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紹興飲食文化特點,飲食習慣及紹興地方特色美食的詳細介紹文化
許多人通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烏蓬船、氈帽、社戲、孔乙己、茴香豆等來了解紹興,現在許多東西雖已消失,但是飲食文化的許多精華猶存。
紹興菜的品種分腌菜、臭菜、霉菜三大系列,且聽我道來。
紹興人對“霉”字似乎情有獨中,霉干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紹興傳統菜,浙江的霉干菜屬紹興最地道。霉干菜用水浸泡,再瀝干水分,干燜發酵等法制成。要吃的時候,將霉干菜擺在碗里,面上放幾片金華火腿或是五花肉,幾片筍,點上幾滴女兒紅(黃酒),上鍋蒸透。夾上一筷子,感覺肉的香味和筍的清甜爽口滲入干菜中,清香鮮美,肥而不膩,是下飯的佳肴。霉干菜一定要趁熱吃,配上米飯或者饅頭,誘人食欲,真能讓人多吃上半碗飯。
醬菜腌菜,紹興喜歡以醬腌的方法來制作萊肴,是把魚肉雞鴨,各種內臟,或醬或腌,在戶外日曬風吹,直至水分被風干。每逢臘月年邊,大街小巷,戶戶屋前,家家廊下,醬腌制品掛曬滿竿,給水鄉平添了一份過年的氣氛。醬魚干,蒸出鍋之后,香氣四溢,口感極妙。醬魚干的肉不同于醬雞鴨那么硬,容易塞牙,加熱后更是松軟可口,細細嚼來,滋味獨特。
臭菜有臭冬瓜、苷菜桿、臭豆腐干等,到了咸亨酒店門口,撲鼻而來的是沖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臭豆腐可謂極不入鼻,但只要有膽量吃下第一塊,覺得外脆里松,臭的迷人,抹上辣醬甜醬后賣相更是誘人,從此就與它結下不解之緣了。紹興街頭、小巷深處常常傳來沖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頂著沖鼻的臭味站在街邊吃著油炸臭豆腐。
紹興酒是用純糧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適中,營養豐富,適量飲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進新陳代謝,兼有提神、開胃、消除疲勞之功效。黃酒的飲法:紹興酒的飲法頗有講究。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塊,注入少量的黃酒,最后加水稀釋飲用。有的也可放一片檸檬入杯內,此曰冷飲。冬日溫飲,將盛酒器放入熱水中燙熱,或隔火加溫。溫飲的顯著特點是酒香濃郁,酒味柔和。但加熱時間不宜過久,否則酒精都揮發掉了,反而淡而無味。待到加熱,酒色濃厚,香氣四溢,飲后暖胃活血,令人陶然。
佐酒佳配: 飲酒時,配以不同的菜,則更可領略黃酒的特有風味,以紹興酒為例:干型的元紅酒,宜配蔬菜類、海蜇皮等冷盤;半干型的加飯酒,宜配肉類、大閘蟹;半甜型的善釀酒,宜配雞鴨類;
太雕酒是紹興咸亨酒店注冊專利的黃酒,經八年以上的陳年貯藏,按最佳方法勾兌,酒質淳厚、香氣濃郁,回味無窮。5公斤裝的壇子太雕190~288元。
我們這次去咸亨酒店FB,是因為我公司領導來視察,客戶接風,我們還是堅持要土菜,點了霉干菜扣肉、霉千張、霉毛豆、霉豆腐、醉雞罐、臭桿子蒸豆腐、清蒸魚、炸臭豆腐干、白灼河蝦、火腿玉米湯等,1斤八年的太雕,菜泡飯(這里的菜泡飯也很地道,加入了火腿),大家吃得其樂融融,酒足飯飽。了解了紹興飲食文化中的部分精華。
黃酒度數不高(11~15度),但是后勁大,不要好喝貪杯,醉得不省人事歐。
紹興境內飲食店、酒館、茶店、小吃店,向以量多、分散、規模小為特點。1949年,僅10萬人口的紹興市就有各類飲食店844家;紹興縣人口超百萬,各類飲食店多達2406家。紹興釀酒、制茶行業發達,產量多,質地優,民間素有飲酒、喝茶的傳統習慣,酒館、茶店特多。飲食店大多分布在城區和農村集鎮或交通要道。與飲食店至為相關的菜肴烹飪,品種多、烹制方法多獨特之處,傳統的就有:焐、熯、醉、燉、霉、腌等32種技法,五花八門,各領風騷。1990年,全市有飲食企業6152家,從業人員13950名。
第一節 飯店 小吃店
2.從紹興小吃看紹興歷史文化
你聽過“紹興三烏”嗎?是“烏篷船,烏氈帽,烏干菜”。看名字不用介紹你也知道了。去紹興主要是體味古城的意韻,坐在烏篷船上,看看這個水上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哦),聽著綿軟的吳越之音,感覺相當美妙了。
