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偷心的影評
《偷心》:寫給愛情的訃告 圖賓根木匠 發布于:2008-04-18 12:38 片名: 偷心 Closer 導演: 麥克?尼科爾斯 Mike Nichols 主演: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裘德?洛 Jude Law 娜塔麗?波曼 Natalie Portman 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 年代: 2004 國別: 美國 類型: 愛情/倫理 閱讀訃告,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
告訴你們吧,死在這個時代是最棒的。 ——《先上訃告 后上天堂》 小資圣經 讀了本小資的書——《先上訃告 后上天堂》,又看了部小資的電影——《偷心》,便生出了幾分小資的感受——“小資”在這里純粹是比喻情感的形容詞,從經濟地位上來說,我是地道的無產階級。
原來可以這么小資——這是這個詞匯進入我的視野以來表達得最淋漓盡致的一次,我似乎開始捕捉到所謂“小資”的一些本質內涵:衣食無憂、胸無大志、生活無趣、靈魂麻木……小資們開始把玩他們認為可以把玩的一切東西,然后妄圖從中獲取一些樂趣:《先上訃告 后上天堂》在文字中把玩,《偷心》則在影像中把玩。 電影通過一位訃告作者的角色曲徑通幽的跟書本搭上了關系,四位主角之一的丹是位郁郁不得志的小說家,只能靠給人寫訃告為生——《先上訃告后上天堂》書中就此提到了這部電影——在一次偶然的邂逅中,一位叫愛麗絲的姑娘愛上了丹,但是丹一面跟愛麗絲糾纏不清,一面又鐘情于風韻成熟的女攝影師安娜;安娜陰錯陽差間嫁給了皮膚科醫生拉里,卻在婚后頻頻紅杏出墻;愛麗絲為博丹的歡心,成為了一名脫衣舞女;當拉里得知真相后,他成功的摧毀了丹對安娜的期望……最后,四個人都沒有歸宿,頹然的在這個世界上漂浮著。
一場在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四角戀愛,一個男男女女做排列組合的過家家游戲,改編于同名舞臺劇的本片,似乎在全世界的年輕人中都有著言說不清的魅力——前不久在我居住的這個城市里就又在舞臺上由本土演員復現了本片,據說女演員穿著褲衩登臺的場面很火爆。 這也正是為什么這部誕生不過三、四年的電影可以放進《回憶經典》欄目的理由——“小資電影”作為影迷們口耳相傳的新的電影類型,《偷心》絕對堪稱是個中里程碑。
其實小資并不是一個嚴格的身份或者社會學意義上的指稱,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資訊傳遞快捷、事事都講究專業分工的社會里,人們已經被擠壓成了麻木的紙片人。大部分人既不用憂心溫飽,又做不了什么驚天大事——別跟我說甘于平凡,那只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抽劣伎倆,一個沒有經歷過轟轟烈烈的人壓根就不知道什么叫“平凡”,他拿什么去“甘于”? 麻醉罷了,不用藥物,只是用死水微瀾的生活一點點的麻醉自己,然后找幾個同命相憐的朋友互相慰藉,在表揚與自我表揚中自以為已臻化境,死乞白賴的“享受”起毫無滋味的生活來。
這樣的人,是看《偷心》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演《偷心》的人。 情欲寶典 這年頭,采花賊滿大街都是,但是采花采得像丹一樣風流倜儻,就很需要幾分手腕了——當然,先天條件很重要,長不成裘迪?洛那模樣,估計再使心眼也是白搭。
