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潔的信息傳遞的資料(最好不超過80字)
在遠古時候,我國使用擊鼓傳遞信息,最早當在原始社會末期。
到西周時候,我國已經有了比較完整的郵驛制度。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郵驛通信逐漸完備起來。
三國時期,曹魏在郵驛史上最大的建樹是制定《郵驛令》。
隋唐郵傳事業發達的標志之一是驛的數量的增多。
我國元朝時期,郵驛又有了很大發展。
清代 郵驛制度改革的最大特點是“郵”和“驛”的合并。
清朝中葉以后,隨著近代郵政的建立,古老的郵驛制度就逐漸被淘汰了。
2.信息傳遞的故事(簡短)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3.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簡短 信息的內容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于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注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并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并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后,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筑一烽火臺,用干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后,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褒姒一笑葬西周的故事
褒大美人那難得一露的笑容,大概如天上的美麗云朵地下的百花盛放,反正非常艷麗迷人,迷得姬宮涅頭暈眼花的,只是那快樂太短暫了。對于她的這個問題,姬宮涅很頭大,當時又沒有什么游戲機之類新玩意兒可以做道具,只好發出重賞,說誰能誘發褒大美人一笑,賞以千金(成語一笑千金的來歷)。奸臣虢石父獻出一條叫“烽火戲諸侯”的奇計,讓姬宮涅同褒大美人并駕游參觀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等到他們氣喘吁吁地趕到,才發現原來平安無事,大王和王后正在樓上做閱兵游戲,只好退兵回去。褒大美人看見一隊隊軍士,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往N次,她不知是姬宮涅的安排,不知所為何事,忍不住啟唇而笑,這一笑,美得天花亂墜,姬宮涅大喜,“烽火戲諸侯”也從此成為典故。姬宮涅正準備試驗多幾次,卻不知道他已經惹下麻煩,以后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他已經失信于諸侯,這些諸侯也是一地的大王,他們窩了一大肚子氣:這個大王太不像話了,和王后兩口子找樂子也不應該找我們,我們容易嗎?天天忙碌得要死,哼!下回不做傻瓜了。
王后的老爸申侯看著女兒和外孫無端失寵很生氣,就勾結了外族入侵,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姬宮涅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他們再也不上當了。可是,這一次是真的,結果,姬宮涅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
4.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 簡短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后,漢昭帝繼位,漢兇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兇,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后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并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后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后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只,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只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后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制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后,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并在民間流傳開來。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并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5.關于信息傳遞的故事簡單
1.郵局的出現 一般認為,郵局是波斯王居魯士大帝創立的。
居魯士統治著一個疆土廣袤的大帝國,由使者傳遞書信和信息已經不能適應帝國的需要。為此,他建立了一個由許多驛站組成的郵遞行政部門,這便是最早的郵局。
這些驛站間隔一定的距離,負責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驛馬。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郵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
元朝還整頓了連接東西方的驛站傳遞制度。 公元前31年,羅馬人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仿照這樣的機構,建立了公共驛站。
站里備有喂足草料的驛馬和供過往官員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紀,羅馬式郵局已經消失,修道院遍布歐洲。
修道院之間的通信通過使用稱為撀尥祭瓟的羊皮紙卷進行。第一個修道院在紙卷上寫上他們的傳言,送達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們的傳言,從而使紙卷越來越長。
例如,傳送圣·維落爾修道院院長死訊的紙卷長達9.5米,寬0.25米。人們稱之為修士郵局。
大清郵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區十三家主要的通郵站之一。經歷了民營的信局-外國郵局-文報局-海關郵政-大清郵政等不同階段。
