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詩 要帶簡短賞析
秋下荊門 李 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鲙,自愛名山入剡中。 第一句“霜落荊門江樹空”是寫景,同時點出題中的“秋”和“荊門”。
荊門山原是林木森森 ,綠葉滿山,如今秋來霜下,木葉零落,眼前一空。因為山空,江面也顯得更為開闊。
這個“空”字非常形象地勾勒出山明水凈、天地清肅的景象,寥廓高朗,而無蕭瑟衰颯之感。 第二句“布帆無恙掛秋風” ,承上句“江”字,并暗點題中“下”字。
借用“布帆無恙”這一典故,不僅表明詩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風順、天助人愿的意味。這種秋風萬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動地傳達出了詩人無比樂觀欣慰的心情。
“此行不為鱸魚鲙 ”,據說西晉時吳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 、鱸魚鲙,說:“人生貴得適志耳,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命駕便歸。李白此行目的與張翰不同,自己是遠離家鄉。
這樣反跌一筆,不但使造成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愛名山入剡中”。全詩僅四句,但寫景、敘事、議論各具形象,抒發了年青詩人“仗劍去國”的熱情,筆勢變幻靈活,而又自然渾成。
四句詩中連用了兩個典故,或暗用而不露痕跡,或反用而有新意 ,讀來無凝滯堆砌之感,達到了推陳出新、語如己出、活潑自然的境界。
2.搜集李白的詩5首(最好短一點的、配簡單的賞析)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范例。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3.要李白的詩,四句的,加短點的賞析,要10首
「相逢行」李白
相逢紅塵內,高揖黃金鞭。萬戶垂楊里,君家阿那邊。
「結襪子」李白
燕南壯士吳門豪,筑中置鉛魚隱刀。
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洛陽陌」李白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白鼻騧」李白
銀鞍白鼻騧,綠地障泥錦。細雨春風花落時,
揮鞭直就胡姬飲。
「舍利弗」李白
金繩界寶地,珍木蔭瑤池。云間妙音奏,天際法蠡吹。
「高句驪」李白
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靜夜思」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淥水曲」李白
淥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蘋.荷花嬌欲語,愁殺蕩舟人。
4.李白的《送友人》賞析簡短
賞析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五六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
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作者送友人,送客地點多在城東堯祠一帶,此地是水陸通衢,交通要沖,又多酒肆,便于宴飲餞別,加之景色宜人,易發詩興。
《送友人》亦寫在堯祠前泗水邊的石門路上。北望二十公里處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橫北郭”。泗水從曲阜向西流來,入兗州境即轉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謂“白水繞東城。”
李白是一個極具浪漫色彩,又滿懷豪情的詩人。他的身上,兼具了飄逸的仙氣與堅硬的骨氣。他的仙,體現為一種浪漫與豪邁,是靈性與才氣的完美結合。李白是詩仙,亦是酒仙,當美酒與文字相互交融,這一份浪漫,是要迷倒眾生的。
或許,這一份仙里,也有與生俱來的氣度。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他的骨,則是氣度與個性,是骨氣、傲氣與豪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何等的丈夫氣概!(《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當時,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和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李白的劍術僅次于裴旻,居唐朝第二。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之所以和杜甫結為知己摯友,與他的仙有關,更與他的骨相關。相傳東寶三年,李白與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詩人在洛陽初次見面。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訪道求仙,并遇到了尚未有祿位的詩人高適,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
于是一同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他的一生,成名很早,但仕途坎坷,大志難酬。他是豪邁浪漫的,也又是孤獨的。
5.李白的五首著名的短詩并加以評析
1、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這是寫棄婦怨情的詩。若說它有所寄托,亦無不可。詩以簡潔的語言,刻畫了閨
人幽怨的情態。著重于“怨”字落筆。“怨”而坐待,“怨”而皺眉,“怨”而落
淚,“怨”而生恨,層層深化主題。至于怨誰?恨誰?作者鋪下了無限的空地,解詩
2、望廬山瀑布
這是一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一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于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3、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描寫詩人在月夜與“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暢飲的情景,
以奇特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現出詩人的獨斟獨酌,及舉
目無知音的孤獨之情。
4、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丈夫遠征,妻守閨房,兩地相思,天各一方。全詩圍繞一個
“春“字,委婉地道出閨中的少婦思念遠方征夫的一片衷腸。少
婦對愛情堅貞不渝,因此春風也不讓吹入閨房。其情之真,其意
之切,躍然紙上。
5、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春風柳絮,似水離情。面對此情此景,暢飲佳釀,一醉方休,何其歡欣!詩味雋永,構思新穎。
6.李白的詩和賞析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①秋雁:喻李云。
②蓬萊文章:這里指李云供職的秘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謝
7.李白的《送友人》賞析簡短
賞析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
五六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詩人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
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送友人唐代: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作者送友人,送客地點多在城東堯祠一帶,此地是水陸通衢,交通要沖,又多酒肆,便于宴飲餞別,加之景色宜人,易發詩興。《送友人》亦寫在堯祠前泗水邊的石門路上。
北望二十公里處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橫北郭”。泗水從曲阜向西流來,入兗州境即轉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謂“白水繞東城。”
李白是一個極具浪漫色彩,又滿懷豪情的詩人。他的身上,兼具了飄逸的仙氣與堅硬的骨氣。
他的仙,體現為一種浪漫與豪邁,是靈性與才氣的完美結合。李白是詩仙,亦是酒仙,當美酒與文字相互交融,這一份浪漫,是要迷倒眾生的。
或許,這一份仙里,也有與生俱來的氣度。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
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他的骨,則是氣度與個性,是骨氣、傲氣與豪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何等的丈夫氣概!(《夢游天姥吟留別》)李白“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當時,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術和張旭的草書合稱唐代三絕。
李白的劍術僅次于裴旻,居唐朝第二。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他之所以和杜甫結為知己摯友,與他的仙有關,更與他的骨相關。相傳東寶三年,李白與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詩人在洛陽初次見面。
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
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訪道求仙,并遇到了尚未有祿位的詩人高適,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于是一同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
他的一生,成名很早,但仕途坎坷,大志難酬。他是豪邁浪漫的,也又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