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語故事20個簡短
好心回答猴子撈月一群猴子在山上玩耍,看見空中掛著一個圓圓的月亮,水潭里也有一個月亮.于是,猴子們一個拉著另一個的腳,拉成一長串,掛到水面.它們還找來了葫蘆瓢,傳到最下面那只小猴.它盛了一瓢水就把“月亮”撈在瓢中.大家興高采烈,圍著“月亮”跳舞.一不小心,一瓢水潑在地上,“月亮”沒有了 夜郎自大漢朝的時候,西南一帶有一些附屬與漢朝的小國,其中有一個小國叫夜郎.夜郎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面積很小,只相當于西漢的一個郡那樣大小.而且那里人口稀少,土地貧瘠.但他們的國王沒有去過其他地方,所以一直以為自己的國土很大,自己同志的國家是世界上唯一的大國一次,漢朝的使者訪問夜郎,夜郎國王竟然問:“漢朝和我們夜郎國究竟哪個大?”面對這樣一個既無知又狂妄自大的人,漢朝的使者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他才好.抬頭一看,月亮依舊掛在空中.大家面面相覷,困惑不解. 自相矛盾有個人賣矛和盾.他說盾最牢固,又說矛最銳利.有個人問他用矛來戳盾會如何?他答不出來,古人稱其為自相矛盾.樂不思蜀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創立蜀國.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呼,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劉禪侍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十分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臥薪嘗膽 話說吳國與越國打仗,吳王夫差戰敗,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每天吃苦膽,最終以弱勝強,打敗了越王勾踐,這就是有名的臥薪嘗膽。
2.10個簡單的成語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3.30個超簡短成語小故事
拔苗助長古時候宋國有個農夫,種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每天他到稻田時,發覺那些稻苗長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煩,心想:“怎么樣才能使稻苗長得高,長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終了想到一個“最佳方法”,就是將稻苗撥高幾分。
經過一番辛勞后,他滿意地扛鋤頭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告訴家里的人:“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莊稼苗長高一大截!”
他兒子趕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杯弓蛇影
晉朝人樂廣曾經請朋友到家里喝酒。當那個朋友喝了一口酒,正準備把杯子放到桌上的時候,突然看見杯子里漂著一條小蛇,心里就有點不安,不過還是勉強喝了那杯酒。
回家之后,那個朋友就生了病。樂廣派人去問候他,才知道原因是他懷疑杯子里有小蛇。所以,樂廣很仔細地觀察他家一遍,追究事情的緣由。后來,他發現墻上掛了一把弓,弓的影子倒映在酒杯里看起來很像一條小蛇。
后來,他再把朋友請到家里,讓他朋友看清楚墻上的弓,再請他看看杯子里的東西。最后,他朋友終于明白杯子里并沒有小蛇的時候,病立刻就好了
寓意:"心病要用心藥治"。消除疑惑的最好辦法是說明事實的真相。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以國禮相迎。重耳為了報答楚王,許諾來日回國當政,愿兩國友好。假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的計策,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于桂陵(今山東荷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此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
臥薪嘗膽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后,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臥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于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朝秦暮楚
從地域上來說,以韓、趙、魏為主,從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條縱線,東抗齊或西抗秦是為合縱;東連齊或西連秦,東西連成一條橫線,進攻其他弱國是為“連橫”。秦國在戰國后期通過變法逐漸強盛,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而東方六國為抗擊秦的攻勢,曾一度“合縱”攻秦,使秦國受挫,放棄了一些占領地。但“合縱”卻不能善始善終,最終被秦的“連橫”政策各個擊破。“合縱”、“連橫”的斗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各國時而追隨秦,時而又追隨楚,反復無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來。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變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損兵40萬 .
4.20個成語故事簡短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5.20個成語故事簡短
拔苗助長【拼音】bá miáo zhù zhǎng
【典故】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孟子·公孫丑上》
【釋義】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
【成語故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不共戴天【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典故】父之仇,弗與共戴天. 《禮記·曲禮上》
【釋義】戴:加在頭上或用頭頂著.不愿和仇敵在一個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極深.
【成語故事】公元1138年,金國派使者要挾南宋皇帝遞降書順表,宋高宗、秦檜貪生怕死,準備降金.大臣胡銓寫《戊午上高宗封事》表示反對:“誓與秦檜等人不共戴天,希望斬下他的人頭懸掛城門示眾,然后誅殺金國使者.否則自己將蹈東海而死.”
一衣帶水【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典故】我為百姓父母,豈可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南史·陳后主紀》
【釋義】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成語故事】公元581年,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稱隋文帝,統一北方后,面對長江以南的陳朝就想統一全國,他經常對手下人說:“我是老百姓的父母,難道因為像衣帶似的長江就能擋住我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嗎?”于是出兵渡江滅掉陳朝.
解衣衣人【注音】jiè yī yī rén
【典故】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解釋】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手下的韓信因得不到重用就投靠劉邦.劉邦認為韓信是一個很好的人才,就把他的衣服送給韓信,還給韓信送去精美的食物、兵馬.韓信帶兵滅掉齊國.項羽派武涉去勸韓信自立為王,被韓信拒絕.
天衣無縫【出處】徐視其衣并無縫,翰問之,曰:‘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前蜀·牛嶠《靈怪錄·郭翰》
【釋義】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太原人郭翰在夏夜里乘涼,見一個仙女從天上下來,她身穿白衣,美麗絕倫.她告訴他她名叫織女.郭翰仔細欣賞織女的衣裳渾然一體,竟看不出一絲線縫,好奇問織女.織女答道:“天衣本非針線為也.”
6.短點的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
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
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解釋〗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
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說姊姊不過,只得~了。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7.十張圖十個成語故事
1 財源廣進2 指日高升3 長命百歲4 延年益壽5 如愿以償6 自鳴得意7 推陳出新8 血氣方剛9 四海為家10 道貌岸然11 奴顏媚骨12 自高自大13 狐假虎威14 風言風語15 一言興邦四海為家sì hǎi wéi jiā【解釋】原指帝王占有全國。
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當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戀家鄉或個人小天地。
【出處】《漢書·高帝記》:“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結構】主謂式。
【用法】用作褒義;形容人志在四方。一般作謂語。
【正音】為;不能讀作“wèi”。【辨形】為;不能寫作“圍”。
【近義詞】浪跡天涯、遠走高飛【反義詞】安土重遷【例句】 (1)革命青年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2)建筑工人;~;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營扎寨。
8.【急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