關于吃的呢:
紹興的“臭豆腐干”也很有名,但是屬于街頭小吃,一般還吃不到呢。好象在北方很多掛名紹興臭豆腐來賣。
還有茴香豆 紹興腐乳 霉干菜紹興鱖魚 紹興乳黃瓜 紹興母子醬油 紹興青石 紹興青魚 ……太多啦,呵呵,不過初到那里可能會吃不慣呢。
說到紹興,如果不提老黃酒就不能算完全了。因為它實在太古老了,中國的酒文化淵源流長,紹興黃酒也是歷史悠久。紹興黃酒:紹興黃酒,芬芳醇厚,色香味俱佳。紹興黃酒所以成為佳釀,與所用的水關系很大。名酒出處,必有良泉。釀制紹興黃酒的水一向取于水質特好的鑒湖。據化驗,湖水含有微量礦物質,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長,因此用以釀酒,極為適宜,加上廣大制酒師傅的卓越技藝和辛勤勞動,使紹興黃酒色香味出眾。
3.紹興的特色民間美食有哪些
紹興的美食帶著江南水鄉的風味,紹興菜以魚蝦河鮮和雞鴨家禽為作料,講究香酥綿糯、原湯原汁、輕油忌辣、汁味濃重。吃的時候配上紹興黃酒,令人回味無窮。
有名的紹興菜有霉干菜燒肉、醉雞、醉蟹、醉河蝦、清湯越雞、糟雞、糟溜蝦仁等。其中霉干菜燒肉是紹興當地最有名的家常菜。另外紹興的醬制菜肴也小有名氣,如醬鴨、醬鵝、醬菜等。不得不提的還有紹興的小吃,主要的有臭豆腐、茴香豆、奶油小攀、密仁糕、紹興香糕等等。
而紹興的美食聚集地主要是魯迅故里一帶及府山西路一帶
4.紹興有什么特色小吃
1、奶油小攀
在紹興市里頭有一種舶來的老紹興小吃,名叫“小攀”。傳統的“小攀”是用上上屋、雞蛋、雜糧、水果漿等為選料,用特殊工藝上上屋而成,不加任何添加劑,營養豐富、酥松可口,是一種難得的特色休閑小吃。做工也不復雜,老少皆宜。
2、紹興臭豆腐
紹興臭豆腐是有著豐富文化底蘊的浙江紹興漢族民間休閑小吃,屬于浙菜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其最風光的時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后豪情大發,揮筆題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揚天下,據歷史考證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
3、紹興茴香豆
茴香豆是浙江紹興著名的傳統小吃,屬于民間閑食,亦是城鄉酒店四季常備之下酒物。民謠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韌糾糾,要用謙豫、同興好醬油。”(謙豫、同興,為紹興兩家老牌醬園)。
4、面餑餑
面餑餑(讀音:miàn bō bo)是紹興特色的風味小吃,一般作為早餐食用。面餑餑的原料主要有面皮、甜醬、油條、雞蛋、蔥花,尤其是抹在面餑餑上的秘制甜醬甜辣可口,是許多紹興人熟悉的清晨味道。
5、紹興香糕
紹興香糕是浙江省紹興地區的特色傳統糕點。用精白粳米磨成米粉,配上適量的中藥丁香、砂仁、白芷、豆蔻、大茴和研成粉末的食用香料,再拌以純白沙糖,和粉成型后,放到白炭火上烘焙,這樣焙制的香糕黃而不焦,硬而不堅,上口松脆香甜,并有解郁、和中、開胃、健脾之功能。紹興香糕品種多樣,以精制桂花香糕最佳。
擴展資料:
紹興市是浙江省轄地級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灣南岸,是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游城市 、長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環杭州灣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東連寧波市,南臨臺州市和金華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錢塘江與嘉興市相望,位于東經119°53′03"至121°13′38"、北緯29°13′35"至30°17′30"之間,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奶油小攀搜狗百科-紹興臭豆腐搜狗百科-紹興茴香豆搜狗百科-面餑餑搜狗百科-紹興香糕搜狗百科-紹興
