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舟山民間故事
呵呵,我就是來自舟山的 流傳于民間的口頭文學創作,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各個地區又各有自己的不同特色。
舟山各類民間文學作品無不烙有大海的印記,是地道的海洋文藝精品瑰寶。“海洋動物傳說”“海洋特產傳說”“海島風俗傳說”“島礁地名傳說”“海島佛道傳說”,以及“龍的傳說”“魚類故事”等等,都是最能反映海洋文藝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
魚類故事? 大量的魚類故事帶有寓言童話性質。比如說,“癩頭黃魚”的故事講的是黃魚與箬鰨魚賽跑,黃魚傲氣十足,猛沖猛闖,一頭碰在礁石上,碰得頭破血流,頭里嵌進兩粒石頭(石首),至今還取不出來;箬鰨魚投機取巧,想走近路,心急慌忙鉆進一條石縫,刮去了半邊鱗,至今還有半邊身體長不起魚鱗;站在一旁看熱鬧的蝦蟲孱,見兩個賽手一雙受傷,幸災樂禍,哈哈大笑,笑得合不攏嘴巴,成為“拖嘴蝦蟲孱”。
故事把三種魚的特征、性格都形象化地告訴了讀者。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梅子游大海”“帶魚舞師”“群魚斗黑鯊”“鰳魚投親”等等,都含有豐富的知識和情趣。
諸如:海蜇為什么自己沒有眼睛,要“海蜇行走蝦當眼”為什么說“鯧魚真笨,枉自稱能,好縮勿縮,自送性命”,而“鰳魚更笨,鋒快腹棱,好進勿進,掛網送命”為什么兇猛無比的黑鯊魚竟會被小魚、小蝦、蚌蛤、青蟹打得落花流水,遍體鱗傷,渾身是沙這些故事,既說明了各種魚類的習性,又向人們揭示了善者受尊敬、惡者遭唾棄、驕者必遭殃的哲理,給人以啟示。 漁民生活故事? 舟山民間故事中,有許多反映漁民生活情趣的故事,諸如“魚哪里最好吃”“狀元老爺與抲魚阿毛”“二漿囝打賭招親”等,都是贊美漁民聰明才智的故事。
“魚哪里最好吃”,講的是皇帝請左右丞相和兵部尚書三個大臣吃飯,當廚子送上一盆魚來時,皇帝問三大臣:魚哪里的肉最好吃左丞相搶先說:“魚頭最好吃”,皇帝聽了不作聲。右丞相見皇帝對左丞相的說法沒有表示贊同的態度,就投機取巧地接著說:“魚身子最好吃”,兵部尚書見皇帝仍然沒有表示贊同,馬上接口說:“魚尾巴最好吃”。
皇帝聽了很生氣,說:“你們三人都是我的左右手,吃條魚的看法都統一不了,都想討我歡喜,如果遇到國家大事,你們也這樣嗎”一氣之下,就傳武士把他們都打入天牢。幸虧軍師站出來說公道話:為吃一條魚,傷害三大臣,不合情理;而且三個人當中總有一個說對的,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打入天牢,也不公平。
他提議去請個老漁民來問問。結果,老漁民請來了。
老漁民走到十里亭,左丞相派人在等候,先送上五兩金子,叫他見了皇帝要說魚頭最好吃;進了五里亭,右丞相派人等在哪里了,也送上五兩金子,叫他見了皇帝要說魚身子最好吃;到了紫禁城門口,兵部尚書也派人在等了,又送上五兩金子,叫他見了皇帝要說魚尾巴最好吃。老漁民不客氣,禮金一一收下,全都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老漁民見了皇帝后,說:“吃魚要看季節,春季里,魚到處尋食吃,吃得肥頭大腦,這時的魚頭最好吃;夏季里,天熱氣溫高,魚深沉海底,休養生息,養得肚子胖臌臌,這時的魚身子再好吃;秋季里,魚要尋找合適場地產卵,東游西游,尾巴活動量大,這時候的魚尾巴最好吃;到了冬季,魚經過一年的游弋活動,又剛產過卵,從頭到尾都是胖鼓鼓的肉,這時候整條魚都好吃。”皇帝聽了,覺得有理,獎了老漁民十兩金子,赦了三位大臣。
這個故事,既說了老漁民的聰明才智,又有力地諷刺了那些專門討好上司、見臉行事的大臣,也挖苦了封建帝王的昏庸無能。類似這樣的故事,在漁村中流傳很多很多。
漁民故事中,還有一類專講漁民風格、精神的,如“青浜廟子湖、菩薩穿籠褲”的故事,講述老漁民才伯公為漁民點火引航;“岑港白老龍”的故事,是說龍的化身楊甫老大替漁家捕魚;“船眼睛的來歷”是講漁民期望自己有一雙能看穿海底的眼睛,以求多捕魚、免災難的心愿。還有“龍王輸棋”“漁翁得印服龍王”等故事,都是反映漁民群眾天不怕、地不怕,敢與龍王爭高下的無私無畏精神。
