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茂名的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地仙和歌仙的故事 化州中部的六皇嶂有33峰,其中一座主峰叫劉仙頂,一座主峰叫玉盤峰。
相傳歌仙劉三姐曾在那里生活過,這二座峰因此而得名。在六皇一帶的山徑路口,立著一些奇妙的石像。
它們形態可掬,面孔酷似農民,這就是地仙—牧童佛子。說起地仙佛子大哥,他和歌仙劉三姐還有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哩!出生粵北的歌仙劉三姐,因傳歌來到粵西。
她步入橘州(化州)六皇時,環顧四野景色。一陣清風拂面,飄來了悠揚動聽的笛聲。
當三姐循聲覓人時,宏亮的歌聲又從橘樹林中飄了過來:橘花開在山崖前,如花妹子站路邊。花想春風魚愛水,馬思青山雁戀天。
原來,牧童佛子在橘林子里憩息,見到一位少女在山徑路口徘徊,象一朵鮮艷的彩霞,緩緩地向面前飄來,就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三姐遇上了如此聰慧又俏皮的男子,稍加思索,隨口即出:哎— 雙峰山下樹婆娑,我是嫩鳥初出窩;黃蜂采蜜遇上刺,烏鴉撞上巧八哥。
三姐的歌才使牧童佛子佩服得五體投地,佛子的憨直、聰明也讓三姐感到可親可愛。山歌對答了大半天后,兩人心中愛的橋梁也開始搭上了。
此后,佛子跟三姐學唱山歌,橘州流行的山歌加了“哎”的起音,唱法上也改進了很多。一天,佛子和三姐在六皇山上探勝觀景,到了煙霞洞。
佛子把牛拴在洞口的試劍石上,雙雙步入洞中,見將軍石大小各一,平滑如席。他倆坐在石上對起歌來,一問一答,一唱一和。
因時間太長了,大犍牛等得不耐煩,用力一踏,把試劍石踏裂成了三塊。至今,試劍石上的牛腳印依舊很清楚哩!他們走出煙霞洞,過九吊水,瀑布從峰前而降,萬丈飛流直瀉龍潭。
這龍潭灣畔,翠竹青青,幽靜柔美。三姐為了考驗佛子對她的感情,假裝失足,跌落深潭里。
佛子連衣跳進潭中,把三姐托出了水面。三姐如出水芙蓉,儀態萬千,一雙明眸對著佛子笑。
此后,他倆常雙雙到此流泉中沐浴,浴后到巖高百丈的東嶺對歌。后人稱此潭為龍鳳潭,此山為劉仙頂。
三姐和佛子深深地相愛著,時光似箭,不覺已過數年。在佛子的再三要求下,三姐決定帶他四出傳歌。
因佛子沒有跨澗越谷的飛天本領,三姐讓他拉著飄帶乘鶴而去。佛子按照三姐的吩咐,閉上眼睛飄蕩了一陣子。
他想俯視橘州美景和偷看三姐騰空旅天的英姿,不自覺地睜開眼睛,當即從高空上摔了下來。三姐痛心地在三叉路口找到了昏迷不醒的佛子。
為了救活佛子,三姐得到隱居高峰瑤池的羅辯仙人的幫助,在玉盤峰上煉起丹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煉丹救治,佛子終于轉了陽。
佛子康復后,三姐帶他步行到桂林傳歌去了。他倆把橘州盛產的橘紅也帶到了桂林,自此桂東南一帶也象橘州一樣,盛產橘紅。
銀坑 高州有個銀坑村,這里流傳著一個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重巒疊嶂,古樹參天,山寒水冷,貧窮落后。
大山腳下有條丘家村,村中有個名叫丘寶山的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青年。有一年,村中半數的人得了心痛病,當地醫生說一定要新鮮的銀參才能治這種病。
為了醫治村民的病,寶山主動進山找參。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銀參,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見銀參。
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十個手指都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泥土,突然昏死過去。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他醒過來,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銀坑上,手中握著一支亮晶晶的銀參薯。
他高興得飛快地跑回家,熬好參湯,分別送給病人吃,果真湯到病除,眾人歡天喜地。這時,寶山又把發現銀坑的事告訴大家。
