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對歷史人物應該怎樣評價
文:黃楹良
當我們翻開各國歷史時,遇著一個這樣的問題,怎樣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
很多學說著作和文章,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似乎大部分都超不過本國家、本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滲透著一些歷史作者的主觀意識,自覺與不自覺地將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帶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之中。這樣,對歷史人物的雙重性,對歷史人物的功與過的評價就缺乏客觀公正。甚至有些人把現代的思維方式、現代的文明、現代的生活、現代的民主、現代的進步搬到當時的歷史人物身上,用當今的眼光和思想標準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這樣的歷史學說有多少真實性暫且不去論述,可是,這種文風將危害甚大,影響著子孫后代。如果我們在評價古人時只是根據各個國家、各個階級的利益,以及個人的好惡,不去深刻剖析歷史,還歷史本來面目,那么,將來后代又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我們當今的人物呢?
評價歷史人物以及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不是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特別是那些具有雙重性的歷史人物,具有極大爭論性的歷史人物,更是難以概述之。可是,就有一些自認為了不起的學者和權威人士,偏偏不去探究當時的歷史現狀,不去分析當時的歷史環境,不去認真追究歷史的根源,而是從自已的主觀思想出發,隨意地、不負責任地爆出一個個驚人的、看似很了不起的學說問題,其實做的是很膚淺、很幼稚的事情,目的就是為了一已私欲和名利,嘩眾取寵,以適應本國家和本階級一部分人(包括那些明知歷史現實,卻為了狹隘本位目的,故意掩蓋真相的人)的需要。這不僅是歷史人物的悲劇,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悲劇。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后代永遠看不到真實的歷史,歷史已被偽裝,歷史已被篡改,偽裝和篡改歷史的是政治家、報界權威、學術權威,只有他們才能欺騙世人,才能胡編亂造(甚至胡說八道),他們把欺騙和偽裝作為他們為所欲為的工具。
當我們把一些歷史人物放在一起來進行比較,就可以看出一個事實來,寫文章評價歷史人物的學者,不是顯得對歷史的無知,就是帶有很大的偏見和主觀意識。例如:把斯大林和林肯的評價進行比較,美國將斯大林視為魔鬼,沒有作過一件好事,甚至連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蘇聯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所作的犧牲和貢獻,似乎都可以不寫,都可以抹掉。而林肯卻是美國的大英雄,他發動的南北戰爭,是為了解放黑奴,是為了維護人權和民主(可是當時在戰爭中,許多南方的黑人扛著槍與解放他們的北方軍隊作戰)。南北戰爭是美國的國內戰爭,既是林肯為解放黑奴而采取果斷的暴力措施,維護了美國的統一,促進了美國的民主,他的功績也只是對美國來說是偉大的。但是,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的衛國戰爭,是一場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戰爭,遏止了法西斯的屠殺,維護了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安全。這兩場戰爭,對全世界來說,那場戰爭規模更大,那場戰爭對世界影響最深刻,認識了這些,你才能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才可能有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如此看來,這個魔鬼的斯大林論對全世界全人類的貢獻和功績,絕對大于林肯,那么,評價這具有雙重性的歷史人物,你怎么不顧歷史的本來面目而全盤否定、抹殺他的功績呢!這難道也是公正和民主的需要?也是歷史學說的需要?
寫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國漢朝時期的司馬遷,那種對歷史的負責和認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本著實事求是的學說精神,不粉飾、不推諉、不歪曲,功就是功,過就是過,不以功抵過,不以過否定功。論史,做到有實有據;論人,做到依史依事。所以,他著作的《史記》經千年而依然閃爍其光華,他永遠是史學家的楷模。相比之下,那些很了不起的的“大歷史學家、大作家、大評論家、大政治家、大報人、大記者”,你們把歷史顛來倒去,為了自已的需要,不惜歪曲歷史,篡改歷史,以偏概全,以假代真,以主觀代替客觀事實,違背歷史的責任,胡編亂造,睜著眼說瞎話。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點良知?難道你們就沒有一點點自知之明?難道你們一點點反省精神都沒有?