情欲是不能回避的,我們首先不對這四個紅男綠女做道學上的評判——起碼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很大程度上就依賴于情欲。當愛麗絲在大街上被丹吸引時,我們很難分清這種化學反應的準確成分。
一見鐘情是可能的,可要記住一見鐘情也不過是生“情”而已,跟“愛”還是隔著一層的。 愛麗絲是個有點悲劇的角色,最初她遇到丹的時候,她是死心塌地愛著對方的。
而且丹也沒有拒絕,只是丹總抹不去對安娜的牽掛。在這個階段,應當說丹的心里裝著的只有安娜——愛麗絲只不過是個擋箭牌,或者說是個聊以排遣寂寞的發泄品罷了。
于是,我們看到單純的愛麗絲誤以為丹喜歡水性楊花、賣弄風騷的女子,便去做起了舞娘的營生,并且在大街上奇裝異服招搖過市——最初出場時,素面朝天的愛麗絲走在街頭無人注意,只有丹朝她看了一眼;而當性感火辣的愛麗絲吸引了滿大街男人的目光時,她卻對任何人都視而不見了——包括曾經讓她魂牽夢繞的丹。 然而愛麗絲并不是一個徹底的女性受難形象,在最后一刻丹才知道她的真名——她叫簡,“愛麗絲”只不過是她從墓碑上隨便看到的一個名字而已。
我不相信一個真心愛著對方的女人會隱藏自己的真名——名字是極具象征意義的符號,還記得《千與千尋》的情節嗎? 簡變成愛麗絲,乃是因為她是戴著面具來面對丹的,也許正因為是這樣,她才可以如此的無所顧忌,如此的千變萬化。 丹并沒有失去愛麗絲的愛,他失去的是簡。
愛麗絲在酒吧里賣身的時候,難道靠的不是情欲? 還是拉里來得實在,他用金錢買到了愛麗絲的身體,然后又在安娜即將投入丹的懷抱時成功的誘騙她發生了一次關系——此舉徹底擊潰了丹的心理防線。 拉里顯然比丹更有手腕,不顯山,不露水,卻在衣帶群腳間徹底瓦解了丹原有的美麗幻想。
也不能全怪拉里,總頂著丹給定制的綠帽子,普天下有哪個男人可以承受? 不過很奇怪,愛麗絲跟拉里**的時候,用的是簡這個名字。 或許,在彼此情欲相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自己? 愛情訃告 墓碑上的愛麗絲其實就已經是一個有意味的。
2.偷心的影片評價
《偷心》第一眼看來仍是一部愛情作品。它是一部“最佳表演、最性感并且最具精神力量的戲。”(《每日郵報》);“它是性政治語言中最佳作品之一。”(《周日時報》);“來自倫敦的一部深刻、刺激的成年人新劇,傷感而時尚,絕望的滑稽及透心的悲哀。” (《姿彩》)“;一部令人震撼的、黑色幽默的戲,它展示了愛情的太陽與肉欲的彗星間永恒的相撞。”(《新聞周刊》)
一個愛情故事。它講述了兩性的猜忌、男性的立場、我們的謊言、曖昧的關系等等。但最終它還是一個簡單優美的愛情故事,和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哀婉。 (編劇:帕特里克·馬伯)
3.電影<偷心>具體講了什么 故事,請詳細解釋
丹(裘德?勞飾),充滿抱負的小說家,但目前只能靠為人寫訃告謀生;艾麗絲(娜塔麗?波曼飾),地下舞場的脫衣舞演員,帶著天使面具的大話王;安娜(朱麗婭?羅伯茨飾),一名事業有成的攝影師,剛剛離婚不久;拉里,英俊(克里夫?歐文飾),充滿自信的皮膚科醫生,心中留著愛的傷痕。
愛發生在意外之中,還是一直在等待意外的出現?丹在一次意外中邂逅了美麗的艾麗絲,從此他不再相信世界沒有一見鐘情,艾麗絲是他的繆斯,因為她,他才思泉涌。 欲望是一個陌生人,總是在毫無準備的時候敲門。
安娜和拉里在水族館里相遇,兩顆曾經破碎過的心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自己折射的影子,他們相愛,親密,不斷靠近。 我們總是縱容自己,因為不愿意放棄瞬間的甜蜜。
