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舟號為什么要去月球
“月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倉庫”——幾乎所有發布了登月計劃的國家都這么對公眾宣傳——通過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種新型核聚變燃料,存量夠人類用上近萬年,看起來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聯合國月球條約里都說了,誰有能力誰先占有嘛。
且慢,這等好事,30年來為啥美國不肯再上月球把這又便宜又清潔的氦 -3帶回來幾百噸用上幾十年,卻大費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爭石油?很簡單,兩個原因:一是用不起。人類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羅”共帶回巖石樣品不到半噸,里頭能不能提煉得出來1克氦-3,誰也不知道,為此卻花了300億美元。
第二個是不會用。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將氦-3蘊含的聚變能量轉化為能源的技術。
那這么折騰跑到那個38萬公里遠的月球到底有什么用?讓我們看看“阿波羅計劃”: 當年“阿波羅”的多重目標里,最重要的當然是奔月,順便達到軍事目的。有句中國老話:站得高,看得遠。
月球高于任何太空站,加上它從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誰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導彈基地,裝備各種武器,就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地球。再說了,38萬公里外這個沒有大氣層的巨大衛星,可是檢驗航天技術的最好“靶場”呢。
就在不久前,美國宣布有權打擊被“疑為”從太空發射武器的衛星,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發展用來打擊或保衛軌道衛星的技術——這可是現代軍事的“眼睛”,一個人瞎了,還能跟人打架嗎?看看剛剛挨打的伊拉克,因為失去了衛星導航和電子信號,軍隊成了無頭蒼蠅,而對手美國則調用了100顆衛星“參戰”,織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羅地網”。 再看看“阿波羅”還做了什么?發展“阿波羅”促成了4000項專利的實現,成果擴展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人類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5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經由“阿波羅”工程得以引發: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后來,這些技術向民用轉移,有人作過統計,每花在“阿波羅”上面的1美元,就能“賺”回來5美元!紀念登月35周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于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積累的技術。
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技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于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么關系的項目。 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
約翰遜。弗里茲也巧妙地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 技術引擎”:“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會使大批中國人獲得就業機會,而促進就業對當前中國來說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勁中國就能登月? 既然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來了,“再加把勁兒不就到月球了嗎?”很多人都這么想。得加多大勁?咱們不妨比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們還有多少“艱難的臺階”要去登——四個臺階,還有“發射場”的問題。
第一個艱難臺階就是火箭運載能力。咱們的火箭送幾噸重的東西到太空沒問題,長征系列火箭現在最大能送20噸( 同期美國宇航局制造中的阿瑞斯一號火箭計劃運載力125噸),目前能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萬公里。
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必須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動力,光抵達月球軌道就需要好幾級火箭,如果要登月,還必須考慮返回……以“長征3號”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務。正在研制的“長征5號”目標是70噸“貨物 ”,那個時候,也許才能說我們距離月球更近了一些。
當飛過去的問題解決后,還要面對“剎車問題”,進入月球引力區時,要及時踩“剎車”,“剎”晚了就會撞到月球上,而“剎”早了就會失控飄向太空。飛過去了,也“剎”住了,就算是第一期“繞月飛行”,找軌道也是難題之一,既不能碰著月球,也不能飛過去。
第二個臺階就是測控——觀測和監控。1958年咱們第一枚火箭上天的時候,專家拿著天線站在野外,用望遠鏡觀察,勇氣值得敬佩,回頭路可不能走。
飛往月球的探測器一刻中斷與地面聯系都將處于極度危險中。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同時月亮27天繞地球公轉一周。
當中國國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轉到背向月球的時候怎么辦?那時候不僅無法觀測到探測器,連發送指令也不可能。美國在全球建了三座測控站:本土加州、澳大利亞堪培拉和西班牙馬德里,每隔120°建一座,無論怎么轉,總有一個站能觀測到,除了這三個,它還有數座直徑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線,別說月球,都能探測太陽系了。
