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溺愛的危害是什么
溺愛是中國人傳統的育子方法,因為溺愛培養下的孩子缺少獨立性格,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自古以來就有“慈母敗子”的說法。所謂“慈母”指的是一種過分的母愛,也就是溺愛。
從字面上看,溺愛的“溺”字兼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過分地疼愛孩子等于淹沒他們。古人云:“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
這是對“溺愛”一詞最好的注解。韓非子有句話∶人之情性莫愛于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
這是說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沒有比得上父母愛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愛,不見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來。
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說的是中國古時候,有一個從小被母親溺愛嬌慣的少年,臨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親的奶,他媽媽解開衣襟喂他,這少年一口把母親的**咬下。這位少年把母親的**咬下,是恨母親的溺愛嬌慣害了他。
無獨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主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犯縛了雙手,被牽到劊子手那里。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后面,捶胸慟哭。
兒子回轉身來,說要對她說句心里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
母親罵兒子大不孝,犯了罪還不夠,又把母親的耳朵咬下來。那少年犯說:“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 《古今譚概》一書中有一個寓言故事,翠鳥為避免災禍,開始把窩筑在樹的高處。
孵出小鳥以后,它很喜愛,生怕小鳥從高處的窩里掉下來摔死,于是把窩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鳥身上長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愛,越發怕小翠鳥摔下來,又一次向下移動鳥窩,移到離地面很近的樹杈上。
這樣,翠鳥放心了,然而當路過樹下的行人發現小翠鳥時,稍一舉手便把小翠鳥掏走了。 巴爾扎克筆下又這樣一個故事,面粉商人高老頭十分嬌慣女兒,他把大部分財產作了陪嫁,讓女兒擠進商流時候,過貴婦人的奢侈生活。
為使女兒們快活,他替女兒的情人還了債,幫助女兒與人通奸。可是,出嫁后的女兒們,在榨取了父親的最后一點養老金之后,就把他當著榨干了的檸檬一樣,無情地拋棄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就是溺愛 現在是獨生子女時代,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捧在手里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呵護有加,愛護過渡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
呵護有加,愛護過渡的家庭教育就是溺愛型教育。溺愛就是非理性的過度寵愛、遷就、姑息孩子的態度。
具體表現為讓孩子在家庭中處于特殊的地位,過度保護,視為家庭的中心人物;對孩子的任性、驕橫采取百依百順的態度;生活上讓孩子吃獨食,包辦代替;對孩子的缺點錯誤“護短”等。 在溺愛的呵護下,孩子無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自我中心和獨立本能。
連起碼的社會抑制都難以達到社會人的需要,更不用說優良的非智力因素的發展了。 下面用一些實例來看看溺愛的危害。
女孩王芳,父母對她百般寵愛,過分照顧,年幼時一切如愿以償。等到上學后,在學習上,稍遇到一點困難,就受不住,回家哭喪著臉,亂發脾氣,令父母心痛,為此,代勞一切。
每天的家庭作業不會做的,父母代筆完成;在學校受到一點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試不及格時,父母找關系說情。漸漸地,女孩不僅情感上脆弱,而且學習缺乏毅力。
上小學留一級,初中升不上,母親通過“后門”把她移到一所鄉鎮中學,混了個畢業證書。然繼父母再托人安排進公交公司當一名售票員 獨生女欣欣,家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十分寵愛她。
平時,她只吃牛奶、面包、雞蛋,一般的飯菜嚼在嘴里遲遲不肯下咽。穿衣服從小要挑花色品種,要比別人漂亮。
在家里對父母說話就象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鬧、發脾氣。在幼兒園連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門上街走幾步路就嚷著要抱。
到了5歲時,還不會穿衣服,街坊鄰居都說她象個無賴的“小公主”。照這樣發展下去,適應社會都很困難,成才就更不用說了。
清明時節,明明全家踏青來到素有人間天堂的蘇州城外,明明被那些在墳前磕頭、燒香、燒冥幣的掃墓人吸引住了。“媽媽,他們在燒什么?” 明明好奇地問。
“燒死人鈔票。”“鈔票也能燒?”任性的明明纏著父母非試試不可執拗不過的父親只能從口袋里掏出一把人民幣,“咝----”,點燃了火光映紅了明明興奮的笑臉,也照亮了父母惘然的雙眼。
張某是遺腹子,母親在他身上寄予了全部希望,繼父待他如親子。祖父母更是百般溺愛,致使張某從小十分任性,什么事均順其心,否則,就賭氣不吃飯。
一天,姐姐下班回家,將茶話會上分得的4粒糖果分給了弟弟,沒有給他。他便大發脾氣,踢了姐姐一腳,獨自進了房間,等到姐姐開門去看他時,只見一條紅領巾套住了張的脖子,一條生命就此終止。
