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龍坡地名的來歷
據《巴縣志》記載:境內王坪山巖上,鐫有九龍灘古跡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得名九龍灘。后設店鋪,名九龍鋪。一說因地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演化為九龍坡;二說重慶談判時新華日報記者將九龍鋪機場誤報為九龍坡機場,反使得九龍坡逐漸流傳開來。
九龍坡是重慶傳統的主城區域,九龍坡擁有約431平方公里幅員面積。
擴展資料
九龍坡歷史沿革:
1、秦朝時期,九龍坡在行政區域上隸屬于江州,東晉始置,轄境為江西大部,后南朝多次分割。
2、北宋末年(1189年),九龍坡為重慶府的屬地,隸屬于巴縣。
3、民國時期,從1939年至1942年,隸屬于重慶市第十七區。
4、1950~1952年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按照原來劃分區域歸屬于巴縣。1952年重慶市政府整劃行政區將巴縣劃為第四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九龍坡
2.關于九龍坡區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先來看看九龍坡此地的前世——
·先秦時期,九龍坡地屬巴子國江州。
·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
·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
·隋、唐至北宋末,為渝州所屬巴縣地。北宋末至南宋初,為恭州所屬巴縣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為重慶府所屬巴縣地。
·元代、明清時期,區境仍隸屬巴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重慶市第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區境屬于石橋鋪直轄鎮和巴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石橋鋪直轄鎮改為重慶市第十七區,轄石橋鋪、歇臺子、九龍鋪和鶴皋巖4鎮。
隨后經過一系列的政策驅動,最終在1955年10月24日,重慶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決定將重慶第四區定名為“九龍坡區”。
重慶城是一座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古城,城內街道地名繁多,取名非常有意思,像四方街、五福宮、六楞碑,七星崗等等,同樣九龍坡這地方的來歷也值得玩味。
據《重慶市地名詞典》:“九龍坡,……,境內王坪山巖上‘鐫有九龍灘古跡五個大字,灘在江心,有九石翹首若龍’,因名九龍灘。后設店鋪,稱九龍鋪。又因地處長江北岸,呈斜坡地形,遂演化今名。”
這九龍坡是由九龍鋪演化來的,九龍鋪又是九龍灘演化來的,那九龍灘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就有了一個故事。
【 一 】
故事有點長,簡單來講就是曾經這一片住有王老漢一家,待人極好。
他有9個兒子,去世之前有一位道行極高的陰陽先生,告訴他此地不旺當代旺后人,死后叮囑他們將他埋入江中穴位,撿九塊鵝卵石放入,按時進城弒官稱帝,就可安命。
然而,九個兒子沒按時出發,然后這夜打了三更,當地知府迷糊中突然得了一夢,一矮人拄著拐杖走進后堂,向他一揖,說道,今日卯時,城門開時,重慶九道開門均有一披麻戴孝的年青人進城,這是九兄弟,是九個妖人,可差人捉拿。辰時一到,就在較場壩問斬。
【 二 】
此間,卯時到了,城門打開,九弟兄剛進城門,就被捕快兵丁捉獲,拉到較場壩等待辰時到來。
街上百姓看這九人,個個披麻戴孝,腰間隱約有一蟒蛇纏繞,都以為是妖人,因此人人喊殺。
知府等官早就在較場壩等候,看到九兄弟帶到,也隱約看到九人腰間有惡蟒纏繞,立即叫大刑侍候。
九兄弟因為早出了門,此時還是凡人,這大刑一上,九兄弟就吃不住了,把事情一一說了清楚。辰時一到,知府丟簽,九兄弟傾刻就成了刀下之鬼。
【 三 】
知府見九兄弟已斬,想到他們老漢的穴位尚在,如果有人曉得了,怕又是一個禍害。于是派了一眾衙役捕快,帶了烏雞狗血,當天晚上來到江中潑了下去。
這以后,重慶城的雞又開始叫了。那江中的九坨鵝石寶也慢慢從水中冒了出來,形成了一座灘。就像是九個龍腦殼,望著天上在咒罵天的不公。慢慢地,這王家九兄弟的事被傳開了,這個灘就叫成九龍灘。
以后,這岸上大路邊,開了幾家幺店子,稱為九龍鋪。慢慢地這一帶人家多了,田土開在了坡上,人家也住在了坡上,這一帶就叫成了九龍坡。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他也映射出我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
現在的九龍坡區以“五谷豐登,十泉十美”的聲名遠揚,直港大道、巴國城獲評國家級特色美食街,“川美創谷”盛大開谷,世博重慶館永久落戶巴國城。
此外,重慶動物園、海蘭云天風景區、華巖寺、天賜溫泉旅游區、重慶天醉園景區、巴國城、走馬古鎮等都是旅游佳處。
3.九龍坡區的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九龍坡地屬巴子國江州。
秦漢時期,區境始屬巴郡江州縣。
南北朝時期,南齊永明五年(487年),改江州縣為墊江縣,區境屬墊江縣;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1年),撤墊江縣、枳縣置巴縣,區境為巴縣屬地。