咱們的天線在哪兒?上海佘山一個,烏魯木齊一個,直徑都只有25米。(新增加的沒說,現在這個問題有進展了。)
除此之外,38.44萬公里即使無線電波來回要走2秒多的時間,怎么保證指令在延遲后還是準確的? 第三個臺階是“衣服”,也是最難的一個:探測衛星也好,航天員也好,都要穿一件特殊“衣服”才可能探月、登月,這衣服得熱的時候不熱,冷的時候不冷,這衣服可不像咱們普通人穿著那么簡單,衛星繞著月球轉,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球和月球旁的衛星繞著太陽轉,這么復雜。
2.神舟號為什么要去月球
“月球是人類未來能源的倉庫”——幾乎所有發布了登月計劃的國家都這么對公眾宣傳——通過這么多年的“科普” ,大家都知道,哦,月球上有大名鼎鼎的氦-3,是一種新型核聚變燃料,存量夠人類用上近萬年,看起來這是個不錯的理由,聯合國月球條約里都說了,誰有能力誰先占有嘛。
且慢,這等好事,30年來為啥美國不肯再上月球把這又便宜又清潔的氦 -3帶回來幾百噸用上幾十年,卻大費周章地跑去伊拉克打仗爭石油?很簡單,兩個原因:一是用不起。人類登上月球的六艘 “阿波羅”共帶回巖石樣品不到半噸,里頭能不能提煉得出來1克氦-3,誰也不知道,為此卻花了300億美元。
第二個是不會用。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將氦-3蘊含的聚變能量轉化為能源的技術。
那這么折騰跑到那個38萬公里遠的月球到底有什么用?讓我們看看“阿波羅計劃”: 當年“阿波羅”的多重目標里,最重要的當然是奔月,順便達到軍事目的。有句中國老話:站得高,看得遠。
月球高于任何太空站,加上它從不以背面示人,如果有誰能在月球背面建立導彈基地,裝備各種武器,就可以居高臨下控制地球。再說了,38萬公里外這個沒有大氣層的巨大衛星,可是檢驗航天技術的最好“靶場”呢。
就在不久前,美國宣布有權打擊被“疑為”從太空發射武器的衛星,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要求發展用來打擊或保衛軌道衛星的技術——這可是現代軍事的“眼睛”,一個人瞎了,還能跟人打架嗎?看看剛剛挨打的伊拉克,因為失去了衛星導航和電子信號,軍隊成了無頭蒼蠅,而對手美國則調用了100顆衛星“參戰”,織成了名副其實的“天羅地網”。 再看看“阿波羅”還做了什么?發展“阿波羅”促成了4000項專利的實現,成果擴展到當時美國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今天我們人類能看到、用到以及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的50年來最重要的科技發展,幾乎都經由“阿波羅”工程得以引發: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計算機……后來,這些技術向民用轉移,有人作過統計,每花在“阿波羅”上面的1美元,就能“賺”回來5美元!紀念登月35周年時,耐克公司專門發表文章,說現在暢銷世界的氣墊運動鞋得益于公司當年為美國宇航局研制登月靴積累的技術。
其實像耐克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科技在人類生活的應用常常得益于像登月這樣看似和普通人沒什么關系的項目。 研究中國空間問題的美國專家瓊。
約翰遜。弗里茲也巧妙地將中國的“嫦娥計劃”比喻成中國未來20年內發展的“ 技術引擎”:“無法估算這筆投資會帶來多少回報,高科技航天方面的工作會使大批中國人獲得就業機會,而促進就業對當前中國來說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加把勁中國就能登月? 既然這么重要,既然“神五”“神六”都走了一趟回來了,“再加把勁兒不就到月球了嗎?”很多人都這么想。得加多大勁?咱們不妨比較一下看看登月之前,我們還有多少“艱難的臺階”要去登——四個臺階,還有“發射場”的問題。
第一個艱難臺階就是火箭運載能力。咱們的火箭送幾噸重的東西到太空沒問題,長征系列火箭現在最大能送20噸( 同期美國宇航局制造中的阿瑞斯一號火箭計劃運載力125噸),目前能到達的距地球最遠距離為7萬公里,而月球距地球3 8萬公里。
讓登月飛船能往返將近80萬公里,必須有更多燃料、更大推動力,光抵達月球軌道就需要好幾級火箭,如果要登月,還必須考慮返回……以“長征3號”甲目前的能力,恐怕是不可能之任務。正在研制的“長征5號”目標是70噸“貨物 ”,那個時候,也許才能說我們距離月球更近了一些。
當飛過去的問題解決后,還要面對“剎車問題”,進入月球引力區時,要及時踩“剎車”,“剎”晚了就會撞到月球上,而“剎”早了就會失控飄向太空。飛過去了,也“剎”住了,就算是第一期“繞月飛行”,找軌道也是難題之一,既不能碰著月球,也不能飛過去。
第二個臺階就是測控——觀測和監控。1958年咱們第一枚火箭上天的時候,專家拿著天線站在野外,用望遠鏡觀察,勇氣值得敬佩,回頭路可不能走。
飛往月球的探測器一刻中斷與地面聯系都將處于極度危險中。地球24小時自轉一圈,同時月亮27天繞地球公轉一周。
當中國國土所在的那部分地球轉到背向月球的時候怎么辦?那時候不僅無法觀測到探測器,連發送指令也不可能。美國在全球建了三座測控站:本土加州、澳大利亞堪培拉和西班牙馬德里,每隔120°建一座,無論怎么轉,總有一個站能觀測到,除了這三個,它還有數座直徑為70米、36米和26米的接收天線,別說月球,都能探測太陽系了。
咱們的天線在哪兒?上海佘山一個,烏魯木齊一個,直徑都只有25米。(新增加的沒說,現在這個問題有進展了。)
除此之外,38.44萬公里即使無線電波來回要走2秒多的時間,怎么保證指令在延遲后還是準確的? 第三個臺階是“衣服”,也是最難的一個:探測衛星也好,航天員也好,都要穿一件特殊“衣服”才可能探月、登月,這衣服得熱的時候不熱,冷的時候不冷,這衣服可不像咱們普通人穿著那么簡單,衛星繞著月球轉,月球繞著地球轉,地球又帶著月球和月球旁的衛星繞著太陽轉,這。
3.神五、神六航天飛行簡短的介紹
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制的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可搭載一名航天員,在軌運行一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并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飛船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后,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后在預定地區著陸。英雄航天員楊利偉執行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神舟六號:
10月12日9時零分零秒,發射神六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點火。
火箭在點火4秒鐘后升空,轟鳴聲回蕩在戈壁灘上空。這是長征火箭第88次發射。
點火第12秒,火箭向東稍偏南的方向實施程
