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患關系和諧的宣傳語,要求語言通俗、簡短、朗朗上口
加強醫患溝通,建立和諧醫患關系
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
關愛生命,奉獻真情,營造溫馨,文明行醫
樹醫院文明新風,展白衣天使風采
弘揚白求恩精神,鑄塑醫院新形象
來到醫院安心,接受醫療滿意順心,離開醫院放心
給我一份信任,還你一身健康
“醫患和諧,從心開始;和諧醫患,沒有終點。”
病人不明白就是工作失職,病人不放心就說明工作有差距
愛心由我奉獻 療效請您驗證
視人民為父母 待病人如親人
帶著感情下病房 想著病人開處方
以奉獻為快樂 以滿意為宗旨
常將人病當己病 常將他心比我心
寧可自己麻煩百次 不讓患者麻煩一次
用技術治療患者傷 用溫情治療傷者痛
為患者著想 替百姓服務 白衣天使獻愛心
手牽手妙手治病 心連心精心服務
濟世有良方 服務無止境
痛苦交給我 健康帶回家
用激情燃燒工作 用學習展望未來 用愛心服務病人
2.有關醫患溝通的一些問題
1.怎樣談話才能讓病人敞開心扉、信任你、把你當成他的家人。術前親自訪視對于第二天的麻醉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病人才會在圍術期對你信任。對病人微笑很重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就是要對于不同階層的病人,要說不同的話,語言要求通俗易懂,盡量避免術語,最好是用大眾語言。當遇到少數民族要找翻譯;當遇到溝通障礙時更需要耐心;不要在遇到困難時僅僅只是簽個字,而忽視對病人的了解。
2.當聽到或者從病例了解到乙肝、梅毒、艾滋病的病人時,不要對病人有成見,皺眉/任何的距離感都應該避免。距離感一旦產生,病人也會有所感覺,他感到不舒服就會對你失去信任。遇到這種情況時,要盡量保持客觀公正的對待病人,千萬不能皺眉或者退后一步!要放松,試著讓病人敞開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
3.換位思考;認真聆聽。在談話過程中,病人可能不斷的在說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或者是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這時侯要適時禮貌的打斷病人,不要粗魯的打斷他的訴說,要替病人考慮。粗魯的打斷病人,病人可能會認為你不耐煩或者是在趕時間,這樣他就會對你的麻醉水平感到懷疑。
4.在問問題時不要試著一次把問題問完,一次只問一個問題?例如:你的父母有沒有疾病?→而是應該分開來問:你的父親身體一直好嗎?你的母親身體一直怎么樣?一次問多個問題,很可能會丟失重要信息。也要避免連珠炮式的“審問”方式,回答僅僅限于“是”或者“否”這樣不能展開問題,容易陷病人于“受審”地位而感到不自在。太快的問問題,沒有給病人充分的思考時間,會丟失重要信息。
5.為病人保密。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只有病人對你信任,他才會把重要信息告訴你。有時侯在淺麻醉狀態下,病人會說一些他不該說的話,一定為病人保密。
6.向患者解釋麻醉科醫師職責,鼓勵病人提問并熱情解答之,讓病人了解你的工作。盡量讓病人了解麻醉的程序,麻醉的基本過程。至少做完手術,病人應該知道他的麻醉方式是什么。
7.有時病人會問:你就是我/我孩子··的麻醉醫生嗎?他可能是對我不信任。這時你最好的解釋就是:我已經做過很多這方面的麻醉了,麻醉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我們是一個小團隊在給你做麻醉,請您放心。
8.談話完成后,最后要交待禁飲禁食。要告訴病人禁飲禁食的理由,是為了安全。不要讓病人誤解!