小波生活在比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別大方,只要成績好,要什么給什么,用多少錢都可以。
父親以自己經商的經驗開導兒子,沒有知識在外做事,是要吃虧的。母親對小波說,只要好好讀書,什么都不要你干,筆者累死也心甘情愿。
家長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
2.溺愛的危害的例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首要環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因此,家庭教育在子女健康成長過程中的至關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卻往往不得要領,存在不少誤區,從而影響了子女的健康成長,造成他們在待人接物、行為舉止、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幾個誤區 家長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著不少誤區。綜合起來,我們把這些家庭教育中的誤區歸納為“四為主,四忽視”。
(一)體罰為主,忽視鼓勵。不少家長認為子女是自己辛苦生養的,所以家長有權利對孩子進行各種體罰。
這種非常嚴重的錯誤觀念造成了家長隨心所欲對其子女進行體罰,缺乏應有的鼓勵。家長任意體罰孩子的身體、貶損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缺少鼓勵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不少孩子的父母親往往動輒就以武力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長任意體罰子女對孩子身心健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嚴重后果:一是孩子遭受巨大的身體痛苦,二是孩子的心理受到巨大的挫折,三是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受到損害,四是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五是孩子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權隨意對其子女進行體罰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這是由于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力十分強大,所以自古以來這種觀念就盛行于中華大地之上,在民間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家長在子女的家庭教育上缺乏鼓勵是體罰衍生的一個產物。由于家庭教育中體罰觀念占據主導地子女進行家庭養成教育,從而致使位,所以家長遇事往往先不究其原孩子沒有基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因就謾罵和貶低子女,很少給予孩力。
很顯然,這對孩子日后的進一步子應有的鼓勵。我們知道,孩子年幼成長,特別是走出家庭進入社會來無知,經驗和閱歷都很淺顯,因而他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家長不可能們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對。
況且孩子陪伴孩子一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尊嚴和在家庭教育中過度溺愛孩子也人格,他們也有不可剝奪的犯錯誤會導致孩子心理脆弱。
擁有一個健的權利。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犯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孩子錯誤時,這時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的健康成長來說是很重要的。
現代說是至為重要的。家庭教育學和兒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要求我們的子童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表明,家女必須要有一個堅強的心理品質和長及時給予孩子鼓勵對于孩子從小自己充滿自信心是十分關鍵. (二):" 溺愛為主,忽視養成"。
許多教育的缺失會導致孩子基本的生活家長認為自己的幼年生活是艱難困自理能力的不足,從而導致心理失 苦的,現在生活好起來了,因此自己衡和心理脆弱,遇見一點點小小的的子女絕對不能再遭受過去的困挫折就氣餒沒有勇氣繼續下去。難。
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之下,年輕的! (三):“自我”為主,忽視形象影家長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溺愛有響。家長在對其子女進行家庭教育加,生怕子女受到哪怕是一小點的時往往依據自己當時的心情來進委屈。
這樣做會自然而然地導致家行,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在大動肝火長忽視對孩子進行日常生活起居方的同時,父母們忘記了自己的良好面的養成教育。
形象能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這種誤區在獨生子女家庭中表響作用。事實上,家長的表率作用和現得更為突出。
由于我國實行計劃以身作則對子女成長的影響作用是生育國策,每個家庭只許生養一個非常大的。孩子,因而這種家長過度溺愛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僅以“自的現象就很普遍了。