喜訊傳開,方圓數十里的山民百姓絡繹不絕地前來一睹銀坑奇觀。只見兩岸銀磚堆疊半里長,寶光閃爍,燦爛刺目;入口處,有威武的銀將軍把守;兩側,有銀獅銀象、銀豬銀牛、銀貓銀狗。
好一個銀的世界!從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銀坑村。坑內的財寶,丘寶山分文不要,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使周圍的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不久,有個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寶山發現銀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馬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貓一只,用于練兵。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后,派人把銀貓送去,殷太守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密室。
事隔數日,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豬一頭用于抗擊異族騷擾。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后,又派人送去銀豬一頭,太守又藏進了自己的密室。
半月后,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火速繳納銀牛一頭,用于保國安邦。接著,縣老爺又傳令丘寶山繳納銀寶各二件,奉獻皇上。
丘寶山暗想,一月之內,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寶,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他于是派人偷偷打聽,察知了殷太守貪污銀寶的事。
大家對官府如此巧取豪奪都很氣憤,堅決拒絕向官府送寶。州官、縣官知道后,十分惱怒,立即發兵上山搶寶。
寶山率領百姓英勇護寶,但由于手無寸鐵,寡不敵眾,終于戰敗。正當官兵下銀坑搶奪銀寶的時候,驟然狂風怒氣,吹得官兵睜不開眼、直不起腰。
那時銀虎、銀獅募地變成活的猛獸,咬著搶寶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擲還財寶,抱頭逃命。從此以后,銀坑雖在,但銀包卻無影無蹤了。
仙鶴獻玉的故事 信宜的玉石為什么藏量這么豐富?這里有個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德亮圍(今信宜市金垌鎮)到處都是山。
山里有一座小村莊,村里住著一個孤苦伶仃。
2.茂名民間故事
茂名民間故事:公婆石相傳很久以前,現今的云開大山原稱云霧大山,有一年,一對攜帶兒女的夫婦從北方逃難到達此地。
因見這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林密枝繁,風景秀麗,便決定在此棲身度日。他們一家靠捕獵、采果為生,并把隨身帶來的一點谷種播下。
夫婦倆勤勤懇懇,日出而作,日落而歸,這一年,風調雨順,收成較好。但好景不長。
遠道而來的北方夫妻在深山定居的事,被當地縣官知道了,即派差役傳令他們:“按當地規定,每年向縣上交納山野味三百斤,野皮二百張。”這對北方夫婦一向是以耕種為活的,狩獵經驗很少,一聽每年要交貢這么多東西,丈夫不禁嘆道:“老家要吃不要皮,這里要皮不要吃。”
他的話正好被差役聽到,抓住他就是兩個耳光:“什么皮呀、吃呀!看你這兒窮樣,還會有什么好吃的?”他強忍著痛道:“老爺開恩,他們實在無法交貢這么多的山野味、野皮,不過家中還有點小米。”“快給我們試試!”差役們吃著煮煎的小米飯,覺得確實軟口清香,便呈上給縣太爺。
縣太爺吃后,也大加贊賞,并傳令這里所有的百姓務必種植谷子,并要如期交納。從此,云霧山區一帶就廣泛種起谷子來了。
這就是現在云開山區一帶稱為“狗尾粟”和“黃粟”的作物。光陰似箭,又過了數載。
這一年,云霧大山區連續數月出現雨霧遮天、日昏夜暗的罕見天氣。播下的種子不萌芽,花草樹木不知春。
人們紛紛燒香拜神,求上天保佑旱日云開霧散。此時,北方夫妻倆便更是坐臥不安,每天一早就跑到峰頂觀察氣象,夜晚也難以安眠。
