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借代寫法寫一句話
今天我看見一個紅領巾給老爺爺讓座. 前面不遠處走來了一隊紅領巾. 我非常了解這只老狐貍 法律會制裁地頭蛇的. 他依靠替罪羊逃脫了法律的制裁. 他這個伯樂還沒發現面前就有千里馬. 作為朋友就不要做鐵公雞. 運動場上的飛毛腿向我們奔來. 他的出氣筒一聲不吭任由他擺布. 白眼狼的身邊是沒有朋友的. 世故不圓滑的老黃牛一直沒有受到提升借代 ⑴借代的特點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的本來名稱,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⑵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的吼叫著. ②材料代本體.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志代本體.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⑦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2.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中借代的句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
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門試問野人家。注釋 ⑴徐門:即徐州。
⑵謝雨:雨后謝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⑷繅車:抽絲之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
⑸牛衣:蓑衣之類。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
《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⑹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
漫,隨意,一作“謾”。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
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
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
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像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
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
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
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
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
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
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
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2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3.關于借喻的句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于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關于借喻的句子例如:
1、不能讓這些充滿暴力的漫畫毒害我們的幼苗。(幼苗 = 兒童)
2、他搖曳著一頭的蓬草,沖出門外去上學去。(蓬草 = 凌亂的頭發 )
3、別小看這種樹的“胡子”,它使榕樹成為地球上”樹木家族“中的巨無霸 。(胡子 = 榕樹的根)
4、星空中銀盤高掛。 (銀盤 = 月亮)
5、飛躍的羚羊,勇奪奧運銅牌。(飛躍的羚羊 = 田徑好手)
6、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以「厚障壁」來比喻感情距離。)
擴展資料
1、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2、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3)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4)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5)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4.修辭手法設問、比擬、借代句子各一個【經典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并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復踏。
[編輯本段]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構成: 1、本體 2、喻體 3、比喻詞 (比喻和擬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體,擬人沒有。)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例句: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老舍《濟南的冬天》 2.比擬: 借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動作、行為、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春》 朱自清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夸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夸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夸張 把后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后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于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對。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于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5.關于借喻的句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種。
是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借喻由于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
關于借喻的句子例如:1、不能讓這些充滿暴力的漫畫毒害我們的幼苗。(幼苗 = 兒童)2、他搖曳著一頭的蓬草,沖出門外去上學去。
(蓬草 = 凌亂的頭發 )3、別小看這種樹的“胡子”,它使榕樹成為地球上”樹木家族“中的巨無霸 。(胡子 = 榕樹的根)4、星空中銀盤高掛。
(銀盤 = 月亮)5、飛躍的羚羊,勇奪奧運銅牌。(飛躍的羚羊 = 田徑好手)6、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以「厚障壁」來比喻感情距離。)擴展資料1、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數借代詞為名詞。
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盡量不要化簡為繁,并且要讓文義通順。并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于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
通俗的說,借代是一種說話或寫文章時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的修辭方法。被替代的叫“本體”,替代的叫“借體”,“本體”不出現,用“借體”來代替。
2、借代與借喻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們的性質卻完全不同:(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側重相似性,借代側重相關性;(3)借喻可以改為明喻,借代則不能。(4)借代的本體與借體之間有實在的關系,一般地說,這種關系還是相當密切的;(5)借喻的本體與喻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人們不過根據它們之間具有的相似點,通過聯想把它們聯系起來。
6.詩詞中以專名代泛稱的借代詩句有哪些
0.概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杜康”是酒的代稱 1.冰心 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月亮 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
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 3、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如 1987 年曾考過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4、蟬 以蟬品行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姜夔《揚州慢》) 6、南浦 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邊之所。屈原《九哥·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7、長亭 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8、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土》:“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春草生兮凄。”
9、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
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
0、梧桐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12、松柏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3、杜鵑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
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啼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正像唐代詩人成彥雄寫的“杜鵑花與鳥,怨艷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14、烏鴉 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
李商隱《隋宮》:“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15、蟋蟀 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
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6、猿啼 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征著一種悲傷的感情。
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 17、關山 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
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
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20、水 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
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1、琴瑟 (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
《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22、螟蛉 《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并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負之置于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
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作為螟蛉養子的代稱。 23、鴻雁 《漢書·蘇軾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
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單訊24、神器 指帝位、政權。
《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26、陶朱 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后,離開越國到陶,善于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27、祝融 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后世祀為火神;由此,火災稱為祝融之災。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29、連理枝、比翼鳥 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
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老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思愛夫妻的比喻。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有了這些句子,難怪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