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短一點的天文知識
“眨眼”的星星
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星星絕大多數是恒星。它們都和太陽一樣,自己發光發熱。恒星的光看上去都會一閃一閃地跳動,就像一大群調皮的孩子在眨眼睛一樣。可是,你仔細觀察一下那幾顆容易看到的行星,就是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會發現它們都很少“眨眼”,或者完全不“眨眼”。你知道這是什么緣故嗎?
原來,恒星會“眨眼”是由于地球周圍的大氣造成的。
地球周圍的大氣層很厚,各個地方的疏密程度不一樣,越靠近地面的地方越稠密,越到高空越稀薄。另外,大氣又不是靜止不動的,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總有氣流在流動,這就使得各個地方大氣的疏密程度時時都在變化。
光是直線傳播的。但是,光從一種物質傳播到另一種密度不同的物質中的時候,它的傳播方向會改變,也就是光走的路線會發生偏折,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你把一只筷子插到水里,就會看到筷子好像折成了兩段。這就是一種折射現象。這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氣這兩種不同密度的物質中的傳播而造成的。
恒星發來的光穿過大氣層的時候,由于各個不同高度的大氣層密度不同,也會發生折射。同時,又由于各個地方大氣的密度都在不斷變化,這就使得星光偏折的方向不是一定的,而是在不斷變化,一會兒左,一會兒右,一會兒前,一會兒后。這樣,到達你眼睛的星光就會一會兒強,一會兒弱。你就覺得恒星的光忽明忽暗,成了一閃一閃的了。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奇怪了,行星也和恒星一樣在地球大氣層外面,難道行星的光穿過大氣時就不發生折射嗎?行星的光當然同樣會發生折射。不同的是,行星比恒星離我們近得多。恒星離得太遠了,看上去都成了一個個光點。行星就不同,在我們看來是個小圓面。圓面上射來的許多條光線,經過大氣折射以后到達你眼中時,這條弱了那條強,“東方不亮西方亮”,各條光線由于折射而造成的強弱變化互相抵消掉了。這樣,你就覺得行星的光明暗程度沒有什么變化,或者雖然有點變化也不明顯。所以,我們就看到行星不怎么“眨眼”了。
星座與星名
我們祖先早就給天上的亮星起了名字,有的根據神話故事,如牛郎星、織女星、天狼星、老人星等;有的依據中國二十八宿命名,如角宿一、心宿二、婁宿三、參宿四和畢宿五等;有的根據恒星的顏色命名如大火(心宿二);還有的依據恒星所在天區命名的,如天關星、北河二、南河三、天津四、五車二和南門二等。
1603年,德國業余天文學家拜爾建議“平等對待”這些恒星,不能只給亮星起名,他提出:每個星座中的恒星從亮到暗順序排列,以該星座名稱加一個希臘字母順序表示。例如獵戶座α(參宿四)、獵戶座β(參宿七)、獵戶座γ(參宿五)、獵戶座δ(參宿三)等。某個星座的恒星若超過了24個或者為了方便,就用星座的名稱后加阿拉伯數字表示。如天鵝座61星、天鵝座32星、雙子座65星及天兔座17星等。天文學家有時用星表的序號來表示星名,如獵戶座α星也叫HD39801(HD星表39801號)。
人們根據一群星構成的圖形加上想象,把恒星劃分成許多星座。中國古代把天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垣”是墻的意思,“宿”是住址的意思。日月穿行在黃道附近,黃道附近的星被分成28個大小不等的星區,叫28宿。月球在繞地球公轉運動過程中,每日從西往東經過一宿。28宿以外的星區劃分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極附近的星區,太微垣大致包括室女座、后發座和獅子座,天室垣包括蛇夫座、武仙座、巨蛇座和天鷹座等星座。
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定,將全天劃分為88個星座,其中沿黃道天區的有12個星座,因為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穿過它們,所以也叫黃道12宮。它們是雙魚座、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馬座、摩羯座和寶瓶座。
北半天球有29個星座,如小熊座、大熊座、天龍座、天琴座、天鷹座、天鵝座、武仙座、狐貍座、飛馬座、蝎虎座、北冕座、獵犬座、后發座、牧夫座、仙王座、仙后座、仙女座、英仙座、獵戶座等。南半天球有47個星座,入大犬座、船底座、半人馬座、鯨魚座、波江座、長蛇座、天兔座、麒麟座、蛇夫座、盾牌座、船帆座和飛魚座等。
