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思成與林徽因是怎樣認識的
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后要學建筑。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接著這個專業。
(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有幾種傳記據此,把林徽因、梁思成相識時間定在林徽因從英國歸來的一九二一年,將梁思成初次拜訪林徽因和他倆的相識時間混為了一談。應該說,林徽因相識梁思成是在這次拜訪之前,林、梁兩家世交,林徽因出國前便有很多結識梁思成的機會。梁思成女兒梁再冰關于林徽因尚未出國已經與梁思成見過面的記述是可信的:
2.金岳霖是什么時候認識林徽因的
他一生癡情于林徽因,終生未娶。
金岳霖早年留學歐洲諸國,講一口漂亮的西式英語。他一米八的個頭,看起來十分魁偉。
回國后金岳霖在西南聯大教書,也是出名的怪人。他言語木訥,總戴一個遮光帽。
于是人們常常看到這個總戴著帽子的金先生,在大學講堂上走來走去的講課,或坐在講桌上對著同學。他很少板書,卻從來不忘帶粉筆。
聽課的同學很多,沒有點名冊,他記不住大家的名字,提問時就說: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臺下穿紅毛衣的同學又緊張又興奮,后來聽他講課時,穿紅毛衣的女生越來越多。
他講邏輯課時,有人問他邏輯學這么枯燥,你當初為什么學這個?他的回答是,我覺得它很好玩。 有一回,同學請他來講小說與哲學的關系。
聽者甚眾。同學都以為他會講出什么有意思的觀點,結果到最后,他的結論是:小說與哲學沒有關系。
他認為意義愈清楚,情感寄托愈貧乏;情感的寄托愈清楚,意義愈不清楚。 金岳霖就是這樣一個怪人,有時也辦些呆頭呆腦的事情。
他一直單身,為了多接觸生活,他約了一個三輪車夫,每天拉著他去王府井轉一大圈,還養了只斗雞,脖子可以伸的很長。每日他吃飯,斗雞就立在一旁,也伸長脖子叼桌上的飯。
他也不惱久了就習慣了與斗雞共食。 有時,他竟連生命也不知道愛惜。
抗戰時期,警報拉響,金岳霖只顧在書房苦讀,并不知日本飛機來襲。結果幾枚炸彈丟在金岳霖住處前后,他才驚醒過來。
待跑出時,發現前后房子已經不復存在。 就是這樣一個熱愛文學,喜歡讀《江湖奇俠傳》的文學博士,對待感情問題卻相當理性。
他鐘愛的一個學生因愛情受挫,萌發輕生念頭。他對學生說:戀愛是個過程,戀愛的結局是結婚或不結婚。
因此戀愛的幸福與否應從戀愛的全過程來看,而不應該僅僅用戀愛的結局來衡量。 如果用此標準來衡量金先生對林徽因的愛,他對她的精神之戀遠遠超過了梁思成與徐志摩。
金岳霖評價徐志摩追林徽因是自不量力。事實上徐志摩是他的好友,他認識林徽因還是志摩牽的線。
他說林徽因與梁思成自小是兩小無猜,兩家又是世交,徐志摩想鉆進去怎么可以? 要說金岳霖也不是沒有機會。據梁思成的續弦林女士轉述的回憶,說在三十年代,林徽因與梁思成住在總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后院,平時走動很勤。
一次梁思成從外地回來,林徽因有些沮喪的對梁說她苦惱極了,因為同時愛上兩個人,不知怎么辦好。梁思成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祝愿你們幸福。
說畢,兩個人都哭了。末了,林徽因又將此話轉告給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的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正在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他退出了,但不代表他對她的感情很輕。恰恰相反,他對林徽因的愛已經超越了肉體,他與徽因的心靈溝通已經非同一般。
這讓在得不到徽因時,依然可以待好她。他關心她的寫作,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背出她的詩句,與梁思林徽因,很多人會想起徐志摩和梁思成。
成也保持友好關系,這讓他可以自如的出入梁家。那時,林徽因與梁思成喜歡在家里聚會,金岳霖幾乎每次都是座上賓;他與徽因和思成經常毗鄰而居,而徽因與思成有了摩擦,也總會找金調解。
林徽因生前,徐志摩追不到她而改追陸小曼,成就一段姻緣;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也再娶。獨獨金岳霖用一生癡情守望著林徽因。
徽因剛過50歲便因病去世,金岳霖異常悲傷,在挽聯上題詞: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梁思成也承認最愛林徽因的人,其實是金岳霖。
林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依然獨處,時常去給徽因掃墓。某年,他又在北京某飯店請朋友吃飯,眾人趕至問請客原因,他說:今天徽因生日。
她就是去了另一個世界,金岳霖依然無法忘記她。在《林徽因的詩集》出版時,編輯曾去拜訪過金岳霖,當他看到編輯手里一張32開的林徽因的照片時,竟然孩子氣的問能不能給他,那時他已88歲高齡。
當編輯說明來意并請他作序時,他好半天才一字一句的說: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愿說。 晚年,金岳霖一直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孩子住在一起,對待他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
