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介紹孔繁森的事跡(簡略)
孔繁森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幅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
上聯: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
下聯:二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名言: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
進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擔任日喀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當地黨委考慮到他年輕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見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的3年間,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調回山東,先后任莘縣縣委副書記、行署辦公室副主任、地區林業局長、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等職。
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2.孔繁森事跡簡介
1988年,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仍然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全市56個敬老院和養老院,他走訪過48個,給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性命交關。
1993年,孔繁森進藏工作期滿,但他繼續留在西藏,擔任了阿里地委書記。為了摸清實際情況,他深入調查研究,求計問策,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不到兩年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地區106個鄉中的98個。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外出時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們餓了就吃口風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來的雪水。旅途中雖然艱苦,孔繁森卻充滿樂觀,并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快嘗嘗,這是上等的礦泉水,高原沒有污染,等我們開發出來了,讓外國人花美元來買!”
3.有沒有孔繁森的主要事跡,要簡潔一點的啊
1994年11月29日 孔繁森因公殉職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孔繁森,山東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應征入伍,1966年9月光榮加入中國**,1967年復員回到聊城,先后任聊城技工學校革委會副主任,共青團聊城地委常委,中共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1979年4月,孔繁森以黨和國家的利益為重,自覺服從組織的安排,毅然放棄“高堂在,不遠游”的古訓,告別年逾古稀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和三個尚處幼年的孩子,首離桑梓,到海拔4700多米手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任縣委副書記,歷時三年之久。
1988年,已任聊城行署副專員的孔繁森二離桑梓,任拉薩市副市長。1992年12月,二次赴藏已期滿,由于工作需要,自治區黨委希望他到條件更為艱苦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此時,他又一次舍“小家”顧“大家”,留了下來,到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他行程8萬多公里,跑遍了全區106個鄉中的98個,訪貧問苦,調查研究,尋求阿里地區擺脫貧困,實現富裕的振興之路。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邊貿途中,因車禍殉職,年僅50歲。
孔繁森同志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培養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優秀領導干部中的杰出代表。他有著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堅強黨性,熱愛人民、服務人民的滿腔熱忱,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開拓進娶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
相關報道:《孔繁森》電影故事節選 孔繁森要遠赴阿里上任了。 阿里地委所在地獅泉河鎮遠離拉薩1800公里,全地區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一個地廣人稀的不毛之地。
那里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落后,人民生活也很貧困,工作環境十分艱苦。 孔繁森的內心也有矛盾,自己援藏多年,山東家中90歲的老母和體弱多病的妻子無人照顧,他總覺得欠家人的太多。
晚上,他給妻子王慶芝打電話,聽到妻子在話筒里的抽泣聲,心里十分痛苦。秘書長倪德昌領來了阿里地委派來接他的藏族司機加措。
第二天一大早,孔繁森領著秘書收養的兩個藏族孤兒曲印和貢桑。一行人踏上了奔赴阿里的路途。
一路上,阿里的壯麗山川令繁森心情熱烈起來,也愈發感到了自己的使命。在路上,他們邂逅了在雪原中孤身行走的說唱藝人。
阿里地委、行署為孔書記的到來開了個熱烈的歡慶會。會上,達瓦專員為大家一一做了介紹。
當孔繁森開門見山地問起阿里的電力情況時,大家全都沉默了,達瓦專員解釋道,電力局總工為修電話病重去世了。干部中許多人想調走,孔繁森開了個對話會,請大家擺困難,可誰也不開口。
曲印和貢桑這時出來添亂,兩個孩子對爺爺吵嚷著要回拉薩。 孔繁森開始了深入群眾的工作。
他和教委老孟來到山間的查布村小學,看見其實還是大孩子的小學教師嘎珍領著衣衫襤褸的孩子們在一起的情形,十分感動。當得知兩位教師幾個月沒領到工資時,就掏出了自己的工資。
在土屋里,兩位孤寡老人生活艱難,孔繁森用自己背去的藥箱為老人診病,把老人的腳揣在懷里為老人暖腳,老人流下了眼淚。 孔繁森去兵站,小戰士于青藏對孔繁森書記能報時的電子表很好奇,孔笑著將表送給他。
入夜,在兵站營房里,孔彈著電子琴,和戰士們同聲唱起了《說句心里話》:“說句心里話,我也想家。”
早晨起來,天下雪了,加措為孔書記捧來了母親打的酥油茶。雪愈下愈大。
阿里地區遭受了五十年不遇的雪災,各縣都有牲畜凍死,許多百姓已經斷糧。地委辦公室里一片忙碌,孔繁森緊急布置干部分頭救災。
風雪大坂,戰士于青藏爬在話桿上查這當口,領著女兒孔玲到拉薩來看望丈夫的王慶芝吐血住進了拉薩醫院。孔玲給父親打電話,要他馬上回拉薩陪母親做手術。
孔繁森頂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堅持到抗災第一線指揮。在牧民帳蓬中,看到死去的遍地牲畜,孔說服老鄉們把病弱的牛羊殺掉,保人要緊。
牧民們不肯殺羊,加措與牧民們發生了爭執。 孔繁森與司機加措被困在了風雪途中,這一夜,孔繁森覺得自己不行了,他寫了遺言。
天亮,達瓦專員一行人的馬隊在遠處的山坡上出現,孔繁森得救了,加措興奮地叫喊起來。 一車車的救災物資送到了牧民們手中,查布村小學的房頂上,五星紅旗依然飄揚,孩子們朗的讀書聲傳來。
阿里地區在雪災中挺了過來。小戰士于青藏犧牲了。
孔繁森滿面憔悴地趕回拉薩,見到了病床上的妻子。王慶芝吞著孔在路上買來的餃子,難以下咽,夫妻百感交集,有一刻,都不禁失聲哭了。
孔繁森送走了妻女,就和倪德昌、加措坐上了去北京的航班。他們是去中央要救災款的。
孔在北京住在小旅店里,日夜奔走,款項終于批下來了。三個人欣喜萬分。
回到阿里,孔繁森和干部們商量起了阿里的未來。他說,我們**人,就是要領著群眾,干出一個今生今世的幸福來。
在“發展阿里,尋找優勢戰略研討會”上,孔給干部群眾列舉了阿里的多項優勢,干群受到了鼓舞,對阿里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4.你還知道哪些關于為人民服務和人物,和故事簡單介紹一則
孔繁森廉潔小故事
新時期**員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的好干部。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由于生活。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里還有錢給女兒交學費!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大一部分用于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沒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藥,扶貧濟困時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多則上錢元.他因車禍犧牲后,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了淚.
