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事跡 簡短
陳蔡之厄,眼見未必為實
孔子和弟子們困于陳蔡之間,發生過這樣的一個小插曲:夜黑風高,米不夠吃,孔子決定熬粥給弟子們喝。其他弟子去拾柴禾,顏回負責燒火看鍋。孔子則坐在離火不遠的地方翻看竹簡。偶然抬頭,發現顏回正用勺子從鍋里舀起粥來送進口中。孔子一怔。但他不動聲色,繼續觀察。過了一會兒,他又看見顏回從鍋里舀起粥正要往口里送,孔子馬上把他叫住,責問道:回啊,你怎能這樣做呢?這可不像你平時的作為啊!顏回一愣,旋即明白過來,趕緊笑答道:先生,我不是偷吃!我是見有柴灰落在鍋里,本想舀出扔了,可又得帶出一些米湯,不忍心浪費,就把它喝了。
孔子感嘆道:常言道:眼見為實。今天看來,眼見未必為實啊!
2.關于孔子的事跡簡單一點 跪求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
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3.孔子的生平事跡簡短的
孔子生平事跡
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 30 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
魯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 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 ,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 ,時孔子 55 歲。孔子 14 年中先后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 68 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 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 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 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五谷生焉” ,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 ,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主張“德刑并用”,“寬猛相濟”; 對學生,性格過于進取的加以遏制,過于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愿”行為,稱“鄉愿,德之賊也”。
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于庭” 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 要求人們“克己復禮 ” 。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
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社會進步的。 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以前并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
漢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后,歷代統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
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 代表, 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運動以后, 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
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
4.關于孔子的故事簡短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見于孔子,拔劍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劍自衛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為質,仁以為衛,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何持劍乎?」子路曰:「由乃今聞此言,請攝齊以受教。」
——《孔子家語·好生第十》
【白話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后,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持劍使用武力呢?」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愿從今以后,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問于孔子曰:「智者壽乎?仁者壽乎?」孔子對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無厭而求不止者,刑共殺之;以少犯眾,以弱侮強,忿怒不類,動不量力者,兵共殺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白話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請教,問:「夫子,是聰明有才智的人比較長壽,還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較長壽呢?」孔子回答道:「是這樣的。人有三種死,并不是他壽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損掉的。比如起居沒有定時,飲食沒有節制,時常讓身體過度疲勞或無限度地放逸。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愛惜身體,使身體受到損傷,這樣,疾病就可以奪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卻無視君王,以下犯上;對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節制,貪求無厭。這樣的人,刑罰也能奪去他的壽命。再者,人少卻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卻還要去欺辱強大;忿怒時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氣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計后果地行動。這樣,刀兵戰事就可以讓他夭折。像這三種情況:『病殺、刑殺、兵殺』,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們行動有節,合乎道義,喜怒適時,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養自己高尚的性情,這樣他們得享長壽,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嗎?」
5.孔子的生平事跡 簡短的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 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 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后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
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采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后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后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并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6.關于孔子的小故事,越多越簡潔越好
有關孔子的小故事:
1、孔子有許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后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 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
但他從師學習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實踐, 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后 來,子羽游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 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 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2、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
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
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
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3、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宣傳他的政治主張。有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兒,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么?”
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
孔子被問住了,他覺得這孩子很懂禮貌,便問,“你叫什么名字,幾歲了?”孩子說:“我叫項襄。7歲!”
