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燈籠的古詩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同張將薊門觀燈
【唐】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
【唐】王諲
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說向不來人。
上元日紫極宮門觀州民然燈張樂
【唐】羊士諤
山郭通衢隘,瑤壇紫府深。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
閑似淮陽臥,恭聞樂職吟。唯將圣明化,聊以達飛沉。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上元夜建元寺觀燈呈智通上人
【唐】章碣
建元看別上元燈,處處回廊斗火層。
珠玉亂拋高殿佛,綺羅深拜遠山僧。
臨風走筆思呈惠,到曉行禪合伴能。
無限喧闐留不得,月華西下露華凝。
觀燈
【唐】張蕭遠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
歌鐘喧夜更漏暗,羅綺滿街塵土香。
星宿別從天畔出,蓮花不向水中芳。
寶釵驟馬多遺落,依舊明朝在路傍。
生查子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還有不少,但這些是最確切明了的關于燈籠的了
2.描寫燈籠的詩句
描寫燈籠的詩句
1、蜀錦薦燈籠宋葛勝仲 《臨江仙·檻外奇葩江外種》
2、夜深兩行錦燈籠宋侯置 《鷓鴣天·萬點胭脂落日烘》
3、雙燈籠月宋張矩 《應天長·翠迷倦舞》
4、燈籠跳入露柱宋釋崇岳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5、燈籠露柱眉毛結宋釋崇岳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6、露柱燈籠宋釋崇岳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7、燈籠露柱宋釋崇岳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8、拶倒燈籠柱嗔宋釋崇岳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9、燈籠拍版宋釋道璨 《偈頌十二首》
10、燈籠暗地攢眉宋釋道寧 《偈六十九首》
11、燈籠露柱宋釋法薰 《偈頌六十八首》
12、燈籠吞卻露柱宋釋法薰 《偈頌六十八首》
13、露柱與燈籠宋釋梵琮 《偈頌九十三》
14、燈籠開口笑宋釋梵琮 《偈頌九十三首》
15、露柱燈籠大笑宋釋慧性 《偈頌一百零一首》
16、燈籠倒退三千宋釋慧遠 《頌古四十五首》
17、燈籠懸露拄宋釋可湘 《偈頌一百零九首》
18、露柱燈籠齊作舞宋釋妙倫 《偈頌八十五首》
19、燈籠露柱暗搥胸宋釋如凈 《偈頌三十四首》
20、露柱燈籠笑不休宋釋如凈 《偈頌十八首》
千門開鎖萬燈明,
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正月十五聞京有燈恨不得觀》李商隱
月色燈光滿帝都,
香車寶輦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同張將薊門觀燈》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
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
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
蘭缸艷早年。
褥彩遙分地,
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
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
來映九枝前。
《詠燈》李昪
一點分明值萬金,
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
敢向尊前不盡心。
《送綦毋三寺中賦得紗燈》李頎
禪室吐香燼,
輕紗籠翠煙。
長繩掛青竹,
百尺垂紅蓮。
熠爚眾星下,
玲瓏雙塔前。
含光待明發,
此別豈徒然。
3.描寫燈籠的詩句有哪些
1. 《與僧智如夜話》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懶鈍尤知命,幽棲漸得朋。
門閑無謁客,室靜有禪僧。
爐向初冬火,籠停半夜燈。
憂勞緣智巧,自喜百無能。
2. 《鷓鴣天·寶篆龍煤燒欲殘》
年代: 宋 作者: 趙長卿
寶篆龍煤燒欲殘。細聽銅漏已更闌。
紗窗斜月移梅影,特地籠燈仔細看。