最后,要讓病人晚上休息好,問一下又沒有睡眠障礙,要是有的話,給予安定口服。
/ziliao/yixue/18/.htm
3.醫患溝通技巧
醫患溝通技巧的醫患溝通技巧的醫患溝通技巧的醫患溝通技巧的技能技能技能技能
1. 一個根本:誠信、尊重、同情、耐心;
2. 兩個技巧:傾聽,就是多聽患者或家屬說幾句話;介紹,就是多對患者或家屬說幾句話;
3. 三個掌握: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療情況和檢查結果;掌握患者醫療費用的使用情況;掌握患者的社會關系及心理狀況。
4. 四個留意:留意患者的情緒狀態;留意患者受教育程度及對溝通的感受;留意患者對病情的認知程度和對交流的期望值;留意自身的情緒反應,學會自我控制。
5. 五個避免:避免強求患者及時接受事實;避免使用易刺激患者情緒的詞語和語氣;避免過多使用患者不易聽懂的專業詞匯;避免刻意改變患者的觀點;避免壓抑患者的情緒。
6. 六種方式:即預防為主的針對性溝通、相互交換溝通、集體溝通、書面溝通、協調統一溝通和實物對照溝通。
4.人際交往與醫患溝通的心得體會2000字
為了更好地為客人服務,診所規定每天早晨九點十分到十點是早培訓時間。最近一段時間都在做醫患溝通的培訓,每天選一位客人一位醫生一位護士,模擬真實的醫患溝通的場景進行演練,每個人都要參加,學習優點指出不足。
每天接待客人和配合醫生,覺得是很平常的事情,自從參加了醫患溝通的培訓之后,我覺得接待患者不只是把客人帶到診室準備物品那么簡單,怎么做才能為客人提供周到的服務,怎么做才能給客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怎么做才能讓客人放松,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協助醫生做好診療等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想去做。每次參加完培訓,我會把大家討論的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記下來,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進,我覺得自己現在接待客人與客人聊天比以前更自然,也比以前更自信。
以前到前臺請客人不做自我介紹,很多時候客人想叫你,也只是說護士小姐,感覺就是有距離感,現在去請客人先向客人做自我介紹,展現自己的自信同時客人也能稱呼你的名字,感覺更親切了。很多客人來看牙,其實是很緊張的,因為不知道牙齒有什么問題,心里很不安,這個時候給他們一個親切的笑臉,可以緩解他們心中的緊張,拉近彼此的距離,也可以方便接下來的問診。請客人進診室的路上,可以介紹一下診室的環境,有的人怕冷有的人怕熱,進入診室可以問一下診室的溫度是否合適,有的客人第一次看牙醫,坐到牙椅上緊張,可以幫助他們坐牙椅,主動為他們墊個靠墊,坐得舒服了,就不會那么緊張了。問一下客人的就診目的,細心聽他們講牙齒情況,然后為他們介紹一下看診醫生,這個醫生擅長的技術,請客人稍候,去請醫生。向醫生說明客人的就診目的,醫生進入診室,為客人介紹醫生,這樣醫生和客人都對彼此有了初步的了解,縮短彼此的距離,接下來認真聽醫生和客人溝通,準備需要的物品。在這個過程中適時給客人鼓勵和贊美,讓他們慢慢接受你。
很多時候不是客人不重視自己的牙齒,而是以前看牙的經歷不太好,沒有勇氣看牙醫,耽誤了牙齒的治療,到了不得不治的時候,精神上痛苦,經濟上昂貴。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的國內的客人可以像歐美客人那樣輕松看牙,享受看牙的過程,每年檢查兩次牙齒,洗兩次牙,牙齒健康,費用便宜,不再煩惱看牙貴。
5.醫患溝通的心得與體驗
醫患之間的溝通不僅為診斷所必需,也是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
醫患之間的溝通帶有專業性,因此,醫生應該起主導作用,埋怨病人拙于表達是錯誤的。 醫患溝通最重要的是醫生的態度。
醫生必須誠懇、平易近人,有幫助病人減輕痛苦和促進康復的愿望和動機。說溝通能力是醫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并不為過。
下面談的雖然側重在交流技巧,但每一項技巧都體現著醫生為病人服務的精神。 1、傾聽這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項技巧,但遺憾的是,它常常被繁忙的醫生所忽視。
醫生必須盡可能耐心、專心和關心地傾聽病人的訴述,并有所反應,如變換表情和眼神,點頭作"嗯、嗯"聲,或簡單地插一句"我聽清楚了"等等。飽受各種痛苦折磨的病人,往往擔心醫生并沒專心聽他們的訴說。
疑慮和抱怨多、說話傾向于重復的病人,尤其需要醫生有耐心。有時,病人扯得離題太遠,醫生可以禮貌地提醒病人,請他回到主題上來。
總之,醫生不要干擾病人對身體癥狀和內心痛苦的訴說,尤其不可唐突地打斷病人的談話。可以說,傾聽是發展醫患間良好關系最重要的一步。
診斷的錯誤,病人對醫囑的不依從等,常常是醫生傾聽不夠所致。 2、接受這里指的是無條件地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絕、厭惡、嫌棄和不耐煩的表現。