一晚,丈夫躺著床上,知道三更時分也未能入睡,朦朧中突然看見一位老態龍鐘的長者,拄著手杖向他走來,神情嚴肅地說:“你想讓這里的鄉親平安地度過這場災難嗎?”他說:“我日夜都想,但苦無良策,求長者指教。”長者摸了一下那垂至胸前的白胡子,語氣堅定地說:“我現教你解除災難一法,自明天起,你夫妻倆到這座山峰頂上,面朝東方,口中念:‘云開’二字,連續用木柴燒七天大火,云霧就會自然散去,但是,那時你們二人也將會變成兩塊石人。”
說完便升騰而去。丈夫醒來,告妻。
兩人苦思良久,決定為解救兒女后代及眾人親舍除災。翌日清晨,他倆毅然辭別親人及鄉鄰,來到山上按長者吩咐燒起火來,并不停地念起“云開”、“云開”……燒呀燒呀,念呀念呀,一天、兩天……至第七天,奇跡出現了:只見那濃霧滾滾的云霧山頓時云開霧散,陽關普照,霞光萬道。
然而,這對恩愛夫妻也隨之化為兩個石人,永久兀立在山頂上。在離他們不遠的地方,盛飯的木盆也變成了石頭,這就是當地人所稱的“飯石”了。
鄉親們深為這對舍己救人的夫妻的高尚品德所感動。為了世代不忘他倆給大家帶來的恩德,便以他倆的夙愿——“云開”為名,把云霧大山改為云開大山。
茂名民間故事:美女攝夫話說明末清初,化邑有位姓歐陽的顯宦,其膝下僅有一女名娟,字彩霞,愛若掌珠。彩霞年少聰慧,飽讀唐詩宋詞,筆正詠絮,字寫簪花,是一位震動全邑的才女。
父擇婿甚苛,不少英姿少年高興而來,敗興而去,彩霞二八妙齡將過也未能配定夫婿。 邑郊有位文靜書生姓梁名之杠,卒業于城南門外學宮。
梁生與彩霞同里,自幼青梅竹馬,兩少無猜。兩人花前覓句,月下聯吟,有對有答,不亦樂乎。
一次于鳳泉邂逅后,便作天盟,相誓旦旦。秋闈,生中科羊城,霞旋即歸里,與世人不相來往。
邑中有位林家翩翩公子,常于郊外閑逛。他在鳳泉井畔碰上彩霞拜泉,目睹耳聞姑娘花月其容,金玉其聲,次日便托媒登門約訂朱陳。
霞父母以為門第相對,遂允,但不告霞。事隔數日,一侍女向霞告知,霞初聞愕然,聽母訴后則慌,知道中秋為佳期后,便苦求其父母作罷不成。
流光如水,中秋將至,霞修書于生未復,心急如燎。她白天佯裝無事,可夜里通宵未寢,玉體日漸消瘦。
一天夜里,霞從書頁中翻出生的相片,端祥良久后用帛包好放入懷中。皓月皎皎,涼風習習,她對著朗月于窗前焚燒自習詩文,到晨星高懸時分,便吞下金環長辭而去。
當天夜里,生于羊城也心亂如麻,輾轉中夢見霞于窗畔,紅顏素服,倚墻而立,雙眉微蹙,纖手撫胸,似有無限愁思,最后竟痛哭起來。次日,生急赴鄉途,快快而歸。
待到生返鄉里,霞已陰居鳳坡泉下了。生于墳前慟哭數日,哭得烏不飛,花也含淚,聲聲“彩霞!娟妹!”喊叫,叫得人心都碎。
一天夜里,生步履沉重又到墳前,大聲慟哭了半天后,又仰天長嘆:“蒼天啊蒼天,你為什么不作美?彩霞!娟妹!你難道忘了我倆對天盟誓了嗎?”他連跺三腳,一陣山搖地動后,新墳帛裂,生至此肝腸寸斷,側倒臥于墳裂坑中。事后,生的同窗書友把紅綾蓋于棺面,上書“生不同衾死同室”之字,為了褒揚這堅貞不渝的愛情,人們于鳳坡上造了鴛鴦墳一座,鐫石記事,“美女攝夫”的傳說便在化邑流傳。
茂名民間故事:子母澗在信宜市朱砂白土與雙砥兩地交界處,有個風水優美的地方叫子母澗。過去當人們步至澗頭時,會突然聞到一股蒜頭的芳香,故又名香蒜澗。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里住著一戶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親叫葉氏,兒子取名阿牛,相依為命過活。家境雖窮,葉氏卻很。
3.家鄉茂名的民間故事有什么
潘茂名 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一日入山,遇老人對奕,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里“朝汲泉于此山,暮洗術于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于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一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潘茂名的事跡在隋朝和唐朝的中央政府確認。隋朝開國18年(公元598),先用其名命名茂名縣,唐太宗貞觀18年(公元644年)又把南宕州以潘茂名的姓命名潘州。全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唯有潘茂名一個。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高涼”兩字可能是“高高的涼爽的山崗”,高州為梁大通中(公元527--528年)正式命名。