序拐彎。此時,火箭距地面高度為211米。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逃逸塔,這是火箭第一個分離動作。
點火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成功,一級墜落。此時,火箭已經飛過了平流層和中間層,正在接近大氣層邊緣。
點火第200秒,整流罩分離成功。飛行中,整流罩能保護飛船免受熱和氣流的作用。此時,第二級火箭已飛出稠密大氣層,飛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護了。
指揮員宣布:飛船飛行正常。
指揮員宣布,飛船遙測信號正常,雷達跟蹤正常。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全面啟動。
雷達發現飛船目標,雷達跟蹤正常。
4.關于月球的小資料(簡短點)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于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么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于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5.月球的簡短資料
純鐵粒子不會生銹:
宇航員們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品中,都含有純鐵的粒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純鐵粒子并非來自隕石。有專家報導,這些純鐵粒子帶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過銹,純鐵不生銹在科學界還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
表面光滑如鏡子: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光滑如鏡。好像被什么不知來源的酷熱“燙”過了一樣。專家們分析說,這兒并非是由巨大的隕石撞擊而造成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太陽爆出來的高熱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驚: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說月球上沒有磁場,近年來在分析月球巖石后,才知道它有強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巖石真有磁場,則應有個鐵質的核心才對,但現在的資料又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巨大的熱核心不可能存在于月球的里面,也不可能從地球上的磁場獲得磁性,因為月球若要從地球上獲得磁性,就必須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會被地心力弄毀了。
月球較地球古老: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巖石還要老。太空人攜回的月球巖石,已被測定有43億年至46億年的歷史,這已相當于太陽系的歷史了。
土壤比巖石更久遠:
美國太空人首次登陸的“寧靜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巖石久遠。據分析,兩者相差10億年之久。由化學分析顯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巖石演變,可能來自別的地方。
6.神舟飛船去太空干什么
1、發射神舟飛船,為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 2、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能力; 3、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4、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飛行任務的功能、性能和系統間協調性。
擴展資料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制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回收地點在內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截至2019年4月24日,神舟飛船、天舟飛船正在進行正(試)樣產品組批生產。 飛船結構分為: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附加段四部分,“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是一個圓柱體,總長度為2.8米,最大直徑2.27米,一端與返回艙相通,另一端與空間對接機構連接。
軌道艙被稱為“多功能廳”,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它時間都在軌道艙里。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于一體。
為了使軌道艙在獨自飛行的階段可以獲得電力,軌道艙的兩側安裝了太陽電池板翼,每塊太陽翼除去三角部分面積為2.0*3.4米,軌道艙自由飛行時,可以由它提供0.5千瓦以上的電力。 軌道艙尾部有4組小的推進發動機,每組4個,為飛船提供輔助推力和軌道艙分離后繼續保持軌道運動的能力;軌道艙一側靠近返回艙部分有一個圓形的艙門,為航天員進出軌道艙提供了通道,不過,該艙門的最大直徑僅65厘米,只有身體靈巧、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出自由。
艙門的上面有軌道艙的觀察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神舟飛船。
7.【月球的簡單介紹有哪些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中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月球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1/4.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神州號為什么去月球簡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