5.紹興有什么文化特色
紹興,歷史悠久,地靈人杰,經濟發達,人文薈萃。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代,勾踐立國稱霸。秦行郡縣,始置山陰縣。南朝陳時,析為山陰、會稽兩縣,同城而治,直至清末。民國建元,撤府建縣,合二為一,統名紹興。1983年**批準實行市管縣體制,市、縣并設,同駐越城。2001年紹興縣遂新建縣城,遷址柯橋。 1982年,**公布紹興市(縣級,即紹興縣)為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沒有自然資源優勢和國家投入的紹興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經濟社會綜合實力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分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深沉原因,我們認為紹興縣獨特的地域文化和由此產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地域文化包括:
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治水文化。紹興境內地勢南高北低,幾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們為了生存,進行了數千年連續不斷的治水斗爭。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憂國憂民,以治水為己任,十三個春秋,披星戴月,“三過家門而不入”。東漢永和五年會稽太守馬臻領導紹興人民開始圍堤修筑鑒湖,鑒湖水利工程成為我國江南一帶最古老的灌溉工程。東晉南朝時,會稽內史賀循主持疏鑿西興運河,既有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資的集散。唐會稽縣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長百余里;后又有湯紹恩主持興建三江閘,抵御海潮,擴大耕地。至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圍墾、90年代興建標準海塘和本世紀初的圍涂造田,更是譜寫了勵精圖治、艱苦奮斗的新篇章。紹興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戰山洪、改沼澤,圍灘涂,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歷盡千辛萬苦,使遠古時代的蠻荒之地逐漸變成了山明水秀的魚米之鄉,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形成了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創業精神。
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名士文化。**詩句中的“鑒湖越臺名士鄉”點出了紹興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標志,那就是名士文化。大禹、勾踐、范蠡、馬臻、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文長、蔡元培、魯迅、秋瑾等,在歷史文獻中記載的歷代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數不勝數,此文化之精粹,即歷代名人名士為民族之復興,為國家之強盛,敢于上下求索,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先驅。他們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會的文明進步,他們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引導和激勵后人去實現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師爺文化”,“紹興師爺”作為地域性很強的歷史群體,其主持正義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謀,同樣閃耀著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紹興人重要的精神動力,也成為紹興縣地域形象的重要標志。
