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你們對古人或現代的某個人作一簡短的評價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
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于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 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后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里,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
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狀,最后只得遠走它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于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后,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蕓蕓眾生“可笑”背后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
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后,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2.《封鎖》簡短評論
如果你問的是張愛玲那個的話:
短篇小說《封鎖》,就可以看出張愛玲對這種社會問題的深沉思考。小說的年代背景是一九四三年八月,描述的是舊上海的某一天,電車被封鎖的短暫一刻所上演出人情世態。
整個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表面看來都顯得漫不經心、簡簡單單,這樣的“封鎖”狀態常常出現于本世紀的任何年代以及任何都市。作家深具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人們以為高雅的,她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其俗,人們以為世俗的,她能欣賞俗氣后面撲面而來的無限風情,以及無法逃避的眾生世態。
3.簡要評價下幾位作家
我只看過王小波所以跟你說一說吧。
說王小波跟我們說常識,沒有什么新解,一下子讓我覺得這樣的評語是在說韓寒之流才對啊,怎么會用到王小波身上呢?
我想樓上這位是想強調王小波對后世一些青年的影響,據我所知,很多文學愛好者是受了王小波的啟蒙的,尤其是一些青年寫作者。但僅僅把王小波看成常識普及者,顯然是片面至極的。
正如王小波所言,他的作品里面的人物都在笑,他認為這樣比較有趣。姑且不論王小波作品的藝術價值,其作品向我們散發出的人性色彩和理性邏輯,就絕非簡單的科普常識而已。此外王小波的作品中看似“廢話連篇”。但實際上,每一句話都最終指向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所在,而王小說中所要表達的內涵雖說有些是“老生常談”,例如關于國學關于知識分子的雜文,但王小波作品的價值在于他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視角去審視這個問題,看似戲謔的行文中卻蘊含著深刻的見解在其中。你不能說你看完后的會心一笑就是覺得這種論調“似曾相識”,這也絕不是所謂的沒有什么新的見解!
曾有作家將王小波和魯迅并列,甚至認為他高過魯迅。其觀點可能有失偏頗,但從這樣的論調中我們還是對其影響與成就還是能夠略窺一二的。
4.求一幾篇張愛玲的短篇文章
愛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子被親眷拐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