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單介紹臺灣的歷史,我強調簡潔,一定要短
在中國古代文獻里,臺灣被稱為“蓬萊”、“岱輿”、“瀛洲”、“島夷”、“夷洲”、“琉求”等。
從三國時代開始,便逐漸開拓、經營臺灣。
元代元世祖在澎湖首次設立了官府“澎湖巡檢司”,負責臺灣澎湖的事務
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開始了38年的殖民統治。
1626年,西班牙以保護菲律賓與中國之間的貿易為理由,占領了今天臺北縣沿海一帶及雞籠山(今基隆市)。
1661年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率領25000名士兵登陸臺灣,于1662年2月1日迫使荷蘭人投降,收復臺灣。
1684年,臺灣設府,隸屬于福建省臺灣廈門道。
1885年,臺灣正式由府升格為省,劉銘傳任臺灣省首任巡府。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清庭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把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長達51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0月25日,臺灣光復,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1949年,國民黨兵敗大陸,退守臺灣至今
2.臺灣的風土人情簡短
臺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
但在今天臺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主要流行于泉州、廈門一帶,后來傳到臺灣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歷史。
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七行,故又稱為七子班,或七色、七腳戲。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園,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園。
基本曲調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曲牌名稱也多與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認定是宋、元南戲的遺音。伴奏所用樂器,可分弦、管及打擊樂三部分。
南管樂,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其內容分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詞邊附有琵琶指法譜。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現存套曲48套。
(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采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
(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曲”的遺風。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余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唱詞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舊兩派之分:“福祿”(或福路)為舊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統,主奏樂器為殼仔弦(椰胡)。
“西皮”為新派,為皮黃腔系統,主奏樂器為吊鬼子(京胡)。 (三)山地民歌 從民間音樂學的角度來看臺灣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寶庫,不但在人類歌唱的歷史上,提供了具體的例證,而且還發展出令人驚異的復聲或和聲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屬于單音的曲調唱法。因產生地區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雞公”、蘭陰平原的“丟丟銅仔”與恒春地區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廣東與嘉慶州為主的漢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園、新竹、苗栗與高雄屏東的丘陵地區,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與福佬系的小調相比美。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產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臺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于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臺高約丈余,前臺張掛白布為幕,后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
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
劇團的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
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臺如一佛龕,稱為“彩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臺,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范圍大概為臺前的20尺之內。