他是目前華東地區唯一留存的清朝郵局遺址,也是近代中國郵政歷史的縮影。 1878年(清光緒四年),煙臺“華洋書信館”在周村設立分館,是為淄博地區大清郵政 機構的前身。
1900年底,周村大清郵局開辦。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郵局設立,附 設八陡、西冶街2處代辦所,并設信柜5處,有村鎮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莊信差2人 ,通萊蕪、泰安信差4人。
1904年,臨淄西關廣順號、衛生堂藥店設郵政代辦處。翌年 ,桓臺設三等郵局,張店、索鎮設分局。
張店大清郵政分局設在原張店街里東四街,為商家 代辦,辦理信件和匯兌業務。時周村、淄川、新城(桓臺)索鎮、張店等局隸屬濟南總局, 博山、臨淄、金嶺、淄河等局隸屬青州總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郵局”改稱“中華郵局”。郵局內部設郵務員、郵務佐、郵差、局役 四級。
原張店大清郵政分局,遷至南北街。 1919年1月,臨淄中華郵局在臨淄城建立,始為三等郵局,翌年10月升為二等郵局, 鄉間設辛店、淄河店、孫婁店、西古城4處分柜。
1920年8月設立桓臺縣郵局(三等局 )、張店郵局(三等局,后升為二等)、周村郵局(二等局)、博山郵局(二等局)。桓臺 縣郵局在北石橋、曹村扒頭橋設信柜,屬商家代辦。
1921年,博山郵局增設村鎮巡外郵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八陡、夏莊、邢家莊均設信柜。
1924年,張店中華郵局改為二等二級局,租用民房3間,經營匯票、保價信、平信。南 定亦設郵政局。
1926年,張店郵局遷至原張店二馬路(今西一路),并增設包裹郵寄等業務。同時在福 勝里、衛固設置信箱,馬尚、衛固分別設立郵寄代辦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31年,辛店分柜升為辛店郵局。 1943年,鐵山、衛固、石橋設郵政代辦所,后改為郵務所,辦理小額匯兌業務。
1945年,張店、南定均為二等乙級郵局。張店郵局配有局長1人,郵務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
昌城、馬尚亦設有郵政代辦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華郵局”即被戰時郵局接收。
2.網上呼救 1997年的一天,美國德克拉斯洲登頓縣12歲男孩桑恩放學回到家里,在電腦前坐下,進入網上聊天室閑談.快6點鐘的時候,他準備離開聊天室,忽然看見一個署名蘇珊的女孩用黑色粗體大字"喊''道:有人能幫助我嗎? 桑恩按鍵打出:出什么事了? 片刻之后,他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請幫助我!桑恩皺了皺眉頭,他想,這肯定是惡作劇. 可是字句繼續在字幕上出現:請幫助我,我呼吸困難,左半身沒有感覺,坐在椅子上無法離開.桑恩十分反感,他最討厭別人拿癱瘓來開玩笑.他剛準備關機,忽然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萬一她真是疾病發作呢,我得幫助她. 這個求助信號并非惡作劇.蘇珊是芬蘭赫爾辛基一所學院的學生.當時她在圖書館的互聯網中查找資料,忽然舊病復發,雙腿劇烈灼痛.這是他自小就有的怪病,疼起來直穿骨髓.嚴重時,他只能坐著,不能行走,兩肋像被緊緊夾住似的,呼吸困難. 圖書館里一片寂靜,這一層樓只有她一個人.離他最近的電話在外面的走廊上,靠瘸著腿走到那里是辦不到的.她只要稍稍一動,全身便灼痛難當.怎么辦呢?爬過去嗎?不行,太遠了.突然她靈機一動,想到可以從互聯網上得到幫助.她強忍疼痛進入網上聊天室,打出了求助信息.網上呼救 1997年的一天,美國德克拉斯洲登頓縣12歲男孩桑恩放學回到家里,在電腦前坐下,進入網上聊天室閑談.快6點鐘的時候,他準備離開聊天室,忽然看見一個署名蘇珊的女孩用黑色粗體大字"喊''道:有人能幫助我嗎? 桑恩按鍵打出:出什么事了? 片刻之后,他回答道:我不能呼吸請幫助我!桑恩皺了皺眉頭,他想,這肯定是惡作劇. 可是字句繼續在字幕上出現:請幫助我,我呼吸困難,左半身沒有感覺,坐在椅子上無法離開.桑恩十分反感,他最討厭別人拿癱瘓來開玩笑.他剛準備關機,忽然腦子里閃過一個念頭:萬一她真是疾病發作呢,我得幫助她. 這個求助信號并非惡作劇.蘇珊是芬蘭赫爾辛基一所學院的學生.當時她在圖書館的互聯網中查找資料,忽然舊病復發,。
6.信息傳遞的故事(簡短)不超200字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于民間。 羽書:用于征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于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于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遠古 口耳相傳或借助器物 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
古代 靠驛差長途跋涉 信息傳遞速度慢、信息形式單一。 近代 依靠交通工具的郵政系統 信息傳遞速度相對快一些、距離遠相對就慢、且費用高。
現代 電報、電話 速度快、信息單一文字。 當代 計算機網絡 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 不知道解決了問題沒。
7.古人傳遞信息小故事簡短
1、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于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
2、在尼日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并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3、“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筑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4、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后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5、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并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后,只有讓蘇武回漢。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8.古人信息傳遞方式(簡短的故事)或詩文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大約有以下幾種: [1]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于戰事緊急。
[2]雞毛信:一般用于民間。 [3]羽書:用于征調軍隊。