幽夢斷,舊盟寒。那時屈曲小屏山。
風光得似而今不,肯把花枝作等閑。
3. 《再次前韻》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秋燈一點映籠紗,好讀楞嚴莫念家。
能了諸緣如夢事,世間唯有妙蓮花。
4. 《夢后聞蛩》
年代: 宋 作者: 賀鑄
籠燈耿欲滅,枕下蟲聲切。
底許事相關,煎人腸斷絕。
5. 《燈籠》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我年十六游名場,靈芝借榻棲僧廊。
鐘聲才定履聲集,弟子堂上分兩廂。
燈籠一樣薄臘紙,瑩如云母含清光。
還家欲學竟未暇,歲月已似奔車忙。
書生白首故習在,顛倒簡牘紛朱黃。
短檠雖復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
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
蘭膏瀲灩支達旦,秋雨蕭瑟輸新涼。
討論廢忘正涂乙,遂欲盡發萬卷藏。
所嗟衰病終難勉,非復當年下五行。
4.描寫燈籠的古詩
燈籠蠟紙明空堂
成都城中秋夜長,燈籠蠟紙明空堂。
高梧月白繞飛鵲,衰草露濕啼寒螿。
堂上書生讀書罷,欲眠未眠偏斷腸。
起行百匝幾嘆息,一夕綠發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歷,幽州老酋著柘黃。
榮河溫洛底處所,可使長作旃裘鄉。
百金戰袍雕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
一朝出塞君試看,旦發寶雞暮長安。
引劍酣歌亦壯哉。要君共覆。 出自:《秋興夜飲》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露柱燈籠一話新
歷險橫空捷有神,得來元自剡溪濱。同為萬里江湖客,共見三生風月身。不怕云中伴鳧舄,只愁雨后長龍鱗。何妨更悟無生理,露柱燈籠一話新。 。 出自:《贈拄杖》 年代:宋 作者: 陸游
夜堂朱墨小燈籠
江夏無雙乃吾宗,同舍頗似王安豐。能澆茗椀湔祓我,風袂欲挹浮丘翁。吾宗落筆賞幽事,秋月下照澄江空。家山鷹爪是小草,敢與好賜云龍同。不嫌水厄幸來辱,寒泉湯鼎聽松風,夜堂朱墨小燈籠。惜無纖纖來捧椀,惟倚新詩可傳本。 。 出自:《答黃冕仲索煎雙井并簡揚休》 年代:宋 作者: 黃庭堅
露柱燈籠同請舉
道人家在海之南,來訪廬山老萬庵。露柱燈籠同請舉,僧堂佛殿總和南。山河大地自群動,蠢動含靈共一龕。虀甕里魚淹未死,此香炷向活瞿曇。 。 出自:《呈萬庵十章?參同》 年代:宋 作者: 白玉蟾
燈籠閃絳紗
五鼓未停撾,喧呼趨早衙。霜風晨正急,望月曉初斜。輿竹依青蓋,燈籠閃絳紗。三年蝴蝶夢,笑殺野人家。 。 出自:《晨起趨府》 年代:宋 作者: 陳棣
照天高掛一燈籠
古號黔南今號融,真仙第一勝高嵩。仙關標榜門增麗,圣像威靈民名崇。帝賜御書藏寶閣,天生石像老仙翁。瓶爐羅列非雕琢,幢蓋周圍奪巧工。足履分明深踏石,仙衣仿佛掛令瓏。青牛水畔藏頭角,白鶴溪邊飲羽宗。獅子像前如拜伏,猿猴梯上若登空。龍田龍跡施鱗甲,蛇藏蛇身似錦紅。羅漢數軀朝向北,斗星七位。 出自:《融州老君洞敕賜真仙巖之圖》 年代:宋 作者: 杜應然
5.形容燈籠的詩句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名霎,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同張將薊門觀燈
【唐】孟浩然
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
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
十五夜觀燈
【唐】王諲
暫得金吾夜,通看火樹春。停車傍明月,走馬入紅塵。
妓雜歌偏勝,場移舞更新。應須盡記取,說向不來人。
上元日紫極宮門觀州民然燈張樂
【唐】羊士諤
山郭通衢隘,瑤壇紫府深。燈花助春意,舞綬織歡心。
閑似淮陽臥,恭聞樂職吟。唯將圣明化,聊以達飛沉。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上元夜建元寺觀燈呈智通上人
【唐】章碣
建元看別上元燈,處處回廊斗火層。
珠玉亂拋高殿佛,綺羅深拜遠山僧。
臨風走筆思呈惠,到曉行禪合伴能。
無限喧闐留不得,月華西下露華凝。
觀燈
【唐】張蕭遠
十萬人家火燭光,門門開處見紅妝。
歌鐘喧夜更漏暗,羅綺滿街塵土香。
星宿別從天畔出,蓮花不向水中芳。
寶釵驟馬多遺落,依舊明朝在路傍。
望采納
6.關于燈籠的詩句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唐代: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譯文:燈光絢麗的色彩遙遙看來好像分開了大地,繁多的燈火遠遠的點綴著天際。
