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半途而廢的寓言故事
半途而廢
從前,有一個叫羊樂子的人,他有一位賢惠的妻子,羊樂子外出求學一年后回到家中,妻子說:“相公,這才一年功夫你就學好本領了?你真聰明!”。
羊樂子說:“我是想你了才回來的,沒有別的事情。”妻子聽了,拿起剪刀徑直走到織布機前將正在織的布剪斷,她說:“這塊布是我用織布機一根根、一寸寸、一尺尺織起來的。現在將它剪斷了,之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了。
讀書也是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廢,那么與剪了這塊布又有什么區別呢?”羊樂子被妻子的話感動了,于是又外出求學,七年之后學有所成才回到家中。
擴展資料:
半途而廢的故事寓意
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棄,那么我們最后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堅持到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前進,在勝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立下了目標,就要敢于實踐,努力完成,只會空想是不對的,半途而廢也是不對的。
半途而廢的出處
半途而廢,中國古代典故之一,出自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后轉化為成語,本義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做事有頭無尾。含貶義。
2.有關“半途而廢”的歷史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給妻子。
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
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后,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
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于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
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
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么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于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3.關于半途而廢的寓言故事
半途而廢從前,有一個叫羊樂子的人,他有一位賢惠的妻子,羊樂子外出求學一年后回到家中,妻子說:“相公,這才一年功夫你就學好本領了?你真聰明!”。
羊樂子說:“我是想你了才回來的,沒有別的事情。”妻子聽了,拿起剪刀徑直走到織布機前將正在織的布剪斷,她說:“這塊布是我用織布機一根根、一寸寸、一尺尺織起來的。
現在將它剪斷了,之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了。讀書也是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成才,如果半途而廢,那么與剪了這塊布又有什么區別呢?”羊樂子被妻子的話感動了,于是又外出求學,七年之后學有所成才回到家中。
擴展資料:半途而廢的故事寓意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棄,那么我們最后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堅持到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我們才能一步一步前進,在勝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立下了目標,就要敢于實踐,努力完成,只會空想是不對的,半途而廢也是不對的。
半途而廢的出處半途而廢,中國古代典故之一,出自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后轉化為成語,本義為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做事有頭無尾。
含貶義。
4.半途而廢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知了不會飛。一天它看見一只大雁在天空自由飛翔,很羨慕,于是就請大雁教它學飛。大雁答應了。
大雁一步一步地教它,說:“你把翅膀抬起,用力扇動來練習力氣,等你翅膀有力了,自然就會飛了。”過了幾天,知了對這單一的動作不耐煩了,心不在焉。大雁看出了它的心思說:“想要學習某樣本領就要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但知了對這些話一點都聽不進去。大雁用了很多激將法一會給一顆糖一會兒給一塊樹皮,但這只是暫時的,過了幾天知了又開始不耐煩了,大雁看了,搖了搖頭,飛走了。
知了艱難地爬到了樹上,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大樹對知了說:“你學會飛的本領,來我這就不費吹灰之力。而且可以飛遍整個森林,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知了聽了這話,不好意思地再去找到了大雁。
大雁原諒了它。又開始教它了。知了起早貪黑,不辭辛苦,一心想學會飛,它持之以恒,不怕苦不怕累,努力的學著。過了幾天,它不費吹灰之力飛到樹上,它能從這棵樹飛到那棵樹了。真的,它能飛遍整個森林。它非常高興。不停地發出尖銳的叫聲,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只會飛的知了。從此以后,它的家庭也有飛的本領了。
5.名人半途而廢的故事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德國著名的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于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因此被稱為“化學之父”。
李比希曾經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氣,這樣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發現,在剩余的殘渣底部,沉淀著一層褐色的液體,收集起這些液體,會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復做這個實驗,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種液體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這些液體是通了氯氣后得到的,說明氯氣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著這些液體的瓶子上貼了一個標簽,上面寫著“氯化碘”。 幾年后,晉中之窗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讀完懊悔莫及。原來,論文的作者,法國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樣的實驗,也發現了那種褐色的液體。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沒有中止實驗,他繼續深入研究這褐色的液體有什么樣的性質,與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什么異同。最后,他判斷,這是一種還未發現的新元素。波拉德為它起名“鹽水”。波拉德把自己的發現通知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
6.半途而廢的成語故事
【解釋】
比喻沒有毅力或缺乏條件把事情做完。
【成語故事】
東漢時,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沒有遠大志向。他有一個賢慧聰明的妻子,經常勉勵他上進。
有一天,樂羊子拾到一塊黃金,他歡喜地拿給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氣地說:“這塊金子是別人掉在路上的,我們應該靠勞動掙錢啊!”樂羊子連忙拿起黃金,跑回原處,等待失主前來認領。有一位朋友勸樂羊子應該去求學。樂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議,妻子很高興,鼓勵他前去。
樂羊子在外面讀了一年書,總是想家,于是向老師請了假回家探望。當妻子得知樂羊子并沒完成學業時,非常傷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織的布剪成兩截。樂羊子大驚,問妻子這是為什么?妻子說:“你求學應該是靠日積月累、刻苦鉆研才能學成,現在你中途回來,不是和這塊布一樣半途而廢了嗎?”
樂羊子聽了,深深受到感動,明白了妻子的苦心。從此,他發憤求學,整整過了七年,直到學業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
7.我想知道“半途而廢”這個成語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舍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后,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于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么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于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