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紡織文化。據有關專家研究認定,紹興的紡織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時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時代,將絲綢用于貢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踐時代,蠶織業已舉國為事,首度昌盛;隋朝時珍品脫穎,名重朝野;唐宋時,品量俱旺,產品以越羅總其名而風靡天下。新中國成立以后,歷經恢復期、發展期、徘徊期。改革開放后,紹興的紡織業開始走上復興之路:機杼之聲遍及城鄉,輕紡市場雄居亞洲,五洲商賈匯集越地,交易信息輻射全球。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紡織業在紹興縣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強,精益求精,在設計、生產、染整、營銷等各個方面乃至整個紡織業都實行了新的跨越,成為推動紹興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打造國際紡織品制造中心和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更成為跨越式發展再上新臺階的戰略目標。從紡織業的發展史可以看出紹興縣人民咬定目標不放松、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個性和精神。
外柔內剛、厚積薄發的釀酒文化。紹興是中國黃酒的故鄉,釀酒歷史悠久,傳說大禹時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飲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紹興有“醉鄉”之稱;宋代紹興已被形容為“城中酒壚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紹興,不論山區和平原,不論城鎮與鄉村,在舊時,又無論官宦之家、縉紳達士,還是市井小民、貧困百姓,都與酒結緣,與酒為朋;酒成了紹興人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生活的必需之物,由此引發出的紹興特有的酒聯、酒謎、酒舞、酒歌和酒樂,以及無數酒的傳說、酒的詩文,形成了豐富濃厚的酒文化。紹興黃酒最大的特點是越陳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溫潤,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勁十足,與紹興人外柔內剛的個性十分相似。
6.紹興本地特色美食小吃有哪些
傳統食品類:孟大茂香糕、越味茴香豆、長塘角筍、糟雞、越雞、腐乳;霉系列:如霉干菜、霉千張、霉毛豆、霉莧菜梗;醬系列:醬雞、醬鴨、醬菜等產品;現代食品類:銀絲米面、中華鱉、珍珠粉;醉系列:如醉蝦、醉雞、醉魚干等產品。
紹式蝦球 將蝦仁與雞蛋糊一起拌勻,在油鍋內熘滑片刻即成。此菜以蛋絲包裹蝦仁,色澤金黃油潤,外 松脆,里鮮嫩,用蔥、甜醬蘸食,色香味具佳。
紹興麻鴨 紹興麻鴨,毛色與眾不同,白灰色的鴨毛上,帶有褐色麻點,故而得名。“種稻釀酒,酒糟養鴨”,是紹興人的傳統習慣。
宋時,水鄉飼養麻鴨已相當普遍,詩人陸游曾有“坡放萬頭鴨”,“群鴨暮還家”的詩句,描述紹興當時養鴨的規模和情景。紹興麻鴨體形小,行動敏捷,喜歡在河湖之中尋找小生物,因此,生長得快,成熟也早。
母鴨(當地人稱老鴨)一般在120天左右就會產蛋,而生下的蛋,個大殼薄。且產蛋率一般在250-300只左右。