高州府禹貢楊州南境,秦為南海郡地。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三國晉宋為高涼、高興郡地。梁為高州地(梁大通中(527—528年)正式命名高州)又分置電白郡,隋平陳郡廢為高涼,永熙二郡地,時茂名電白屬高涼郡,良德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五年(972年)省潘州入高州仍曰高涼郡,屬廣南西路。景德元年(1004年)州廢屬竇州,三年(1006年)復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高州路安撫司。十九年(1280年)改總管府屬湖廣行中書省。明曰高州府屬布政司使。
本朝(清)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化州)縣五(茂名、電白、信宜、吳川、廉江)。茂名縣(即今高州市)漢為合浦郡高涼縣地,隋置茂名縣(開皇18年公元578年)屬高涼郡。唐初屬高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南宕州。八年(634年)于縣置潘州。五代梁開平元年(907年)改曰越裳,后唐同光初(923年)復故。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明為高州府治本朝因之 。
4.茂名民間故事
1、“茂名”這個地名的故事 據《高州府志》記載,相傳在東晉年間,高州城一帶地勢低洼,洪水時常為患。
它如狼似虎,毀田摧屋,撕裂木船,使百姓遭殃。當時,有一個名叫潘茂名的道士,立志建造一只堅固的石船,拯救黎民百姓。
潘茂名是一個很有毅力和決心的人。為了實現他的志愿,他背上了沉甸甸的采石工具,南回北轉,日夜不辭勞苦,走遍了附近幾百個陡峭的大山。
后來,他終于在“大石嶺”找到了能造石船的潔白無、堅硬如鋼的花崗石,頓時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贊嘆道:“多美的石塊啊,百姓有救了!”說也奇怪,他的話音剛落,忽然一陣狂風吹過,面前閃出一道白光,緊接著“轟隆”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泥土飛揚,沙浪泥霧交織成的帷幕,徐徐拉開。 他揉了揉眼睛,只見前面擺著一塊光亮如玉的石塊。
他高興極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大石塊抬了回來。從此,他足足花了兩年多功夫,造成了兩只石船。
第一只作子船,第二只作子船。但見那石船雪白如銀,光澤透明如水晶,開頭如荷花瓣。
那母船長八尺,寬四尺,子船略小。 此外,他還鑿成一根二丈多長的石船篙。
說來也真是奇妙,石船雖然很重,但在水中卻來去如風,載人多時它變大,載人少時它變小,無論載多少人或多重的東西,它都不會下沉,猶如蓮花瓣在戲浪。從此之后,潘茂名再也不怕洪水了。
每當洪水發生時,他便撐著石船把災民救出來。 高州城東有座“龍山”,四季如春,山青水秀,景色幽雅。
潘茂名就在這個山上修煉。此事被南海龍王知道了,十分惱火。
他約齊了四海龍王,去奪潘茂名的石船。有一年的一天深夜,龍山附近突然出現了一場破天荒的狂風暴雨,上游特大山洪暴發,龍山傾倒。
潘茂名知道事情不妙,便立即坐上那只母船飛騰而起,停在半空。 剎時間四海龍王張牙舞爪地撲了過來。
潘茂名揮動了又長又重的石船篙沉著應戰。只見白光閃閃,霹靂一聲巨響,石船篙掃在四條老龍的身上,船篙當即斷作兩截,四條老龍劇痛難忍,急忙飛竄逃命。
潘茂名隨手將拿在手中的半截石篙向南海龍王擲去。老龍被嚇壞了,不顧一切地遁水而逃。
這半截石篙跌入了云爐洞。 洪水退后,那母船在空中停了半炷香,因沒有石船篙,便徐徐落下,停在城東的一個小山丘上(后人稱此地為“潘仙坡”),那子船也飄落擱淺在“不要洞”附近。
潘茂名見狀高聲叫道:“龍王已退,貴地無憂,不要則棄,棄了罷!”那子船頓時化作一塊巖石,潘茂名也升仙去了。從此之后,四海龍王再也不敢到這一帶地方興風作浪了。
后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為民除害,就把他住過的山叫做“潘山”,把附近一帶地方稱為茂名。有人還作了石船銘流傳于世:“圣人餐石,以剛為柔;圣人乘石,以沉為浮。