這88個星座形狀各異,色彩紛呈,人們按照它們組合的形狀把它們想象成不同的人物和動物等。并給每個星座都聯想了許多美麗動聽的故事。比如中國民間早就傳說的牛郎星和織女星的故事。希臘故事把牛郎星和周圍的星連在一起,認為像老鷹叫老鷹座,把織女星和周圍的星想象為一架琴叫天琴座。天鵝座中亮的六顆星,古希臘神話故事把它說成一只在銀河上空低飛的天鵝,所以叫天鵝座。
2.天上星星的資料急謝謝就是星星是怎么形成的呀有哪些星星呀簡單 愛問
我們能看到的主要是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恒星:在宇宙發展到一定時期,宇宙中充滿均勻的中性原子氣體云,大體積氣體云由于自身引力而不穩定造成塌縮。
這樣恒星便進入形成階段。在塌縮開始階段,氣體云內部壓力很微小,物質在自引力作用下加速向中心墜落。
當物質的線度收縮了幾個數量級后,情況就不同了,一方面,氣體的密度有了劇烈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失去的引力位能部分的轉化成熱能,氣體溫度也有了很大的增加,氣體的壓力正比于它的密度與溫度的乘積,因而在塌縮過程中,壓力增長更快,這樣,在氣體內部很快形成一個足以與自引力相抗衡的壓力場,這壓力場最后制止引力塌縮,從而建立起一個新的力學平衡位形,稱之為星壞。 主序星階段在收縮過程中密度增加,收縮氣云的一部分又達到新條件下的臨界,小擾動可以造成新的局部塌縮。
如此下去在一定的條件下,大塊氣云收縮為一個凝聚體成為原恒星,原恒星吸附周圍氣云后繼續收縮,表面溫度不變,中心溫度不斷升高,引起溫度、密度和氣體成分的各種核反應。 產生熱能使氣溫升的極高,氣體壓力抵抗引力使原恒星穩定下來成為恒星,恒星的演化是從主序星開始的。
行星:恒星形成過程中星云的殘余物質在周圍聚合,就是行星。衛星:形成行星的殘留物,或被行星引力捕獲的小天體彗星:就是一個臟雪球流星:劃過大氣層的小石塊。
3.一些和月亮,星星,流星,彗星,五星,太陽等有關的天文知識
1.太陽太陽已的年齡有五十億歲,正處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時期。
作為太陽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長都直接或間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熱。2.金星金星分別在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天空,古代占星家一直認為存在著兩顆這樣的行星,于是分別將它們稱為“晨星”和“昏星”。
在英語中,金星——“維納斯”是古羅馬的女神,像征著愛情與美麗。而一直以來,金星都被卷曲的云層籠罩在神秘的面紗中。
金星是距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它與地球在體積、質量、密度和重量上非常相似,可以算作是地球的姊妹星。而事實上金星與地球非常不同。
金星上的一天相當于地球上的243天,而它的一年卻只有225天。金星的自東向西自轉還使得太陽在金星上西升東落。
金星有厚厚的二氧化碳的大氣,沒有水。它的云層是由硫酸微滴組成的。
它的地表大氣壓是地球上的九十多倍。金星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強大的“溫室效應”,太陽光能夠透過大氣將金星表面烤熱,但地表輻射卻受到大氣的阻隔,熱量無法得到釋放,致使地表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八十多度。
這樣高的溫度使得金屬都會熔化。3.月球質量 7.349e+22 kg 赤道半徑 1.2298e-02 km 平均密度 3.34 gm/cm^3 平均地距 384,400 km 自轉周期 27.32166 天 公轉周期 27.32166 天 平均軌道速度 1.03 km/sec 赤道地表重力 1.62 m/sec^2 赤道逃逸速度 2.38 km/sec 晝間平均地表溫度 107°C 夜間平均地表溫度 -153°C 最高地表溫度 123°C 最低地表溫度 -233°C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
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
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
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
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
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
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