金岳霖用浪漫的一生詮釋了他對林徽因最高貴的愛。這樣保持了一種距離的情感,成為他一生最幸福的回憶。
金岳林與林徽因》 by大非 那首你忘記了的歌 他一直唱到了如今 那句終說不出的話 藏在他花白的發鬢 那朝思暮想的人啊 消失在歲月無痕 那顆為你守護著的心 像是斷了弦的瑤琴 從來不曾擁有你 就像飛鳥不屬於樹林 只是想著就足夠溫暖 即使身在天涯心卻比鄰 用一生編織的夢啊 深鎖在月下的湖濱 雖然只是斷續的詩篇 卻賭上了幸福去相信 那些痛過的笑過的綻放的凋謝的 刻在靈魂的烙印 就像是風燭殘年的金岳霖 依然深愛著林徽因 那些守著的夢著的糾纏的呼嘯的 刻在靈魂的烙印 就像是風燭殘年的金岳霖 依然深愛著林徽因 聽聽這首歌吧。
/artist/redbra/。
3.林徽因的簡介~~~謝啦~~~
林徽因 原名徽音,1904年1904.6.10出生于福建閩侯一個官僚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林長民早年留學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華女子中學,1920年4-9月隨父林長民赴歐洲游歷倫敦、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布魯塞爾等地,同年人倫敦圣瑪利女校學習。
1921年回國復人培華女中讀書。1923年參加新月社活動。
1924年留學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選修建筑系課程,1927年畢業,獲美術學士學位。同年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學習舞臺美術設計。
1928年3月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結婚,婚后去歐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國。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只可惜她壯志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斗爭之后,與世長辭,年僅51歲。 林徽因與建筑 林徽因16歲隨赴歐考察的父親游歷歐洲,卜居倫敦一年,受鄰居女建筑師的影響,立志將來一定要學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選擇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建筑系,因為當時的賓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該校美術學院,但主修的還是建筑。據《林徽因傳》的作者張清平介紹,當年梁思成是因為林徽因喜歡建筑學而學建筑的。
建筑學是他們夫妻二人共同的事業,也是情感溝通的基礎。從1930年到1945年,他們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
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有一幅圖片兩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壇祈年殿屋頂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宮殿屋頂的女性。她發表有關建筑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筑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林徽因與文學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間四月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
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于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
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4.我想知道一些關于林徽因的事情,有網友知道的請回答好嗎
林徽因,漢族,福建閩侯人,建筑師、教授、詩人、作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者之一。她是建筑師梁思成的妻子。
是中國現代一個世紀的才女代表。在中國現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極有天分、極具個性、極為獨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學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為研究者所關注的話題。
深受后人尊敬。20世紀30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
