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月球的小知識(20字)
月球自西向東以逆時針方向自轉,同時也圍繞地球以逆時針方向公轉。由于“潮汐鎖定”,月球自轉一周的周期與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周期相等,約為28個地球日。最終形成了月球始終以“正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終背向地球的狀態。
月球表面不刮風、不下雨、空中沒有云層,沒有任何天氣變化。不論是白晝還是夜晚,月球的天空一直是漆黑的。在月球上仰望星空,與在地球上相比會更璀璨;在月球背面看星星,會比在月球正面看更明亮。
擴展資料:
月球誕生的分裂說:
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這一觀點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月球表面巖石的年齡極其古老,全月球表面巖石的年齡介于30--42億年之間,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巖石年齡,只限于個別地區出露的38億年的古老變質巖,而太平洋洋底巖石的年齡極其年輕,完全與“分裂說”的理論相違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月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2.關于月球的小知識(20字)
月球自西向東以逆時針方向自轉,同時也圍繞地球以逆時針方向公轉。
由于“潮汐鎖定”,月球自轉一周的周期與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的周期相等,約為28個地球日。最終形成了月球始終以“正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終背向地球的狀態。
月球表面不刮風、不下雨、空中沒有云層,沒有任何天氣變化。不論是白晝還是夜晚,月球的天空一直是漆黑的。
在月球上仰望星空,與在地球上相比會更璀璨;在月球背面看星星,會比在月球正面看更明亮。 擴展資料: 月球誕生的分裂說: 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就在《太陽系中的潮汐和類似效應》一文中指出,月球本來是地球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地球轉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質拋了出去,這些物質脫離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遺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太平洋。
這一觀點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地球的自轉速度是無法將那樣大的一塊東西拋出去的。
再說,如果月球是地球拋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質成分就應該是一致的。可是通過對“阿波羅12號”飛船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本進行化驗分析,發現二者相差非常遠。
月球表面巖石的年齡極其古老,全月球表面巖石的年齡介于30--42億年之間,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巖石年齡,只限于個別地區出露的38億年的古老變質巖,而太平洋洋底巖石的年齡極其年輕,完全與“分裂說”的理論相違背。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月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3.關于月球的小資料(簡短點)
環形山
環形山這個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顯著特征,幾乎布滿了整個月面。 最大的環形山是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千米,比海南島還大一點。小的環形山甚至可能是一個幾十厘米的坑洞。直徑不小于1000米的大約有33000個。占月面表面積的 7-10%。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類用肉眼所見月面上的陰暗部分實際上是月面上的廣闊平原。由于歷史上的原因,這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保留下來。
已確定的月海有22個,此外還有些地形稱為“月海”或“類月海”的。公認的22個絕大多數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個,4個在邊緣地區。在正面的月海面積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風暴洋” 面積約五百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九個法國的面積總和。 大多數月海大致呈圓形,橢圓形,且四周多為一些山脈封閉住,但也有一些海是連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還有五個地形與之類似的“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7萬平方千米,比汽海等還大得多。 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灣”和“沼”,都分布在正面。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其實沼和灣沒什么區別。
月海的地勢一般較低,類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準面低1-2千米,個別最低的海如雨海的東南部甚至比周圍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種量度反射太陽光本領的物理量)也比較低,因而看起來現得較黑。
月陸和山脈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比月海水準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來比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陸的面積大致與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陸的面積要比月海大得多。從同位素測定知道月陸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月面輻射紋
月面上還有一個主要特征是一些較“年輕”的環形山常帶有美 麗的“輻射紋”,這是一種以環形山為輻射點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帶,它幾乎以筆直的方向穿過山系、月海和環形山。 輻射文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長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哥白尼和開普勒兩個環形山也有相當美麗的輻射 紋。據統計,具有輻射紋的環形山有50個。
形成輻射紋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論。實質上,它與環形山的形成理論密切聯系。現 在許多人都傾向于隕星撞擊說,認為在沒有大氣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隕星撞擊可能使高溫碎塊飛得很遠。而另外一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發時的噴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處飛散的輻射形狀。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著許多著名的裂谷,如東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這種 構造----那些看來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即是月谷,它們有的綿延幾百到上千千米,寬度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不等。 那些較寬的月谷大多出現在月陸上較平坦的地區,而那些較窄、較小的月谷(有時又稱為月溪)則到處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圖環形山的東南連結雨海和冷海 的阿爾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從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計,它長達130千米,寬10-12千米
4.關于月亮的資料簡短
月球詳細的資料
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月球的年齡大約也是46億年,它與地球形影相隨,關系密切。月球也有殼、幔、核等分層結構。最外層的月殼平均厚度約為 60-65公里。月殼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體積。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溫度約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狀態的。月球直徑約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于地球質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當于地球重力的 1/6。