歷史終究是歷史,事實永遠勝于雄辯。對待歷史人物應該怎樣去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不論是仁者也好,智者也好,均應該遵循的一條: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是功是過應該依史依事而論,不應該將過夸大否定功或將功夸大掩藏過;也不應該超越當時的環境,超越當時的時間段,將今天的文明搬到古人身上。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地對待歷史人物,才能真實地、準確地評價好歷史人物,功不能抵過,過不能否定功,歷史上是如何樣子,就應該認真地、客觀地、公正地評價,還歷史本來面目,史實才能更充實、更客觀、更全面,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應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要想對歷史人物做出合情合理的評價,必須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下,具體注意下列幾點:1.特定的歷史背景。
背景是歷史人物活動的大舞臺,人物同樣的活動如果處于不同的歷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評估。2.確定評估標準。
我們看一個人物的活動或舉措,不能感情用事,也不能僅從道義的角度去考慮。而要看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統一等。
3.防止以偏概全。通常說人無完人,就是指對人物的評估要一分為二,全面客觀。
對歷史人物要考慮他的階級性和時代性。4.克服英雄史觀。
歷史上有作為的人物是時勢造就出來的,同時也要承認人物的個性特點對事物的一定影響力。5.要根據具體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克服思維定勢,將材料觀點和教材有關知識進行綜合分析。
6.評價歷史人物必須建立在史實的基礎上,決不能主觀臆斷,空穴來風。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對歷史人物給予評價。
3.求歷史人物故事和評價,簡短點的
關于朱元璋的故事和評價:
很多人說朱元璋殺比較殘忍,但其實總的來說后人對他的評價還是功大于過的。他畢竟是建立了大明王朝,開辟了明朝276年的基業。他本身是老百姓出生,所以非常能夠體會到老百姓的疾苦,在他統治期間,有老百姓綁著官員上京受審的情況,這是在其他朝代很難看到的。他本身不識字,但他做皇帝的時候已經初通文墨,而且還能夠寫詩了,他有首詩是這樣寫的: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這詩雖然看起來比較淺言易懂,但還是很大氣很有帝王氣的。朱元璋也是中國歷代皇帝之中少數的非常勤政的皇帝,他自己在遺詔中寫道自己是“日勤不怠”,確實是這樣的。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深夜才入睡。每天要處理400多件事情,批閱200多份奏章。明代剛開始的時候規制還不夠健全,很多大臣喜歡寫官樣文章,寫了幾十頁紙也沒有說到正題,有一次朱元璋火起來了,拉了個大臣過來打了100板子說:“看你們以后還敢這樣寫了。”結果規定了奏章的格式,你最多寫多少字,寫清楚寫明白了就可以了,之后朱元璋的工作量才減輕了很多。朱元璋統治時期也是非常痛恨貪官的,在他統治期間凡是貪污60兩銀子以上的扒皮實草懸于衙門口,給下任接任官員看,以作警示。有人說他殺人過多,用刑過猛,但總的來說他是針對貪官污吏的,不是針對老百姓的。
4.求一篇【中國近代史1840~1949】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簡短的
【摘要】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并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
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里,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將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
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嚴厲地打擊了外國鴉片販子,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斗志。
【關鍵詞】林則徐 虎門銷煙 反帝斗爭一、林則徐簡介 林則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籍貫福建侯官。嘉慶三年(1798年),林則徐中秀才,就讀鰲峰書院。
嘉慶九年(1804年)中舉,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后入福建巡撫張師誠幕府。嘉慶十六年(1811年)進士,選為庶吉士,授編修。
先后任江西鄉試副考官、云南鄉試正考官。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監察御史轉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興水利,發展農業,頗有政聲。
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人臣。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原名林天翰,字孟養,號旸谷,嘉慶侯官歲貢生,是當地的教書先生,于鄰居羅氏的地方開設書塾。而林則徐的母親陳帙,為閩縣歲貢生陳圣靈之第五女林則徐于乾隆50年7月26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鼓東街(今福州市鼓樓區)一個下層封建知識分子的家庭里。
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會試中選,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了官場,實現了父母所斯望的入仕做官道光十二年 (1832年)二月,調任江蘇巡撫。從這一年起到十六年間,他對農業、漕務、水利、救災、吏治各方面都做出過成績,尤重提倡新的農耕技術,推廣新農具。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
采取撤買辦工役、封索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
為防范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臺,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制。
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
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
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
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令沿海各省備戰。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鴉片戰爭開始后,英軍攻粵閩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
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在廣東“辦理不善”,屢次下旨斥責。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
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廣州,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繼而向主持粵戰的奕山上防御建議,不被采納。
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受命赴浙江協辦海防。在浙積極籌議戰守,提供炮書,幫助研制新式炮車和車輪戰船。
五月道光帝以廣東戰敗,歸咎前任,林則徐被革去四品卿銜,從重懲處,充軍伊犁。道光二十二年(1842)抵伊犁。
