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翻譯
舜從田間小溝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膠鬲從賣魚鹽的商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中獲釋)被舉用,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百里奚從奴隸市場上被(贖回)并被舉用。因此,上天將要把巨大的任務交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難,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利。用(這樣的途徑)使他內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堅韌,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才干。一個人經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擾,思緒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將吟詠嘆息)吐發在語言之中,然后才能知道。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實力相當的國家來給以壓力,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這樣以后,才會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另一版本}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 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贖回。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 使他備受窮困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增長他的才能。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郁結,殫思 極慮,然后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編輯本段]篇章結構
文章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道理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全文共四段,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論證人才要在憂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煉的必要性,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斗志,而處于安逸之中則使人喪失斗志。一、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的理解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原文譯文
原文: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出自:戰國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擴展資料文學賞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
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
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特別是“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
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
《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于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圣賢的成功事跡,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于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圣賢成功的不易;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復拖沓之虞。其后的漢大賦,由于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
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于,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翻譯
舜從田野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推舉出來,膠鬲從賣魚鹽的商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中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被任用,百里奚從奴隸市場上被(贖回)并登上相位。
因此,上天要下達重要使命給這種人,必須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用(這樣的途徑)使他內心驚動,性格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干。
一個人經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困擾,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吟詠嘆息表現在聲音上然后才能被人們了解。
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實力相當的國家的外來禍患,這個國家常常會導致滅亡。 這樣以后,才會知道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導致死亡。
勞:使動用法,使。
疲勞;喻,明白,了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 舜發于畎畝之中(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3),膠鬲舉于魚鹽之中(4),管夷吾舉于士(5),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8)于是(斯)人也(9),必先苦其心志(10),勞其筋骨(11),餓其體膚(12),空乏其身(13),行拂亂其所為(14),所以(15)動心忍性(16),曾益其所不能(17)。
人恒(18)過(19),然后能改(20);困于心(21),衡于慮(22),而后作(23);征于色(24),發于聲(25),而后喻(26)。入則無法家拂士(2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28),國恒亡(29)。
然后知生于憂患(30),而死于安樂(31)也。編輯本段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題目是作者加編的,告子,姓告,孟子的學生,兼治儒墨之學。
這里節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于畎畝之中》。 (2)舜(shùn)發于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發跡的。
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后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發,起,指被任用。
于,介詞,從。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
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田地、田間。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 (3)傅說(yuè)舉于版筑之間: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
傅說,商朝人,原在傅巖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筑墻,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舉,被舉用,被選拔。
版筑,筑墻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版,打土墻用的夾板。
筑,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
膠鬲,商朝賢臣,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來又輔佐周武王。
于,介詞,從。 (5)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放被錄用。
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于士,指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錄用。
士,獄官。 舉于士,指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任用。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奚舉于市:百里奚從市井里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后來秦穆公用五羖(gǔ,黑色公羊)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市,市場,做買賣的地方。 (8)大任:重大責任或治理國家的責任。
任,責任,使命,擔子。 (9)于是人也:(把重大責任)給這個人。
是,指示代詞,這。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勞,使……勞苦。
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餓,使……挨餓。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拂,拂逆,不順,違背。
所為,所行。 亂,使……錯亂。