2.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宋代: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譯文:孤零零旅舍燈光青冷,厭聽這荒野雞鳴,收拾起旅枕殘夢。
3.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唐代:李商隱《觀燈樂行》
譯文:帝王之都,到處月光如水,花燈如山, 裝飾華麗的香艷的馬車堵塞了寬敞大道。
4.巷陌風光縱賞時。籠紗未出馬先嘶。——宋代:姜夔《鷓鴣天·正月十一日觀燈》
譯文:街道上的風光,在縱情賞燈的時候,豪貴家的紗燈籠還未出門,門外的馬兒已在嘶吼。
5.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宋代:吳文英《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譯文:我如今重游京華舊地,當日賞燈的情事依稀在心。
7.關于燈籠的古詩詞
《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梁王開佛廟,云構歲時遙。
珠綴飛閑鴿,紅泥落碎椒。
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
古匣收遺施,行廊畫本朝。
藏經沾雨爛,魔女捧花嬌。
亞樹牽藤閣,橫查壓石橋。
竹荒新筍細,池淺小魚跳。
匠正琉璃瓦,僧鋤芍藥苗。
旋蒸茶嫩葉,偏把柳長條。
便欲忘歸路,方知隱易招。
《送郤先輩歸覲華陰》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桂枝博得鳳棲枝,歡覲家僮舞翠微。
僧向瀑泉聲里賀,鳥穿仙掌指間飛。
休停硯筆吟荒廟,永別燈籠赴鎖闈。
騷雅近來頹喪甚,送君傍覺有光輝。
《甘露寺》
年代: 唐 作者: 孫魴
寒暄皆有景,孤絕畫難形。
地拱千尋嶮,天垂四面青。
晝燈籠雁塔,夜磬徹漁汀。
最愛僧房好,波光滿戶庭。
《苦學涪翁夜過其家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舒煥
先生堂前雪月苦,弟子讀書喧兩廡。
撞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似云母。
《百合》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收合千戲不上枝,綠莖丹萼稱施為。
燈籠翠干從高揭,火繖流蘇直下垂。
文豹翻身騰彩仗,赤龍雷爪擺朱旗。
莫疑衰老多夸語,漬蜜蒸根潤上池。
8.描寫燈籠的古詩
辛棄疾 《丑奴兒》山行 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王維——《山居秋螟》 王維——《秋夜曲》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宿建德江》 杜牧——《秋夕》 元稹——《菊花》 杜牧——《山行》 張繼——《楓橋夜泊》 王昌齡——《塞下曲》 馬戴——《楚江懷古》 李頎——《琴歌》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黃巢——《題菊花》 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偓——《已涼》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早秋》 柳永——《雨霖鈴①》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漁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登高》唐·杜甫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雨霖鈴》宋·柳永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唐·杜甫 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 《池上宿》唐·劉得仁 老樹呈秋色,空池浸月華 《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宋·林速 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滿庭芳》宋·秦觀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畫聲斷譙門 《天凈沙·秋》元·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懷君屬秋夜, 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 幽人應未眠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