他協助辦理墾務,親歷南疆庫車、阿克蘇、葉爾羌等地勘察,行程三萬里,所至倡導水利,開辟屯田。又繪制邊疆地圖,建議兵農合一,警惕沙俄威脅。
道光二十五年被重新起用署陜甘總督,次年轉任陜西巡撫。 二十七年升云貴總督。
曾先后平息、鎮壓西北、西南民族沖突和人民起義,整頓云南礦政。二十九年因病辭職歸籍。
1850年11月22日病逝于潮州普寧縣(今廣東普寧北)行館。二、輝煌的歲月“虎門銷煙”入廣州之前.林則徐先弄清廣州受鴉片毒害情況,查找各家煙館,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于道光十九年正月〔1839年3月〕抵廣州,于二月初四(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延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并具結保證今后永不夾帶鴉片,他還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但外商拒絕交出,經過堅決的斗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在虎門海灘上當眾銷毀。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已經來臨的1839是使禁煙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對林則徐一生來說是最輝煌的歲月。在查禁鴉片時期,林則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幅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幅對聯形象生動,寓意深刻。
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于不敗之地;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
5.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1、秦始皇為什么能夠統一六國?
(1)時代趨勢:安定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
(2)國力基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奠定了兼并六國的堅實基礎。
(3)個人條件:堅忍剛毅的性格和敏銳迅捷的決斷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錄用一批謀臣猛將:善于發現人才,禮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鞏固統一?為什么他被稱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縣制和三公九卿制。
②經濟上:承認土地私有,獎勵移民墾荒,鼓勵耕織;統一貨幣、度量衡;
③軍事上:修筑長城,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經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疆域;
④文化上:統一文字,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焚書坑儒,統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有利于各地經濟的發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統一全國,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鞏固了統一,所以說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人
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現?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暴政:①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橫征暴斂:修長城、仿建六國宮殿、建阿房宮、酈山陵。③嚴刑酷法
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農民起義。
4、怎樣評價秦始皇?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他的暴政又導致秦很快滅亡。
6.對古今中外的五位名人簡單評價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漢朝的第七位皇帝,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之一。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養生息民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
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在古中國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
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采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封狼居胥。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于百王”。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澹齋,身長七尺有余約為(1.83米),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后人尊為“書圣”。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
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集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后人譽為“書圣”。
其中,王羲之書寫的《蘭亭集序》為書家所敬仰,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對真書、草、行主體書法造詣都很深。
今人劉鐸對王羲之的書法曾稱贊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被稱為民族英雄,天可汗,天朝千古一帝。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與杜甫并稱“李杜”。
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這種說法以郭沫若為代表)。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調張籍》)。 岳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軍事家、抗金名將,漢族人。
字鵬舉,岳飛19歲時投軍抗遼。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
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間,時年三十九歲。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已盡“忠孝節義”,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岳飛作為我國歷史上漢民族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江紅》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
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贊譽。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歷史人物的簡短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