風將氣蕩,水以神游;芙蕖一瓣,汛汛如舟。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鎮南大將軍馮游還以道士姓名建潘州茂名縣,其址就是如今之高州城。 2、香女河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個醉生夢死的皇帝,夢里遇見一個渾身飄香的美女,就去摟抱她,這女子卻飄飄然地朝南方走了。
皇帝醒來后,念念不忘夢中佳人,即派一名姓曹的太監道南方尋找夢中的香女。 當時,電白縣上鄭村有個姓李的貧苦農民,晚年放得一女。
這女孩出世時全身飄香散著一中奇異的醇香,因而得名香女。香女自幼聰敏過人,雙眼生得很美麗,她不但善織能耕,更有一副好心腸,受村人喜愛。
這年夏天,上鄭村旱情嚴重,莊稼將枯死,村里人連吃水都難找到。香女替鄉親們著急,傍晚時分,她來到上鄭村春哥的家。
春哥是她的情人,為人厚道。 “春哥,地里的莊稼快旱死了,我想跟你一起去尋找水源,要是找到了水,鄉親們的災難就會解除的。”
香女熱切地說。春哥爽快地答應了。
香女和春哥翻越了幾座山,歷盡艱辛,終于找到了一條清澈的河流。可是,怎樣才能把這條河的水引到村里的農田呢?他倆苦苦思索了幾天,也找不到好辦法。
卻說那位曹太監,他幾乎走遍南方城鎮,都不曾遇見一個“渾身飄香的美女”。一天,他郁郁不樂地到野外散步,忽然一股奇異的香味撲面而來。
曹太監循著香味來到上鄭村,查詢后獲悉這里確有一個渾身飄香的香女。曹太監喜出望外,趕忙率領差人,前呼后擁,以欽差身份來到香女家,香女父母慌忙下跪相映,曹太監笑吟吟地問:“聽說你家生了個香女,是么?皇上要招她進宮做宮女吶。
恭喜恭喜!” 這時,香女正在屋里做針線活,聽說皇帝要選她進宮做宮女,震驚不已。香女的父母苦苦哀求,說香女已許配了人家。
曹太監喝道:“哼!真不識抬舉!你們敢違抗皇上旨意,就會落得全家抄斬、九族株連的下場!” 香女為了親人和鄉親們的安全,想了許多,咬著牙答應了曹太監,同意進宮,但要答允她一個條件。曹太監可樂壞了,忙問香女是什么條件。
香女答道:“我一不坐車,二不騎馬,要坐船去。”曹太監為了博得皇上歡心,早日帶香女回朝領賞。
答應了香女的條件。于是他下令開挖一條通往京都的河流。
群眾不分日夜的挖呀,挑呀!這時正是暑天,香女和群眾一起挖河。曹太監怕累壞了她,誘勸她節勞靜養,等候進宮,可香女不聽他那套鬼話。
河很快就開通了,香女親眼看見清洌洌的河水流過故鄉的村。
5.茂名民間傳說 50字
望夫山
電白縣與陽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里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里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住著一個勤勞的小伙子,名叫阿海。
阿海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但他卻在艱苦的勞動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能在水底里睜開雙眼,是打魚采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魚時救起一位遇難的姑娘阿珍。這個姑娘是春山(即現在的陽春)人,只因惡霸要強占她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與其父半夜乘船逃跑。誰知中途觸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親卻不知去向。
姑娘深感阿海救命之恩,阿海亦很同情姑娘的不幸遭遇。不久,這兩個青年便結成了夫妻。
阿珍勤巧,阿海能干,生活過得很和睦。阿珍不但心靈手巧會持家,而且還是個好歌手。她常常自編歌仔,教阿海一起唱歌:
“茅棚一間網一張,粗茶淡飯幾甜香!
妹不嫌哥哥愛妹,同喝粥水勝蜜糖。”
“哥哥唱歌阿妹編,哥哥打魚阿妹藤。
哥妹合力勤快做,不愁吃來不愁穿。”
俗話說:好花難栽,好景不長。遙遙萬里的皇帝,聽說南海有珍珠寶貝,便派了個采珠使帶著幾千官兵,到沿海一帶拉船抓丁出海,給皇家打撈珍珠。阿海也被抓走,阿珍哭得死去活來。但官兵如狼似虎,窮家妹有什么辦法呢?阿珍一路送夫,一路唱著凄涼的歌:
“送哥送到漠江濱,淚灑江邊雨淋淋。
大河水漲魚分路,哥妹分路不分心!”