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
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4.流星及相關內容流星是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塊(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圈同大氣摩擦燃燒產生的光跡。若它們在大氣中未燃燒盡,落到地面后就稱為“隕星”或“隕石”。
流星體原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
單個流星的出現時間和方向沒有什么規律,又叫偶發流星。火流星也屬偶發流星,只是它出現時非常明亮,像條火龍且可能伴有爆炸聲,有的甚至白晝可見。
許多流星從星空中某一點(輻射點)向外輻射散開,這就是流星雨。隕石是太陽系中較大的流星體闖入地球大氣后未完全燃燒盡的剩余部分,它給我們帶來豐富的太陽系天體形成演化的信息,是受人歡迎的不速之客。
一般的流星體,密度都極低,約是水密度的1/20。每天都約有數十億、上百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它們總質量可達20噸。
火 流 星 火流星看上去非常明亮,像條閃閃發光的巨大火龍,發著“沙沙”的響聲,有時還有爆炸聲。有的火流星甚至在白天也能看到。
火流星的出現是因為它的流星體質量較大(質量大于幾百克),進入地球大氣后來不及在高空燃盡而繼續闖入稠密的低層大氣,以極高的速度和地球大氣劇烈摩擦,產生出耀眼的光亮。火流星消失后,在它穿過的路徑上,會留下云霧狀的長帶,稱為“流星余跡”;有些余跡消失得很快,有的則可存在幾秒鐘到幾分鐘,甚至長達幾十分鐘。
流 星 雨 在各種流星現象中,最美麗、最壯觀的要屬流星雨現象。當它出現時,千萬顆流星像一條條閃光的絲帶,從天空中某一點(輻射點)輻射出來。
流星雨以輻射點所在的星座命名,如仙女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等。歷史上出現過許多次著名的流星雨:天琴座流星雨、寶瓶座流星雨、獅子座流星雨、仙女座流星雨……。
中國在公元前687年就記錄到天琴座流星雨,“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于流星雨的記載。 流星雨的出現是有規律的,它們往往在每年大致相同的日子里重復出現,因此它們又被稱為“周期流星”。
5.彗星彗星是在扁長軌道(極少數在近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云霧狀小天體。 彗星的軌道有橢圓、拋物線、雙曲線三種。
橢圓軌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兩種軌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為短周期彗星。
4.有關天文的知識
本人正是初二學生
呵呵
先給你推薦一些書籍
日本的一本《宇宙 原來如此有趣》,我看過了,是入門的,但也不是特別簡單,挺好的。
還有霍金的《時間簡史》
中國很好的天文雜志《天文愛好者》主編輯寫的《現代天文學十五講》,里面內容挺全的。
阿西莫夫寫的一些書,語言通俗易懂,又有很多知識。像是《宇宙秘密》。
還有商務印書館的《物理學》,算是哲學類的。
《愛因斯坦的圣經》《霍金的宇宙》
還有一本重量級的書——劍橋天文愛好者指南
你還可以訂閱天文愛好者,這個雜志非常好
會有很多
你可以多去不同的書店找找
還有書的系列目錄
可以去圖書館借,以及查詢
至于天文介紹
你去百科看就可以了
先有一個系統的認識比較好。
太多了我弄不下來
網址復制給你吧
?wtp=tt
/view/*
5.關于月亮的資料簡短
月球詳細的資料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431373835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 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 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6.關于天文知識的資料
天文知識 由來 說它古老,是因為早在五千年前的古埃及文明時期,勞動人民就已經運用太陽星辰的運動規律來指導農耕生產了。
說它新興,是因為即使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天文學仍然是推動科技理論發展的兩大原動力之一。(另一個是粒子物理學)。
因此,完全可以說,天文學在整個自然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并不亞于牛頓三定律在經典物理中的重要作用。 她既自成體系,又和其它學科,尤其是近現代物理相互融合,形成了她的特點和知識內容。