艾麗絲給了丹靈感和勇氣,可是他卻用他們去尋找自己心中的愛人,在拍攝中,他大膽地侵犯安娜,這是一次放縱的靠近。拉里也獲得認識艾麗絲的機會,他希望能從她那里得到慰藉,可是她除了謊言和放在后臺的衣物只有身體…… 于是4個人愛和恨的故事糾纏在了一起,丹只有麻木的擁抱給艾麗絲,雖然她曾為他編織生命中最幸福的那一段;安娜答應了拉里的求婚,但卻無法從照片上將丹抹去,他成了她的秘密情人…… 【從舞臺到銀幕】 本片編劇帕特里克·馬伯(Patrick Marber)先前完成的舞臺劇《偷心》于1997年在倫敦上映,贏得勞倫斯·奧利弗/BBC最佳新劇獎和倫敦劇評人獎。
隨后這出劇目又登上百老匯舞臺,除了取得轟動之外,還獲托尼獎最佳劇目提名,并贏得紐約劇評人獎的最佳外國劇本獎。至今,《偷心》已經被譯成30多種語言,曾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城市上演。
馬伯是這樣形容《偷心》的:“這是一個愛情故事,關注了愛情過程中的一些其他東西,像兩性間的猜忌、男性的迷戀、我們對自己和最親密的人所說的謊言和利用他人發現自己處境的方法。但最終這還是一個美好簡單的愛情故事,和很多其他愛情故事一樣,只是出現了差錯而以。”
之所以起名為“Cl·ser”,馬伯說是想營造一種曖昧不清的感覺,讓你無從判斷故事的意味。 7年前,時任索尼影業主席的制片人約翰·卡里(J·hn Calley)第一次看到馬伯的劇本,情不自禁的為之狂熱:“這是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非凡文獻,機智、浪漫而危險。”
卡里和索尼公司上層之所以看好這劇本,是因為馬伯機智、尖銳而又準確的剖析了現代愛情,強調了墜入情網過程的復雜性是如此令人興奮,人們對愛情的著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癮。馬伯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尖銳觀點無不帶著機智和風趣,而這種幽默又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心碎的哀傷。
但當卡里表示出希望將《偷心》搬上大銀幕時,卻遭到了馬伯的拒絕,因為在馬伯看來,找到能夠詮釋他作品全部深度的導演至關重要,當時這個人還沒出現。 幸運的是幾年后,這部戲劇在百老匯成功上演,導演麥克·尼克斯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和尼克斯剛剛執導的電視電影《深知我心》和電視劇《天使在美國》一樣,《偷心》也是用幽默和復雜的手法涉及了隱私題材,在尼克斯看來,這部戲劇天生就適合改編成電影,因為它包含了四個趣味十足并復雜無比的主人公,而且他們的個性還在隨著故事的發展而轉變。尼克斯應該是執導《偷心》的理想人選,因為他的早期作品《畢業生》、《靈欲春宵》和《獵愛的人》足以證明尼克斯對表現男女之間關系的出色直覺。
尼克斯為了籌措影片的拍攝經費找到了交往40多年的好友約翰·卡里。卡里回憶說:“當麥克找到我時,我告訴他我一直對《偷心》很著迷,而同時,麥克在舞臺和銀幕上的作品也一直是我的摯愛。
我認為麥克具有將文字轉化成影像的非凡能力。” 【關于演員】 對朱莉婭·羅伯茨來說,安娜這個角色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制片人加里說:“她是一個令人驚訝的女演員,總是力求完美,在片中她扮演了一個堅強、智慧的女性,朱莉婭不遺余力的證明著自己從影多年積累而來的實力。”
