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河的資料簡單
銀河系 Milky Way galaxy 或 The Milky Way system 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
銀河系約有2000多億個恒星。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于距銀河中心2.3萬光年處。
鼓起處為銀心是恒心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旋臂組成。
太陽系位于其中一個旋臂(獵戶座臂),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周需要2.5億年)。 銀河系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
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有946080000億公里。
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太陽位于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3萬光年。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包含一、二千億顆恒星。
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于銀河系全部恒星質量的總和。
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恒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關于銀河系的年齡,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誕生了,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
2.有關太陽系和銀河系的資料
銀河系與太陽系
一、銀河系
銀河系(milkywaysystem)是一個由大約1400億顆恒星和大量星際物質組成的龐大天體系統。側面看呈中間厚邊緣薄的扁餅形,正面看呈旋渦形(圖1.6)。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l.y.。中心部分稱為銀核,直徑約1萬多l.y.;銀核外側稱為銀盤;銀盤的中心平面稱為銀道面。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中等恒星,位于距銀河系中心約3萬l.y.的銀盤內,太陽附近銀盤厚度約3000l.y.,太陽距銀道面約26l.y.,幾乎就在銀道面上。銀河系的所有天體大體順著銀道面繞核心作飛快的旋轉運動,這種運動稱銀河系自轉,但銀河系自轉不同于固體轉動,銀盤內從中心到邊緣的不同地方自轉的角速度不同。太陽附近銀河系自轉角速度為0.0053〃/a,線速度為250km/s,這也就是太陽繞銀河系核心公轉的速度。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8億~3億a。太陽一方面大體沿銀道面作公轉,同時還進行著往返于銀道面兩側的波狀位移。
二、太陽系
以太陽為中心存在著一個受太陽引力支配的天體系統——太陽系(solar system)。太陽是其中唯一的一顆恒星,其質量占整個太陽系的99.87%,能發出強烈的光和熱。圍繞太陽旋轉的是一個行星體系,主要有九大行星(由里向外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天星、冥王星)及眾多的小行星(主要分布于火、木星之間)、衛星、彗星和隕星等(圖1.7)。太陽系目前以冥王星軌道為邊界,直徑為11.8*109km。太陽系所擁有的這一巨大空間以宇宙標準來看實際上是很小的一個范圍,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太陽系中行星的大小和距離,如果我們把太陽看作是一個棒球,那么大約9m遠的一粒砂就代表地球,木星(最大的行星)為45.7m遠的一粒豌豆,冥王星(最外的行星)是大約366m遠的另一粒砂;而最近的恒星則像是離3860km遠的另一個棒球。
太陽系的天體以太陽為中心作高速旋轉。太陽系中行星的分布及運轉幾乎都在一個共同的平面內,這個平面稱為黃道面。行星運動有兩種主要形式:自轉和繞太陽公轉。絕大部分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及其自轉方向都相同,也與太陽自轉的方向一致(從地球北極上空朝下看皆為逆時針運轉)。
行星繞太陽的公轉遵循開普勒(*)三定律。
開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圖1.8)。該定律是關于行星運行的軌道形狀的定律。由于太陽取橢圓中某一偏心的焦點位置,行星至太陽的距離便因公轉運動發生周期性變化,當行星到達橢圓長軸兩端時,行星至太陽的距離取最大、最小值,分別稱為遠日點和近日點。當行星在近日點一邊的半橢圓中運行時,其與太陽的距離將小于橢圓的長半徑α;而在遠日點一邊的半橢圓中運行時距離將大于長半徑α;行星至太陽的平均距離則正好等于橢圓的長半徑α。其實,行星運行的橢圓軌道的扁率e(e=c/α)都是很小的,即行星的公轉軌道都接近圓形。
3.銀河系的資料
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
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在銀河系里大多數的恒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
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
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
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
4.銀河系簡介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又稱天河或天漢),包括1000到4000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中心厚度約為1.2萬光年,可見物質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大約1400萬億倍。