[4]信鴿傳書[所說的飛鴿傳書] .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5]快馬傳書。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
[6]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7]急腳遞:用于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8] 烽火/狼煙等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傳遞方式。 [9]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10].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另外還有旗語、孔明燈等方式傳遞信息 1.羽書 【詩句】: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燕歌行 并序》高適 2.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于古代軍事戰爭。
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筑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采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筑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
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并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臺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
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絡。
【故事】: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
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 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
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
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 幽王得了褒姒,高興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釋放了。
他十分寵愛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以后,心情悶悶不樂,沒有開過一次笑臉。幽王想盡辦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來。
周幽王出了一個賞格:有誰能讓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賞他一千兩金子。 有個馬屁鬼叫虢(音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個鬼主意。
原來,周王朝為了防備犬戎的進攻,在驪山(在今陜西臨潼東南,驪音lì)一帶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過來,把守第一道關的兵士就把烽火燒起來;第二道關上的兵士見到煙火,也把烽火燒起來。
這樣一個接一個燒著烽火,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來救。虢石父對周幽王說:“現在天下太平,烽火臺長久沒有使用了。
我想請大王跟娘娘上驪山去玩幾天。到了晚上,咱們把烽火點起來,讓附近的諸侯見了趕來,上個大當。
娘娘見了這許多兵馬撲了個空,保管會笑起來。” 周幽王拍著手說:“好極了,就這么辦吧!” 他上了驪山,真的在驪山上把烽火點了起來。
臨近的諸侯得了這個警報,以為犬戎打過來了,趕快帶領兵馬來救。沒想到趕到那兒,連一個犬戎兵的影兒也沒有,只聽到山上一陣陣奏樂和唱歌的聲音,大伙兒都楞了。
幽王派人告訴他們說,辛苦了大家,這兒沒什么事,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兒,你 們回去吧! 諸侯知道上了當,憋了一肚子氣回去了。 褒姒不知道他們鬧的是什么玩意,看見驪山腳下來了好幾路兵馬,亂哄哄的樣子,就問幽王是怎么回事。
幽王一五一十告訴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
幽王見褒姒開了笑臉,就賞給虢石父一千兩金子。 幽王寵著褒姒,后來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廢了,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生的兒子伯服為太子。
原來王后父親是申國的諸侯,得到這個消息,就連結犬戎進攻鎬京。 幽王聽到犬戎進攻的消息,驚慌失措,連忙下命令把驪山的烽火點起來。
烽火倒是燒起來了,可是諸侯因為上次上了當,誰也不來理會他們。 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里火光燭天,可就是沒有一個救兵到來。
犬戎兵一到,鎬京的兵馬不多,勉強抵擋了一陣,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涌進城來,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殺了。
那個不開笑臉的褒姒,也給搶走了。 到這時候,諸侯們知道犬戎真的打進了鎬京,這才聯合起來,帶著大隊人馬來救。
犬戎的首領看到諸侯的大軍到了,就命令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聚斂起來的寶貝財物一搶而空,放了一把火才退走。 中原諸侯打退了犬戎,立原來的太子姬宜臼(音jiù)為天子,就是周平王。
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沒想到諸侯一走,犬戎又打過來,周朝西邊大多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
平王恐怕鎬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國都搬到。
9.出示有關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表格
古代社會的人們傳遞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體動作、有聲語言及紋身、飾物、舞蹈等以身體為傳播媒介或載體的廣告傳播形態來達到目的。