月球上面有陰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區域。早期的天文學家在觀察月球時,以為發暗的地區都有海水覆蓋,因此把它們稱為“ 海 ”。著名的有云海、濕海、靜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脈,那里層巒疊嶂,山脈縱橫,到處都是星羅棋布的環形山。位于南極附近的貝利環形山直徑295公里,可以把整個海南島裝進去。最深的山是牛頓環形山,深達8788米。除了環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脈。高山和深谷疊現,別有一番風光。
月球的正面永遠向著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邊沿附近的區域因天秤動而間中可見以外,月球的背面絕大部分不能從地球看見。在沒有探測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個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幾乎沒有月海這種較暗的月面特征。而當探測器運行至月球背面時,它將無法與地球直接通訊。
軌道資料
5.月球的簡短資料
純鐵粒子不會生銹:
宇航員們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樣品中,都含有純鐵的粒子,科學家們認為這些純鐵粒子并非來自隕石。有專家報導,這些純鐵粒子帶回地球后,好多年都未生過銹,純鐵不生銹在科學界還是破天荒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
表面光滑如鏡子:
月球表面不少地方光滑如鏡。好像被什么不知來源的酷熱“燙”過了一樣。專家們分析說,這兒并非是由巨大的隕石撞擊而造成的,有些科學家則認為,太陽爆出來的高熱才是主要的因素。
具有磁性使人震驚:
早期的月球研究,都說月球上沒有磁場,近年來在分析月球巖石后,才知道它有強烈的磁性。然而月球的巖石真有磁場,則應有個鐵質的核心才對,但現在的資料又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巨大的熱核心不可能存在于月球的里面,也不可能從地球上的磁場獲得磁性,因為月球若要從地球上獲得磁性,就必須很接近地球,果真如此,它恐怕會被地心力弄毀了。
月球較地球古老:
令科學家驚訝的是,從月球帶回的巖石,有99%比地球上90%的古老巖石還要老。太空人攜回的月球巖石,已被測定有43億年至46億年的歷史,這已相當于太陽系的歷史了。
土壤比巖石更久遠:
美國太空人首次登陸的“寧靜海”,土壤的年代竟比巖石久遠。據分析,兩者相差10億年之久。由化學分析顯示,月球上的土壤并非由巖石演變,可能來自別的地方。
6.急要有關月亮的簡短資料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顆天然衛星: 軌道半徑: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徑: 3476千米 質量: 7.35e22千克 古羅馬人稱之為Luna,古希臘人稱之為Selene或阿爾特彌斯(月亮與狩獵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話中它還有許多名字。
理所當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僅次于太陽的第二亮物體。
由于月球每月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月球、太陽之間的角度不斷變化;我們把它叫做一個朔望月。一個連續新月的出現需要29.5天(709小時),隨月球軌道周期(由恒星測量)因地球同時繞太陽公轉變化而變化。
由于它的大小與組成,月球有時被分為類地“行星”,與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蘇聯飛行器月球2號于1959年代表人類第一次拜訪,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在非地球星體上探索。
第一次在著陸則在1969年6月20日(你記得你在哪兒嗎?);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個被采回表面樣本的星球。
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飛行器大范圍地作了地圖映象。月球勘探者號如今正繞著月球轉。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
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面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地球,特別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
從地球表面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面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面。這效果對海洋比對因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
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在軌道上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個流體,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在正對月球下方的膨脹非常輕微。
這意味著由于地球自轉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響,使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影響力并不十分確切地存在于兩球心連線上。這也使得地球不斷向月球提供自轉能量,使得自轉速度每世紀減慢1.5微秒,也使月球公轉地球軌道每年增加3.8米。
(相反的結果也導致了火衛一和海衛一的不尋常公轉軌道)。 不對稱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轉同步。
比如,它的軌道位相始終相對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變。由于地球的自轉因月球的影響而減緩,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轉速度也因地球而減緩,不過在那時作用力要強烈得多。
當月球的自轉速度減緩到適合自己軌道周期時(這樣膨脹點就在地球正對點),就沒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這樣月球的情形就穩定了。這種情況也類似地發生在太陽系其他衛星上。
最終,地球的自轉也將慢到合適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衛一的情況一樣。 自然,月球也顯得不太穩定(由于它的不太圓的軌道)以致于較遠端的一部分度數可不定時地看到,但大多數遠端表面(左圖)一直無法完全觀測,直到蘇聯飛船月球3號1959年上天對其進行拍攝才解決了問題。
(注意:這里并沒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時間。一些對“黑暗面”的稱謂往往是指月亮不為人所見的另一面,因為“黑暗”有“不為人知”之意。
這種稱謂在今天不夠正確)。 月球沒有大氣層。
但是來自Clementine飛行器的證據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極,處于永久陰暗面的大環行山處有固態水--冰。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號飛船證實。
顯然月球北極也有冰,這樣未來月球探索的代價將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殼平均厚68千米,從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環行山的107千米。地殼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內核。
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別熾熱。奇怪的是,月球的質心與它的幾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
同樣,在這一側其地殼也較薄。 月球表面有兩種主要地形:巨大的環形山與古老的高原和相對平滑與年輕的maria。
maria地形(覆蓋月球表面達16%)是由火山噴出的熾熱的熔巖沖蝕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層塵埃與流星撞擊的石頭碎片覆蓋。
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數靠近地球的環形山,火山由科學歷史上的著名的稱謂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
背面的則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羅,加加林和Korolev(因為第一張照片由月球3號拍到,所以具有顯而易見的俄羅斯偏向)。另外,類似于近地區,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環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徑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為太陽系最大的撞擊盆地,并在西側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陽系中重環山的典型。
(從地球上看;左側圖的正中)。 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計劃帶回了一塊重382千克的石頭樣本。
這些提供給了我們有關月球的詳細知識。它們具有特別的價值,在月球上著陸后的廿年,科學家們還是在這快最期的樣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絕大多數石頭看來都有30到46億歲,這與地球上的超過30億歲的極稀少的石頭有偶然的巧合。%D。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月球簡短資料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