她既博大精深,又細致通俗。這使得愛好并研究天文學的每一位工作者都找到了自已合適的位置,并得到了無窮的樂趣和滿足。
下面的五個問題將成為本淺述的內容重點,其中第五個問題將是它們的核心。 特點 天文研究工作不同于其它學科的研究,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被動性 天文研究的手段主要是觀測──被動地觀測,它不能像其它學科那樣,人為地設計實驗,"主動"地去影響或變革所研究的對象,只能"被動"地去觀測,根據已經存在的事實來進行分析。
天文研究的過程可以用下圖來簡單地概括 觀測─→積累資料─→分析資料─→理論 (收集感性素材) 2、粗略性 由于天文觀測的被動性,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天文觀測的粗略性,我們不妨作一個比較。在地球上要證明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設計很多不同的方案或實驗,達到理論要求的精度,而在宇觀世界中,由于觀測儀器的分辨度,靈敏度等的限制,以及觀測手段的單一性──單靠望遠鏡,所以,在一定時期內,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只能依靠僅有的幾種方法,或是僅有的幾個不太準確的數據來粗略估計。
這與在地球上的實驗對比起來,表現出單一性和強烈的粗略性!而且,越是深遠的天體,越是前沿的課題其粗略性就越嚴重,越明顯,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天文學的發展與天文儀器(或更準確地說是觀測手段)的發展直接相關。 3、瞬時性 讓我們來比較下面三組數據 a、天體的年齡 幾百萬歲--百多億年 b、人類文明 幾千年 c、人的一生 幾十年--上百年 從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研究天體的演化僅是短短地一瞬間,就像是在人類文明誕生的時候對宇宙拍了一張極高精度的照片,而人類文明發展和延續的過程,就是用不同倍數(越來越大)的放大鏡來觀察這張照片一樣,人類為了征服自然獲得自由,而不斷研究周圍的宇宙。
他們觀測天體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各種天體的形成或演化過程,以便以后很好地加以利用。 4、長期性和連續性 任何理論的形成都建立在大量的數據之上,天文學也不例外,而且對天文觀測數據的積累則更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
只有這樣的數據才是有用的,才能在此基礎上得出相對正確的理論。 開普勒正是在其老師第谷花費畢生精力留下的行星觀測資料中發現了三大定律。
第一顆脈沖星的發現正是在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記載中找到了其形成的證據等等。即使是最平常的天文觀測(如:月球、太陽、變星、雙星)也需要幾天以至于幾十年的持續觀測,才能有所收獲,得出結論。
因此,天文工作者必須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否則就連皮毛都不可能學到!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天文學下一個定義,所謂天文學就是在極其"短暫"的千百年的時間里,以基本上"被動"的觀測方法面向廣闊無邊的宇宙空間,探索各類天體在漫長歷程中的存在和演變的一門學科。 基本名詞 任何一門學科,一個知識體系都是由一些較基本較抽象的新的概念 天文知識 和名詞組成的。
天文學也一樣。下面為了能夠初步接觸一下天文學,先介紹幾個天文學的基本名詞,作為入門的第一步。
它們分別是天球,周日視運動,子午圈,中天,黃道和目視星等。 1、天球 天球就是以觀測者為球心,以無限大為半徑所描繪出的假想球面,我們看到的天體(星星、月亮、太陽)是其在這個巨大的圓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
2、周日視運動 由于地球自轉(自西向東),所以地面上的觀測者看到的天體在一天中在天球上自東向西沿著與轉軸垂直的平面內的小圓轉過一周。 3、子午圈 過觀測者的天頂和南北天極的大圓。
4、中天 天體經過觀測者的子午圈時,叫做中天。由于地球的自轉,天體一天要穿過子午圈兩次,其中離觀測者天頂較近一次(一般是晚上的那一次)叫上中天。
另外那一次叫下中天 5、黃道 簡單的說就是太陽在天球中的運行軌跡。由于運動的相對性,所以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與天球的交線。
6、目視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