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韋編三絕的故事,簡短些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
《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
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3.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4.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5. 【近義詞】:懸梁刺股 ,三絕韋編 ,牛角掛書 6. 【反義詞】:偶一為之 拓展資料:1、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了若指掌。 2、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淺的,《從優秀到卓越》今后將成為經理人和首席執行官韋編三絕的寶典。
3、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如果讀書韋編三絕,書本內容滾瓜爛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樣的題目都難不倒我們的。 4、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5、以《紅樓夢》為例,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365653835從班級書架上的一本連環畫冊開始,再閱讀原著,到研讀脂批,幾近“韋編三絕”。 。
2.韋編三絕的故事,簡短些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卷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3.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4.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5. 【近義詞】:懸梁刺股 ,三絕韋編 ,牛角掛書
6. 【反義詞】:偶一為之
拓展資料:
1、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了若指掌。
2、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淺的,《從優秀到卓越》今后將成為經理人和首席執行官韋編三絕的寶典。
3、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如果讀書韋編三絕,書本內容滾瓜爛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樣的題目都難不倒我們的。
4、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5、以《紅樓夢》為例,從班級書架上的一本連環畫冊開始,再閱讀原著,到研讀脂批,幾近“韋編三絕”。
3.韋編三絕的來歷
韋編三絕: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
他誨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孔子好學,年紀老了,仍然不放松學習。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卻對它很感興趣,一遍不懂,反復再讀,直到讀通為止。
這樣,孔子對于《易經》不但進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經》,成為《易經》的補充部分)。由于孔子認真鉆研《易經》,竟致“韋編三絕”。
韋,是一種柔軟的皮革。孔子的時代還沒有發明造紙,書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稱為“竹簡”;把字用漆寫在竹簡上,再用皮帶把一片片竹簡象簾子似的編起來(這是“編輯”一詞的來歷)。
孔子讀《易經》,因反復研讀,竟把皮帶子都磨斷了,修好后又磨斷,前后斷了三次,所以說是“韋編三絕”。后來人們用“韋編三絕”來稱贊刻苦讀書的好學精神。
4.韋編三絕的來歷
韋編三絕: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一位大教育家。他誨人不倦,有弟子三千人,還編著了不少書籍。孔子好學,年紀老了,仍然不放松學習。《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一部古書,孔子卻對它很感興趣,一遍不懂,反復再讀,直到讀通為止。這樣,孔子對于《易經》不但進行了研究,并把研究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即《十翼》,后人把其附于《易經》,成為《易經》的補充部分)。由于孔子認真鉆研《易經》,竟致“韋編三絕”。韋,是一種柔軟的皮革。孔子的時代還沒有發明造紙,書籍是用竹片做成的,稱為“竹簡”;把字用漆寫在竹簡上,再用皮帶把一片片竹簡象簾子似的編起來(這是“編輯”一詞的來歷)。孔子讀《易經》,因反復研讀,竟把皮帶子都磨斷了,修好后又磨斷,前后斷了三次,所以說是“韋編三絕”。后來人們用“韋編三絕”來稱贊刻苦讀書的好學精神
5.韋編三絕的來歷和喻義是什么
熟牛皮;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孔子為讀《周易》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比喻讀書勤奮。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后成書,便于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6.成語:韋編三絕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釋義:“韋”是熟牛皮;“韋編”指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竹簡書。
“三”是概數,表示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為讀《易》而翻斷 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
后人用“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加以概括。用來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
比喻讀書勤奮。 來源《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示例我們提倡韋編三絕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