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園欺凌的短話順口溜有哪幾條
校園生活真美妙。
對同學,要友善。
文明禮讓要記牢。
壞風氣,不能要,
互幫互助不可少。
見惡行,要舉報,
視而不見可不好。
不恃強,不凌弱,
后果嚴重警察找。
反欺凌,要做到,
校園和諧最重要。
同學間,不為難,
互助成長情誼連。
欺凌者,要受處,
屢教不改要嚴辦。
被欺凌,莫慌亂,
報告老師來評判。
心平靜,坐下談,
握手言和把手牽。
與人交,要友善,
禮義廉恥記心間。
擴展資料
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校園欺凌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少數人暴力,和多人 實施暴力。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甚至是明目張膽的在校園公共區域進行欺凌,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
2018年7月5日,北京為解決校園欺凌,教育部首先發布北京市中小學欺凌治理方案公布:發生校園欺凌須限時上報。11月12日,廣東出臺治理校園欺凌方案,起侮辱綽號屬欺凌。11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天津市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若干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2.怎樣防校園欺凌手抄報 簡單
從欺凌的現狀,防止欺凌的各種做法開始介紹:
掃黑除惡在學校重點就是教育和公安等部門聯手,加強教育和打擊,防治校園欺凌、校園暴恐。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一部分孩子開始抗拒上學,他們對學校最突出的情緒,是恐懼。這恐懼竟來自一個原本親密的群體:同學。
當同窗打鬧變質成為語言侮辱和肢體傷害,當本應互幫互助的同齡人成為嘲諷、奚落、恐嚇、毆打自己的侵害者——校園欺凌,成為了校園金色陽光里一抹令人憂慮的陰影。
加強校園安全保衛隊伍建設,按規定配齊配強保安員和專職保衛人員,城區中小學、幼兒園要根據實際和需要適當提高配備標準,并將保衛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及變化情況報教育、公安部門備案。
進一步整合資源,完善視頻監控、快速報警聯網等安防系統及管理平臺建設。根據校園及周邊治安、交通環境實際情況,在學校門口設置隔離欄,推動鄉鎮農村校園逐步完善物防設施。
健全門衛、巡查、隱患排查等安全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嚴防無關人員和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進入校園。
3.校園欺凌包括哪些內容
“校園暴力”是近幾年在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暴力是指以語言、或明顯的肢體動作侵犯他人,使對方感受到威脅、痛苦或身體上受到傷害。
從廣義上來說:應是指發生于校園內的所有暴力行為,包括同學彼此間或老師與同學之間以及學生對學校的破壞行為等。然而在我國發生最多的是學生間的暴力行為,也就是學生對學生之間的暴力行為。
一般表現為口語恐嚇、辱罵、被迫做不喜歡的事、被故意侵犯身體、被故意陷害乃至毆打、勒索等形式。 校園暴力角色一般分為: ①欺凌者:發起暴力行為,通常還帶領其他同學參與其中; ②受害者:受到欺凌者; ③協助者:跟隨欺凌者,直接參與欺凌行動; ④附和者:支持欺凌者的行為,例如在旁邊嬉笑或吶喊助威; ⑤保護者: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嘗試制止欺凌行為; ⑥局外者:置身事外的人。
在世界的各個國家,每天都會發生校園欺凌的事件,并不時有校園學生暴力案件的報道,其中還有一些性質相當惡劣的案件。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為欺凌不但對“受害者”造成傷害,而且對“欺凌者”和“旁觀者”同樣造成傷害。
“欺凌者”由于長期欺負別人,內心得到極大滿足,以自我為中心,對同學缺少同情心,而“旁觀者”會因為幫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內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園欺凌”對受害者的傷害也不可小視,受欺凌的學生通常在身體上和心靈上受到雙重創傷,并且容易留下陰影,長期難以平復。
同時“校園欺凌”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所以,學校、家長、學生必須認識到校園暴力的嚴重危害。
