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族的風俗習慣(簡單的介紹)
婚禮習俗:
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
“納彩”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后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然后卜卦“合婚”;“納吉”即為“訂婚”;“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
從古至今,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別,但基本儀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禮”中以“親迎”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哭嫁、撒谷豆、“舉火”、“潑水”、障面、穿紅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轎、“跨馬鞍”、拜堂、撒帳、交杯、鬧房等。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近代隨著社會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面變異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漢族雖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納妾現象較為普遍,近代俗稱“討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婦一般不準改嫁,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理學興起,規矩甚嚴,有的基本要終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舊時除明媒正娶外,還有買賣婚、表親婚、換親婚、轉房婚、招養婚(俗稱“入贅”)、典妻婚、童養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孕育習俗:
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后要先看父親,后看母親,然后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喜蛋”。
滿月,稱為“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發,俗稱“剃頭”,辦酒席慶賀。有的地方規定農歷四月初八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漢族對小孩的滿月已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農村還比較重視,往往要請滿月酒。
周歲,是小孩從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歲這一天要測試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簍,以及各種食物、衣服于桌,讓孩子自取,取中者為其前途之往兆。現代漢族對小孩周歲普遍較重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般都要給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雞蛋面條以示祝賀。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的還辦生日酒,款待親戚朋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周歲粽子的習俗。這種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長,寓意孩子快長大。
祭祀習俗:
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后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2.漢族的風俗最簡單描述
漢族的習俗
傳統禮儀
坐禮: 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431366362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 胡坐 。
傳統漢族成人禮
送禮: 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尤其是定情信物。
喪葬: 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 白事 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后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3.漢族的民俗習慣 要短的
傳統禮儀 坐禮:正坐是從古代漢族流傳的坐姿,動作是臀部放于腳踝,上身挺直,雙手規矩的放于膝上,身體氣質端莊,目不斜視。
而現代坐在凳子上,雙腳縱向下來的坐法,實際上在南北朝以前不視為正式場合的坐法,是從當時西域國家傳來的,當時稱為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
通常社會關系的不同是通過類似家庭稱呼來表達的。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被稱作“關系”,聯系感情。
華人的社會關系通常是通過互相送禮來進行。自古有“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的說法,表示禮物的價值在于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非禮物本身的價值。
尤其是定情信物。 喪葬:中國傳統葬禮的主色調為白色,故亦有白事之稱,與紅事(喜事)相對。
隨死者的信仰和經濟情況,整個過程中經常混雜有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姻習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華夏文化的重要部份。
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于此原因,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后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
傳統中式婚服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禮,即“訂婚”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婚后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稱呼習俗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
親屬稱呼也用于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層次的特殊現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長者,家里晚輩稱之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等,街坊鄰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稱其為爺爺、奶奶、老爺、姥姥,不過稱謂前常常冠以姓名。
如“紅樓夢”里的劉姥姥,“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上“他(她)”字,如:他大伯、她二嬸、他姥姥、她李二哥等。
類似的稱呼,在今天還廣泛使用。 喪俗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并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
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古有以人殉葬的習俗,后逐漸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則以紙扎人像伴葬。
葬禮以后,有做七、斷七、百日、周年等追悼儀式,并將牌位送歸祠堂,這已從葬禮時對人的儀禮轉為對“鬼靈”、“祖靈”的儀禮。另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死于他鄉的遺體歸葬原籍。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挽歌。后世的挽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
尊長死后,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飲食習慣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
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并善于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
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徽、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于海內外。
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節、社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在諸節日中,以春節最隆重。 正月不剃頭 在正月里大多數漢族是不剃頭的,據說正月剃頭“死舅舅”。
這一原因與滿清的剃發易服有關,清朝統治者要求漢族人和滿洲人一樣剃鼠尾頭,而漢族人自古就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說法,除了佛教徒外,人民輕易不會剃頭。這一做法激起了漢族人強烈反抗。
大家相約正月絕不剃頭借此思念舊國明朝。