制片人卡里·布羅科(Cary Br·kaw)補充道:“安娜這個角色很搶眼,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扮演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朱莉婭。” 朱莉婭·羅伯茨對探索這個角色的力量和缺點很感興趣:“要塑造這樣一位內心充滿傷痕的人物有很多困難,我試圖仔細揣摩,用我的親身經歷體會那些最糟糕的時期。”
羅伯茨承認自己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她說:“我認為這是一部關于人們因試圖彼此靠近而陷入困境的電影,他們努力靠近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努力接近真相。這不僅僅是值得同情的情感隱私,也是人們私下里或無意中希望去獲得的。”
雖然馬伯主張片中沒有中心人物,但事實上,其他角色都是通過丹而被引出的。應該說丹這個虛榮的男子對裘德·洛來說并不陌生,他在《天才雷普利》和《阿爾菲》中有過相近的角色。
在出演本片前,裘德·洛已經不止一次的看過舞臺劇《偷心》,馬伯出色的語言和對四個主人公的高度關注深深打動了他。他說:“丹是一個自我封閉的落魄小說家,直到他遇到了艾麗絲,她成為丹生命中的繆斯,他開始靈感迸發。
這段關系讓他走出自我封閉,鼓勵他重拾信心去尋找自己。
4.誰說女孩不如女人(偷心)影評
電影《偷心》屬于劇情/愛情類,于2004年12月10日美國上映。
影片發生在倫敦,講述了四位主人公之間錯綜復雜、糾纏不清的關系。安娜(朱莉婭·羅伯茨飾)是一位剛剛離異,但卻事業有成的攝影師,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邂逅充滿抱負但現在只能靠為人寫訃告而謀生的小說家丹(裘德·洛飾),兩人很快就墜入了情網。可是 最終,安娜卻嫁給了一位俊朗自信的皮膚科醫生拉里(克里夫·歐文飾),但安娜卻還與丹保持著曖昧的關系。丹本身也有女朋友,她的名字叫艾麗絲(娜塔麗·波曼飾),她只身來到倫敦尋找新的生活,最后成為了一名地下舞場的脫衣舞娘,她是一名叛逆少女,但卻在極力掩飾自己過去的經歷。于是,一場不倫不類的四角戀愛在這四位主人公之間展開了。
5.偷心電影主要內容
《偷心》劇情介紹:四個男女之間的反復關系,在愛情里追逐和厭倦。
丹(裘德·洛 Jude Law 飾)是作家,他愛上了舞女愛麗絲(娜塔麗·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飾)。丹對愛麗絲熾熱燃燒的愛情給了他靈感和激情,但厭倦也隨之而來,他內心在尋找另一個人的愛,終于他遇上了攝影師安娜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飾)。
安娜和另一個年輕人拉里(克里夫·歐文 Clive Owen飾),在愛的游戲里相互試探和接近。但是丹的進攻也讓她動了情。
諷刺的是,安娜的情人拉里,也和愛麗絲有了瓜葛。于是,躺在他們身邊的人,未必是他們心里想念的那人。
擴展資料《偷心》角色介紹:1,安娜安娜是一位剛剛離異,但卻事業有成的攝影師,她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邂逅了小說家丹,兩人很快就墜入了情網。可安娜卻嫁給了一位俊朗自信的皮膚科醫生拉里。
婚后的安娜卻還與丹保持著曖昧的關系。2,丹充滿抱負的小說家,卻只能靠為人寫訃告謀生。
他是一個脆弱而敏感的人,樣貌英俊,討女人喜歡。他愛安娜,也愛艾麗絲,最重要的是,他愛自己,以及自己給自己的龐大得精神痛苦。
他懂得愛追求愛,但不相信愛。
6.求<<;偷心>>;的影評好心人幫我找找<