如何預防校園暴力 學校 1.學校要制定完善校園欺凌的預防和處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園欺凌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明確相關崗位教職工預防和處理校園欺凌的職責; 2.要加強校園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設,充分利用心理咨詢室開展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和疏導,公布學生救助或校園欺凌治理的電話號碼并明確負責人; 3.各學校、教育部門等對于發現、調查處置校園欺凌事件,涉嫌違法犯罪的,要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并配合立案查處,加強監督; 4.出現校園暴力,學校負責人需及時與涉及到的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保證家校溝通透明。 家長 1.選擇性地給孩子講一些校園暴力傷害的案例,讓這些事件對孩子有一個警醒的作用; 2.平時可以讓孩子進行一些跆拳道、散打之類的訓練強身健體,尤其女生; 3.家長平時要多和老師聯系多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4.給足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讓孩子在發生事情后能第一時間告知; 5.關注孩子從學校回家的日常表現,例如身體是否有傷痕、文具是否有丟失或者損壞、孩子是否表現出不想上學或怕上學情緒。
學生 1.遇到校園暴力,一定要沉著冷靜,采取迂回戰術,盡可能拖延時間; 2.必要時,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異常動作引起周圍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對方; 4.順從對方的話去說,從對方的言語插入話題,緩解氣氛,分散對方注意力,為自己爭取時間; 5.在學校不主動與同學發生沖突,一旦發生及時找老師或家長解決; 6.穿戴不要奢侈,盡量低調,不過于招搖; 7.獨自行走時盡量不要走僻靜、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放學不要在路上貪玩,按時回家。 校園暴力是人際沖突的一個極端,對學生來說是雙重傷害,同時也體現出人際交往的問題。
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應當互相幫助、互相諒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種子長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讓我們一起大聲說“遠離校園暴力”。
4.反對校園欺凌的內容
對校園暴力事件的思考最近國內接二連三的校園暴力事件,盡管是極少數的個案,可社會影響非常之大,令民眾和執政當局手足無措。本不想觸及這么敏感的話題,怕給社會和執政當局添亂,然公民的良知讓自己不能再默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有惡人假設和壞事假設。為此朋友、妻女經常說自己神經過敏。幾乎每天自己出門時,都提醒自己注意安全,人到中年背負的期望太多,但我從來也不覺得這樣對自己有什么不利。由此推論,對校園暴力事件,掩耳盜鈴,避而不談絕不是什么上策。隨著上層的重視表態及各大媒體新聞媒體對此的報道關注,自己才先知后言此類問題。美國“9.11”之后,好像近年來世界范圍的暴力恐怖事件頻頻發生。社會動蕩地區發生,社會平穩地區也偶見報道;中東地區不平穩,可歐美也難逃厄運,特別環國周圍國家的動蕩,對此我們早該高度重視。過去總以為深處內地的我們社會很穩定,可校園暴力事件后,自己的危機感也由遠及近了,公民不禁要問當下的社會到底怎么了,為何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反而不穩定了。縱觀近年的各類群體性事件,各類自殘事件,各類暴力抗法事件,各類蹺蹊古怪的事件,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經濟發展與人類的道德水準很難說是類正比例關系;總體經濟總量的增加與社會穩定也很難說是同步。難怪老早各類社會學家就預測到,社會年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后,社會正處于各類矛盾凸顯期。由此看來把社會經濟這塊蛋糕做大難,把這塊社會這塊大蛋糕分均衡更不易。
請采納哦
5.防校園欺凌的三字順口溜
春風吹,陽光照,校園生活真美妙。
對同學,要友善,文明禮讓要記牢。
壞風氣,不能要,互幫互助不可少。
見惡行,要舉報,視而不見可不好。
不恃強,不凌弱,后果嚴重警察找。
反欺凌,要做到,校園和諧最重要。
同學間,不為難,互助成長情誼連。
欺凌者,要受處,屢教不改要嚴辦。
被欺凌,莫慌亂,報告老師來評判。
心平靜,坐下談,握手言和把手牽。
與人交,要友善,禮義廉恥記心間。
正學風,愛校園,爭做文明好少年。
好少年!
