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意思
沒有“各負其責”這個詞語,正確的是“各盡其責”。
各司其職 [ gè sī qí zhí ]
【解釋】: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
【出自】:明·馮夢龍第八十四回:“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
【示例】:老板的要求不多,他只希望所有員工都能各司其職,不要越俎代庖。
近義詞:各盡其責
反義詞:越俎代庖
各盡其責 [ gè jìn qí zé ]
【解釋】:指的是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職責。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
例句
1、這兩個人合作得很好,各盡其責。
2、層次管理、各盡其責、不斷創新是雅高集團管理特色表現的核心。
3、當每個人各盡其責,杰出分會計畫目標將會達到。
4、并由此保障人們各居其位、各謀其政、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5、通過這些部門和單位各盡其責、協調聯動,杜絕出現漏管失查的問題。
2.“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翻譯是什么意思
各就各來位:各自到自己的崗位上。源
各司其職: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做好所承擔的工作。
各盡其責:指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職責。
這三個意思接近的詞疊加一起使用,意在強調工作態度,職責。
【造句】
1、兩個隊都已 各就各位,準備開始比賽。
2、老板的要求不多,他只希望所有員工都能各司其職,不要越俎代庖。
3、這兩個人合作得很好,各盡其責。
4、規章制度已經已經出臺,希望各位能夠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做好自己分內工作。
5、這兩個人合作很zhidao好,各負其責,認認真真。
6、這組人員,都能做到各司其職,兢兢業業。
3.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是什么意思
各司其職: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各盡所能: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一、各司其職 [ gè sī qí zhí ]
【解釋】:司:本意是執掌,主管。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
【出自】:明馮夢龍 《警世通言》第八十四回: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
【譯文】:就要派定任務了,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
二、各盡所能 [ gè jìn suǒ néng ]
【解釋】:盡:用盡;能:才能。 各人盡自己的能力去做。
【出自】:南朝 范曄《后漢書·曹褒傳》:“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
【譯文】:漢朝遭受秦國多,禮崩樂壞,而且遵循先例,不可撤銷
擴展資料
一、各司其職近義詞
各行其是 [ gè xíng qí shì ]
【解釋】:行:做,辦;是:對的。按照各自認為對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出自】:戰國 莊子《莊子·徐無鬼》:“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
【譯文】:天下不是都是公平公正的,而是按各自認為對的去做。
二、各盡所能近義詞
八仙過海 [ bā xiān guò hǎi ]
【解釋】: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后以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出自】:明·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圣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譯文】:就我們這八仙過海神通廣大,方顯得神仙回位的道法強大,要的是萬古將好的名氣流傳下去
4.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什么意思
1、各司其職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è sī qí zhí,意思是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本意是執掌,主管。
語出《韓非子·揚權》中有一句:皆用其能,上乃無事。都用上各自的才能,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
2、各安其所
不是固定成語,意思是在自己崗位上安安分分。
3、各得其所
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后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
出處:《周易·系辭下》:“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聚集天下是貨物,交易完就撤退,各人都得到滿足。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各人都得到滿足。
擴展資料:
同義詞:
1、物盡其用
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wu jin qi yong,盡:全部,指充分發揮;用:用處。意思是各種東西凡有可用之處,都要盡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資源,一點不浪費。
【出處】: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充分利用
2、人盡其才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rén jìn qí cái,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有才華與能力。 出自《淮南子·兵略訓》。
舉例:如果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們的國家就可以發展得更加迅速。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充分發揮各自的所有才華與能力。
5.“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分別是什么意思
1、各司其職
讀音:gè sī qí zhí
釋義:司:執掌,主管.各自負責掌握自己的職責,做好所承擔的工作.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四回:“今日便須派定路數,各司其事.”
近義詞:各盡其責
反義詞:越俎代庖
2、各盡其責
拼音:gè jìn qí zé
解釋:各:各自,每個;盡:完全;責:職責。指每個人要盡到自己的職責。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近 義 詞: 各司其職
反 義 詞: 多管閑事、越俎代庖
3、人盡其才
拼音:rén jìn qí cái
解釋:每個人都可以充分的發揮自己的所有才華與能力。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
示例:如果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們的國家就可以發展得更加迅速。
用法:
作謂語、賓語;指充分發揮各自的所有才華與能力。
適用于:馬說,韓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馬說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
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于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
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4、才盡其用
拼音: cái jìn qí yòng
解釋:有那個才能就要充分的利用。
造句:如果你能才盡其用,你也不會是現在這樣。
6.文與質中的質什么意思
質樸的意思,出自《雍也》
是:質樸的意思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第六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原文】
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文勝質則史③。文質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釋】
①質:質樸。②文:文飾。③史:虛浮不實。④彬彬:相雜適中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
【讀解】
這段話可以從各種層次上來理解和發揮。
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于發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