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太宗的貢獻
唐太宗李世民
1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采納;
2.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后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并糾正。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3.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準后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后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4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斗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5 .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6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7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杰出貢獻;
8.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9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并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征、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0 . 由于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1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并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
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貢獻,留
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2.李世民的主要貢獻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 中華帝國千古一帝,為唐代第二位君主,高祖李淵之次子。
出生于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四歲時曾有相面先生預言說,此子將來必能濟世安民,因以為名。隋煬帝大業十一年(615),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率兵圍困在雁門(今山西代縣),年僅十六歲的李世民應募勤王,嶄露頭角。
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被任為太原留守,李世民隨從來到晉陽(今山西太原)。這時隋政已衰,天下大亂,李世民便廣交英雄豪杰,積極招兵買馬,準備舉兵反隋,奪取天下。
他的密友、晉陽縣令劉文靜因受瓦崗軍首領李密株連,被捕入獄。李世民以探視為名,與他在獄中擬定了召募兵士、西入關中、創立帝業的起兵計劃,并通過隋晉陽宮副監裴寂將這個計劃轉告給了李淵。
李淵在晉陽起兵以后,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分統左、右兩軍,并肩作戰,于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克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進封秦王。
李世民實為唐王朝之開國皇帝。 武德元年(618)三月,盤踞金城(今甘肅蘭州)薛舉、薛仁杲父子率部進犯關中,李世民奉命率兵征討。
將其擊敗。薛仁杲投降后被處死。
武德二年(619)十月,馬邑(今山西朔縣東北)人劉武周叛亂,率眾南下,相繼打敗了李元吉、裴寂等唐將,幾乎占領河東全境,關中震動。唐高祖準備放棄河東,謹守潼關以西。
李世民主動請纓,并率兵三萬,東渡黃河,一舉擊敗了劉武周的精銳部隊宋金剛部,并收降了驍將尉遲敬德和尋相等。接著,李世民又麾軍北進,終于在武德三年(620)四月殲滅了劉武周,收復了河東全境。
同年七月,李世民率兵挺進中原,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南的多數郡縣,將隋朝的殘余勢力王世充圍困在洛陽孤城之中。接著,又果斷地采取圍城打援的作戰策略,生擒了竇建德,迫降了王世充,相繼平定了隋末以來兩個勢力最強的領袖。
李世民在平定末民變領袖時,表現他出眾的才能,使高祖就帝位繼承人的問題大傷腦筋。同時,在戰爭的過程中,李世民得到了一班能征善戰、謀略過人的部下,如敬遲敬德、李靖、房玄齡等,這樣大大加強了秦王與太子李建成爭奪帝位的能力,終使兩人的帝位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一舉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這就是「玄武門之變」。兩天以后,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八月,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貞觀。
就在玄武門之變后,突厥「頡利可汗」乘唐朝內亂,大舉入侵。太宗遣尉遲敬德出戰,大敗突厥。
未幾,頡利又再入侵,到達渭水便橋,并遣使臣到長安示威。太宗于是親率六騎到渭水,與頡利隔河相會,數頡利背棄盟約,這時唐朝大軍亦陸續到達。
頡利見唐軍軍容鼎盛,以為無隙可乘,于是于太宗議和,隨即北歸,此即為「便橋會盟」。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在論功行賞時,將謀士房玄齡、杜如晦的功勞列為第一,并任為宰相,執掌朝政,引起了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和驍將尉遲敬德的不滿。
他們自恃戰功顯赫,資深位高,口出怨言,擾亂慶功秩序,甚至還揮拳打傷前來勸解的任城王李道宗的眼睛。于是,諸將爭功,大吵大鬧。
對此,唐太宗聲色俱厲地對李神通說:「叔父雖在義旗初起之時,有首倡之功,但后來卻在同竇建德和劉黑闥的兩次作戰中,一次全軍覆沒,一次望風逃竄。玄齡、如晦運籌帷幄,安定社稷,論功行賞,理當第一。
你雖是我的叔父,國家貴戚,但卻決不能以私恩濫與功勛之臣同賞!」接著,他又對尉遲敬德說:「我以前在讀《漢書》時,看到漢高祖時的有功將領很少有保全性命的,常對高祖心懷不滿,因而想引以為鑒,有意保護功臣,不使其子孫斷絕。但你卻經常居功自傲,觸犯法律。
我今天才明白漢初大將韓信和彭越等人的受戮被殺,家破人亡,并非是漢高祖的過失。國家大事,只有賞罰兩種。
非分之恩,不可兼行,你要自珍自愛,免得將來后悔。」李神通和敬德聽了這番警告以后,當即表示悔過自新,這場爭功風波很快便得到平息。
接著,唐太宗又將原太子李建成的屬官王珪和魏征等人,赦而不罪,委以重任,讓其參掌朝政。不久,宰相封德彝鑒于有些折沖府的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議將不到參軍年齡的中男(唐初十六歲為中)體格健壯者簡點入軍。
唐太宗當即表示同意,并令中書省起草詔令,送門下省審議后,交尚書省執行。但當這一詔令送至門下省時,專門負責簽名蓋章的門下省官員給事中魏征卻拒不簽字,中間雖經多次交涉,均未成功。
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實匯報。太宗聽罷大怒,立即派人召來魏征:聲色俱厲地說:「簡點健壯中男入軍一事,是我已經同意的。
這件事究竟與你有何干系,竟這樣固執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這是甚么意思?」魏征鄭重地回答道:「我聽說竭澤而漁,并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并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簡點入軍,那么這些人原來承擔的租賦雜徭,將何取給?并且兵不在多,關鍵在于如何訓練。
如果訓練得法,人百其勇。
3.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唐朝發展作出的貢獻
1、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為唐朝發展作出的貢獻:
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武則天:重用有才能的人,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在她當權的半個世紀中,社會經濟継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史稱貞觀遺風。
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他選拔德才兼備的姚崇、宋璟、張九齡為相,大力發展生產。他還整頓吏治,嚴格執法。開元年間,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國力強盛,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太宗稱其為“媚娘”。她在協助高宗處理軍國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在67歲時登上帝位,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唯一女皇。從她參與朝政,自稱皇帝,到病移上陽宮,前后執政近半個世紀,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史稱“貞觀遺風”歷史功績,昭昭于世。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4.唐太宗的貢獻
唐太宗李世民1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采納;2.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后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并糾正。