擴展資料:
老百姓一般喚作"順口溜"。順口溜源于生活,最常見的是賣貨小販使用,物品賣的好壞和順口溜編的好不好有很大的關系。順口溜使用得當甚至可以達到貨賣清場的目的。
何謂"順口溜",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句子長短不齊,純用口語,念起來很順口。"我們以為把當代流行的這種語言現象稱作"民謠"可能更為貼切一些。所謂"民謠",即"民間歌謠,多與時事政治有關"。如此稱說,有如下理由:
1、是它來自民間,又在民間廣為流傳,實乃"民"之家族成員;
2、是現今的這些"順口溜"主要是反映諷刺社會的諸多不良現象,多與時事有關,在褒貶意義上有鮮明的傾向性,與"民謠"定義相吻合。
所不同之處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這類民謠主要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的現象,是伴著中國改革開放而興起,是新時期的"語言產物",且方式上有其獨特性--人們只是口頭說講,而不以音樂的形式唱誦--因此,我們冠以一"新"字,謂之"新民謠",以示區別傳統民謠。
6.校園暴力的內容
校園欺凌不一定在校園內發生,放學后同學間的欺負行為也算在內。
主要表現是欺負、欺負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靈及肉體上感到痛苦。校園欺凌通常都是重復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有時是一人欺負一人;有時集體欺負一人。
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
·叫受害者侮辱性綽號;指責受害者無用。粗言穢語、喝罵。 ·對受害者的重復的物理攻擊,身體或物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 ·干涉受害者的個人財產、教科書、衣裳等,損壞,或通過他們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傳播關于受害者的消極謠言和閑話。
·恐嚇、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脅受害者跟隨命令。
7.關于校園欺凌的一段話
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向各地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4月至7月為全國中小學校(包括中等職業學校)自查治理階段,9月至12月為專項督查階段。11月,教育部等9部門又聯合印發《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要求對學生欺凌和暴力行為加強教育預防、依法懲戒和綜合治理。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5月至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此番中關村二小事件“刷爆朋友圈”,再次觸碰社會長期痛點。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大連著名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專家黃子芳認為,“作為學校,絕不能把類似校園事件看成簡單的…惡作劇?,應及時發現問題根源,對孩子進行疏導,培養孩子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
黃子芳認為,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多數家長和學校把孩子的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對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培養。這起事件給各方帶來很多啟示,父母要重視家庭教育,“要重視學習,更要重視孩子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培養。應鼓勵孩子主動與父母、學校溝通,讓孩子自信、樂觀、開朗地成長。”
8.預防校園欺凌
如何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校園欺凌是指發生在學校校園,由老師、同學和校外人員針對學生身體和精神bai實施的,達到某種嚴du重程度的侵害行為。
1.加大宣傳和教育力度。要讓社會充分認識到校園欺凌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危害,使實施者減少侵害行為,使受害者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和意識。
2.加強對學校領zhi導、管理人員以及老師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3.學校與當地公安機關建立聯動機制,對于實施欺凌dao侵害行為的,要及時依法給以懲處。
4.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電視、電影、網絡等媒體對于欺凌文化的傳播。? 5.學校加強門衛制度,發生版有人強行進入的情況,校門值班人員一定要及時報告給公安機關和學校保衛部門。
6.從小對未成年人進行責任意識的教育,加強在校學生自我保護方面權的教育。
9.校園欺凌的手抄報有哪些
園欺凌手抄報內容;
校園欺凌,就是以大欺小以多欺少,以強凌弱,像這樣的事例在中小學的校園內外時有發生,它不但會傷害我們的身體,還會使一顆純凈的心靈走向彎曲,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折磨,嚴重時,還會威脅他人的生命安全。
同學們,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肩負著重大的責任。但是,由于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加之缺少相應的法律常識,在全國個別學校出現了校園暴力事件,嚴至影響了我們的正常學習生活,危害了我們的身心健康 ,也削弱了學校的教育成果。為此,學校團委發出如下倡議:
一、勇于拒絕校園暴力。同學之間發生矛盾時,要互謙互讓,積極與老師和家長溝通,通過正當途徑解決,不對同學動武、動粗。
二、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增強法律意識,養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46434成守法習慣,在受到校園暴力侵害時,不以暴制暴,學會運用法律知識保護自己。
三、不參與打架斗毆,不講所謂的哥們義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進網吧、電子游戲廳等未成年入不宜進入的場所,不在QQ及空間、網絡貼吧、各類論壇等發布侮辱他人的言論。
四、拒絕與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對校外不良青年的引誘要堅決拒絕,在受到威脅、恐嚇時及時向老師、家長報告。
五、增強友愛互助意識,團結同學,向身邊優秀的同學學習,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增強應對困難、對抗邪惡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