例如,病人有些急躁,醫生就更加要心平氣和與冷靜。這就是說,醫生要努力營造一種氣氛,使病人感到自在和安全,享有充分的發言權。
3、肯定這里指的是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實性,切不可妄加否定。例如,病人訴述"身體各處神經老在一跳一跳的"。
醫生首先必須肯定病人這種跳動感的真實性,并且對病人的不適感和擔心表示理解。解釋是下一步的工作,如告訴病人,跳動感來源于肌肉的活動或動脈的搏動等,因為神經是不會動的。
耳科醫生不會對訴說眩暈的病人說: "天花板和地板、桌子和椅子,其實都沒有動,你的感覺是錯誤的和虛幻的。"醫生必須承認,時至今日,醫學對病人的多種奇異的感受仍然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和說明。
至于病人的想法,即使明顯地是病態的,也不可采取否定態度,更不要與病人爭論。 4、澄清就是弄清楚事情的實際經過,以及事件整個過程中病人的情感體驗和情緒反應。
尤其是病人感到受了刺激的事,澄清十分必要,否則,就很難有真正的溝通。例如,病人向心理治療師訴說夫妻感情不和,經常吵架,使她大受刺激,醫生對此不要問"為什么",因為這可能引起兩種不好的后果,一是為病人推卸責任大開方便之門:"他那牛脾氣,他跟誰合得來?不吵架才怪呢。
"二是可能使病人感到醫生在追究他的責任,猜疑、敏感和傾向于自責、后悔的人尤其容易有這種反應。因此,應當詢問夫妻吵架、不和的具體經過,可以請病人以最近的一次、刺激最大的一次或者病人認為最典型的一次,作詳細的、從頭到尾的描述,醫生應該把事實本身跟描述者的主觀評價盡可能剝離開來。
基于這種分析與病人交流,很可能達到令醫患雙方滿意的溝通。 5、善于提問盡可能不按教科書的檢查表和病史采取格式化的固定順序提問,尤其要避免連珠炮式的"審問"方式。
提問大體上有兩種: "封閉式"和"開放式"。"封閉式"提問只允許病人回答 "是"或"否",或者在兩三個答案中選擇一個。
這樣的提問限制了病人的主動精神,容易陷病人于"受審"地位而感到不自在。盡管在某些情況下,封閉式提問是必要的,如為了弄清楚某個癥狀的確切部位和性質等,但一般情況下應盡可能少用。
"開放式"提問使病人有主動、自由表達自己的可能,這既體現了醫生對病人獨立自主精神的尊重,也為全面了解病人的思想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病人愈是感到受尊重,感到無拘束,他就愈是可能在醫生面前顯露出自己的真實面目。
醫生還常常采取"有限開放式"提問,例如問病人:"昨夜睡得怎么樣?""有限"指只限于昨天的睡眠,"開放"意味著病人的回答有很大的自由:可簡可繁,側重點可由病人自由選擇,病人自認為無關緊要的事可以不談。 6、重構把病人說的話用不同的措辭和句子加以復述,但不改變病人說話的意圖和目的。
例如,病人訴說:"我的母親根本不理解我,也不是真正關心我。"這顯然是一種抱怨,下面是醫生恰當地反應的一種形式:"你的苦惱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親人的理解和關心。
"一般地說,病人對醫生這樣的說法會予以首肯。這樣一來,就把抱怨變成了"需要","需要"成了醫生和病人的共同語言,同時也為進一步的交談開辟了途徑:病人需要母親的理解和關心,這是合情合理的,病人的這種需要未能得到滿足,除了母親那一方面的原因以外,病人這一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來促進需要之滿足呢? 這就把消極的抱怨引導到用實際行動(母子之間的交流)去滿足需要的積極道路上來了。
7、代述有些想法和感受病人不好意思說出來,至少不便明說,然而憋在心里卻是一種不快。對此,醫生可以代述。
這當然要求醫生有足夠的敏感(所謂善解人意),揣摩出弦外之音,例如,醫生試探性地問病人:"你是不是覺得王主任(病人所在病房的主任)這個人不大細心?"如果病人表示同。
6.護士醫患溝通案例分析
醫患關系緊張,患者不信任醫院的客觀事實確實存在,主要原因在于醫療體制和全民道德淪喪。
其實改變這種狀況并不難,先從體制上下手。比如醫生給患者開藥,醫生為了提高收益多開,雖然藥品價格下降了,但患者還是沒得到實惠,這是道德問題。
但如果要在體制上制約醫生的做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醫生/護士的收入取決于患者的滿意度和出診率,藥房獨立核算與醫院無關。
另外醫生開藥需要對患者說明,比如可以開5塊錢的藥能起什么效果,有20的,還有200的會起到什么效果,包括是做CT,還是核磁都讓患者自己決定。醫患矛盾另一個原因就是患者與醫院對問題理解不一致,看法不一致,起因也是患者對醫/護不信任,患者總是認為你是沖著錢來的,而不是他的健康。
我覺得醫院沒有責怪患者的理由,就是不理解你不信任你也不能怪患者,要責怪就責怪醫院的口碑吧。如果醫院能真心為患者著想,把患者當上帝,你們的衣食父母,最終會取得患者的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