身體或肢體是為最原始的廣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歲月里被不問斷地保留并延續下來。古代社會常用的肢體語言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擬態與手勢語。
在語言使用之前,擬態與手勢語是把特定信息傳遞給受眾的最實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獵過程中,當一個人遇到野牛群時,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見他的高地上,兩手舉起身上遮體的東西,伸到頭頂,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復不已。
這是動員全部落成員圍獵的信號。原始人狩獵喜歡結伴合作,當獵手們發現獸跡時,需要隱蔽行進,就相互用手勢語交換情況。
那些手勢往往都能表現動物最顯著的特征。高舉雙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見野獸是有一對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彎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這是發現了長頸鹿;發現鴕鳥則斜舉手臂,象征其長頸。
民族學研究證明,這種擬態與手勢語在古代社會里是到處存在的,是原始人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 2.身體彩繪和紋身。
在身體上涂色彩或畫圖形的裝飾叫做繪身,這種裝飾起源極早。在數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后期遺址中,經常發現有可以作為顏料的赫石。
直到近代,許多保持著古老習俗的民族仍喜歡在自己身上繪彩。我國舊俗端午節,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在頭面、手腕等處涂雄黃或畫符,將牙齒染黑色可以說是一種繪身裝飾。
古籍中記載我國東南方有一個“黑齒國”:“倭國東四千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到。”
我國云南的傣、基諾、布朗等族,平時喜歡咀嚼檳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齒變黑。 在人體表面皮膚上刺花的裝飾叫做紋身,這種習俗起源也很早。
據古書記載,我國古代江南地方的吳人、越人、楚人崇拜龍圖騰:“文身刻畫其體,內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能害也。”我國包括漢族在內的大多數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紋身的習俗。
黎族女子開始紋身的年齡是十二三歲至十六七歲。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別的標記,這種標記往往是情人親手給予黥刺的。
我國云南基諾、布朗、獨龍等族,臺灣高山族同胞也有紋身的習俗。……(刪節)由于紋身在原始社會氏族部落之間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體活動中具有較強的識別作用,在不同的群體交流、爭斗及通婚過程中又傳遞著特定的信息,隨著原始群體的遷徙與活動,又在更寬泛的據土范圍內發揮作用,因而也可以視為一種能夠傳達生活及社會信息的原始廣告媒介。
3.人體飾物。在人體上加裝飾品,最早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后期。
在我國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里,就發現了豐富的裝飾品。其中有空孔的獸牙、空孔的海蚶子殼、鉆孔石珠、鉆孔小礫石、鉆孔的魚骨和刻溝的骨管等。
它們是用帶子串起來套在身上的。人體飾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體上可以分為發飾、頭飾、耳飾、鼻飾、唇飾、頸飾、腳飾等等。
人體飾物的配帶,跟不同時代人們的發型、發式密切關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一般是將頭發盤結成椎形,或結于額前,或結于背后,逢節日往往滿插繁花。
廣西瑤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有頭上插竹箭兩根,約二尺長,分頭發為兩股,左右盤結,繞箭而上,又以紗巾覆蓋,形關如蝶翼雙立。有的則頭戴竹箍,兩端翹起,形狀象牛角,再系以珠子絲綿扎緊。
浙江東部一些地方的畬族婦女,頭飾用竹筒制成,長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紅呢,嵌以銀邊,竹筒前后都釘有一個銀牌,并掛上白色串珠。根據不同飾物,可以判斷不同族群的生活習慣和特性,可以通過不同飾物的搭配、組合傳遞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
在這里,人體飾物不僅反映著原始人的喜怒哀樂,而且還把這種生活文化信息傳播到族群每個成員當中,甚至傳播到臨近或敵對氏族群體之中,原始廣告傳播的功能也表現得較為強大,具有明顯的廣告“告知”功能。 根據以上材料不難看出,在原始社會及文明早期漫長的歲月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地區的不同人群,傳遞信息的方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是靠肢體語言進行的,特別是一對眾、群族對群族之間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識別”功能信息的傳遞,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完成的。
肢體語言在這里成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廣告傳播媒介。 二借代物——廣告信息傳遞的特定標記 原始人傳遞信息除了使用肢體語言外,更多的則是依靠現實世界的自然物來實現廣告信息的傳遞。
這些自然物,一種是自然界自然生成或存在的,如樹木、巖石等,另一種雖然是人類創造的,但尚沒有被有意識地專門用來當作廣告媒介來使用,而是在傳遞信息過程中被借用了,如圖畫、繩索等。這種借代物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特定借代物,二是生活借代物。
1.特定借代物 (1)結繩。結繩記事是一種常見的原始信息傳遞方法,我國古代社會結繩記事的做法在史書中多有描述,《周易》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莊子》載:“昔者容成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北史》也提到:“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出示中國信息傳遞簡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