9.有關燈籠的古詩詞
有關燈籠的古詩詞《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梁王開佛廟,云構歲時遙。
珠綴飛閑鴿,紅泥落碎椒。 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
古匣收遺施,行廊畫本朝。 藏經沾雨爛,魔女捧花嬌。
亞樹牽藤閣,橫查壓石橋。 竹荒新筍細,池淺小魚跳。
匠正琉璃瓦,僧鋤芍藥苗。 旋蒸茶嫩葉,偏把柳長條。
便欲忘歸路,方知隱易招。 《送郤先輩歸覲華陰》 年代: 唐 作者: 李洞 桂枝博得鳳棲枝,歡覲家僮舞翠微。
僧向瀑泉聲里賀,鳥穿仙掌指間飛。 休停硯筆吟荒廟,永別燈籠赴鎖闈。
騷雅近來頹喪甚,送君傍覺有光輝。 《甘露寺》 年代: 唐 作者: 孫魴 寒暄皆有景,孤絕畫難形。
地拱千尋嶮,天垂四面青。 晝燈籠雁塔,夜磬徹漁汀。
最愛僧房好,波光滿戶庭。《苦學涪翁夜過其家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舒煥 先生堂前雪月苦,弟子讀書喧兩廡。
撞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似云母。 《百合》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收合千戲不上枝,綠莖丹萼稱施為。
燈籠翠干從高揭,火繖流蘇直下垂。 文豹翻身騰彩仗,赤龍雷爪擺朱旗。
莫疑衰老多夸語,漬蜜蒸根潤上池。 《夜過舒堯文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讀書喧兩廡。
推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晃云母。 先生骨清少眠臥,長夜默坐數更鼓。
耐寒石硯欲生冰,得火銅瓶如過雨。 郎君欲出先自贊,坐客斂衽誰敢侮。
明朝阮籍過阿戎,應作羲之羨懷祖。 《禪室》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早夸劇飲無勍敵,晚覺安禪有宿因。
赫赫心光誰障礙,綿綿鼻息自輕勻。 蒲龕紙帳藏身穩,香碗燈籠作夢新。
勿為霜寒憶溫暖,少林立雪彼何人。 《初寒獨居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開殼得紫栗,帶葉摘黃甘。
獨臥維摩室,誰同彌勒龕? 宗文樹雞柵,靈照挈蔬籃。 一段無生話,燈籠可與談。
《燈籠》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我年十六游名場,靈芝借榻棲僧廊。 鐘聲才定履聲集,弟子堂上分兩廂。
燈籠一樣薄臘紙,瑩如云母含清光。 還家欲學竟未暇,歲月已似奔車忙。
書生白首故習在,顛倒簡牘紛朱黃。 短檠雖復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
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 蘭膏瀲灩支達旦,秋雨蕭瑟輸新涼。
討論廢忘正涂乙,遂欲盡發萬卷藏。 所嗟衰病終難勉,非復當年下五行。
《夜過舒堯文戲作》 年代: 宋 作者: 蘇軾 先生堂上霜月苦,弟子讀書喧兩廡。 推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晃云母。
先生骨清少眠臥,長夜默坐數更鼓。 耐寒石硯欲生冰,得火銅瓶如過雨。
郎君欲出先自贊,坐客斂衽誰敢侮。 明朝阮籍過阿戎,應作羲之羨懷祖。
《雜題上元竹枝詞三首》 年代: 明 作者: 王彥泓 繡佛前頭結好因,上元香火肅凌晨。 懸幡一色燈籠錦,名氏較書善女人。
《琉璃炮燈》 年代: 宋 作者: 葉茵 體制先天太極圖,燈籠真是水晶無。 遠看玉免光中魄,近得驪龍頷下珠。
一焰空明疑火燧,寸波靜定即冰壺。 游魚且作沈潛計,鱗甲成時入五湖 。
《過鶯斗湖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里 忽聞江上四驩呼,知近吳江鶯斗湖。 火炬燈籠不須辨,使家行住按程涂。
《化無盡歷》 年代: 宋 作者: 釋印肅 化城立有誰知意,普雨調和潤萬機。 大根枝節全體露,何殊彌勒降生時。
石兒拍掌連云指,木女含笙和水吹。 試問燈籠誰解舞,知無我者快拈錘。
《與符侍者》 年代: 宋 作者: 釋慧空 秀峰三圣堂中,符也曾職其事。 節制火箸香匙,使得燈籠露柱。
圣僧頸上下來,天臺山中入去。 通玄不是人間,忽雨忽晴忽霧。
出門且莫匆匆,道取末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