鉆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于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
程顥死后,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于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
一會兒,天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 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于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后,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那些為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張良(?—前186年),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
在秦滅韓后,張良立志為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閑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
然后回過頭來沖著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著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
那老人把腳伸著,讓張良給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著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里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么遲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書來,指著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后13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
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0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于他,成為他的部屬。
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計謀,后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并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
張良死后,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禮儀的故事: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今屬福建)。
中了進士后,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
他們的學說為后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后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為師。
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著凜冽的寒風,約同學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
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為他們講學。 后來,“程門立雪”成為了廣為流傳的尊師典范。
禮儀故事: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云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為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里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
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
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并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致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
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
上復圣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