銀河系在天空上的投影像一條流淌在天上閃閃發光的河流一樣,所以古稱銀河或天河,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銀河,只不過夏秋之交看到了銀河最明亮壯觀的部分。銀河經過的主要星座有:天鵝座、天鷹座、狐貍座、天箭座、蛇夫座、盾牌座、人馬座、天蝎座、天壇座、矩尺座、豺狼座、南三角座、圓規座、蒼蠅座、南十字座、船帆座、船尾座、麒麟座、獵戶座、金牛座、雙子座、御夫座、英仙座、仙后座和蝎虎座。銀河在天空中明暗不一,寬窄不等。最窄只有4°~5°,最寬約30°。對于北半球來說,夏季星空的重要標志,是從北偏東地平線向南方地平線延伸的光帶——銀河,以及由3顆亮星,即銀河兩岸的織女星、牛郎星和銀河之中的天津四所構成的“夏季大三角”。夏季的銀河由天蝎座東側向北伸展,橫貫天空,氣勢磅礴,極為壯美。但只能在沒有燈光干擾的野外(極限可視星等5.5以上)才能欣賞到。冬季的那邊銀河很黯淡(在獵戶座與大犬座)。
5.簡單介紹一下銀河系
這是銀河系的一張側面圖。據科學最新手段,發現銀河系中心可能是一個黑洞。
銀河系直徑約為100,000多光年,中心厚度約為12,000光年。
從80年代起,科學家們才開始懷疑銀河系不是一個簡單的漩渦星系,而是一個棒旋星系。他一共有四條旋臂,而我們所處的太陽系在銀河一個支臂獵戶臂上,至銀河中心的距離大約是26,000光年。
6.銀河系,太陽系,火星的資料,
銀河系 我們地球和太陽所在的恒星系統,是一個普通的星系,因其投影在天球上的乳白亮帶——銀河而得名。
銀河系是一個透鏡形的系統,直徑約為25千秒差距,厚約為1~2千秒差距。它的主體稱為銀盤。
高光度星、銀河星團和銀河星云組成旋渦結構迭加在銀盤上。銀河系中心為一大質量核球,長軸長4~5千秒差距,厚4千秒差距。
銀河系為直徑約30千秒差距的銀暈籠罩。銀暈中最亮的成員是球狀星團。
銀河系的質量為1.4*10□太陽質量,其中恒星約占90%,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物質約占10%。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
太陽在銀道面以北約8秒差距處距銀心約10千秒差距,以每秒250公里速度繞銀心運轉,2.5億年轉一周。太陽附近物質(恒星和星際物質)的總密度約為0.13太陽質量/秒差距□或8.8*10□克/厘米□。
銀河系是一個Sb或Sc型旋渦星系,擁有一、二千億顆恒星,為本星系群中除仙女星系外最大的巨星系。 研究簡史 十八世紀中葉人們已意識到,除行星、月球等太陽系天體外,滿天星斗都是遠方的“太陽”。
賴特、康德和朗伯特最先認為,很可能是全部恒星集合成了一個空間上有限的巨大系統。 第一個通過觀測研究恒星系統本原的是F.W.赫歇耳。
他用自己磨制的反射望遠鏡,計數了若干天區內的恒星。1785年,他根據恒星計數的統計研究,繪制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其中心的銀河系結構圖。
他用50厘米和120厘米口徑望遠鏡觀測,發現望遠鏡貫穿本領增加時,觀察到的暗星也增多,但是仍然看不到銀河系的邊緣。F.W.赫歇耳意識到,銀河系遠比他最初估計的為大。
F.W.赫歇耳死后,其子J.F.赫歇耳繼承父業,將恒星計數工作范圍擴展到南半天。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測定恒星的距離,并編制全天星圖。
1906年,卡普坦為了重新研究恒星世界的結構,提出了“選擇星區”計劃,后人稱為“卡普坦選區”。他于1922年得出與F.W.赫歇耳的類似的模型,也是一個扁平系統,太陽居中,中心的恒星密集,邊緣稀疏。
沙普利在完全不同的基礎上,探討銀河系的大小和形狀。他利用1908~1912年勒維特發現的麥哲倫云中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了當時已發現有造父變星的球狀星團的距離。
在假設沒有明顯星際消光的前提下,于1918年建立了銀河系透鏡形模型,太陽不在中心。到二十年代,沙普利模型已得到天文界公認。
由于未計入星際消光效應,沙普利把銀河系估計過大。到1930年,特朗普勒證實星際物質存在后,這一偏差才得到糾正。
組成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恒星內。1905年,赫茨普龍發現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1913年,赫羅圖問世后,按照光譜型和光度兩個參量,得知除主序星外,還有超巨星、巨星、亞巨星、亞矮星和白矮星五個分支。1944年,巴德通過仙女星系的觀測,判明恒星可劃分為星族Ⅰ和星族Ⅱ兩種不同的星族。
星族Ⅰ是年輕而富金屬的天體,分布在旋臂上,與星際物質成協。星族Ⅱ是年老而貧金屬的天體,沒有向銀道面集聚的趨向。
1957年,根據金屬含量、年齡、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征,進而將兩個星族細分為中介星族Ⅰ、旋臂星族(極端星族Ⅰ)、盤星族、中介星族Ⅱ和暈星族(極端星族Ⅱ)。 恒星成雙、成群和成團是普遍現象。
在太陽附近25秒差距以內,以單星形式存在的恒星不到總數之半。迄今已觀測到球狀星團132個,銀河星團1,000多個,還有為數不少的星協。
據統計推論,應當有18,000個銀河星團和500個球狀星團。二十世紀初,巴納德用照相觀測,發現了大量的亮星云和暗星云。
1904年,恒星光譜中電離鈣譜線的發現,揭示出星際物質的存在。隨后的分光和偏振研究,證認出星云中的氣體和塵埃成分。
近年來通過紅外波段的探測發現在暗星云密集區有正在形成的恒星。射電天文學誕生后,利用中性氫21厘米譜線勾畫出銀河系旋渦結構。
根據電離氫區的描繪,發現太陽附近有三條旋臂:人馬臂、獵戶臂和英仙臂;太陽位于獵戶臂的內側。此外,在銀心方向還發現了一條3千秒差距臂。
到1979年底,發現的星際分子已超過50種。 銀河系中性氫的分布 結構 銀河系的總體結構是:銀河系物質的主要部分組成一個薄薄的圓盤,叫做銀盤,銀盤中心隆起的近似于球形的部分叫核球。
在核球區域恒星高度密集,其中心有一個很小的致密區,稱銀核。銀盤外面是一個范圍更大、近于球狀分布的系統,其中物質密度比銀盤中低得多,叫作銀暈。
銀暈外面還有銀冕,它的物質分布大致也呈球形。有關銀河系的細節見銀河系結構。
起源和演化 銀河系的起源這一重大課題目前還了解得很差。這不僅要研究一般星系的起源和演化,還必須研究宇宙學。