丈夫被押去出海采珠后,阿珍每天傍晚都站在小山坡上眺望,盼望著阿海快點回來。
然而,人間有恨,大海無情。日子一天天流逝,卻不見阿海的蹤影。半年后,一位逃跑出來的漁夫告訴她:阿海在采珠時,遇上了鯊魚群,為了大伙,他勇斗鯊魚,血把海水都染紅了…… 阿珍聽了暈倒在地,三天三夜吃不下東西。她爬到山坡頂上,面向大海,用沙啞的喉嚨唱著:
“想哥日長夜更長,眼淚流了一筐筐。
若把眼淚當海水,海潮漲過漠陽江。”
唱罷,淚雨滂沱,大海咆哮。據說當天海潮大漲,漫過漠陽江,把好幾船運送珠寶的官兵都淹沒了。風雨過后,阿珍化作了一塊挺立的石頭。年長月久,這一帶海灘變成了陸地,小山坡也變成了巍峨蔥郁的大山,人們遂叫它為望夫山。
6.茂名有什么民間故事(兩個)
很多啊,隨便說幾個吧!1.香女開河為救鄉親 小時候,每到傍晚時分,我和村里的小孩總喜歡來到村里池塘邊的一棵大榕樹下,圍攏在頭發花白的李阿爺身邊,聽他講天上人間的神奇故事。
這些愛恨情仇、是非分明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童年。而香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至今還記憶猶新的民間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電白有一條上鄭村,附近無江無河,出奇干旱,農民的農作物幾乎年年都被旱死。一個姓李的農民生了一個滿身飄香的女兒,善良又漂亮,人見人愛,人見人敬。
皇帝得知民間有如此貌美神奇之女,就特地派一個姓曹的欽差大臣(也是太監)和另一名太監來逼香女入宮。香女深知,“一入宮門深似海”,一生要服侍皇帝,再也見不到父母,再也見不到親人了!她恨死了荒淫的皇帝,表示死也不進宮。
太監威脅香女不進宮就要全家抄斬,株連九族,全村受害。顧全大局的香女有什么辦法呢,心一橫答應了。
這時她心里想著常年遭受干旱的鄉親們,心生一計,對太監說,要進宮可以,但一不坐車,二不騎馬,要坐船去!但這里既無江河又無海,要坐船就得開一條河。為了向皇帝邀功,太監哪有不應承之理,馬上下了一道命令,要當地官紳開挖一條可以通航的河流。
官紳抓來無數群眾,要他們不分晝夜挖呀挖。香女不顧太監的阻攔,也來和鄉親們一起挖河。
香女一邊挖河一邊傷心哭泣,她不停地想:河開通了不入宮就得死。死倒不要緊,就是年老的父母放心不下。
思前想后,香后不思飲食,憂憤成疾,病倒了,怎么醫治也無效。不久河開通了,河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久旱的農田,鄉親們的莊稼有救了,香女的心愿實現了,就在太監逼她上船時跳河自盡,化作碧波蕩漾在家鄉的懷抱里。
香女死后,兩個太監被皇帝大罵了一頓,兩人互相埋怨,大打一場,一個被打死,另一個怕朝廷治罪,吞金自盡了。而在上鄭村,父老鄉親們無限感激和懷念香女,便把這條河稱做“香女河”。
2.虎頭山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茂名電白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
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
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游玩。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
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忽然她看見一個后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
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
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
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并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
海龍王不見愛女,心急似焚,派出身邊大將獨眼龍帶領一大隊蝦兵蟹將四處尋找。經過六六三十六天的查找,最后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即回報海龍王。
海龍王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
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斗。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
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
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并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氣急敗壞的獨眼龍心生毒計,使出絕招,口噴毒火。