島礁地名故事? 舟山群島的千余島礁,以其神奇的色彩分布于東海之中,幾乎每一個島礁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諸如:“坍東京漲崇明的傳說”“沈家門的來歷”“鐵拐李說蓬萊”“金藏(塘)山的故事”“安期生潑墨灑桃花”,以及“娘娘礁”“五虎礁”“美女礁”“太婆礁”“寡婦礁”等等,這些島、礁傳說故事,大多有關懲惡揚善、戰天斗海、勤勞節儉、孝敬長輩等內容,也有不少故事是講島名、礁名來歷的。
“坍東京漲崇明”的故事,既有揚善懲惡的內容,又有孝敬父母的內容,兼及島嶼變遷的來歷。“桃花山”的故事,描述了當年安期生來桃花島隱居、修行、煉丹的過程,以及他離去時“潑墨灑桃花”而流傳千古的佳話,桃花島的地名即由此而得。
自從八十年代流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以后,更給桃花島增添了許多詼諧而神奇的故事傳說。 船的故事? 舟山人身居海島,開門見海,行旅賴船。
船既是生產工具又是交通工具。所以,船在舟山人心目中是神圣之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眾多的漁船故事即由此而生。諸如:漁民為。
2.請幫我找一個舟山的神話故事,謝謝了.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敖廣治理東海,派妙莊王治理東京。
那時的東海只有現在的 一半大,靠西的大洋都是東京轄地。不知過了幾世幾劫,東海龍王敖廣的龍子龍孫蝦兵蟹將 已多得不計其數,偌大的東海即顯得十分擁擠。
敖廣早想擴展地盤,無奈北有北海,南有南海,都有玉皇大帝的界碑,界碑上還蓋著玉 璽印,分毫挪動不得。 唯有東海與東京的壤界,因海陸分明,玉帝沒有立碑。
東海龍王偶掀風浪,東京就會有 干百畝土地塌陷,傾刻間變成滄海,那妙莊王也不理論。只是敖廣怕妙莊王去向玉帝告發, 所以不敢多騷擾東京地界。
一日,龍王巡察西界,在鎮西將軍七須龍王處痛飲靈芝仙酒。 兩人杯來盞去,說東道 西,不知不覺中湊出一個并吞東京的計策來。
此后,東海龍王一反常態,與妙莊王親近起來,不時派人送些奇珍異寶、瓊漿玉液到東 京,還將第六個女兒送給妙莊王做妃于。妙莊王迷戀龍女的姿色,漸漸不理朝政,多少年以 后,東京轄內盜賊橫行,怨聲載道。
東海龍王得知東京衰敗的消息,好不歡喜,暗中上奏天 庭,懇請玉帝下旨塌掉東京,澄清玉宇。 玉帝當即準奏,正要派大臣去東京行事,即被上八洞神仙呂洞賓擋住了。
另洞賓奏道: “玉帝將東京全部陷為東海,豈不冤屈了個中善者?” 敖廣插言道: “目前東京轄內,哪有什么善者好人?” 呂洞賓朗聲說: “想龍王終年居住水晶宮,從未涉足陸地,不知憑什么斷定東京沒有好人?” 敖廣一時語塞。 呂洞賓又對玉帝道: “容老朽即刻下凡,去東京看看有無善者。”
玉帝準奏,欽點呂洞賓為檢察大臣,三年后來天庭復命。 另洞賓變個老者模樣,悄悄來到東京,在一僻靜處變化出幾間茅屋,屋里有幾個大油 缸,門口掛了塊招牌,上寫“勿過秤油店”。
門上貼了幅對聯,上聯為“銅錢不過三下聯為 “香油可超萬”,橫批為“心安理得”。 凡是來買香油的人,呂洞賓一概收三個銅錢,至于 油舀多少,悉聽買主自便。
這般油店誰見過?東京人把這當作奇聞,一傳十,十傳百,都到 “勿過秤油店”來買油。有的抱只大瓶,有的捧只瓦??,有的提只茶罐,有的甚至挑來兩 個水桶。
呂洞賓只管收三個銅錢,其他一概不問。 原來,它的油缸是通長江的,只要長江水 不乾,油缸也不會見淺。
一天,呂洞賓正要打烊,即見一位少女提著一瓶油進店來。呂洞賓納悶的間: “小姑娘,你不拿空瓶來舀油,倒拿一滿瓶油來做啥?” 少女答道: “老伯伯,剛才我用三個銅錢換了一滿瓶油,心里好高興呵!可是拿回家中母親說我太 貪心了!唔,她在瓶肚上做了記號,要我把記號以上的油倒還給你。
” 呂洞賓道: “你母親在瓶肚上做了記號,你就在路上隨便把油倒掉一點算了,何必再到這兒來?” “母親說我太貪心,我自己想想也臉紅,你一個老人家賣油,要虧本的呀 少女說著,嘟嘟嘟倒出大半瓶油。 另洞賓心頭一陣發熱,想著:自己開油店將近三年,不久就要向玉帝復命了,這樣好心 腸的人還是第一遭遇見。