按大爆炸宇宙學假說,我們觀測到的全部星系都是前高密態原始物質因密度發生起伏,出現引力不穩定和不斷膨脹,逐步形成原星系,并演化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星系團的。而穩恒態宇宙模型假說則認為,星系是在高密態的原星系核心區連續形成的。
銀河系演化的研究近年來才有一些成就。關于太陽附近老年恒星空間運動的資料表明,在原銀河星云的坍縮過程中,最早誕生的是暈星族,它們的年齡是100多億年,化學成分是氫約占73%,氦約占27%。
而大部分氣體物質集聚為銀盤,并隨。
7.有關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宇宙的資料
地球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國際名稱為“該婭”(蓋婭(Gaea),希臘神話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靈中德高望重的顯赫之神。
是希臘神話中最早出現的神,在開天辟地時,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蓋婭生了天空,天神烏拉諾斯(Ouranos or Uranus),并與他結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個泰坦巨神及三個獨眼巨人和三個百臂巨神,是世界的開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孫后代。
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蓋婭”代稱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數是第三顆。
它有一顆天然的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又圍繞太陽公轉。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阿波羅飛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
地球內部有核(地核)、幔(地幔)、殼(地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美麗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56億年以前產生于原始太陽星云。 地球的基本參數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轉時間: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轉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恒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積: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 3482.525公里 表面積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們對于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
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于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于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球各圈層結構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巖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巖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
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
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于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
根據大氣分布特征,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
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巖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
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
8.用簡單的語言介紹下 銀河系
銀河系側看像一個中心略鼓的大圓盤,整個圓盤的直徑約為10萬光年,太陽位于距銀河中心2.6萬光年處。
鼓起處為銀心是恒星密集區,故望去白茫茫的一片。銀河系俯視像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有四個旋臂組成。
太陽系 銀河系結構圖位于其中一個旋臂(獵戶座臂),逆時針旋轉(太陽繞銀心旋轉一周約需要2.5億年)。 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
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比較大的旋臂有4條,但最近研究表明主要的旋臂只有兩條,另兩條都未發育完全)有9460800000億公里。
中間最厚的部分約12000光年。太陽位于一條叫做獵戶臂的旋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約2.6萬光年。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恒星組成。