從三十年代初至抗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馀處中國古代建筑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寫下有關建筑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論文。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 ,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斗爭之后,與世長辭,年僅51歲。1928年24歲,結束留美學業。
3月21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溫哥華姐姐家結婚。之后按照其父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筑,于8月18日回京。
9月,梁思成、林徽因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分別為主任、教授。 1929年25歲,梁啟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為其父設計墓碑。
8月,林徽因從東北回到北平,在協和醫院生下其女兒,取名再冰。張學良以獎金征東北大學校徽圖案,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中獎。
1930年26歲,徐志摩到沈陽,勸林徽因回北平治病。12月,林徽因肺病日趨嚴重,協和醫院大夫建議到山上靜養。
1931年27歲,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后發表詩《那一晚》、《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里聽到樂聲》、《情愿》及短篇小說《窘》。
9月,梁思成、林徽因應朱啟鈐聘請,離開東大,到中國營造學社供職。梁任法式部主任,林為“校理”。
秋,林徽因病愈下山。11月19日,林徽因在協和小禮堂為駐華使節講中國古代建筑。
1932年28歲,分別兩次致胡適信。6月中旬,林徽因再次到香山養病。
夏,林徽因、梁思成去臥佛寺、八大處等地考察古建筑,并發表《平郊建筑雜錄》。7月至10月,作詩《蓮燈》、《別丟掉》、《雨后天》。
8月,子從誡生。意為紀念宋代建筑學家李誡。
在一次聚餐時林徽因結識美籍學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 1933年29歲,林徽因參加朱光潛、梁宗岱舉辦的文化沙龍,每月集會一次,朗誦中外詩歌和散文。
秋,林徽因與聞一多、余上沅、楊振聲、葉公超等籌備并創辦了《學文》月刊。9月,林徽因同梁思成、劉敦楨、莫宗江去山西大同考察云岡石窟。
10月7日,發表散文《閑談關于古代建筑的一點消息》。11月,林徽因同梁思成、莫宗江去河北正定考察古建筑。
11月18日,發表詩《秋天,這秋天》。同月,林徽因請蕭乾、沈從文到北總布胡同談《蠶》的創作。
12月,作詩《憶》。 1934年30歲,中國營造學社出版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林徽因為該書寫了《緒論》。
2月、5月,發表詩《年關》、《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年初,為葉公超主編的《學文》月刊一卷二期設計了富有建筑美的封面。
夏,林徽因、梁思成同費正清夫婦、漢莫去山西汾陽、洪洞等地考察古建筑。9月5日,發表散文《窗子以外》。
10月,林徽因、梁思成應浙江建設廳邀請,到杭州商討六和塔重修計劃,之后又去浙南武義宣平鎮和金華天寧寺做古建筑考察。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筑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與徐志摩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
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林徽因與徐志摩相戀了,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影子在她心中總是拂不去,經過痛苦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徐志摩不辭而別。
之后林徽因經過一翻理性的考慮,同意了父親為她定的一樁婚事,嫁給著名學者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游學歐美主攻建筑設計。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后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與金岳霖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國,回國后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
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里幾乎每。
5.誰幫我找一篇有關于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
懂得愛的人才能夠愛
一切的偉大人物,
沒有一個是因為愛情而發狂的人,
這說明偉大的精神和偉大的事業,
可以摒除過度的激情。