廉潔小故事
孔繁森
1979年,孔繁森響應國家號召,主動報名參與援藏工作。在工作期間,他克服了惡劣的高原環境,跑遍了拉薩市八個區內所有的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鄉、村小學,使拉薩市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以上。同時走遍了幾乎所有的敬老院和養老院,為孤寡老人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西藏偏遠的地區醫療衛生條件差,他每次下鄉的時候,都特地帶上一個醫藥箱,買上幾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一個醫藥箱雖然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但對接受治療的患者來說,卻往往是雪中送炭。
1992年,拉薩市發生地震,孔繁森撫養了3名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孤兒。并經常用自己的工資來資助生活貧苦的藏族群眾。所以,經常不到半個月,他的工資就所剩無幾了,他又悄悄地跑去獻血。在一年時間里,他先后獻血900毫升,并把所得的營養費900多元全部用于3個孤兒的生活補貼上。
孔繁森在50歲時,以身殉職。人們稱他為“領導干部的楷模”、“九十年代的焦裕祿”。
5.吳孟超的事跡簡短一點的四五行謝謝謝謝??急需急需啊
吳孟超,我國 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級教授。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1年5月,中國將17606號小行星命名為"吳孟超星"。至1986年底已進行肝葉切除術1019例,成功率97%,切除總數和成功率均居國際領先地位。
發表論文、著作100余篇。吳孟超擅長肝膽疾病的各種外科手術治療,尤其擅長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
在長達50多年的肝膽外科職業生涯中,幾乎每天在動手術刀,一雙手曾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
6.全國敬業奉獻模范林俊德的事跡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林俊德:一生奉獻給核事業的科學家,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臨終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馬蘭.馬蘭,一種在“死亡之海”羅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綻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國核試驗基地,就是以這種野花來命名的. 啟示: 如何對待艱苦,如何對待收入?不同道德覺悟的人回答是不同的.在我們身邊,不少人是工作在環境艱苦、勞動繁重、收入不高的崗位上的,正是由于他們崇高的敬業精神,才贏得了社會廣大人民的尊敬.試想,如果沒有億萬農民辛苦種田,沒有千百萬工人在茫茫沙漠荒山采煤、采油、修鐵路,沒有廣大人民解放軍在天涯海角守衛祖國大門,沒有千萬個清潔工人清掃城市拉圾,沒有幾千萬人民教師、科學工作者理頭于教學、科研,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用為人民、為社會、為祖國的態度去敬業,在道德上是高尚的,是值得人們尊敬和學習的.那種帶著純粹個人功利目的敬業的人,也可能成功一時,但一旦遇到外在競爭壓力或其它原因,那種“敬業”精神就會迅速消失.當然,我們所說的敬業,并不意味著一個人在第一次選擇的崗位上“從一而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可以選擇發揮特長的工作崗位,并想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做出貢獻,同樣離不開敬業精神.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一個從業人員只有在自已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青益求精,才能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就是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如果沒有敬業精神,偷懶耍滑,得過且過,還會被職業組織所淘汰. 敬業和奉獻是緊密聯系在一走的.所謂奉獻,就是一心為他人、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作貢獻.有這種境界的人,從事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也不是為了家庭的名利,而是為了有益于他人、人民、社會、國家和民族.奉獻是在自始至終貫穿著敬業等優良職業道德品質長期積累的基礎上產生的.在我們社會,像雷鋒、孔繁森、李國安、范匡夫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會尊敬,就是因為他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為社會作了無私的奉獻. 奉獻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一個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獻,他就能在工作中做到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同時,奉獻也是社會主義公民道德的最高境界.一個公民如果真正做到了奉獻,也就無論在什么場所,都能夠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和敬業.奉獻是無私的付出.雖然,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但是,他也是社會主義公民做人的最高境界,一個社會主義公民能夠無私地奉獻自已的辛勤勞動、聰明才智,甚至自已的年輕的寶貴生命,這樣的公民難道不是一個道德高尚、值得人們學習的榜樣嗎?雷鋒曾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孔繁森同志也曾說:“把自已當作泥土吧,認眾人把你踩成一條路.”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這就是他們無私奉獻觀的最好寫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孔繁森事跡簡短介紹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