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名人英雄故事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2;《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
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
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4;《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
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
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5;《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6;《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
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于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7;《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于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8;《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
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9;《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
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32623938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10;《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
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
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于感動了陳長興,終于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2.古代英雄人物的小故事
一、白起-將相失和長平之戰后,白起本擬乘勝滅趙。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后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愿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
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
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
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二、項羽-烏江自刎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于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于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于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
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后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
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么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于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
三、韓信-功成被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后,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 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
對于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韓信出門后,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劉邦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劉邦說:“你怎么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么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于統領士卒而善于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
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里話想跟您談談。”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四、岳飛-力反和議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
趙構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并令其與金接通關系。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
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議。”趙構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
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并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后,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云,復仇報國"。
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五、徐達-月餅起義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
3.歷史著名英雄人物事跡
岳飛出生于北宋相州(今安陽)湯陰(今河南湯陰縣)的一戶佃農家里,青年時代,正遇上金女真貴族對宋發動大規模掠奪戰爭,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撫劉韐募勇聚士,岳飛應募,但不久即因父親岳和病故,回到家鄉湯陰縣。1126年冬,岳飛在相州城第三次投軍,歸劉浩軍中。
劉浩命岳飛招安吉倩,岳飛不負眾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屬三百八十人。岳飛因此補承信郎一職。
靖康元年(1127年)12月,康王趙構接到宋欽宗的蠟書,在相州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陳淬為元帥,汪伯彥、宗澤為副元帥。
元帥府下編前、后、中、左、右五軍,其中前軍統制為劉浩。岳飛屬劉浩前軍。
按蠟書的命令,康王元帥府的任務是火速趕往東京(今開封),解京師之圍。岳飛奉命奉命帶領三百鐵騎,前往李固渡偵察,與金兵相遇發生戰斗,大敗金兵。
跟隨劉浩解了東京之圍。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滅北宋,擄徽宗趙佶、欽宗趙桓及皇家宗室北歸。
五月,康王趙構(即宋高宗)于南京繼位,史稱南宋。初期,宋高宗主張收復失地,啟用了大批主戰將領,其中就有岳飛。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建炎元年,趙構即位,岳飛上書,大意為:“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
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圣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
宋高宗并未采納岳飛的建議,并以越職為由將岳飛罷官。之后岳飛北上,入河北招討使張所軍中,借補“正八品修武郎”,充中軍統領。
張所很賞識岳飛,很快升岳飛為“從七品武經郎”、任統制。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張所命岳飛入王彥部,北上抗金。
岳飛作戰有勇有謀,數敗金兵,聲威大振。而王彥保守怯戰,使得岳飛只能孤軍奮戰,岳飛缺軍糧時又不肯相助。
岳飛知道自己與王彥有隙,所以復歸宗澤,為留守司統制。宗澤死后,杜充代之,岳飛官復原職。
三年,杜充將還建康,岳飛進言:“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數十萬眾不可。”杜充不聽,岳飛也只能隨軍而歸。
杜充守建康,金軍與叛賊李成在烏江會合,杜充閉門不出。岳飛泣諫請視師,杜充不出。
金軍遂由馬家渡渡江,杜充遣岳飛等迎戰,諸將皆潰,獨飛力戰。后杜充降金,諸將多行剽掠,惟岳家軍秋毫無所犯。
兀術趨杭州,岳飛要擊至廣德境中,六戰皆捷,擒敵將王權,俘叛軍首領四十余。岳飛勸服王權,是指為己所用。
岳家軍駐扎在鐘村,軍中缺糧,將士們寧愿挨餓,也絕不擾民。金所籍兵相謂曰:“此岳爺爺軍。”
爭來降附。 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
和議達成后,高宗趙構下令大赦,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
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后高宗對他好言相勸,岳飛方受。
此后岳飛上表,“愿定謀于全勝,期收地于兩河,唾手燕云,終欲復仇而報國。”高宗沒有采納。
岳飛廟前跪著秦檜等人 1140年(紹興十年)五月,金國撕毀紹興和議,兀術等分四道來攻。由于沒有防備,宋軍節節敗退,城池相繼失陷。
隨后高宗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出師迎擊。很快,在東、西兩線均取得對金大勝,失地相繼收回。
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當的反擊,他一直準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熱烈歡迎。
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和“拐子馬”,把金兀術打得大敗。
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千,誤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幾十處箭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
郾城大捷后,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準備從開封撤逃。
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
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
4.誰有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項羽(公元前233~前202年)