4.漢族有哪些風俗習慣,要簡短的,挑重點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朱仙鎮木板年畫 對臉門神 馬上鞭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
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郁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勇士叫做成慶的。在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游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于:“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夭條,罪該問斬。
玉帝任命魏征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征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征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
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愿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
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
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于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
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
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
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
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 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
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
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后發展成掛歷。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于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
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
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因為平時對佛供獻較少,到年終歲盡時對神佛大酬勞一次,此外,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
5.漢族的習俗
節日名稱 日期 說明
過大年/春節 陰歷正月初一 俗稱過年,傳統上從歲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 祭祖、掃墓
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 又稱端陽節,主題:吃粽子
七夕節 陰歷七月初七 又稱星期,即中國愛情節、情侶節,神話傳說中鵲橋相會之日
中元節 陰歷七月十五 又稱盂蘭節,俗稱七月半、鬼節,有祭祀靈魂等民間習俗
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 舉家團圓節,主題:賞月、吃月餅
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 敬老節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采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于創造精神著稱。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和各項科技在清朝之前也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的水平
6.漢族的風俗是什么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于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民族色彩濃郁。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納彩”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后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然后卜卦“合婚”;“納吉”即為“訂婚”;“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
從古至今,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別,但基本儀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禮”中以“親迎”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哭嫁、撒谷豆、“舉火”、“潑水”、障面、穿紅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轎、“跨馬鞍”、拜堂、撒帳、交杯、鬧房等。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近代隨著社會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面變異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漢族雖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納妾現象較為普遍,近代俗稱“討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婦一般不準改嫁,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理學興起,規矩甚嚴,有的基本要終身穿素服守寡。在婚姻形式方面,舊時除明媒正娶外,還有買賣婚、表親婚、換親婚、轉房婚、招養婚(俗稱“入贅”)、典妻婚、童養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育俗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
小孩出生后,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后要先看父親,后看母親,然后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
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喜蛋”。
滿月,稱為“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發,俗稱“剃頭”,辦酒席慶賀。
有的地方規定農歷四月初八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漢族對小孩的滿月已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農村還比較重視,往往要請滿月酒。
周歲,是小孩從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歲這一天要測試其前途。
方法是男置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簍,以及各種食物、衣服于桌,讓孩子自取,取中者為其前途之往兆。現代漢族對小孩周歲普遍較重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般都要給小孩拍照留念,并做新衣服,吃雞蛋面條以示祝賀。
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的還辦生日酒,款待親戚朋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周歲粽子的習俗。
這種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長,寓意孩子快長大。祭祀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
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鬼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三“鬼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后人之意。
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7.漢族的風土人情、民俗習慣(要求簡潔的說)