他問了少女姓名,知道她叫葛虹,父親捕魚死在海上,家中只有母 女倆相依為命。于是,他從墻上摘下一個葫蘆瓢交給葛虹說: “小姑娘,這個葫蘆瓢給你,你將它放在門前,用草席蓋起來。
以后,你每天去城門口 看石獅子,倘若石獅子頭上出血了,災禍就要來了,你就去找葫蘆,它會告訴你怎么辦的。 ” 葛虹返家,把賣油老人的話對母親說了。
葛母將信將疑,但第二天東方剛發亮,她還是 叫女兒到城門口去看石獅子。 再說敖廣回東海以后,立即派七須龍到東京監視呂洞賓。
七須龍想扮個手藝人,但三百 六十行,行行不稱心。一天,他看到幾個壯漢在殺豬,覺得這個行當正合自己的脾性,從此 就在東京作起屠夫來。
一天清早,七須龍見一少女急匆匆來到城門口,仔細看看石獅子的頭,轉身又往回走, 他心里頓生疑竇。第二天,七須龍又見少女如昨日一般來去,越發感到奇怪。
于是,他天天 跟蹤葛虹,到第七個早晨,再也忍不住了,就悄悄走到葛虹面前,和顏悅色問道: “小姑娘,我看你天天到城門口來看石獅子,不知為啥?” 葛虹生性純??善良,從不知懷疑別人,見人動問,就實話相告: “賣油老伯伯告訴我,石獅子頭上出血了,災禍就要來臨了。 ” 呂洞賓為啥要葛虹每天去看石獅子有否出血呢?原來這對獅子是玉帝派來的鎮城之物。
有這封石獅子在,即使東海龍王興風作浪東京城也不會塌掉。玉帝若準旨要塌東京,必先召 回這對獅子,而要讓這封石獅子離開城門,必得讓獅子聞到血腥味。
此是天機,就是東海龍 王和妙莊王也不知此中奧秘。 另因呂洞賓修練功夫精深,才能得此玄機。
那七須龍聽了葛虹的話,暗暗高興。自己來東京多日,一直猜不透呂洞賓的心思,今日 正好捉弄他一番。
當天下半夜,七須龍殺了一頭豬,盛了一碗熱騰騰的豬血潑在兩只石獅子 的頭上。那時天蒙蒙亮,葛虹又來到城門口,一看石獅子滿頭都是血,還冒著熱氣,頓時驚 恐萬狀。
再一看,那對石獅子竟然活動起來,呼嘯一聲直沖長空而去。葛虹慌忙往回走,但 聽背后轟隆,城門早已倒塌。
葛虹惦記著母親,忙忙往家里跑。 誰知她一路跑,背后的地力一路塌,待她跑到家中,周圍已是波濤洶涌了。
3.世界歷史悠久的普陀山還有許多傳說民間故事講一個有關普陀山的歷史
1、洛迦來歷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
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2、短姑圣跡相傳有姑嫂二人渡蓮花洋來朝山進香,船靠碼頭時,不巧小姑“天癸”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責備的意思)其無福朝圣,叫她呆在小船中等她,便獨自進山拜佛去了。
時近中午,潮水大漲,小船與岸相隔,小姑坐在船中,餓得發慌。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拎著飯藍走到碼頭邊,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石塊來到小巧玲瓏姑船上,說是其嫂進香托她捎來的,說罷,放下飯盒便離船而去。
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問起這件事,感到奇怪。忽然想起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裾濕了一片,心里頓有所悟,原來這是觀世音菩薩做的善事。
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大士送食時投向潮水里用以踩腳的石塊,稱為“短姑圣跡”。擴展資料:普陀山是淅江省杭州灣外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
春秋戰國時,普陀山及附近諸島被稱為 “甬東”。秦朝安期生、晉朝葛洪等人都先后來此山采藥和修煉,后來均得道成仙。
漢代時,學者梅福曾來山練丹隱修,故普陀山初名梅嶺山。因山上長滿小白華樹, 所以也叫小白華山。