隋、唐至北宋末,為渝州所屬巴縣地。北宋末至南宋初,為恭州所屬巴縣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為重慶府所屬巴縣地。
元代、明清時期,區境仍隸屬巴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重慶市第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年),區境屬于石橋鋪直轄鎮和巴縣。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石橋鋪直轄鎮改為重慶市第十七區,轄石橋鋪、歇臺子、九龍鋪和鶴皋巖4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0年10月,第八區和第十七區合并為重慶市第四區,九龍坡部分地方仍屬巴縣。1952年10月,重慶市調整區劃,化龍橋、大坪、歇臺子和石橋鋪4個街道,石橋、歇臺和黃泥3鄉劃歸第三區;黃沙溪和遺愛祠2個街道劃歸第一區;陸續將巴縣人和鎮、建勝鄉、屏都鎮、南泉管理局、魚洞鎮、大窩鄉劃入第四區。1952年11月,九龍坡區全境屬重慶市第四區。1953年2月,魚洞鎮、大窩鄉和石板鄉劃還巴縣。1955年10月,第四區定名為九龍坡區。1965年2月15日,劃出九宮廟、新山村和躍進村3個街道建大渡口區。1995年3月,原巴縣白市驛、含谷、走馬、金鳳、陶家、巴福、西彭、銅罐驛8個鎮和石板鄉,以及沙坪壩區石橋鋪街道、石橋鎮劃入九龍坡區;九龍坡區所屬李家沱街道、土橋街道、南泉鎮、花溪鎮劃歸巴南區;茄子溪街道、建勝鎮、八橋鎮,九龍鎮大堰村第二、三、四村民小組劃歸大渡口區;續留楊家坪、謝家灣、石坪橋、黃桷坪、中梁山5個街道以及九龍、華巖2個鎮。1997年11月,撤石板鄉建石板鎮。1998年2月,九龍坡區委托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石橋鋪街道、石橋鎮。2001年7月,中梁山街道與華巖鎮合署辦公。2004年8月13日,撤石橋鎮建渝州路街道。2010年8月1日,石橋鋪、渝州路街道正式隨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劃歸九龍坡區。
4.重慶歷史(簡短)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
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余年。辛亥革命后,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
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于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
1954年7月,重慶市并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權限的計劃單列市。
5.拗九節的由來(簡短)
拗九節來源于“目連救母”的傳說,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
拗九節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的傳統民俗節日,日期是農歷正月廿九。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給親朋好友;已經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與霞浦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后九節"、"孝順節"。在福州人的傳統觀念中,"九"是不好過的。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古街區內,以經營風味佳肴、傳統閩菜著稱的“安泰樓酒家”,又在店門口設置了“拗九節”送粥點,向市民免費派發釆用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糯米烹煮速度和服務的“拗九粥”。
6.年的來歷 簡短
說法一:
“年”最初是一人背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最后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
擴展: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密切相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其實就是“年成”、“收成”,后來才引申作為“年”這一計時單位。西周的農夫在農歷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歷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說法二:
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兇猛異常,”年”每到除夕,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們逃往深山,躲避”年”的傷害.
擴展: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