(15)所以:用來(通過這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動,使……驚動。忍,使……堅忍。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干。曾,通“增”,增加。
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恒:常常。
(19)過:這里的意思是犯過失。 (20)然后能改:這樣以后才能改過。
(21)困于心:內心困擾。困,憂困。
于,介詞,在。 (22)衡于慮:思慮堵塞。
衡,通“橫”,堵塞,指不順。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為。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于色:表現在臉上。
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征,表征,表現。
(25)發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于聲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喻,明白,了解。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入,在里面,。
4.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為:處在憂慮禍患中可以使人或國家生存,處在安逸享樂中可以使人或國家消亡。
這句話出自孟子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則短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先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原來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會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內心困惑,思慮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上,怨恨吐露在言語中,才被人所知曉。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或是來自外國的禍患,國家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走向滅亡的道理。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孟子作為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
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二、文章賞析 這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50字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后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出自:戰國 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這個更完整些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原文】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①之中,傅說②舉于版筑③之間,膠鬲(4)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土⑤,孫叔敖舉于海(6),百里奚舉于市(7)。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8)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慮,而后作;征(10)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1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注釋】 ①畎(quan)畝:田間,田地。
②傅說(yuo):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在傅險筑墻,后被武丁發現,舉用為相。③版筑:一種筑墻工作, 在兩塊墻版中,填人泥土夯實。
④膠鬲(ge):殷紂王時人,曾以販賣魚、鹽為生,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輔佐周武王。⑤管夷吾:管仲。
士:此處指獄囚管理者。當年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君位,公子糾失敗后,管仲隨他 一起逃到魯國,齊桓公知道他賢能,所以要求魯君殺死公子糾,而把管仲押回自己處理。
魯君于是派獄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國,結果齊桓公用管仲為宰相。 (6)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的隱士,隱居海邊,被楚王發現后任為令尹 (宰相)。
(7)百里奚舉于市:春秋時的賢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國,秦穆公 用五張羊皮的價格把他買回,任為宰相,所以說“舉于市”。(8)曾:同 “增”。
(9)衡:通“橫”,指橫塞。(10)征:表征,表現。
(11)法家拂 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間勞動中成長起來,傅說從筑墻的工作中被選拔出來,膠鬲被選拔于魚鹽的買賣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孫叔敖從海邊被發現,百里奚從市場上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 之苦,做事總是不能順利。這樣來震動他的心志,堅韌他的性情, 增長他的才能。
人總是要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心氣 郁結,殫思極慮,然后才能奮發而起;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個國家,內沒有守法的大臣和輔佐的賢士,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由此可以知道, 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卻足以使人敗亡。”
【讀解】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其實,為人所熟知的,還有姜子牙的故事。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成 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
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 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 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
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周文王被拘美里而演《周易》,孔子困陳蔡而編《春秋》,屈原遭流放而賦《離騷》,左丘明失明而寫《國語》,孫胺腳殘而著 《兵法》,呂不韋遷蜀地而出《呂覽》,韓非子被秦國囚有《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都是發憤所作。(《史記·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郁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
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么磨難,沒有什么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7.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全部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譯全文
原文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翻譯 舜在田間被選拔,傅說在水泥匠中的時候被選拔,膠鬲在魚鹽小販中被選拔出來,管仲在獄官的手中被釋放并加以重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時候被提拔,百里奚在當奴隸的時候被贖回并任用。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責任給這個人,必定先要使他心意痛苦,使他筋骨勞累,使他身體饑餓,使他窮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撓干擾,用這些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韌,增加他不沒有的才能。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從中受到教訓)改正;內心受到困惑,思慮阻塞,之后才能奮起;一個人的心事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言談上,之后才能被別人知曉。
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來憂患的侵擾,這樣的國家必然會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愁禍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 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 2、發:被任用 3、于:從 4、畎畝:田地、田間。
畎:田間小溝。 5、舉:被選拔,被舉用 6、士:當時掌刑獄之官 7、故:所以 8、任:責任 9、是:這,這個 10、苦:使……痛苦 11、勞:使……勞累 12、餓:使……受饑餓 13、空:窮 14、乏:絕 15、空乏:使……貧窮困苦 16、行:做,所行 17、拂:拂逆 18、亂:使……違背意愿 19、所以:用這些來 20、動:使……內心驚動 21、忍:使……堅韌 22、曾:同“增”,增加 23、恒:常常 24、過:犯錯誤 25、然后:這樣以后 26、衡:同“橫”,梗塞 27、作:奮發 28、征:驗 29、喻:知曉 30、入:在里面,指國內 31、拂:通“弼”,輔佐 32、出:在外面,指國外。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