后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據傳,布袋戲有3個派別:(1)南管調——泉州移民傳授,重文戲,高雅。
(2)北管調——漳州移民傳授,重武戲,神奇。(3)潮調——潮州移民傳授,唱腔高揚,戲路與南管相同。
(八)懸絲傀儡戲 懸絲傀儡戲據說產生于西漢,到了宋代,技藝發展到高峰,影響所及還擴大到后代在舞臺上由人所扮演的戲劇,其舉手投足,不無關系。此劇種傳到臺灣后,分為兩派(1)北派以宜蘭為中心,很少越過新竹以南。
演出時間多為神廟落成、開莊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災禍發生之后的敬天謝神。(2)南派以臺南為中心,很少越過嘉義以北。
演出時間,除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間的結婚或酬神外,很少是為娛樂而表演。木偶長約一尺七寸。
一個完整的戲班,應備有72個頭,36個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靈之意。有4個戲箱,兩個裝木偶,兩個裝樂器及工具,空箱可權充坐椅。
“前舞臺”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區,“后舞臺”為工作區。演出人員也分前后場,前場至少要有2至3人,負責搬演。
演員皆為家庭成員。最重要的儀式,是主持“出煞”;后場主要的任務是配樂,約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員。
這種戲禁忌頗多,充滿神秘色彩。 (九)宋江陣 宋江陣原為國術的團體表演,配以鑼鼓伴奏,后來因地方治安情況不好,鄉鎮多有自衛組織,地方土紳乃延師訓練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與72地煞。
現在已縮小至36人為一團,在迎神賽會上表演。 (十)工藝 臺灣的工藝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特性為:(1)以實用為目標,在純樸中表現了美。
(2)或為無名工匠之作,當時不被認定為專門的學問,但卻是豐富經驗與精巧技術的產物。(3)造形單純,但不單調。
(4)是手工藝品,但同一項目的產量并不少。(6)能反映自然環境與時代背景。
傳統的民間重要節慶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俗稱“開正”,乃歲首之日。古代相傳,以12種動物配合60甲子紀年,開正為亥終子初時分,家主陳列香案貢品,參拜天地及祭祖,開啟正門,俗稱“開財門”,燃放爆竹,意為除舊布新,再行“賀正”,由幼輩向長輩拜賀,俗稱“拜年”,由家主分贈歲錢,俗稱“。
3.臺灣的歷史簡略些
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臺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1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
較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紀元前5,000年)以來的史前文化,是臺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 16世紀以前,早已有馬來波里尼西亞土著民族存在。
他們雖然同屬馬來波里尼西亞民族,但是并非同一種族。這些原住民各有不同的語言與風俗習慣,構成獨自的社會。
這些最早定居在臺灣的原住民分布於臺灣全島,其文化與海洋息息相關。據中華民國行政院的資料,以及語言學和人類學的一些研究,臺灣原住民與太平洋區域住民(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玻里尼西亞等地)的語言同屬於南島語系(也稱「印度尼西亞語系」),而中國華南地區并不屬於南島語系。
由人類學及古文化的角度,臺灣原住民的缺齒、紋身、口琴、卉服、織貝、腰機紡織、貫頭衣、親族外婚、父子連名、年齡分級、老人政治、鳥占、出草(獵首)、靈魂崇拜、室內葬等特徵,都屬印度尼西亞古文化的特質。 16世紀的臺灣古地圖《三國志》記載三國時代吳國曾指派軍隊登陸夷洲,《隋書》則有隋煬帝派兵攻打流求國的記載。
但目前還欠缺考古學的證據可確認夷洲與流求國的真實位置,只能當做研究古代臺灣的一種參考而已。(參照:夷洲、流求國) 到了16世紀中期倭寇及海盜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活動,由於地理關系,臺灣成為倭寇與海盜的躲藏地點。
倭寇或海盜在中國沿海劫掠,遇到官兵追擊,就逃至澎湖島,然后再到臺灣,成為臺灣除了少數漢族拓荒屯墾移民之外的另一部份住民。 同一時期,葡萄牙人是最早抵達東亞與發現臺灣的歐洲探險者,但是與臺灣的實質關系僅止於用鴉片來交換一些原住民的物品,并沒有進一步殖民的企圖。
直到1624年荷蘭人占領臺灣。 荷西殖民時期 主條目:臺灣荷西殖民時期 《澎湖島及福爾摩沙海島圖》,約翰?芬伯翁繪,約1640年,73*103cm,荷蘭海牙國家檔案館藏,16世紀前地圖均被描繪為三塊分開為島嶼 熱蘭遮城(Fort de Zelandia)/1875年臺灣荷西殖民時期,從1624年荷蘭人占領臺灣算起,一直到1662年鄭成功擊退荷軍部隊為止,前后一共有38年。
1624年,原占領澎湖的荷蘭人和明軍簽約,放棄其在澎湖的經營,轉而登陸臺灣南部,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人首先在「北汕尾」(今臺南四草)建立簡易的商館并於1625年,在「一鯤鯓」(今臺南安平)筑起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以此作為統治臺灣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開始招募中國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遷往臺灣開墾種植。 1626年至1642年北部也曾經為西班牙占領[13],1626年占領了臺灣北部的雞籠(今基隆),并於社寮島(今和平島)筑城而稱之為「圣救主」城(即圣薩爾瓦多城)。
之后占領蛤仔難(今宜蘭),并在滬尾(今淡水)興建「圣多明哥城」(位於今紅毛城原址)。 后來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於是荷蘭人對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日本政府陰謀,引起日本鎖國政策(僅僅允許清帝國與荷蘭)。