《偷心》影評 《偷心》:已經陌生不會再像從前 如果你還沒談戀愛,最好別看這部電影;如果你正在熱戀,也請別看這部電影;如果你曾 經經歷情感挫折或正在為愛煩惱,可以把這部電影當作鏡子來借鑒;如果你覺得看懂了這 部電影,你會有兩個選擇:要么不愛,要么好好愛。
好像不應該早早把一部電影描述得這么嚴肅恐怖,但事實是這樣,《偷心》是很久 以來真正讓人看了不寒而栗心驚肉跳的電影,所以還是先提出點警告為妙,不然也許你看 完了這部電影后會朝我狂拍板磚。 虛情·假意 首先是這部電影很可能會激起相當一部分人的反感、憤怒甚至是抗議。
尤其如果你 是個對愛情還抱有無窮幻想的小年輕的話,反應可能會更為強烈,也許是咆哮,也許是嘔 吐,具體情狀就要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強弱了。 頭一次看見一部電影把愛情這樣赤裸裸地撕裂開來,把它的脆弱與陰暗面一絲不掛 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所以請允許我對編導的勇氣表示一下致敬先。 影片講的其實就是四個 男女你來我往的性/愛,可是因為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曖昧糾葛,要把他們的關系邏輯一 下表述清楚好像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我也只能試試看—— 裘德·洛喜歡了娜塔麗·波特曼,后來他又喜歡上了朱莉婭·羅伯茨,羅伯茨也是 喜歡他的,但因為他已經有了女朋友,出于對另一個女孩的尊重她不得不婉拒他的挑逗, 裘德·洛愛而不得,便惡作劇地報復她,反倒陰差陽錯地促成了她與克里夫·歐文的婚姻 ,婚后的羅伯茨終究抵不過裘德·洛的死纏濫打,兩人頻頻偷情,還為了走到一起堅決地 要跟各自的情侶分手,傷心的波特曼沉淪至夜總會跳脫衣舞,結果遇上了來此尋歡的同樣 受了打擊的歐文,無賴的歐文還要挾羅伯茨跟他做了最后一次愛,導致裘德·洛耿耿于懷 放棄了羅伯茨,當裘德·洛回轉身找到波特曼,波特曼卻再也忍受不了他的猜疑和不信任 ,終于對他說再也不愛他了。 而羅伯茨和歐文,反倒心安理得地繼續生活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種種背叛、猜忌、報復和互相傷害的故事,片中 的主人公卻總在口口聲聲地說"我愛你"。裘德·洛對波特曼說,后來又對羅伯茨說,不管 對誰說,他都可以說得信誓旦旦情意綿綿;歐文是對羅伯茨說,后來在夜總會又在心智恍 忽的情況下對波特曼說,不管對誰說,他也可以脫口而出毫不含糊。
反諷的是,恰恰在他 們習慣了說"愛",不加思考地說"愛"的時候,"愛"也因此變得泛濫貶值,他們或許連自己 到底是"愛",還是"不愛"大概也搞不清楚了。而作為觀眾的我,也確乎被搞得云中霧里暈 頭轉向,遍尋整部影片也找不到一絲愛的溫暖甜蜜的痕跡。
煞有介事地說"愛",卻沒有一 段一成不變的愛情,這也是影片頗值玩味的地方。 也因此本片又是一個謊言密布的故事。
裘德·洛起初在網上色情聊天室騙歐文說自 己是女人,把他逗得心癢難耐;后來擺明了要甩掉波特曼,卻又怕擔上不負責任的罪名假 惺惺地安慰波特曼說不會離開她。 波特曼明明知道裘德·洛已經變心,卻要對羅伯茨勉強 地說至少他還愛她,而且他長得英俊;最關鍵的的是她明明叫簡,卻偏偏要騙所有人說她 叫愛麗絲。
而羅伯茨明明喜歡裘德·洛卻要在照相館里說不喜歡;明明不喜歡歐文卻又要 和他結婚。歐文更是說謊的個中高手,他往往先扇人家一耳光然后再裝作關切地詢問你疼 不疼:比如他跟羅伯茨結婚的目的只是為了和一個紐約女人睡覺,而結過婚才告訴她真相 是因為他"愛"她,不想傷害她;裘德·洛來找他的時候,他跟裘德·洛說沒跟波特曼睡覺 ,而當裘德·洛要出門的時候卻又說其實已經和波特曼發生了關系,而不想騙他的原因是 剛剛才發覺他的認真態度。