山東南緊鄰一更小的島嶼,懸峙海中,稱洛伽山,因此,普陀山又往往連稱普陀洛伽山。普陀山是全國最著名最靈異的觀音道場,佛教圣地,寺院無論大小,都供奉觀音大士。
可以說是“觀音之鄉”了。每逢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誕辰、出家、得道三大香會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煙繚繞,一派海天佛國景象。
普陀山是東海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南北狹長,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洞幽巖奇,古剎琳宮,云霧繚繞。
普陀山與九華山、峨嵋山、五臺山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稱的名山,普陀山這座海山,充分顯示著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雄偉。
4.簡潔的民間故事
頭懸梁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系住頭發拴在房梁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鑿壁借光
西漢人匡衡,小時家里很窮,非常喜歡讀書,但晚上家里沒有油點燈。鄰居房里點著燈,匡衡就把墻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里透過來照著讀書。
錐刺股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后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己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又讀書。
5.簡短的民間故事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后,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里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于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喂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后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6.簡短的民間故事 越多越好 越短越好
很久以前,察哈爾草原有個名叫蘇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沒有媽媽的小白馬駒。小白馬在蘇和的喂養下長成一匹漂亮的駿馬,它跑起來蹄下生風,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馬和蘇和形影不離,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爺要舉行賽馬大會,還答應要賞給得第一名的騎手一群羊。
蘇和騎著他的白駿馬參加了賽馬大會,小白馬跑在最前頭,得了第一名。
王爺很喜歡這匹漂亮的白馬,又見騎手是個小牧童,就蠻橫地說:“給你三個元寶,把小白馬給我留下!”蘇和氣憤地說:“我不是來賣馬的!”王爺命令手下的人把蘇和打昏在地,搶走了小白馬。
可是王爺剛騎上白馬就被摔了下來,小白馬掙脫了韁繩飛奔而去。王爺命令武士們用毒箭射殺小白馬,中了毒箭的小白馬跑到蘇和的蒙古包前就死去了。蘇和難過地大哭起來。
蘇和思念小白馬,晚上,他夢見小白馬對他說:“你用我的筋骨做一把琴,我就能永遠和你在一起了。”
蘇和按照小白馬的話,做了一把漂亮的琴。他用白馬的骨頭雕成馬頭做琴桿,筋做琴弦,尾巴做琴弓,這就是第一把馬頭琴。
從此,美妙的馬頭琴聲傳遍了大草原.