為了進一步驅逐西班牙勢力,於是荷蘭人於1642年派艦北上攻占了西班牙的占領的雞籠地區,趕走了西班牙人。 荷蘭以熱蘭遮城為中心所建立的殖民王國,是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有系統統治臺灣的政權,并有少量對平埔族的教育與傳教事業。
占領臺灣的目的是為對中國、日本、韓國與東南亞貿易據點的樞鈕,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約有35個據點,臺灣據點獲利25.6%成為第二名,但獲利主要是配送給荷蘭的股東,而非用回饋當地人或用於當地的建設。 荷蘭人在臺灣島上的統治,由於對漢族移民及平埔族等民族的百般苛徵、限制,終於在1635年與1636年分別爆發麻豆溪事件與蕭瓏事件兩次大型的原住民反抗活動。
1652年,在荷蘭人的殖民統治下,以郭懷一為領袖的漢族系移民對臺灣的荷蘭人政府展開大規模的反抗事件,不幸失敗,隨后荷蘭人興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以加強防范反抗事件。 隨后鄭芝龍也大規招募移民渡海拓殖臺灣。
1661年鄭軍圍熱蘭遮城,最后終於在1662年2月攻下熱蘭遮城,將荷蘭人驅逐出臺灣,結束荷蘭統治臺灣。 鄭氏治理時期 主條目:鄭氏王朝 鄭氏治理時期從1662年南明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軍圍降荷蘭之部隊,經鄭氏三代統治臺灣至1683年降清為止,統治時間前后共23年。
以反清復明為口號的鄭成功經過九個月的苦戰,迫使荷蘭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黃歷12月13日(西元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臺灣,自此臺灣歸為鄭氏政權治理,建立了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鄭氏改赤崁建都為東都明京,即今臺南市所在之地,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
鄭成功於同年6月23日病逝死后,其子鄭經繼位后於1664年改東都為東寧,外人以東寧王國稱全臺。英國、日本等國家也將臺灣視為一個獨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英國東印度公司曾與鄭氏政權簽訂通商條約,當時英國人直稱其為「臺灣王國」或「福爾摩莎王國」,英國東印度公司上書鄭經時,則稱呼其為「陛下(Your Majesty)」[14]。
在陳永華的輔政下,建立完整的中央政府體制,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制度,境內大治。 。
4.寶島臺灣資料(簡短)
臺灣是我國最大的島嶼,其中包括臺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鉤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臺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臺灣地區還包括靠近大陸的金門與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為中國的“多島之省”。臺灣本島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最長達394公里、東西最寬為144公里,呈紡錘形。
人口:2228萬 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2%。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摩悶教、回教、印度教等。
景觀: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臺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5.臺灣的歷史,簡要一點,大概50字左右吧
歷史:
原住民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臺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
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1954年美國同臺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御條約》,造成臺灣同祖國分離的狀況。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會統一。
擴展資料:
收復臺灣的意義:
收復臺灣可以極大的增強我國人民的自信心,加強民族凝聚力,同時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在當今世界各主要國家中,在聯合國5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我國還處于分裂狀態。這對于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極為不利。
試問,一個自己上處于分裂狀態中的國家如何制止歐美強權對前南、蘇丹等小國的分裂行徑,如何在亞洲鄰國的領土爭端和沖突中進行斡旋。一個分裂的國家如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不僅如此,臺灣問題一直是境外**勢力干涉中國內政,牽制中國發展的切入點,是他們與中國討價還價的砝碼。如果收復臺灣,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中國將樹立一個強大、獨立、自信的大國形象,讓那行**勢力無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36137機可乘。
同時,國家統一將使人們更加自信,在國際交往中更加理直氣壯,因為我們有強大、統一的祖國做后盾。國家的統一將使各族人們更加緊密的團結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