但那荒淫縱欲的愛,
卻只會使人墮落毀滅。
——培根
一個優秀的女人,面對火一樣熱烈的愛著她的三個杰出的男人,會發生什么?
請不要馬上進行預測,也不需要開口。
一切,都很正常,沒有什么值得發掘的“看點”。
事情已經很遠,事件中的人,已經記入中國的歷史,他們都很優秀。
林徽因,出身世家,才貌雙全。建筑家,詩人,對于男人,這樣的頭銜也許也值得用一生來追求。
梁思成,建筑家,影響過中國歷史進程的梁起超的兒子,在中國的古建筑保護方面做出過開創性的貢獻。林徽因的丈夫。
徐志摩,新月派的主將,詩人,真正的詩人。他的詩,將他年輕的生命,定位在一個中國新詩開展的一個高峰。
金岳霖,哲學家,在金石書畫方面,也具有堪稱大師級的水平。
就是這樣四個優秀的人。
三個杰出的男人,他們明明白白的愛上了林徽因。
沒有什么桃色故事,也沒有什么為賢者隱的必要。
林徽因,與愛她的人,為今天的人提供了一個值得再三提起的范例。
徐志摩從來沒有掩藏過自己對于林徽因的愛,用他的詩,用他的人。
在與林徽因的交往中,徐志摩感到生命的力量。
當他臨行前,還特地到梁家去探望林徽因伉儷。因為沒有遇到,他自己坐在那兒喝了茶,然后留下了一張字條離開,在字條上他提到“此去生死未卜”。
能夠達到這樣的感情交流,應該說在他們之間,友誼已經達到了怎樣的高度。
在徐志摩突然長逝以后,林徽因寫下了被朱自清先生稱為“這是一首理想的愛情詩”的《別丟掉》,執著、纏綿地呼喚著“別丟掉”,過往的熱情,雖然熱情用流水役輕輕的嘆息的比喻營造出一種特殊的抒情氛圍,但是依然能夠看出詩人對于另外一個詩人的強烈的情感。追憶二人所見過的“明月”、“燈火”、“滿天的星”還在,斯人已逝,過往的一切“夢一樣的掛起”,可是,“你想要回那一句話”么,黑夜知道的那句話,已經不可能,山谷里有那句話的回音。
純純的詩情,理想的精神戀歌。
對于梁思成,徐志摩是他父親最好的學生,是他最好的朋友。
當林徽因告訴梁思成,自己的心同時愛上了兩個人的時候,梁思成很痛苦,也很理性——
沒有責備,沒有吼叫,
他在長長的夜里,比較著自己與金岳霖的長與短……
天明的時候,他平靜的告訴林徽因:“如果你選擇,我祝你幸福。”
這是襟懷,是一個對于愛有著深刻理解的人才能夠做出的真情道白。
林徽因向金岳霖說出了梁思成的決定,金岳霖選擇了退出:“我不能傷害一個愛你的人。”
這不是瀟灑的表演,金岳霖決定終生不娶,來守護自己的情真。
林徽因是幸福的,愛她的人很理性,愛她的人知道如何愛。
尊重她的選擇,只要她幸福;
愛她,甚至不能傷害一個愛她的人。
雖然林徽因沒有什么更多的驚天動地、可以傳世的生活法則,但是在三個杰出的男人對于自己的愛中,她做出了選擇,也保存著那份難得的友誼。關于這一點,有許多的文章,做出過上萬次的表述。
讓我們記住:
“愛雖栽培你,它也刈剪你。
愛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為愛在愛中就滿足了。”
“因為所有造成善的愛,
它必然是自由的、慷慨的、無拘無束的和誠懇的。
但是愛是一種毫無束縛的力量,
如果任其自由放任,
它是不會約束在法律和習俗的范圍內的。”
愛,是人的主觀感受,是人的感情。
被愛的人,既是客觀存在的人,也是經過了主觀創造的人。
愛情是美好的,懂得愛的人,才知道如何去愛。
愛是一種責任,愛是一種理想。
婚外不應該有情,
可寬恕的罪,也依然是罪。
6.一篇介紹林徽因傳奇一生的演講稿
福州才女林徽因傳奇一生 林徽因,原名徽音,曾以“徽音”為筆名,英文名phyllis。閩縣(今福州市)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林徽因感情世界里的三個男人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筑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斗,為她終身不娶的金岳霖。
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游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相戀了,林徽因深愛著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影子在她心中總是拂不去,經過痛苦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后林徽因經過一番理性的考慮,同意了父親為她定的一樁婚事,嫁給著名學者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游學歐美主攻建筑設計。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后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像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國,回國后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里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7.徐志摩 林徽因的關系
在近現代文學史上,“林徽因”這三個字似乎因“徐志摩”這三個字而存在,而響亮。我是因為讀徐志摩而認識林徽因,然后再因林徽因而認識梁思成的,相信很大部分讀者也跟我一樣。這樣說來,梁思成的頭上也就籠罩著某種悲劇色彩,讓我產生些許同情。(事實上,作為梁啟超的大公子,梁思成是1949年后中國建筑學的奠基人,當代最著名的建筑系——清華大學建筑系就是由梁思成創辦的。但因為他不搞文學,他的名字少為人知,這跟李四光不如錢鍾書有名是一樣的道理。)