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3.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準后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認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2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后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4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斗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5 .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6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杰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現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7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杰出貢獻;8.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9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并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征、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10 . 由于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1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并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不愧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杰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杰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也正如筑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后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5.唐太宗做過什么貢獻
唐太宗做過的貢獻:1、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績、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材濟濟。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
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2、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后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3、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于完善。
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斗。經過長期的斗爭,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占上風,控制了局面,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并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擴展資料:河清海晏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準許他們回家辦理后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
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
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軍事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
參考資料來源一:百度百科-李世民 (唐太宗)參考資料來源二:百度百科-玄武門之變 (唐朝歷史事件)。
6.唐太宗偉大事跡的簡短75字
改名世民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于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游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后遍尋相士不獲,并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60]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著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隨,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61]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后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只,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斗。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小鳥依人
成語小鳥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博采眾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家。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徵推薦給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賞識。
李世民坐像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 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內容的。”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后,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鑒,使你們警惕。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說完他就看著長孫無忌說:“你善于避嫌、隨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諫的勇氣。”唐太宗將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后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62]
房謀杜斷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63]
一代楷模
成語一代楷模是李世民夸贊李靖的話:
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沒有什么才能,卻硬是要占據官職;就是有了病。也勉強留著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我如今批準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范人物。”
7.唐太宗李世民究竟為唐朝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績、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李世民在位期間使隋制更趨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并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地方上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農;均田制、租庸調制、科舉制等皆有所發展。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8.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和對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
呵呵,歷史題嘛,那我就寫點了,不過水平有限,希望對樓主有點用吧。
用人之道:唐太宗時代人才濟濟,絕非偶然。他善于用人和納諫,是他在政治上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一陰一陽的用人之道,《易經》里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唐太宗可謂把這一陰一陽用到了用人之上,為后代帝王做出了表率。李世民手下有三大謀士,即房玄齡、杜如晦和魏征,三人性格和處事方式完全不同。
“房謀杜斷”的陰陽就不同,房玄齡的優勢在于縝密揣度,是陰柔的、保守的;杜如晦的優勢在于斷然決策,是陽剛的、進取的。而李世民在此陰陽平衡之間所作出的決策,必定是比較接近科學的、合理的 其次是廣泛吸收人才,不拘一格,不計較出身和經歷,且不避親仇。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妻舅,在玄武門事變中立下大功,理當封高官,但歷來外戚掌權會被眾人攻擊,因此,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本人為了避嫌,再三請求只當一個空頭官兒。但長孫無忌確有宰相之才,李世民用人不避親,任命他為宰相。
魏征是李建成手下有名的謀士,多次建議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可謂李世民的大仇人。但魏征為人耿直,有才干,是個忠臣,李世民不記前仇,任用他為諫議大夫。
魏征不斷向李世民提出好的建議,使李世民對他十分佩服,經常將魏征請入居室,詢問得失,魏征愈來愈被重用,先后被李世民提升為秘書監、侍中、宰相,并封他為魏國公。 再次,是他的用人不疑。
李世民曾說,一旦國君對大臣懷疑,臣下就不敢暢所欲言,下情便上傳。這樣,要求臣僚們盡忠報國,就不可能了! 最后,是善于納諫,這點當是表率,也太經典了,例子是數不勝數,就不多說了,呵呵。
對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這個貞觀之治,當然是貢獻很大,很多人都把李世民推崇到中國皇帝中最偉大的一個,姑且不論是否是最偉大,但貢獻肯定不小,我本來想簡單說幾個的,但看到一個不錯的版本,改改更好1、他不拘一格的用人,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的予以采納; 3、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三權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違害與影響; 4、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準后方可行刑,太宗審查時令全部2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后回來復刑,結果2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太宗朝武功之盛,除高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嚇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在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8、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杰出貢獻; 9、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寧、魏征、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由于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并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太宗作出的貢獻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