你說這都什么話,翻手為云覆手為雨,而且顯得他良心發現好 像可以在上帝面前減免他撒謊的罪惡一樣,其實越這樣我反而對他越厭惡透頂。 說"愛"和說謊(當然,除去性),是片中人物最鮮明的性格特征和最常見的言語行為 。
其實不管他們出于善意或者惡意,打著什么名義在撒謊,客觀事實是都在騙人,都是為 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或者不愿告人的目的。 本片謊言是如此之多,以致多得讓人觸目驚心 應接不暇,用學友哥的一句歌詞來概括,那就是"給我的一切,你不過是在敷衍"。
片中的 人物在敷衍他人,敷衍自己,也在敷衍愛情。某些單純善良的觀眾難以接受,想必也是情 理中的事情。
女人·男人 當然也不能說片中就沒有真愛。 也許有過,但被玩弄和反復所摧毀。
比如波特曼。這個女孩剛出場的時候清新可人,一心一意執著地愛著裘德·洛。
可 惜裘德·洛不懂珍惜,嫌她"不夠成熟",非要糾纏風韻猶存的羅伯茨。被拋棄的她變得玩 世不恭,跑到夜總會做舞女,說要"成為男人的焦點"。
可是等到裘德·洛厭棄羅伯茨又吃 回頭草的時候,她又歡天喜地地由衷高興。這說明她始終是軟弱包容,依賴男性的(我們 可以再聯想她的身份,始終在從事比較低下的工作,如侍者和脫衣女郎)。
然而自私的裘 德·洛在此刻卻偏偏還要固執地求證她和歐文之間到底有沒發生肉體關系。 她終于無法忍 受,離他而去。
裘德·洛也因此最終把最有希望的一段珍貴感情親手扼。
7.《偷心》(《closer》)這部電影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結尾我都沒怎
皮膚醫生給Jude Law扮演的作家下了個套,他假意說他愛上了愛麗思,就是想讓Jude回去找愛麗思,搶著吃的東西才香。
在愛情里往往也是這樣,別人手中的才是好的。
皮膚醫生以離婚為借口和朱麗亞扮演的攝影師春風一度,目的是讓Jude吃醋,同時讓自己在一種微妙的勢上占優勢。Jude扮演的作家就上當了,恢復單身的攝影師美女不如以前讓他那么渴求了。
所以,最后攝影師回到了皮膚醫生的身邊,兩人很幸福,經過了婚外戀,不再有什么能打擾他們了。
愛麗思繼續美麗著,媚視煙行,更勝以往,她長大了,更美麗了。
只有作家Jude什么都沒有得到,哦,他得到了和愛麗思曾經有過的好時光,但是沒有珍惜那年輕的愛。他甚至沒有愛麗思真正的名字,愛麗思不過告訴了他一個從紀念石碑上看到的名字。只有皮膚醫生知道愛麗思真正的名字,但是皮膚醫生不相信。
在四角戀愛中,最占優勢的作家反而什么都沒有抓住。
8.電影《偷心/靠不近的愛》要表達的是一種什么人生觀
這個電影在中國貌似看的人不多,不過鑒于我最喜歡的波特曼還有好萊塢第一美女茱莉亞羅伯茨的加入,我倒是看了一看,老實說這樣的電影需要那種在社會里生活很久經歷很多情感的人觀看比較合適,所以我并沒有太多的感觸,只是覺得命運捉弄的。、后來看了一些電影高手對此電影的評析,有了些感悟。
《偷心》主要么就是對于愛情的一種見解,不能說什么愛情觀還是人生觀,愛情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啊。這個電影的主要內容就是波特曼用了個假名字騙裘德洛,后來逐漸愛上他,然后開始向他說真話,但是結果是矛盾到不可融合。最悲哀的是,等到裘德洛悔悟的時候波特曼已經傷心離開。、
也許就是表達愛情上雙方不能互相欺騙,要坦誠,包括茱莉亞演的那對夫妻也是如此。愛情不能相互隱藏秘密,這樣雙方沒法接納生活下去。
我覺得《靠不近的愛》已經很能表達這個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