徐志摩也出身望族,按現在的說法是資本家家庭。他父親徐申如是浙江硤山鎮巨富,經營銀行,是有名的銀行家。按照父親的意愿,徐志摩應該子傳父業,因此,到西方留學時,他讀的是經濟系。但不久他就覺得經濟學與他無緣,他經常與文學家交往,漸漸荒疏了經濟學,不久即輟學到歐美各國游歷。在倫敦,聽說著名的書法家兼詩人林長民來了,即上門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當即墜入愛河,且為后世文學史研究者們提供了更多一個研究課題。
與林徽因相見之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二十四歲的他與林徽因相比大了八歲,是大哥哥輩的人物了。當時,他的妻子張幼儀與孩子都來了倫敦。在徐志摩發動多次猛烈攻勢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線最后決了堤,她是這樣對他說的:我不是個感情隨意的女子,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抉擇。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訴張幼儀,準備離婚。張幼儀雖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對待這件事,隨即帶著孩子往德國留學去了。(徐申如聽說兒子如此對待妻子,氣憤之下宣布斷絕父子關系,并停止供糧,且將銀行業務及財產交由張幼儀主管。此后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了。張幼儀的大哥叫張君勱,是民國初政壇風云人物,二哥張嘉敖則是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總裁)林徽因就這樣當了第三者,這一插足后果比較嚴重。事實上,徐志摩也做了第三者,因為林徽因當時也已經許配了梁思成。很有意思的是,作為父親的林長民竟然也同意女兒與徐志摩之間的愛情,渾忘了自己已經把掌上明珠許配了梁家大公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長,因為不久后林長民游歐時間結束,她只得隨父親歸國,等徐志摩趕回國時,林徽因已與梁思成訂婚了。徐志摩是梁啟超的學生,在老師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還能做什么呢?但在遇到陸小曼之前徐一直懷念著林,且總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國留學后經常有矛盾,激烈的時候,林就給國內的徐志摩寫信,因為這樣,徐志摩對林一直心存幻想。梁、林學成歸國后任教于東北大學,后因林身體欠佳,曾在北京西山養病一段時間,梁未在身邊。這一時期,徐經常去西山看望林。因為這樣一段經歷,后世研究者總以為徐、林之間的關系已經越過雷池了,然而誰也拿不出證據來。因此,徐、林的感情到底到了哪一步,至今恐怕是個懸案。不久,徐在北京的舞會上認識了有夫之婦陸小曼,徐再次插足并與陸結婚。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傾訴,對象主要是胡適、林徽因和凌叔華等,直到1931年遇難身忘。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別寫過兩篇紀念徐的文章,真情流露。
應該說,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沒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會搞文學的。還在倫敦剛相識之時,徐就經常寫詩給林看,林的兒子梁從誡在《林徽因文集》中說到,林徽因曾對子女們親口講過,徐寫過很多詩送給林,最有名的是《偶然》,但是,我們現在看《偶然》這首詩,怎么都不像是寫給林的,因為徐對林的存在從來沒有這么灑脫過。當然,如果沒有徐的影響,林在建筑方面的成就也許要大得多,她興趣大廣,無論在哪方面都未能留下傳世之作。
8.怎么介紹林徽因的《花開一季 暖到落淚》這本書
編輯推薦 經典詩文+精美圖片 成名作、代表作和經典作的璀璨薈萃 迄今最經典、最唯美、最值得收藏的林徽因讀本 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
——林徽因 品讀隱藏在文字深處的落寞傳奇 愛情、親情、友情的詩意解讀 與成長有關的人生感悟 內容簡介 世界上漂亮的女子很多,但不一定有才;世界上有才的女子很多,但不一定有貌。有才又有貌的女子也有,但不一定能分得清情感與理智,收獲完美的愛情與家庭。
而林徽因,就是這樣一個百年罕見的女子。 《花開一季,暖到落淚:最美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成名作、代表作和經典作璀璨薈萃,收錄了林徽因迄今所有的名篇,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那一晚》《一片陽光》《彼此》等,是迄今為止最經典、最唯美、最值得收藏的林徽因讀本!在書中,林徽因詩意解讀了愛情、親情和友情,分享了她對成長有關的人生感悟,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強”。
