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寓言故事 越短越好
1、庖丁解牛
【原文】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頂,砉然響然,奏刀嚯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寓意】世間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掌握了事物的規律,辦事就可以得心應手。(“目無全牛”、“游刃有余”、“躊躇滿志”成語,即出自本篇。)
2、井底之蛙
【原文】埳(kǎn)井之蛙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fū);還虷(hán)、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于是逡巡而卻,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于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
【寓意】人如果長期把自己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就會變得目光短淺,自滿自足。
3、安知魚樂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寓意】人的認識可以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世界上有些事物暫時還沒有被認識,但并不存在不能被認識的事物。
4、莊周夢蝶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依然覺,則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胡蝶之夢與周為?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寓意】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則無往而不快樂。
1、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寓意】①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過分的追求形式,就會遮蓋內容。這種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作風是非常有害的。②一個素養不高、缺乏鑒別能力的人,往往會丟掉真正寶貴的東西,而把那些價值并不高的東西當成寶貝。比喻沒有眼光,舍本逐末,取舍失當。
2、老馬識途
【原文】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與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不亦過乎?
【寓意】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來比喻富于經驗堪為先導。
2.先秦寓言的簡潔易懂
寓言的運知用者不同,寓言的語言風格也各異。但由于它們多來源于民間,所以有著共同的洗煉生動、口語化、個性化等特點,并常用獨白、對話等形式。運用者為了把喻意點明,又常以粘連的手法,使語道意雙關。例如《莊子》引“龍頷得珠”后說:“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粉夫!”(《列御寇》)。《韓非子》引“郢書燕說”內后說:“故先王有郢書,而后世多燕說”(《外儲說左上》),《戰國策》引“畫蛇添足”后,陳軫告昭陽:“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歸,猶為蛇足也!”這種粘連,雙關手法,使文章顯得幽默含蓄,能將所容要闡明的事理鮮明地揭示出來,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3.先秦寓言的先秦寓言:簡練生動
先秦寓言一般都寫得比較簡練,但亦不乏生動的描寫。盜鐘者聞鐘聲而“遽其耳”(《呂氏春秋·自知》),揠苗者“茫茫然歸”而告家人以病(《孟子·公孫丑上》),《莊子》中螳螂“怒其臂以當車轍”(《人間世》),丑婦“捧心而顰其里”(《天運》),壽陵余子“匍匐而歸”(《秋水》),等等,都是其例。至于神人的仙姿(《逍遙游》)、庖丁的絕技(《養生主》)、大魚的奮(《外物》),種種描繪,更是體察入微。還有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寫齊景公游海,聽到相國晏嬰病危時,“遽起”,促駕良馬,令善御者騶子韓樞駕車,“行數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刻畫了一個急不可耐者的形象。
4.求先秦寓言2則(越短越好)
1.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們辦任何事情都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顧客觀規律,否則,“欲速則不達”,甚至弄巧成拙。
2.
一傅眾咻
孟子謂戴不勝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它往往是關系事情成敗的重要因素。
5.給我兩個先秦寓言故事
【刻舟求劍}
『文言』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濫竽充數}
『文言』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翻譯』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請求為齊宣王演奏,宣王很喜歡他,拿數百人的口糧來供養他。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繼位。他喜歡一個一個地聽獨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6.先秦寓言
鄭 人 買 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有者說是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碼了,才說:“我忘記帶量好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他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
狐 假 虎 威
【原文】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只狐貍,狐貍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貍。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借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借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7.寓言故事簡短20到50字
1、【寡婦與母雞】 主人養的母雞每天下一個蛋,主人為了讓雞多下蛋就使勁喂食,結果雞吃胖了,卻一個蛋也下不了。
寓意:有些人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結果連現有的都失掉了。2、【屋頂的小山羊與狼 】小山羊站在屋頂上嘲笑路過的狼,狼說:“我仰視的不是你,而是你所處的地勢。”
寓意:地利與天機常常給人勇氣去與強者抗爭。3、【狐貍和葡萄 】饑餓的狐貍看見葡萄架上掛著的葡萄饞的要死卻夠不著,于是他邊走邊自己安慰自己說:“這葡萄沒有熟,肯定是酸的。”
寓意: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說時機未成熟。4、【珍珠與垃圾】珍珠掉落垃圾堆,仍然覺得自己寶貴。
垃圾嘲笑道:“你別高傲了!在我們大家在一起都是垃圾、都是廢物。”寓意:寶貝放錯了地方會成為廢物,人才放錯了地方會誤為垃圾!5、【 風與太陽】風和太陽比能量看誰能讓行人脫衣:北風越是猛烈地刮,行人越是緊緊裹住自己的衣服;太陽放射出自己的光芒,行人覺得溫暖,脫下了衣服。
寓意:勸說往往比強迫更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