只見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龍三妹知道獨眼龍的毒火會將在場的數千名村民燒死,而要鎮住獨眼龍噴毒火,則要男女陰陽結合。
因此,她毅然吞下定身石,抱起丈夫向獨眼龍方向飛去。很快兩人著了火,像一火龍撲向前方。
獨眼龍被這突如其來的雙飛人嚇呆了。說時遲,那時快,阿狗將獨眼龍撲倒在地,借助定身石的法力,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
但由于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
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1958年**時期,省委書記**前來視察檢查,當他踏上石狗山時,看見群眾造林有一股虎勁,加上這石山更象虎頭,虎視南海,便提議將石狗山改為虎頭山,并在山頂建了綠海亭。
從此,虎頭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3.望夫山茂名電白縣與陽江市交界之地,有一座望夫山,那里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那里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海邊有個小山坡。山坡上住著一個勤勞的小伙子,名叫阿海。
阿海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但他卻在艱苦的勞動中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能在水底里睜開雙眼,是打魚采珠的能手。
一天,阿海在海上打魚時救起一位遇難的姑娘阿珍。這個姑娘是春山(即現在的陽春)人,只因惡霸要強占她為妾,她不甘受凌辱虐待,與其父半夜乘船逃跑。
誰知中途觸礁沉船,她有幸遇救,父親卻不知去。
7.茂名的民間傳說
銀坑高州有個銀坑村,這里流傳著一個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里重巒疊嶂,古樹參天,山寒水冷,貧窮落后。大山腳下有條丘家村,村中有個名叫丘寶山的人,是個百里挑一的好青年。
有一年,村中半數的人得了心痛病,當地醫生說一定要新鮮的銀參才能治這種病。為了醫治村民的病,寶山主動進山找參。
他找呀找,找了七天七夜,好不容易才在百丈崖找到了一株銀參,又挖了七丈余深,仍然不見銀參。此時他已精疲力盡,十個手指都劃破了,鮮血染紅了泥土,突然昏死過去。
不知過了多久時間,他醒過來,定神一看,自己竟躺在白花花的銀坑上,手中握著一支亮晶晶的銀參薯。他高興得飛快地跑回家,熬好參湯,分別送給病人吃,果真湯到病除,眾人歡天喜地。
這時,寶山又把發現銀坑的事告訴大家。喜訊傳開,方圓數十里的山民百姓絡繹不絕地前來一睹銀坑奇觀。
只見兩岸銀磚堆疊半里長,寶光閃爍,燦爛刺目;入口處,有威武的銀將軍把守;兩側,有銀獅銀象、銀豬銀牛、銀貓銀狗。好一個銀的世界!從此以后,丘家村易名銀坑村。
坑內的財寶,丘寶山分文不要,全部用來救濟災民,使周圍的百姓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不久,有個州官殷太守得知丘寶山發現銀坑的消息,立即派人大馬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貓一只,用于練兵。
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后,派人把銀貓送去,殷太守把它藏進了自己的密室。事隔數日,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交納銀豬一頭用于抗擊異族騷擾。
寶山與眾鄉親商議后,又派人送去銀豬一頭,太守又藏進了自己的密室。半月后,殷太守又傳令丘寶山火速繳納銀牛一頭,用于保國安邦。
接著,縣老爺又傳令丘寶山繳納銀寶各二件,奉獻皇上。丘寶山暗想,一月之內,四面八方都伸手要寶,怎生了得,分明是勒索。
他于是派人偷偷打聽,察知了殷太守貪污銀寶的事。大家對官府如此巧取豪奪都很氣憤,堅決拒絕向官府送寶。
州官、縣官知道后,十分惱怒,立即發兵上山搶寶。寶山率領百姓英勇護寶,但由于手無寸鐵,寡不敵眾,終于戰敗。
正當官兵下銀坑搶奪銀寶的時候,驟然狂風怒氣,吹得官兵睜不開眼、直不起腰。那時銀虎、銀獅募地變成活的猛獸,咬著搶寶的官兵哭爹叫娘,慌忙擲還財寶,抱頭逃命。
從此以后,銀坑雖在,但銀包卻無影無蹤了。
8.茂名民間傳說
茂名石狗山的傳說。
很久以前,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
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游玩。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
忽然她看見一個后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么的幸福啊。于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