漢族,現有人口10.4億多。漢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松遼平原及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農業發達地區,并散居于全國各地。在中華族的大家庭中,漢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廣。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現在的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漢語分為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北、閩南、粵等八大方言。現代漢語普通話以北方方言為基礎,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漢文起源于遠古,現行的方塊字是從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變而來。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由于分布地區廣大,其傳統住房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樣式。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院落多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為代表;居住在東北的漢族,其傳統住房與華北基本相似,區別在墻壁和屋頂,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陜北的漢族,則根據黃土高原土層厚實、地下水位低的特點挖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占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檐重閣和律卯結構。由于南方各地習俗和自然條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異。如丘陵山地的樓房依山而建,江浙水鄉則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樓龐大而美觀,蘇州的樓閣小巧而秀麗。
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座北朝南,注重室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漢族主要從事農業,主食以小麥、玉米、稻米等為主,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習慣將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以小麥為主食的,習慣將麥面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講究并善于烹任,是漢族的一大飲食特點。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的粵、閩、皖、魯、川、湘、浙、蘇等八大菜系,聞名于海內外。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的服飾比較復雜,從古到今,變化很大。古代服裝有裙裝、袍服、襦褲服等。到近現代,漢族服飾開始改變,古代服裝幾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簡化了的長衫和馬褂,頭戴呢帽、皮帽、毛線帽,也有的穿西式禮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簡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連衣裙作禮服。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穿中山裝,城鄉男女則穿對襟和大襟式的衣服。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藍干部服,男女服裝的區別只在于領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進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夾克、風衣、運動衫、呢大衣、羽絨服等,特別是女青年的服裝更是款式新穎多樣,追逐著服裝時尚的新潮流。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采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于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自己載抄一些
8.漢族的風俗習慣
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多種多樣的,具體體現在服飾、飲食、住行等方面。
1、漢族服飾在氣候較寒冷的地區例如青海一帶,漢族人穿皮革、毛制品的較多。清代年間,富貴人家的男子身穿長袍、馬褂,戴瓜皮帽。
女子身穿單、夾長衫,裹足穿小尖頭布鞋。一般平民穿粗布短襖、褐褂(用羊毛織成的褂子),羊皮或山羊皮做成長、短皮襖,穿布褲或褐褲,戴黑白氈帽,系腰帶,打綁腿。
民國時期,男子著裝與清代基本相同,但不留發辮,夏戴瓜皮帽、黑白氈帽,冬戴火車頭帽、羊羔皮帽或狐皮帽。男足穿布鞋或自制的連幫帶底的船形鞋,婦女穿繡花布鞋。
老年婦女為高纂頭發型,中青年婦女油花頭、飾銀簪等首飾,戴銀、銅耳墜、戒指和手鐲。1949年后,男子穿中山裝或列寧裝,婦女留雙辮或剪發,不戴首飾,衣著簡單。
20世紀80年代,服飾日趨時髦,男著西裝、茄克衫等;婦女著裝不斷變化,金、銀戒指、耳環、項鏈等倍受青年婦女的青睞。2、漢族飲食漢族食物結構接近回族。
面食做法較特殊的有:用鏊燒制的爐饃饃;油炸的張嘴、油錁兒、翻跟頭;青稞面烙干糧、鍋盔。夏季,鄉間喜食蕁麻拌湯、韭合、烙餅等。
秋糧半成熟后,用青稞麥粒做成麥素,烹油,佐以蔥花、鹽、香菜等,別有風味,也稱“吃青”。漢族食豬肉、牛肉、羊肉等。
特別是“羊羔蓋被兒”十分講究,選肥羊羔一只,宰殺后切成小塊,配以調料,用青油炒后,加少許水,上蓋一大面餅,溫火燜熟,面餅就湯、羊羔肉吃,鮮嫩可口,營養豐富,是款待貴客的佳肴。漢族人愛喝奶茶、茯茶。
每逢喜事要飲酒,請廚師做宴席,有肉八盤、海八盤、十大碗等。3、漢族住行漢族住土墻圍起的獨戶四合院莊廓。
以前多為土木結構的土屋,以座北向南的北房為主房。主房中間設中堂,放長條桌或面柜。
院內砌花園,大門多向南開。室內靠窗做火炕,上鋪氈毯供吃飯或歇息。
80至90年代,磚木結構的瓦房逐步代替土屋。1949年前后,室內用鐵、銅火盆及牛、馬糞做成的糞塊或木柴取暖。
20世紀50年代以后,煤大量開采,泥火爐、鐵火爐取代火盆。20世紀60年代逐漸以自行車、膠輪大車、卡車為運輸工具。
20世紀80年代以后,自行車、汽車、托拉機、摩托車等成為普遍的運輸工具。4、漢族婚嫁1949年前,漢族青年男女結婚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實行包辦婚姻。
早婚、童養媳、近親結婚較普遍。 1953年后,貫徹《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廢除包辦婚姻、納妾、童養媳等陋俗。
提倡婚事簡辦,舉行集體婚禮,婚禮簡單,民風淳樸。20世紀70年代,提倡計劃生育、晚婚晚育。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收入的提高,結婚彩禮逐步升級,迎親要汽車,家具要組合,衣服要高檔。互相攀比之風日盛,雖提倡婚事簡辦,但成效不大。
漢族結婚儀式比較復雜,各個地方會有所不同。5、漢族生育漢族人不論生男生女,都會對頭胎比較看重。
嬰兒出生第二天,女婿給岳父母及主要親戚報喜。第三天用百草花、柏葉、紅棗、錢幣置水盆,給嬰兒洗浴,稱“洗三”。
第10天或30天由娘舅家帶衣料食品等看望產婦叫“看月”。孩子至百天請長輩剃發,名“過百歲”或“過百祿”,祝賀孩子健康長壽。
6、漢族喪葬漢族以土葬為主,間有火葬。喪事分“淚喪”和“喜喪”。
父母中年去世為“淚喪”。年過花甲逝世稱“喜喪”。
人去世后更換新衣,遺體停放正屋中堂3至7天。用白紙或布覆體,紅、藍布片罩面。
靈前擺放“倒頭獻食”,在盆內焚化紙錢。同時,即給親鄰報喪,并請風水先生或長者去相墓破土挖墳穴。
送葬前親鄰吊唁,送挽帳、饅頭、大米、花圈、金銀斗、錢等。亡人家用喪宴招待親朋。
死者兒子戴麻冠,拄喪棒,稱“孝子”,兒媳及晚輩婦女穿孝衫。有的請吹鼓手奏哀樂。
送葬前一天,宴請死者娘舅和親鄰長輩,“孝子”匯報病情治療,喪事準備情況,讓眾親鄰評議平時孝敬好壞。若有忤逆不孝情況,當眾批評或體罰,謂之“娘外家說話”。
送葬日清晨入殮,子女有“望骨”規矩。送葬時,“孝子”懷揣家譜,執領魂幡等物品。
老人須在太陽未出,前掩埋。葬后3天親屬上墳祭奠,稱“全三”。
49天、100天和1周年時,亦上墳祭奠。未婚少男、少女,一般火葬后就地埋葬。
7、漢族節日漢族主要有春節、元宵節、端陽節、中秋節等。春節又稱過年。
節前殺豬宰羊,準備食品和年貨,打掃室內外衛生。除夕貼春聯,上墳祭祖。
夜晚合家守歲,吃年夜飯,老人給小孩壓歲錢。大年初一家族內給長輩拜年。
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祝福。元宵節,有舞龍舞獅,裝扮八大光棍、燈官老爺、啞巴拉驢、胖婆娘、踩高蹺、小唱等社火節目。
端陽節時,每家門口插楊柳枝,吃粽子、彩蛋、涼面,喝雄黃酒,小孩身佩各種式樣的香包。許多家庭去野外會餐,名“踏青”或“踩青”。
中秋節,家家戶戶用小麥面粉做出有各種圖案的月餅或烤制的點心。晚9至10時,在庭院桌子上擺放月餅、西瓜、鮮果等,謂“獻月”。
年輕人在巷道、場院打響鞭。夜晚還有偷月餅的習俗。
除此之外,還有“正二十”、“二月二”、“十月一”、“臘八”等節日。還有祭奠祖先和佛祖的傳統,如“天社(春分日)“、。
9.漢族的民俗是什么
漢族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風易俗,采用簡單而又熱鬧的婚禮。但在有些漢族地區的農村,傳統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著。
據史料記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諸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人民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人民歷來以簡樸、富于創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漢族的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來發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于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尚農務本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 “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 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 ”《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后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漢族的風俗是什么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