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信讒言的君主的故事
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申。太子申秉持忠孝的觀念,自殺身亡。晉國上下都為太子申的就死感到惋惜。
春秋時期,晉獻公廢嫡立庶導致晉國大亂。
晉獻公是晉武公之子。因晉武公當了三十九年的國君,所以晉獻公繼位時年齡已不小。晉獻公有八個兒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后為晉文公)、公子夷吾(后為晉惠公)都有賢能德行。
晉獻公五年(公元前672年),晉獻公出兵征伐驪戎,得到驪姬和她的妹妹,晉獻公對她們姐妹寵愛有加。幾年后,驪姬生下一個兒子,叫奚齊。
自驪姬生子后,晉獻公就疏遠了太子申生和重耳、夷吾,并產生了廢掉太子的想法。于是派太子申生居住曲沃,派公子重耳居住蒲邑,派公子夷吾居住屈邑。而把驪姬和奚齊母子留在自己身邊。他的刻意安排使晉國人都知道太子將被廢掉。
晉獻公私下對驪姬說:“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驪姬假惺惺地哭著說:“太子之立,諸侯皆已知之,而數將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賤妾之故廢嫡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殺也。”她表面上夸獎太子,暗地里則指使人說太子的壞話,恨不得早日廢掉太子,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
當申生來到都城,驪姬對申生說:“君王昨晚夢見你的母親齊姜,你趕快到曲沃去祭奠她,回來后將祭肉獻給君王。”太子于是馬上到曲沃祭祀他的母親齊姜,回來后將祭肉送給獻公。
當時獻公出外打獵未回,申生遂把祭肉留在宮中。驪姬就派人在祭肉里下了毒藥。兩天后,獻公打獵回來,廚師拿出祭肉,獻公剛要吃,驪姬在一旁阻攔,于是把肉湯潑在地上,地面立即鼓了起來;再拿肉給狗吃,狗一吃就死了;又拿肉給太監吃,太監也死了。
于是驪姬哭著說:“太子怎么忍心這樣做呢!對于生身父親都想謀殺取而代之,更何況他人?再說國君已經老了,已是有早晨沒晚上的人了,居然就不能等一等,而非要下此毒手!”獻公信以為真,勃然大怒,立刻殺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
太子聽說此事,只身逃往新城。當時重耳和夷吾也在都城里,驪姬對獻公說他們也知道太子的陰謀,他們聽說后馬上逃回自己的封地,據城自守。
有人對太子說:“這分明是驪姬下的藥,您為什么不到國君面前說清楚呢?”太子說:“父親已經老了,沒有驪姬就寢食不安,如果我說出真相,事情會鬧得更大。”有人勸太子逃奔他國,太子說:“我背著這樣的惡名逃亡,有哪個國家會收留我呢?我只有自殺一條路了。”
12月21日,申生自殺于新城。
隨后晉獻公派兵討伐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到別的諸侯國。于是獻公立奚齊為太子,臨終前托孤于荀息。獻公死后,大夫里克隨即發難,殺死驪姬和奚齊,荀息自殺,里克迎接夷吾回國,立為晉君。
《史記》記載,當初晉獻公即將討伐驪戎時,曾卜了一卦,卦辭說:“禍害源自小人的讒言。”等到攻破驪戎,得到驪姬,獻公寵愛她,竟然因此擾亂了晉國。
擴展資料:
退避三舍的由來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避軍三舍
2.由于聽信他人讒言而失敗的例子
越國的人心還沒有平服,吳王夫差因此憂心忡忡。
一天,他在姑蘇山樓臺東建造了一座樓臺,以使參與朝政的大臣聽取百姓疾苦,查看各地的軍事情況。到了夏歷十一月,夫差派伍子胥去視察工程,還沒建到三、四層臺階,伍子胥就奏報說:“大王的臣民挨餓了,大王的兵士疲憊了,大王的國家危險了。”
夫差聽了很不高興,就讓太宰嚭替換伍子胥。九層都筑完了,太宰嚭并沒有奏報實情,而且聲言:“四方的國家都畏懼大王,百姓歌頌大王。”
伍子胥說:“他只是想自己極力往上爬,本來就沒有時間為大王明察秋毫,也不為百姓打算,就是宰欺騙大王啊?”吳王命伍子胥自盡,而使太宰嚭掌管朝政。第二年,越國的軍隊就攻入了吳國。
3.關于“忠言逆耳”的句子和簡短的事例
沒錯,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希望在今后如果有人給你提出建議,要你彌補自己的不足,就請你不要聽不進忠告,就努力改正吧! 良藥苦口利于病,意思是說,藥雖然是苦的,卻有利于我們恢復健康。
我們對待批評也是一樣,要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正確對待批評,聽取他人的意見或建議,找到自己身上的缺點或不足,并加以改正,使自己變得更好。 在這條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會有很多的不如意伴著我們,但有人說過,上帝在關上屬于你的一扇門的時候,同時也為你開啟了另一扇門,我們的身邊會有很多的親朋好友來幫助我們,為我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幫助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
“忠言逆耳”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有多么大,只要我們做好自我,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日積月累,將它們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包括學習),我們一定會取得最好的成績。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立諫言者事業有成而名垂千古,拒忠言者禍國殃民而遺臭萬年。
(《忠臣的聲音》) 一位年輕的企業家,擁有家產上億的成功人士,正所謂他擁有了一切,可是他聽不進下屬對他提出的意見,輕舉妄動,偷稅漏稅,最后走到了企業破產,家毀人亡的地步。 英國的大哲學家培根曾指出:“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得到的光明閉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中所得出的光明更干凈·純粹。”
是的,在生活中,常有人批評自己,給自己提個醒,使自己少走或不走彎路,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山野里,一株驕傲的白玉蘭芳香四溢。啄木鳥總是啄個不停。
“太吵了,趕快離開!你打擾了我的美夢。”白玉蘭說。
啄木鳥默默的離開了。白玉蘭只留下一群如花般的黃鸝相伴……不久,白玉蘭的葉和花都掉光了,黃鸝也不見了。
當啄木鳥再次飛來的時候,白玉蘭傷心的說:“你走后,蟲子天天都在啃我的身體,痛苦極了,現在我終于明白:黃鸝膚淺的唱歌,吃掉的也只是我表面的蟲子;而你,把深入我體內的害蟲細心出去,才使我成為最香最美的花。”數月后,當白玉蘭美麗如初的時候,啄木鳥悄悄的離開了……。
4.求一些(盲目)聽信流言惡語,或錯誤建議等,不善于自己思考,從而
1.蔣干盜書,曹操因為那份書信,罷免了蔡瑁,張允,導致赤壁之戰大敗
2.岳飛在朱仙鎮以少勝多大敗十萬金兵,這時宋高宗聽信秦檜的讒言,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杭州,最后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3.楚漢爭霸,項羽有謀士范增,陳平用計使項羽疏遠范增,項羽聽信流言,范增與漢軍不正常關系,逐漸疏遠范增,最后導致楚漢爭霸之中輸給了劉邦
其實我感覺歷史上所有中反間計的人,都是聽信流言惡語,最后要么是戰敗要么是身亡的。其他例子,樓主百度一下還有很多的
5.古代帝王因聽信讒言而犯錯的事件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少問國事。
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 使得朝政敗壞。
李林甫死后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 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
又由于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 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
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首都長安,史稱“安史之亂”。[ 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
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圣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