現在的孩子大我”為中心會導致不顧及子女的感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大多數孩受。發火教育時會給孩子留下許多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不良的父母影響。家長的人格、品往往忽視了自己在子女的家庭教育德、行為舉止都會對子女形成強大中過度溺愛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沒的影響力。
脾氣暴躁的家長會使其有意識到過度溺愛的危害性。家長子女也形成這種不良性格。
個人生過度溺愛子女就必然會導致忽視對活作風邋遢的家長也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這種不良的個人生活作風。家長在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以循循善誘來教導效果是非常顯著的。
一味地對孩子進行武力式的體罰教育和急風暴雨式的說教,都會使孩子當時很聽話而事后卻忘得一干二凈。這樣的家庭教育是沒有什么效果的,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四):" 學習成績為主,忽視全面發展。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或可有可無的。
這種家庭教育的思想在應試教育中得到空前的活躍和蔓延。惟分數至上是這種家庭教育所惟一要追求的。
我們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這種落后的家庭教育思想很明顯與時代的發展不合拍的,應該堅決予以拋棄。家庭教育不應該僅以孩子的學習成績為惟一追求。
家庭教育必須給孩子提供多種全面發展的可能和 條件,盡量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有選擇地學習以發展孩子的所有潛質和潛能。家庭教育不應以考試分數代替全面發展。
孩子的全面發展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道德品行。家庭教育應該使孩子先成人然后再成。
3.溺愛的危害的例子
這個里面有個徐力殺母的典型例子
鄰居有一個小男孩,7-8歲了,上小學二年級。有一天放學回家要吃香蕉,吵著要正在廚房里煮飯的奶奶為他取香蕉并剝皮,老人家正忙得脫不開身,就說“你自己拿吧”。這時小男孩就大吵大叫,自己動手剝吃香蕉后故意將皮丟了一地,且還感到很委屈……這是一個典型的嬌慣溺愛的例子。吃香蕉自己拿和剝皮,對于一個7-8歲的孩子來說并不難,為什么一個小學生卻要別人代勞呢?吃香蕉剝皮的責任是誰呢?可見這家人在平時教育孩子方面沒有重視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高中生想“安樂死”
“媽媽,讓我安樂死吧!”15日晚,巴南區18歲的高中生小偉(化名)給母親發去短信。今年元旦,小偉與同班初戀女友蒙蒙(化名)分手后,曾兩度割腕自殺未遂。昨日,心力交瘁的母親向心理醫生尋求最后幫助。
小偉和蒙蒙是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兩人均成績優異。小偉性格內向,與蒙蒙交往不久,即遭到老師、雙方家長極力反對。
可兩個孩子半年后竟開始同居,成績一落千丈。因鬧別扭,今年元旦蒙蒙向小偉提出分手。
15日晚,王女士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短信,嚇得臉色蒼白。其實,兒子想死已不是第一次。
大年三十晚,小偉在婆婆家吃完團年飯,獨自提前回家。他給同學打完“最后一個電話”,在臥室割腕自殺。“感覺不對”的同學及時趕到,破門將小偉送到醫院。小偉在給母親的遺書上說:“半月來,我每到晚上就一個人躲著哭泣……可沒有她的世界,我活不下去……”
兩周后,小偉再次割腕自殺。為留住兒子的性命,王女士上門哀求蒙蒙和其母親幫忙。王女士拿出一封蒙蒙寫給小偉的舊信。信中用很大篇幅記錄的竟是兩孩子因為一個昵稱而吵架的事。
自小偉第一次自殺后,他自閉在屋里,和母親的交流全靠短信。接到兒子想“安樂死”的信息,王女士被打垮了。她在給兒子的回信中稱,“如果你主意已定,等媽媽把工作交代完后,陪你一起去。”
王女士說,從小偉出生自今都對他百依百順。而且小偉一直由外婆帶大,在家簡直就是小皇帝,連雙襪子都沒洗過。“他從來都是被無微不至地被關懷著,失戀應該是他長這么大遭受的最大挫折。”
溺愛讓孩子不會愛
昨日,受王女士委托,仁格心理咨詢所趙所長親自上門開導小偉。剛開始,小偉倔強地拒絕交流。趙所長耐著性子,對著小偉“自說自話”近3個小時,一直用被子蒙頭的小偉漸漸揭開被子傾聽,并不時點頭。到談話結束時,小偉主動伸出手與趙所長握手感謝。
趙所長認為,小偉不能遭受失戀的挫折,是因為長期以來他在家中獲得太多溺愛。他長期處于被愛的位置,永遠都是他對別人說“NO”。一旦有人對自己說“NO”,他就很難接受。“怕挫折是如今獨生子女的普遍弱點,家長少些溺愛,才是真正為孩子好。”
4.溺愛有什么害處
照顧太多 孩子在家什么也不干,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里買了糖果、糕點等好吃的,只讓孩子一個人享受。爸爸媽媽不吃,也不給爺爺奶奶吃,孩子一個人吃個夠。長此以往,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認為一切好東西都應該屬于他個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照顧自己是理所當然。最終會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這樣的孩子長大也不可能會孝順父母。
滿足太多 孩子只要哭鬧或“耍賴”,家長不問是否合理就滿足其要求,長期下去,會使孩子養成不講道理、蠻橫粗野、稱王稱霸的習氣。
包辦太多 一些父母,特別是隔輩的奶奶、外婆等長輩,惟恐孩子吃苦受累,不但不讓孩子干力所能及的掃地、疊被等家務活,甚至不該代替的也包辦代替,如孩子做作業遇到困難,家長不是誘導啟發,而是自己替孩子做好。其結果,不但好多五、六歲的孩子穿衣、系鞋帶等不能自理,甚至到了高中、大學,其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仍很差。
任其偏食 一些家長愛子心切,不是根據孩子身心發育的需要調整飲食、科學地進行喂養,而是根據孩子的愛好、孩子想吃啥就吃啥,結果使孩子養成愛吃零食,挑食偏食,或不吃早餐,或不按時進餐的壞習慣。長此以往,有的孩子因長期不吃蔬菜會引起習慣性便秘;有的孩子因長期營養過剩而過度肥胖;也有的孩子因缺乏營養而贊成營養不良、身體消瘦。長期營養平衡失調的結果,則必然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和身心健康。
