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簡單介紹地雷戰的戰略方法
一些主要的策略上網搜索去吧
我來說一些散手,關鍵時刻有用
1,地雷戰里的敵人,如果沒有特定事件觸發的情況下,原地站著不動,這種情況下是可以采取計算某個敵人最大移動步數(點擊敵人察看)加上攻擊范圍(這需要一點經驗,敵我同種兵攻擊范圍可以互相參考),派人站到上面去把他單獨吸引過來輪暴的策略的
2,對于一些皮厚的敵人(重摩托隊,坦克裝甲車)可以采取沖上去貼近埋電磁雷(一般兩個人貼目標兩面站,剩下兩面正好埋兩顆雷),其余人避開攻擊范圍的方法逼使對方向身邊的地雷踩去.
3,碉堡?太好對付了,碉堡的攻擊范圍是
01110
10001
10#01
10001
01110
那些標記"1"的格子不站就是了,
碉堡又不掉寶物,什么時候想起來給碉堡周圍埋些雷轟掉就是
4,肖飛柳析那關肖飛可以在橋南端上堵著狗,用疑兵定住,河上邊的敵人就永遠過不來了
5,突然刷出來的敵人,腳下原先埋的雷是會消失的
2.我想知道《地雷戰》的梗概怎么寫
★《地雷戰》的梗概: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蕩”。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為對付地雷陣,日軍從青島搬來了工兵,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趙虎領導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 、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發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激烈的戰斗,終于全殲進犯之敵。
3.地雷戰影片的梗概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根據地邊緣村莊 趙家莊等,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 掃蕩”,損失慘重。
為此,區武委會 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 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 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 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 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 的囂張氣焰。
為對付地雷陣,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了工兵,于 是攻入趙家莊,大肆燒殺搶掠。趙家 莊的民兵總結了教訓,不斷改進地雷 技術,使敵人的工兵無法起雷。
麥收 季節,日偽軍乘聯防民兵搶收麥子的 機會,又一次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 部分村民。他們讓被俘村民在隊伍前 踩地雷,再次進攻趙家莊。
趙虎領導 民兵巧擺地雷陣,用子母雷、連環雷 、釘子雷、碎石雷、鐵夾子雷、頭發 絲雷等各種各樣的土造地雷打擊敵人 ,到處都成為敵人葬身的墳墓。在八 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 烈的戰斗,終于解救了被俘的群眾, 全殲進犯之敵。
4.介紹地雷戰和地道戰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當電影里傳來堅定、雄壯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
;《地道戰》《地道戰》這部影片講述了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1942~1944年間,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進行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大掃蕩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冀中人民團結一心,利用結合了冀中人民智慧與力量的地道戰來消滅日本侵略軍的故事。面對日本侵略軍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殺光、燒光、搶光神兵千百萬……”當電影里傳來堅定、雄壯的”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三光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政策,他們毫不畏懼,利用百里長旦袱測惶爻耗詫同超括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把鬼子打得驚慌逃竄、片甲不留。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
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小小的屏幕牽動著我的心,時而激動緊張、時而放松開懷。印象最深刻的是冀中人民用墻上的小眼兒左打一槍,右放一炮,鬼子們在十字路口竄來跑去,我們捧腹大笑。此刻,我恨不得鉆進屏幕,親手扛起槍,把鬼子打個稀巴爛!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
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百里的地道蜿蜒曲折,埋伏著的神兵充滿了智慧。是什么讓他們如此機智勇猛,贏得勝利?是他們必勝的信心,是他們機智的頭腦,是他們團結的力量。雖然他們沒有高科技的武器,但他們有最“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聰明“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的;《地道戰》“土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辦法紛飛,硝煙彌漫的抗戰時期……——地道。他們有共同的民族魂旋律,我心中不禁熱血沸騰,仿佛回到了戰火——愛國情。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會為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屈奮斗;不管敵人多么強大和殘忍,只要團結堅持就一定能勝利