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并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
海龍王最后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斗。
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并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
最終,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但由于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
擴展資料:
茂名的風景名勝
1、鴨兜山
位于信宜市貴子鎮平民村,海拔1281米。那山即高且陡,山頂縱橫約3千米,由無數個小山頭和一個個盤地組成,因四面的山坑都朝向鴨兜塘。好似喂鴨的兜而得名,山上產鴨兜茶。清朝以前,該山為瑤民居住之所,有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懸崖石洞有古代瑤族墓葬。
1982年廣西瑤族胞派人前來山上尋取祖先遺骨,在懸崖石洞中找到古代瑤族古埕和遺骨。鴨兜山下平民村有古代瑤家石屋寨遺址,平民爐堂下村有牛洞古代瑤人煉爐遺址。山上有大面積連片天然草場,有公社時期留下的山茶場和鴨兜大水塘。
2、福德境
福德境是歷代村民敬奉神靈祈福之圣地,坐落在古代瓦窯——茂南區山閣鎮瓦嶺村內西南部古榕樹旁。
相傳清朝茂名縣南部有個曾氏聚居燒瓦為商的地方叫瓦窯嶺(今瓦嶺),當地生長了一棵榕樹(今古榕樹),在某日樹底下出現了一塊疑似三角形的石塊(稱神石),石前點燃著三支香。
從此當地居民在此敬奉神靈,從此這里祈者福蔭,拜者庇佑,丁財昌盛,人才輩出,老少康寧。于是當地居民集資在古榕樹旁修建了福德境廟,并將神石接入廟內敬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茂名
9.茂名民間傳說
茂名石狗山的傳說。
很久以前,沿海一帶風光旖旎,物產豐阜,人們男漁女織,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這里的南海島上有一條高涼俚村,村里有一后生,因屬狗,父母叫他阿狗。
阿狗生得英俊偉岸,智勇雙全,百般武藝,樣樣皆能。且他為人正直,樂于助人,深得鄉民的愛戴。
傳說海龍王有個女兒叫龍三妹,芳齡十八,天生麗質,聰明伶俐,因長鎖宮禁,整天悶悶不樂。那天突然春心躁動,便偷出龍宮到海岸游玩。
當時,正值陽春三月,南海島上春光明媚。龍三妹游到南海島時,便沉醉在美麗的景色里。
忽然她看見一個后生捕魚歸來,全身洋溢著男性的青春魅力,簡直令她驚呆丟魂,頓生愛心。她一經打聽,得知他叫阿狗并有一顆美好的心靈,心想,今生今世能與阿狗生活在一起該是多么的幸福啊。
于是,龍三妹借故認識阿狗。阿狗也為龍三妹的美貌和落落大方的言談舉止所傾倒。
心有靈犀一點通,很快,兩顆心就進發出愛的火花,他們談世情,講天理,越談越投機。在一個風清月朗的晚上,他倆指月為媒,結為伉儷,并發誓:海枯石爛不變心。
不久,龍三妹身懷六甲。海龍王最后得知龍三妹已跟凡人阿狗結了婚,火冒三丈,即令獨眼龍將龍三妹拉回龍宮。
獨眼龍帶著蝦兵蟹將來到高涼俚村,要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不但不從,反而組織數條村的村民與獨眼龍的兵將展開了搏斗。
阿狗與獨眼龍打了七七四十九個回合,不分勝負。這時,怒火中燒的獨眼龍使出“震天術”。
頓時,電白一帶地動山搖,雷雨交加,冰雹不斷。如此三日三夜,獨眼龍再次威脅村民交出龍三妹,村民還是不從,并組織更多村民與其抗爭。
最終,阿狗夫婦將獨眼龍打死了。但由于烈火無法撲滅,阿狗夫婦便成了一座小石山。
從此,這里的鄉民又得以安居樂業。人們為了紀念阿狗夫婦,便叫這山為石狗山。
擴展資料:茂名的風景名勝1、鴨兜山位于信宜市貴子鎮平民村,海拔1281米。那山即高且陡,山頂縱橫約3千米,由無數個小山頭和一個個盤地組成,因四面的山坑都朝向鴨兜塘。
好似喂鴨的兜而得名,山上產鴨兜茶。清朝以前,該山為瑤民居住之所,有明、清時期“過山瑤”村落遺址。
懸崖石洞有古代瑤族墓葬。1982年廣西瑤族胞派人前來山上尋取祖先遺骨,在懸崖石洞中找到古代瑤族古埕和遺骨。
鴨兜山下平民村有古代瑤家石屋寨遺址,平民爐堂下村有牛洞古代瑤人煉爐遺址。山上有大面積連片天然草場,有公社時期留下的山茶場和鴨兜大水塘。
2、福德境福德境是歷代村民敬奉神靈祈福之圣地,坐落在古代瓦窯——茂南區山閣鎮瓦嶺村內西南部古榕樹旁。相傳清朝茂名縣南部有個曾氏聚居燒瓦為商的地方叫瓦窯嶺(今瓦嶺),當地生長了一棵榕樹(今古榕樹),在某日樹底下出現了一塊疑似三角形的石塊(稱神石),石前點燃著三支香。
從此當地居民在此敬奉神靈,從此這里祈者福蔭,拜者庇佑,丁財昌盛,人才輩出,老少康寧。于是當地居民集資在古榕樹旁修建了福德境廟,并將神石接入廟內敬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