“力拔山兮氣蓋世.”“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中華歷史上,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被無數文人墨客贊美的將軍,只有項羽一人。項羽名籍,字羽,秦末重要的反秦將領,下相(今江蘇宿遷)人,祖父項燕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名將,為秦將王翦所殺。項羽幼年學武,力能舉鼎。多次率大兵出征,身先士卒,千軍萬馬中殺得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常有敵將聞聲而退。漢五年十二月,楚軍被圍困于垓下,人少食盡。漢軍四面唱起楚歌,軍心大散,被漢軍十面埋伏,死傷大半。與從者八百余騎突圍,至陰陵迷失道路,復至烏江,敵兵追到。項羽迎天大吼,回身死戰,以一把紫銅彎刀砍殺60多名漢軍大將,數以百記的兵士!奈何漢軍人數眾多,將其團團包圍,項羽見大勢已去,扔掉早已砍斷的彎刀,拔劍自刎于烏江畔,被后世贊譽為“西楚霸王”。
岳飛一生儉樸,不置田產,不積私財,不為后代鉆營利祿。用兵,一反出征前先授大將陣圖,由皇帝遙控的成制,岳飛認為按圖布陣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關鍵則是將領審時度勢以變制。岳飛治軍嚴謹,紀律嚴明。人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打仗時他身先士卒,與土兵共甘苦,從不居功自傲,贏得了歷代人民崇敬和同情。關于岳飛的傳說不僅很多,而且流傳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在一些地方人們將油條稱為“油炸燴(音同檜)兒”。人們在杭州岳飛墓前鑄造了秦檜夫婦等四個鐵人,造象為雙手反剪面,向岳墳跪著,墓闕上懸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5.古代英雄人物的小故事
一、白起-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后,白起本擬乘勝滅趙。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后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
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愿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
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
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
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二、項羽-烏江自刎 項羽自忖不能脫身,就部下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七十余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嘗敗北,遂稱霸天下,現在困于此,不是我不會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決死戰了,我要為諸君痛快地一戰,必定要勝利三次,為諸君擊潰包圍、斬將、砍旗,讓諸君知道,是天要亡我,非我不會打仗。”
于是,他分騎兵為四隊,此時,漢軍圍困數重,項羽對他的騎兵們說:“我為你們殺掉對方一將!”于是,他命令騎兵們分四面向山下沖,約在山東面會合。項羽大呼馳下,斬殺一漢將。
赤泉侯楊喜追項羽,項羽大喝一聲,楊喜的人馬俱驚,退后數里。項羽與騎兵分為三隊,漢軍不知項羽在哪隊,就也分三隊包圍。
項羽飛馳而出,又斬殺一漢將,同時殺近百人,再會合騎兵,僅損失兩騎,項羽問:“怎么樣?”騎兵們欽佩地回答:“和大王說的一樣” 。項羽一路逃到烏江,遇見烏江亭長,亭長勸項羽可以回到江東以圖東山再起,但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由拒絕,并將自己坐下馬賜予亭長。
于是,項羽下馬步戰,一口氣殺了漢兵幾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的傷。而后揮刀自刎。
三、韓信-功成被貶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后,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 韓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
對于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 一次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
韓信出門后,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劉邦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
劉邦說:“你怎么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么還被我轄制?” 韓信說:“陛下不善于統領士卒而善于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
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
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里話想跟您談談。” 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
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
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四、岳飛-力反和議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
趙構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并令其與金接通關系。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
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議。”趙構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
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并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后,讓幕僚張節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云,復仇報國"。
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
"趙構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五、徐達-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
6.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 短的
今天我要給你講的卻是陳湯的故事。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 陳湯少年時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但因家庭貧困,有時靠乞討度日,所以陳湯不為鄉里看重.后來他流浪到長安,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張勃覺得他很有才能.初元二年(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年輕的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在等待分配期間,他的父親去世,陳湯聽到了死訊,沒有奔喪回家.那個時代對奔喪,守孝十分看重.陳湯就因為這件事被人檢舉為缺乏起碼的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于是朝廷又譴責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將陳湯拘捕下獄.后來又有人大力舉薦,陳湯終于被任為郎官.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后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西域的情況較為復雜.宣帝時期匈奴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郅支單于以武力兼并呼偈,堅昆,丁令三國,日益強盛,先困厚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殺死使者谷吉.郅支單于自知有負于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居(今新疆北境至俄領中亞).康居王尊敬郅支,將女兒給他做妻子.郅支便借兵多次襲擊鄰國烏孫,深入到赤谷城(今山西孝義縣西)殺掠人口,搶奪牲畜財物.烏孫不敢還擊,而是遠遠地逃避,于是郅支擁有千里之遠的勢力范圍,自以為大國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怒之下殺死了康居王的女兒,貴人等數百人,還把一些尸體支解后扔進都賴水中.同時他又派出使者到闔蘇,大宛等國,脅迫他們年年給他進貢.那些小國不敢不給.漢朝也曾三次振出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體,郅支非但不給,而且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愿歸計強漢,遣子入侍 ."(《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漢使聽出他的言外之意,還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
7.歷史英雄人物事跡
岳飛(1103~1141)是南宋著名的將領。
在以往的教科書中,岳飛都被尊稱為民族英雄。在岳飛一生中,有許多精彩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岳飛年青時勤奮好學,并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這成為岳飛終生遵奉的信條。
岳飛投軍后,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同年,金軍攻破開封,俘獲了徽、欽二帝,北宋王朝滅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趙構登基,是為高宗,遷都臨安,建立南宋。
岳飛上書高宗,要求收復失地,被革職。岳飛遂改投河北都統張所,任中軍統領,在太行山一帶抗擊金軍,屢建戰功。
1129年,金將兀術率金軍再次南侵,杜充率軍棄開封南逃,岳飛無奈隨之南下。岳飛在廣德攻擊金軍后衛,六戰六捷,之后又在金軍進攻常州時,率部馳援,四戰四勝。
從此,岳飛威名傳遍大江南北,聲震河朔。七月,岳飛升任通州鎮撫使兼知泰州,擁有人馬萬余,建立起一支紀律嚴明、作戰驍勇的抗金勁旅“岳家軍”。
紹興三年,岳飛得高宗獎“精忠岳飛”的錦旗。紹興六年,岳飛再次出師北伐,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
1119年,高宗和秦檜與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納貢,這使岳飛不勝憤懣。次年,兀術撕毀和約,再次大舉南侵。
岳飛奉命出兵反擊。 在朱仙鎮,岳飛招兵買馬準備渡過黃河直搗黃龍府。
這時高宗和秦檜卻一心求和,連發十二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岳飛回臨安后,即被解除兵權。
紹興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檜派人向金求和,金兀術要求“必先殺岳飛,方可議和”。秦檜于是誣岳飛謀反,將其下獄。
1142年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于臨安風波亭。寧宗時,岳飛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古代英雄人物簡短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