5.地雷戰、地道戰、抗日小八路的相關故事,簡短的
《地雷戰》簡介:
抗日戰斗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受日寇的襲擊和掃蕩。
為打擊日寇,武區委、雷主任領導趙家莊等村莊組成民兵聯防。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發動群眾制造了各種土地雷,布下雷陣,使日寇受到沉重打擊。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工兵,破壞了民兵的地雷陣,攻人趙家莊燒殺搶掠。趙總結失敗的教訓,改進地雷技術,制造了土化學雷,使日寇再一次遭到重創。
麥收時節,日軍乘民兵收麥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些村民,又讓這些村民在前面趟地雷,迫使民兵放下武器。趙虎將計就計,巧設雷陣,在八路軍支援下經過激烈戰術,解救了群眾,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膠東地區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樸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并在反復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征。
該片還較好地烘托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本片于1974年獲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地道戰》簡介: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鐘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于難。此后,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莊內刺探情報。高傳寶看出破綻,便將計就計,利用戰斗地道的翻口,將他們一網打盡。日軍隊長山田糾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高家莊人民利用戰斗地道,沉著應戰,狠煞了敵人的囂張氣焰。通過實戰,他們進一步把地道由村內擴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網絡,變單純防御性地道為能守能攻的地道。為了全殲黑風口據點的敵人,趙平原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但山田狡詐善變,他集中兵力偷襲高家莊,企圖解救西平之圍。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6.地雷戰、地道戰、抗日小八路的相關故事,簡短的
《地雷戰》簡介: 抗日戰斗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受日寇的襲擊和掃蕩。
為打擊日寇,武區委、雷主任領導趙家莊等村莊組成民兵聯防。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發動群眾制造了各種土地雷,布下雷陣,使日寇受到沉重打擊。
日軍中隊長中野特地從青島搬來工兵,破壞了民兵的地雷陣,攻人趙家莊燒殺搶掠。趙總結失敗的教訓,改進地雷技術,制造了土化學雷,使日寇再一次遭到重創。
麥收時節,日軍乘民兵收麥偷襲了趙家莊,擄走一些村民,又讓這些村民在前面趟地雷,迫使民兵放下武器。趙虎將計就計,巧設雷陣,在八路軍支援下經過激烈戰術,解救了群眾,粉碎了敵人的掃蕩。
影片劇情的組織生動、感人,導演以膠東地區民兵在威震敵膽的地雷戰中大顯身手的史實為素材,處理得質樸而靈活。民兵英雄的勇敢、智慧、不屈不撓與日寇的狡詐、兇險和殘酷形成尖銳的對峙,并在反復較量中展現出各自的形象特征。
該片還較好地烘托了膠東農村的地方風貌,不僅帶來了一定的審美價值,同時也對體現人民戰爭的思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本片于1974年獲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地道戰》簡介: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當地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及時應變,把土洞、地窖改造成幾家相通的多口地道。
某夜,黑風口據點的日軍偷襲高家莊,高老忠為敲鐘報警獻出了生命,地道遭到破壞,幸虧區長趙平原帶領游擊隊和民兵及時趕到,群眾始免于難。此后,高傳寶和新支書林霞認真學習**的《論持久戰》,總結了地道斗爭的經驗教訓,帶領高家莊人民把原來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能藏又能打的地道。
次年初夏,日偽特務冒充武工隊混進莊內刺探情報。高傳寶看出破綻,便將計就計,利用戰斗地道的翻口,將他們一網打盡。
日軍隊長山田糾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高家莊人民利用戰斗地道,沉著應戰,狠煞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通過實戰,他們進一步把地道由村內擴展到野外,形成地下網絡,變單純防御性地道為能守能攻的地道。為了全殲黑風口據點的敵人,趙平原決定采用“圍點打援”的戰術。
但山田狡詐善變,他集中兵力偷襲高家莊,企圖解救西平之圍。高傳寶領導高家莊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力部隊和游擊隊,一舉拔掉了黑風口的敵人據點,又回戈全殲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
《地道戰》是1960年代中國戰爭電影的經典之作。在**期間,這部電影曾被作為“人民戰爭”教學片,從1966年至1970年,全國只放三部電影:《地道戰》、《南征北戰》、《地雷戰》。
該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
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7.地雷戰導游詞400