而后,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恒星系統。18世紀后期,F.W.赫歇爾用自制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恒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恒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恒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
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恒星系統稱為銀河系。
J.C.卡普坦應用 銀河系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恒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恒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
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恒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
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
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后,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 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棒旋星系(漩渦星系的一種),Sb型,共有4條旋臂。
包含一、二千億顆恒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
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我們太陽質量的1萬億倍,大致10倍于銀河系全部恒星質量的總和。這是我們銀河系中存在范圍遠遠超出明亮恒星盤的暗物質的強有力證據。
關于銀河系的年齡,目前占主流的觀點認為,銀河系在宇宙誕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誕生了, 銀河系用這種方法計算出,我們銀河系的年齡大概 在145億歲左右,上下誤差各有20多億年。而科學界認為宇宙誕生的“大爆炸”大約發生137億年前。
另一說法,銀河直徑約為8萬光年。編輯本段銀河系年齡 依據歐洲南天天文臺(ESO)的研究報告,估計銀河系的年齡約為136億歲(1010光年),差不多與宇宙一樣老。
由天文學家Luca Pasquini, Piercarlo Bonifacio, Sofia Randich, Daniele Galli, and Raffaele G. Gratton.所組成的團隊在2004年使用甚大望遠鏡(VLT)的紫外線視覺矩陣光譜儀進行的研 銀河系究,首度在球狀星團NGC 6397的兩顆恒星內發現了 鈹元素。這個發現讓他們將第一代恒星與第二代恒星交替的時間往前推進了2至3億年,因而估計球狀星團的年齡在134±8億歲,因此銀河系的年齡不會低于136±8億歲。
編輯本段特征簡介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包括一千二百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
在銀河系里大多數的恒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
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
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
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20~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4億年。 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恒星內 。
恒星的種類繁多。按照恒星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征,恒星可以分為5個星族。
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銀盤里的旋臂 銀河系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恒星則主要分布在銀暈里。恒星常聚集成團。
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里已發現了1000多個星團。銀河系里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布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云,有的則散布在星際空間。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一氧化碳、水等 。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場所。
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發出很強的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輻射。
其性質尚不清楚,那里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250萬倍。對于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并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
9.介紹一下銀河系的一些知識~
1.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
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在銀河系里大多數的恒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