孔子對學生們說:“項襄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4、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
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夸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
5、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一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
孔子得知后,很不高興,怨道:你為什么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
弟子一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涂啊,現在我終于明白了。今后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
孔子一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7.孔子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姓孔(祖父字孔,以其為氏),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編撰人,被后人推崇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
孔子畫像(39張)作成《論語》。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主張依照禮儀和本分行事,“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并稱“孔孟”,他們的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為“至圣”“素王”,曾子則為宗圣,孟子為“亞圣”。 孔子精通《周易》,據說是《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國古代突破對自然山水宗教式態度的第一人,我愛大自然更愛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災難、地震、龍卷風、恐龍的滅絕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風水,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的著名美學命題。
8.孔子的生平事跡簡介
孔子生平事跡春秋后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先世為宋國貴族,因避內亂移居魯國.父叔梁紇,母顏氏.魯襄公二十二年(前 551 )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魯國是周公兒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禮樂之邦之稱.至春秋末,禮樂仍保持完好.魯國根深蒂固的禮樂傳統對孔子有深刻的影響.孔子幼時常以陳俎豆、設禮容為戲.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做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30 余歲時開始授徒講學.魯昭公二十六年(前 516 ),魯國內亂,孔子不滿季氏為首的三桓擅權,一度離魯至齊,不久返回.開始整理詩、書、禮、樂,招收弟子日多,影響愈大.魯定公九年(前 501 ),出任中都宰,頗有政績.后升為司空和大司寇.魯定公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孔子相禮,魯國兵禮并用,收回被齊國侵占的鄆、灌及龜陰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為維護公室,建議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三家都邑,季孫氏、叔孫氏、費被毀后,孟孫氏以武力對抗,孔子計劃失敗.以后魯國政局有變,孔子見理想難以實現 ,遂帶領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飄泊生涯 ,時孔子 55 歲.孔子 14 年中先后到過衛、陳宋蔡、楚等國,向各諸侯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均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 484 ),季康子以幣迎孔子,孔子歸魯,時年 68 歲.魯哀公和季康子雖常向孔子問政,但終不起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 語》中.哲學思想孔子所處春秋時代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時期,孔子思想中充滿新與舊的矛盾,反映了大變動時代的精神風貌.天命鬼神觀孔子繼承了傳統的天命鬼神觀,視天為萬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認為天命主宰著人的生死,也決定著社會的治亂.他主張“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但同時他又否定周時盛行的占卜活動,提出“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五谷生焉” ,認為天命就蘊含在自然事物的運行之中.所以他主張 “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論語》記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并且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關于人死后是否變鬼的問題.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標準,他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他主張處理事務時,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認為“過猶不及”.孔子主張恪守“中道”,如《論語》記載 ,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主張“德刑并用”,“寬猛相濟”; 對學生,性格過于進取的加以遏制,過于謙退的加以鼓勵.孔子反對過激的言行,但同時也反對不講原則,“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的“鄉愿”行為,稱“鄉愿,德之賊也”.孔子注重社會倫理問題,把禮看成是維護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區別華、夷的標志.他譴責破壞周禮的行為,對魯國季氏竊用天子之禮,“八佾舞于庭” 極為憤慨,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張“正名”,試圖用周禮的形式去匡正已經產生變化的社會現實,要求人們“克己復禮 ” .但是,在不違背周禮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結合時代的變化對周禮的具體內容有所損益.仁這一概念在春秋時已廣泛使用,孔子賦予了它以新的涵義,使其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最重要的范疇之一.孔子的學說博大精深,雖具有一些傳統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當時是有利社會進步的.所以在戰國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但由于歷史的原因,漢以前并未受到統治者的特別重視.漢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孔子的思想適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視.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對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式確立了孔子及其學說在中國思想界的統治.以后,歷代統治者進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學的措施,鞏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文學、藝術、教育、史學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 代表,這種影響波及到東亞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發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五四運動以來,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進步思想家的批判.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一些學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史學工作者,對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統的研究和評價,取得了很大成就.孔子思想學說主要匯集在孔子弟子撰寫的《論語》中,《左傳》和《史記·孔子世家》亦有有關孔子言行的記載.。
9.關于孔子的事跡有哪些短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英文譯名:Kongzi或Confucius,漢族,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采納,您的采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僅供參考,不用全抄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游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并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于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于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10.孔子的故事簡短、真實的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里能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么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愿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孔子簡短的事跡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