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指啟示的作文
“哎,忙碌了一天真累死了!”大拇指伸了個懶腰,無精打采的說。“難道我不累嗎?”大拇指的話被食指聽到了,“我的腰都彎了。”這是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小主人王名的手指正在談論著自己是多么的辛苦,和自己的煩惱。
“哎,”大拇指嘆了口氣,“要說累就要數我和食指老弟了。小主人每天做作業,都要我們給他握著筆,一連就是幾個小時,害得我們頭上都起了一條深深的痕跡。”“你不就是只捏一會筆嗎?我不但要和你一起捏筆,而且,每天都要被針,釘子等刺進身子。這都怪小主人的媽媽,不培養小主人的生活能力,小主人每次縫個口袋,釘顆紐扣什么的,都會刺傷我的身子,弄得我鮮血直流。”剛說完,食指就撲在床上,嗚嗚的哭了起來。這時,中指也出了聲:“我雖然沒有被刺的鮮血直流,但我也累得氣喘吁吁。”這時,小指也忍不住,也出了聲:“我比你們還慘,我每天被凍得像一根小紅蘿卜頭,你們怎么體會得了?”說完就縮進了被子。
終于,在悲痛的嘆息中,五兄弟伸展著疲憊的身子入睡了。
2.手指的啟示日記200字
大自然給了人類很多的啟示。
蝙蝠利用超聲波定位,給了人類發明雷達的啟示;人類受鳥兒飛翔的啟示,發明了飛機;人們從茅草劃破手指的啟示,發明了鋸……大自然中許許多多的動植物以各自獨特的生存方式,向我們暗示著一個個自然的奧秘。
去年春天,我們家喜遷新居。在窗前的小院里,我意外地發現了一枝剛剛吐出嫩芽的新枝。“這是什么呀?”我問媽媽。媽媽看了看,說:“這是一棵葡萄樹。”一棵葡萄樹!說真的,我從小長這么大,只吃過葡萄,卻還不知道葡萄是怎樣長出來的。好奇心促使我對這棵葡萄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起初,小葡萄樹像生了病一樣,一枝干枯的小莖上,只有幾片嫩嫩的小葉,非常可憐。在爸爸的指導下,我在葡萄樹的兩側,斜插了兩根三米來高的木棍,它們的頂端再橫上一根木條,用繩子綁住,形成了天然的梯形涼棚。每天放學回來,我都要給小葡萄樹松土、澆水。
葡萄樹漸漸長大了,干枯的莖變粗變綠了。一棵主干上,長出許多小杈來,每根杈上都長滿了綠葉,我每天都仔細觀察它。葡萄的藤是一節一節的,在它的每個節上,都長出了巴掌大的葉子,葉子往上直立著,又大又密,不留一點空隙。葡萄藤只要有架就爬,幾天的功夫,葡萄樹已經長得比我還高。一個多月過去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鄰居家的葡萄樹上,開出了一朵朵粉白的花。可我的葡萄樹上,卻連一朵花的影子也找不到,這使我非常著急。我問媽媽:“媽媽,咱們家的葡萄樹能開花嗎?”“咱們家的葡萄樹是受過傷的,只要你精心培育,也一定能開花,可能要晚點兒。”媽媽說。這使我更加增強了信心,更加勤于培植。工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精心培育下,我們家的葡萄樹也開出了許多的小白花。花很小,大多是粉白色的。過了幾天,花謝了,長出了一串串像小米粒一樣小的果實。
3.《手指》這篇課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手指》這篇課文的啟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群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強弱、美丑之分了。“團結就是力量”是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散文,體現了他選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題材,即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以自己獨特的感受具體描寫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用最質樸的文字坦率地表達出來,語言幽默風趣,讓讀者在會心一笑中感悟生活哲理:團結就是力量。
拓展資料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豐仁,浙江崇德縣石門灣(今桐鄉縣石門鎮)人。他的散文注意用語言狀物繪形,表現視覺色彩。他寫散文,總是選取自己熟悉的生活題材,以自己的感受,用最質樸的文字坦率地表達出來,在樸素到接近白描的文字中,傾注了一股真摯而又深沉的情感,很容易打動讀者的心靈而引起共鳴。
4.手指的啟示
《風流子·手指泡水起皺的秘密》
髫稚河中戲水,十指皺縮方悔。
留鐵證,可曾知,血管神經搗鬼?
膚萎,紋美,天賜防滑營壘。
小時候瞞著父母去游泳,回來父母叫伸出手掌,如果十指的指肚起皺,不容你爭辯肯定挨一頓棍棒,呵呵。
人們常常以為手指起皺是由于皮膚受到浸泡后的膨脹,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就知道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受到神經損傷的手指在浸泡后不會出現起皺的現象。所以,手指起皺應該是一種由人體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無意識反應,在神經系統掉接下皮下血管收縮而引起皺縮,類似于心跳、出汗等神經控制的本能。
2011年,位于愛達荷州博伊西市的2AI實驗室的演化神經生物學家馬克·錢吉齊(Mark Changizi)及其同事們認為,手指遇水起皺的現象必然有其演化機制,是一種水下防滑的本能。該研究團隊還發現,手指起皺之后皺紋的模式非常有利于排水,這種排水網絡可以增大抓握東西時的摩擦力,實驗者分別用干燥的手指和在溫水中浸泡30分鐘后的手指對不同大小的大理石塊進行抓握試驗,這些石塊也是有的干燥、有的潮濕。結果顯示,浸泡皺縮的手指抓起潮濕大理石塊的速度要更快,但是對于干燥的大理石塊來說,兩者并沒有明顯的區別。這項研究的成果已經在《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