禁區過多 害怕孩子惹事或外出遭受意外傷害,家長給孩子設置了過多禁區:不讓孩子外出,不許參加各種運動,不許孩子摸這,也不許動那,孩子沒有任何自由。結果不但會把孩子天真活潑的天性埋沒,還會贊成孩子從小膽小怕事,遇事不會思考,大了也缺乏獨立自主和敢闖的精神。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在家又缺少伙伴,還會導致孩子不合群的孤僻的性格。
過多遷就 放任自流,一味遷就,孩子想干啥就干啥。孩子犯錯誤,家長即不教育也不疏導,甚至包庇縱容。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形成固執、任性,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個性,從小容易養成吸煙、飲酒、賭博、沒有禮貌,甚至偷、騙等種種惡習,長大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大,從小就養成壞習慣再改就困難了。家長教育孩子應細心、耐心,父母要懂得只有對孩子嚴格要求才是真的疼愛。應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勤勞、節儉、講禮貌、講衛生、尊老愛幼、孝順父母的美德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多讓孩子自己去做他已經會做的事。既不可包辦和遷就太多,也不可設置過多的禁區,不讓孩子越雷池一步;既應該給孩子較多的自由,但也不可放任自流,孩子有了錯誤應啟發誘導,講明道理。我們不但需要準備讓孩子在精神上和物質上能吃苦,還應該讓他們學會做人,做事,會面對各種困難與挫折,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
5.溺愛孩子有哪些壞處
4、溺愛使孩子厭惡學習由于我們溺愛孩子,致使孩子諸多的能力都被掩蓋了,這樣他就發展不起來了。
一旦這種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他就會遇到很多問題。這樣的孩子就會在學習上遇到諸多的障礙,也就說在學習的每個環節上他都受挫,于是孩子就不喜歡學習,最后厭學,甚至輟學。
在我們房間里,就能很好地觀察出這類孩子,當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時,然后緊跟著其它的毛病就都出現了,因為他的學習動力,被我們家長的溺愛限制了。非常明顯,厭學的孩子幾乎都是在溺愛中長大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待續)。
6.溺愛所危害的名句
漫談“溺愛”的危害
曾幾何時,吃苦夏令營,“磨難教育”這些聞所未聞的教育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這實際上就是讓孩子們承受磨難,補上吃苦這一課。任何東西一旦需要額外的補助,那就說明了一種情況:生活中遇到的太少了。
從獨生子女,到由此產生的溺愛;從溺愛,到由此產生的危害。這些我們都已聽得太多,許多家長也漸漸注意起來,于是產生了“磨難教育”。
我想問的是:這種“突擊式”的教育方式究竟有多大作用呢?在進行“磨難教育”時,我們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適應變得能夠吃苦,看到了孩子們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變得能夠戰勝困難,可是,我們同樣看到了,父母親在磨難教育結束后更加偉大的“愛”:孩子吃苦了,理應慰勞慰勞,于是孩子得到了“小皇帝”般的待遇;孩子戰勝困難了,理應獎勵獎勵,于是又得到更多的零用錢。生活又回到了從前,而這次“磨難教育”所留下的可能僅僅是一篇日記或幾張照片。
我還想問的是:如果在平時就不給孩子許多額外的“愛”,參加這種教育活動還有什麼意義?活動畢竟是活動, 它無法代替生活,生活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預知性。試問一個已經知道結果的“磨難教育”,怎能和生活中的“望盡天涯路”式的困難相比呢?
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侯也許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對他很好,但他逐漸長大,有了完全獨立的思想之后,他會覺得父母的干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沖破這道禁錮,于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由此看來,溺愛在兩個階段是危害最大的:一是孩子性格的形成時期,二是孩子漸漸獨立的時期。尤其是前者,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最根本的也是唯一方法,就是改變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強的性格,讓孩子自己面對對生活中的小困難,小挫折,自己去解決,才可能更好的面對走上社會后的大困難。否則就很容易被困難擊垮。一句老話,做父母的都是為孩子好的,總是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但這種愛要以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為標準,切不可使 “愛”成為“溺愛”,切不可由父母包辦代替,否則,不但孩子難以承受,同時,也讓孩子在獨立面對社會時,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被社會淘汰。
最后套用黑格爾的話,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么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溺愛的壞處有哪些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