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
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
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
2.銀河系是地球和太陽所屬的星系。因其主體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帶被稱為銀河而得名。
銀河系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望遠鏡發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測銀河,發現銀河由恒星組成。
而后,T.賴特、I.康德、J.H.朗伯等認為,銀河和全部恒星可能集合成一個巨大的恒星系統。18世紀后期,F.W.赫歇爾用自制的反射望遠鏡開始恒星計數的觀測,以確定恒星系統的結構和大小,他斷言恒星系統呈扁盤狀,太陽離盤中心不遠。
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爾繼承父業,繼續進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計數的工作擴展到南天。20世紀初,天文學家把以銀河為表觀現象的恒星系統稱為銀河系。
J.C.卡普坦應用統計視差的方法測定恒星的平均距離,結合恒星計數,得出了一個銀河系模型。在這個模型里,太陽居中,銀河系呈圓盤狀,直徑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
H.沙普利應用造父變星的周光關系,測定球狀星團的距離,從球狀星團的分布來研究銀河系的結構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恒星系統,太陽不在中心。
沙普利得出,銀河系直徑80千秒差距,太陽離銀心20千秒差距。這些數值太大,因為沙普利在計算距離時未計入星際消光。
20世紀20年代,銀河系自轉被發現以后,沙普利的銀河系模型得到公認。銀河系是一個巨型旋渦星系,Sb型,共有4條旋臂。
包含一、二千億顆恒星。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太陽處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周約2.5億年。
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為-20.5等,總質量約10太陽質量。銀河系的年齡10年。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恒星系統,包括一二千億顆恒星和大量的星團、星云,還有各種類型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它的總質量是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
在銀河系里大多數的恒星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范圍內,扁球的形狀好像鐵餅。扁球體中間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徑約為7千光年。
核球的中部叫“銀核”,四周叫“銀盤”。在銀盤外面有一個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稱為“銀暈”,直徑為7萬光年。
銀河系是一個旋渦星系,具有旋渦結構,即有一個銀心和兩個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轉速度和周期,因距銀心的遠近而不同。
太陽距銀心約2.3萬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繞銀心運轉,運轉的周期約為2.5億年。銀河系物質約90%集中在恒星內 。
恒星的種類繁多。按照恒星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空間分布和運動特征,恒星可以分為5個星族。
最年輕的極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銀盤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極端星族Ⅱ恒星則主要分布在銀暈里。恒星常聚集成團。
除了大量的雙星外,銀河系里已發現了1000多個星團。銀河系里還有氣體和塵埃,其含量約占銀河系總質量的10%,氣體和塵埃的分布不均勻,有的聚集為星云,有的則散布在星際空間。
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星際分子,如CO、H2O等 。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場所。
銀河系核心部分,即銀心或銀核,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發出很強的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輻射。
其性質尚不清楚,那里可能有一個巨型黑洞,據估計其質量可能達到太陽質量的幾千萬倍。對于銀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國天文學家林登·貝爾和馬丁·內斯分析了銀河系中心區的紅外觀測和其他性質,指出銀河系中心的能源應是一個黑洞,并預言如果他們的假說正確,在銀河系中心應可觀測到一個尺度很小的發出射電輻射的源,并且這種輻射的性質應與人們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觀測到的輻射性質一樣。三年以后,這樣的一個源果然被發現了,這就是人馬A。
人馬A有極小的尺度,只相當于普通恒星的大小,發出的射電輻射強度為2*10(34次方)爾格/秒,它位于銀河系動力學中心的0.2光年之內。它的周圍有速度高達300公里/秒的運動電離氣體,也有很強的紅外輻射源。
已知所有的恒星級天體的活動都無法解釋人馬A的奇異特性。因此,人馬A似乎是大質量黑洞的最佳候選者。
但是由于目前對大質量的黑洞還沒有結論性的證據,所以天文學家們謹慎地避免用結論性的語言提到大質量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