精美的插圖,精致的文字,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林徽因這個“民國第一才女”(胡適語)的詩情畫意和熱情洋溢,領略到她繁華背后的落寞與蒼涼。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午后的陽光下,漫長的旅途中,抑或是夜晚臨睡前,讓我們細細體味一代才女筆下的悲歡離合,品讀她隱藏在文字深處的落寞傳奇。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民國名媛,胡適眼中的“中國一代才女”,集才情橫溢的詩人、入木三分的評論家和卓有成就的建筑學家于一身。
她喜好與人辯論,用詩句表達她的哀愁;她精通文理,學貫中西。她生長富貴,命運坎坷,修養讓她把熱情藏在里面。
有人崇拜她,把她當成女神;也有人詆毀她,說她是“女人公敵”。 她不僅有美麗的外貌,更有機智幽默的談吐,優雅迷人的氣質。
她是一個讓人神魂顛倒的情人,一個讓人如沐春風的朋友,更是一個可以患難與共的妻子。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等為她癡迷一生。
這個美麗著哀愁著的女子,這個享受著世人崇拜的女子,她在寂寞中快樂,在快樂中寂寞。她可能沒有文人描述得那么完美,但她卻是一個有著卓越才華和普通性情的女子。
閱讀她的人生,看到的是繁華的背后的寂寞與凄涼,那些姹紫嫣紅是她的寂寞的背景……她是一個行走在夾縫中的女子。熱門推薦 林徽因全集(套裝1-4冊) 林徽因文集:你是那一樹一樹的花開 林徽因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林徽因經典作品集:最美不過林徽因 林徽因文集 愛與蓮花:林徽因傳+徐志摩詩傳(套裝全2冊)(附光盤2張) 蓮燈詩夢林徽因 林徽因傳 目錄 第一輯 倏忽人間四月天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一句愛的贊頌"誰愛這不息的變幻" 笑 那一晚 深夜里聽到樂聲 情愿 仍然 激昂 一首桃花 蓮燈 中夜鐘聲 山中一個夏夜 秋天,這秋天 年關 憶 吊瑋德 城樓上 深笑 風箏 別丟掉 雨后天 記憶 靜院 無題 題剔空菩提葉 黃昏過泰山 晝夢 八月的憂愁 過楊柳 微光 孤島 憂郁 古城春景 古城黃昏 冥思 空想 你來了"九一八"閑走 藤花前--獨過靜心齋 旅途中 惡劣的心緒 紅葉里的信念 山中 靜坐 十月獨行 時間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一天 十一月的小村 對殘枝 對北門街園子 給秋天 人生 展緩 寫給我的大姊 六點鐘在下午 一串瘋話 小詩(一) 小詩(二) 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戰陣亡 第二輯 窗外陽光彼此心 一片陽光 窗子以外 彼此 蛛絲和梅花 山西通信 平郊建筑雜錄 悼志摩 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第三輯 纖纖筆下追萬千 惟其是脆嫩 究竟怎么一回事 查看全部 前言 一片陽光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來。
將午未午時候的陽光,澄黃的一片,由窗欞橫浸到室內,晶瑩地四處射。我有點發怔,習慣地在沉寂中驚訝我的周圍。
我望著太陽那湛明的體質,像要辨別它那交織絢爛的色澤,追逐它那不著痕跡的流動。看它潔凈地映到書桌上時,我感到桌面上平鋪著一種恬靜,一種精神上的豪興,情趣上的閑逸;即或所謂"窗明幾凈",那里默守著神秘的期待,漾開詩的氣氛。
那種靜,在靜里似可聽到那一處琤琮的泉流,和著仿佛是斷續的琴聲,低訴著一個幽獨者自誤的音調。看到這同一片陽光射到地上時,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動,暗香吹拂左右,人隨著晌午的光靄花氣在變幻,那種動,柔諧婉轉有如無聲音樂,令人悠然輕快,不自覺地脫落傷愁。
至多,在舒揚理智的客觀里使我偶一回頭,看看過去幼年記憶步履所留的殘跡,有點兒惋惜時間;微微怪時間不能保存情緒,保存那一切情緒所曾流連的境界。 倚在軟椅上不但奢侈,也許更是一種過失,有閑的過失。
但東坡的辯護"懶者常似靜,靜豈懶者徒",不是沒有道理。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靜",則方才情緒所兜的小小圈子便無條件地失落了去!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卻實在不能不感到這種親密的損失的可哀。
就說它是情緒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無不可,不過走走未始不是更好。歸根說,我們活在這世上到底最珍惜一些什么?果真珍惜萬物之靈的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種種,所謂人類文化?這人類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我們懷疑或許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機體的感覺,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發出的一串行為,所聚斂的一點智慧,——那么一點點人之所以為人的表現。
宇宙萬物客觀的本無所可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林徽因的認識簡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