大家好!歡迎來到紅色旅游勝地地雷戰景區。
我是此次為您服務的導游員xx,今天將由我和大家一起開啟我們的紅色之旅,再次預祝此行旅途愉快。 地雷戰景區位于海陽市朱吳鎮,距離城區10公里煙鳳一級路處,占地面積6000余畝,是集大型實景演出、影視拍攝基地、自然名勝、休閑度假、游樂探險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勝地。
196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地雷戰》就是在此實景拍攝的,并成為了家喻戶曉的紅色經典之作,也讓人們記住了這片紅色的土地。1945年10月許世友將軍為贊揚海陽地雷戰曾揮毫寫下“英雄造地雷、雷鄉出英雄”10個大字;1989年8月遲浩田將軍題寫了“地雷戰倭寇喪膽、衛海防壯我國威”;1991年7月楊得志將軍題寫了“地雷戰”三個大字。
海陽地雷戰是抗日戰爭時期海陽民兵最重要的作戰方法之一,地雷是當時最重要的作戰武器。抗戰時期,海陽地雷大顯神威,共斃傷敵人1025人,涌現出于化虎、趙守福、孫玉敏3名全國民兵英雄和13名膠東民兵英雄(于化虎、趙守福、孫玉敏、于晉江、趙同倫、紀常勝、紀中勝、陳桂香、紀彥、紀洪福、欒恒悅、隋良萱、冷世竹)、99名膠東模范、11名膠東爆炸大王,在海陽人民的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大門》:首先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我們景區的大門,它主要由仿古建筑的古槐、碉堡和世界上最大地雷之一的巨型雷組成。寓意著地雷戰精神將繼續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地雷戰三個雄渾有力的大字是1991年7月楊得志將軍題寫的。 196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出產了一部著名的軍教片《地雷戰》,后來成為了百看不厭的經典故事片。
與《地道戰》、《南征北戰》稱為“三戰片”,風靡全國。并且《地雷戰》在1974年獲得了第十四屆維也納電影節紀念獎。
當閃耀著金光的莊嚴軍徽出現在銀幕上,威武雄壯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隨之響起------無數次,我們在那些老電影的片頭見到這一幕。這一次,我們又在《地雷戰》里看到它,它就是八一電影制片廠獨一無二的銀幕標志。
正如貧困時代的粗茶淡飯,《地雷戰》哺育了幾代人。“不見鬼子不掛弦”、“偷地雷的”、“踩地雷啦”,這些臺詞已然成為全民共同認可的暗號。
《地雷戰》究竟承載了多少集體記憶與文化符號?面對這些問號,我們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為了弘揚地雷戰旅游文化,再現抗日戰爭年代海陽人民使用自制石雷英勇殺敵的情景,景區推出了集觀賞性、教育性、娛樂性為一體的大型《地雷戰》實景演出,利用真實的煙火爆破,專業的武打特技演員,讓您仿佛回到了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重溫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
景區內瀑布成群,古樹參天。沿途大家可以觀賞到民俗一條街,紀念民兵英雄的三大石三大瀑,同時景區還為喜歡探險的朋友提供了蕩木橋、情侶橋、漂流、重走長征路等項目,大家可以盡享驚險與刺激。
展覽館則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為我們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海陽民兵積極參加抗日,人民群眾踴躍支援前線的壯觀場面。而膠東民俗實物的展現則可以讓大家對那個年代海陽的民俗風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民俗一條街》:我們左邊的建筑就是民俗一條街,有很多建筑古樸的房子,墻上有很多的文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是**語錄。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吃飯之前要背毛主義語錄,唱**語錄。
再往前走這座建筑就是以前有錢人所居住的地方,旁邊是糧倉,糧倉上一個大大的“豐”字,用來寄托農家人的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在那個大家都吃不飽的特殊年代,地主家的屯糧確可以達到很多。
大家可以看一下右邊的山脈當地人叫它糊涂夼,清光緒年間這里才有人煙,以前這里是一片茂密的大森林,人走到這里特別容易迷路,因此叫它糊涂夼。左邊綿延出去的山脈是跑馬嶺,主峰海拔549米,有海陽屋脊之稱。
據說當年秦始皇東巡蓬萊時曾在此跑過馬,因此得名跑馬嶺。 《東方紅大舞臺》:前方這座建筑就是東方紅大舞臺,三樓四樓為大型的舞臺餐廳,在餐飲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很多精彩的表演。
像忠字舞、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紅色經典,重新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年代!說起海陽大秧歌我相信大家都會有所耳聞!據《海陽縣志》記載:明洪熙元年,即1425年,樂舞生聞韶在大嵩衛扮演秧歌,為海陽大秧歌之始。現在老百姓還流傳著口頭禪“沒有秧歌不叫年”。
一進臘月門兒,家家蒸餑餑,戶戶扭秧歌,村村鑼鼓響,鄉鄉秧歌開了場。“拜正月、耍二月、哩哩啦啦鬧三月。
作為民間百姓自娛自樂的節目,看秧歌、扭秧歌已成為海陽人不可缺少的一大樂。冬閑時節,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
海陽大秧歌到現在已經有將近600年的歷史,其粗獷豪放的特點為我們海陽贏得了“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并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其精彩的表演極大地活躍了大會的氣氛,2010年上海世博園山東周的展區上還作為迎賓納客的禮儀向游人開放。
《天棺洞》:上邊是天棺洞,傳說當年指揮整個山東軍區的許世友將軍曾在此駐扎過。通往洞內這段獨特的臺階是兩位民工歷時兩年的時間開鑿而成,共91級,9是陽數的最大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