7.誰有一些簡短的民間故事
還春節呢,就講點有關春節的 1."年"獸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臘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2.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
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
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
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人群聚居的村落。
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卻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
再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要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要互相祝賀沒有被"年 "吃掉,還要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去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
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
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
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
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3.門畫——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
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
8.短小的民間故事
中國的四大民間故事是指: 牛郎織女 孟姜女 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臺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
但由于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里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繡花嗎?為什么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么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
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
于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并肩,兩小無猜。后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
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
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
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
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
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
這時風消云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二:白蛇傳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會從水里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并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游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凈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
小青看在眼里,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
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并開了一間“保和堂”藥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癥,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藥還分文不收,所以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
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
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
于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
終于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
9.舟山英烈小故事,短一點兒,但不要太短
** 永遠的豐碑 **:舍身炸碉堡 誕辰:1929年10月15日 祭日:1948年5月25 日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模范**員、全國著名戰斗英雄**的英靈。
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一座雄偉的紀念碑,碑上銘刻著**總司令的題詞:“舍身為國,永垂不朽!” **,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
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
后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
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只身俘敵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獎章”。
他所領導的班獲“**練兵模范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斗打響。
**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御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
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于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
**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員,請準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于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臺又無法放置炸藥包。
危急關頭,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此時,他年僅19歲。 雷鋒簡介 雷鋒,原名雷正興,(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雷鋒出生在湖南省長沙望城縣簡家塘一個貧苦農民家里。
因為這一年是農歷“庚辰”年,給他取了個小名叫“庚伢子”。 雷鋒出生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
雷鋒曾在一篇日記中寫道:“我家里很窮,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的手里,這血海深仇,我永遠銘記在心。” 雷鋒的爺爺叫雷新庭,以租種地主田地謀生,整年辛苦勞作,但仍無法維持家人的生計,最后身染重病,臥床不起。
到年關,地主前來逼債,要雷家在年前還清租債,雷新庭無力償還,悲憤交集,在過年的鞭炮聲中被活活逼死。 父親雷明亮,參加過**領導的湖南農民運動,當過自衛隊長。
一九三八年被抓去,遭到國民黨的毒打,造成內傷和殘疾,回到家鄉后邊養病邊種地勉強度日。一九四四年又遭到日寇毒打,傷勢更加嚴重,翌年秋天終于死去。
哥哥雷正德,十二歲時外出當了童工,在繁重勞動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癆(肺結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機器旁,軋傷了胳膊和手指。
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當了童工,由于勞累過度,肺病加重,又無錢醫治,沒幾天就死去了。 弟弟也因為饑餓而死去。
雷鋒6歲的時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媽媽兩個人。雷鋒的媽媽也是一個受盡折磨的苦命的人。
她是鐵匠的女兒,生下來幾天,由于過于貧窮,父母沒能力撫養,就把她送進長沙一家育嬰堂,簡家塘一個姓楊的婦女把她抱回家撫養,6歲時把她送給雷家做了童養媳。后來,雷鋒的母親被地主唐四滾凌辱而自盡。
雷鋒在不滿七歲時就成了孤兒。鄰居家的六叔奶奶收養了他。
他為了幫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當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許窮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鋒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見了,這個地主婆指著雷鋒破口大罵,要雷鋒把柴運到她家,并搶走了柴刀,雷鋒哭喊著要奪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舉起柴刀在雷鋒的左手背上連砍三刀,鮮血順著手指滴落在山路上。
雷鋒趕忙捂住傷口,忍住疼,兩眼瞪著地主婆,心想:“總有一天,我要報仇!”從此,雷鋒手背上留下三條傷疤。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時,小雷鋒便找到路過的解放軍連長要求當兵。
連長沒同意,但把一支鋼筆送給他。1950年,雷鋒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參加土改。
同年夏,鄉政府的黨支書供他免費讀書,后來加入少先隊。 1956年夏天,他小學畢業后在鄉政府當了通信員,不久調到望城縣委當公務員,被評為機關雷鋒在武漢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團。
1958年春,雷鋒到團山湖農場,只用了一周的時間就學會了開拖拉機。同年9月,雷鋒響應支援鞍鋼的號召,到遼寧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機手。
翌年8月,他又來到條件艱苦的弓長嶺焦化廠參加基礎建設,曾帶領伙伴們冒雨奮戰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損失,當時的《遼陽日報》報道了這一事跡。在鞍山和焦化廠工作期間,他曾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標兵,18次被評為紅旗手,并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光榮稱號。
1959年12月征兵開始,雷鋒迫切要求參軍,焦化廠領導舍不得放他走。雷鋒跑了幾十里路來到遼陽市兵役局(現人民武裝部)表明參軍的決心。
他身高只有1.54米,體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條件,但因政治素質過硬和有經驗技術,最后被破例批準入伍。參加人民解放軍后,編入工程兵某部運輸連四班,任班長。
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是對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評為節約標兵和模范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