是我國優良的水禽品種。現在,紹興市有關部門每年供給全國近20個省市的純種麻鴨,就達20只萬以上。
小紹興雞粥 小紹興雞粥店經營的雞粥是地道的上海風味小吃。該店由一紹興人創辦于1947年,由于創辦人和主要操作師傅均系紹興人,在這兒便形成了一個小小的紹興人天地,故人們給它取名為“小紹興雞粥店”。
小紹興雞粥就是用雞湯原汁燒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雞肉和各種作料的一種小吃。吃雞粥時,將煮熟的雞切成3厘米長0.6厘米寬的塊,裝盤,雞粥盛入碗內,加上蔥、姜末和雞油,一同上桌。
此時,雞粥黃中帶綠,雞肉色白光亮,令人賞心悅目,食欲大增。品嘗時,雞粥粘韌滑溜,鮮香入味,雞肉細嫩爽口,營養豐富,越吃越香。
此美食在上海市小紹興雞粥店里有經營。紹興茴香豆說起茴香豆,人們常常會聯想到魯迅作品中提到的關于茴香豆的有趣情節。
1981年,有幾位日本戲劇界人士迫不及待地要到紹興去品嘗茴香豆,其中一位日本朋友,當他 在咸亨酒店的八仙桌旁坐定之后,一邊吃茴香豆,一邊端詳著茴香豆,好像是在鑒定一件稀世的 珍寶似的。這小小的茴香豆成了他們了解紹興風土人情的重要細節。
概況:茴香豆是紹興酒店中四季常備的一種下酒物,價廉物美。它是用干蠶豆(紹興方言叫做羅漢豆) 加茴香、桂皮、食鹽等輔料和水煮成。
它五香馥郁,咸而入味。又因桂皮具有矯臭調味的作用, 民間認為茴香豆“入肚暖胃”。
行家烹制茴香豆,使它熟而不腐,因此,咀嚼起來越嚼越有味, 最適宜作為下酒菜。紹興香糕紹興香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相傳第一批香糕是偶然制成的。當時紹興城內長橋附近,有一家 叫“王金四房”的年糕店,生產印糕(潮糕),由于這家糕店,粉白糖足,加工講究,供不應求。
有一天,因氣候突變,這家糕店的印糕當天沒有售完。店主怕印糕隔夜變味,影響聲譽,便用火 將它焙干。
誰知經過烘焙的印糕,其味香脆可口,遠比印糕為佳。第二天上市供應,被顧客搶購 一空。
店主見有利可圖,以后就生產經過烘焙的印糕出售。不久,各年糕店也竟相仿制。
因印糕 經過烘焙,松脆香甜,后來就稱之為香糕了。特點:香糕的規格品種很多,味道也有香甜、椒鹽之分。
黃色的有琴糕、朝笏糕(其形似朝笏),白色 的有雞骨糕和含有桂花香味的桂花糕等。其原料以精白米、糖為主,輔以丁香、白芷、豆蔻等中 藥制成的香料,因此,兼有甜、香、脆諸特點。
清代曾列為紹興八大貢品之一。油爆大蝦取紹興內河大蝦,用旺火略爆而成。
具有蝦肉鮮嫩,略帶甜酸,蝦殼紅艷,食時松脆的特色,是下酒的佳肴。干菜燜肉“干菜燜肉”是浙江紹興的傳統風味名菜。
紹興干菜是全國著名的特產,鮮嫩清香,與肉共煮,滋味鮮美可口。“干菜燜肉”原是當地農村婦女烹制的家常菜。
民國初年,紹興菜館用干菜和助條肉加調味料制成菜肴,香味濃郁,肥而不膩,鮮美可口,吸引了大批食客,使它成為紹興城里一款著名的菜肴。魯迅先生當年也非常喜歡吃“干菜燜肉”,他30年代在上海時,每當上菜館用餐或宴請親友時,都要品嘗此菜。
數十年來,此菜流傳各地,不僅在浙江盛行,而且在上海,江蘇、北京和廣東的一些經營江浙風味的菜館中也有供應。紹興臭豆腐凡到過紹興的人,都被飄揚在街頭的“遠之則臭,近之則香”的氣味所吸引過,那就是眾多游人所難以忘懷的臭豆腐。
臭豆腐是霉菜的一種,它是利用霉莧菜梗鹵浸泡豆腐制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是紹興街頭十分常見的小吃。除此以外,還有霉豆腐、霉千張、霉莧菜梗、霉毛豆、霉菜頭、霉冬瓜等,這些都成了紹興最有特色的風味菜肴。
清湯越雞 紹興傳統名菜。采用本地良種雞、火腿、香菇等制成。
將活雞宰殺、煺毛、去內臟、洗凈,放在沸水鍋內氽過,用清水洗去血沫;取大砂鍋,鋪上竹箅子,將雞放在架上(背朝上),加清水,用旺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燜煮至八成熟;撈出放入品鍋內(雞背朝下),加火腿片、筍片、香菇及精鹽、味精、紹酒等調料,倒入原汁雞湯(淹沒雞腹),上蒸籠用旺火蒸至配料熟透出籠,添上焯熟的青菜心即成。肉白嫩,骨松酥,香氣濃,湯鮮,享有紹興“菜中皇后”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