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張曉風散文集 山月的讀后感
冷絕白絕寫鄉愁 ——讀張曉風的《山月》?
自古至今,通過寫月亮來抒鄉愁寄相思的詩文,大概可以車載斗量吧?然而,像《山月》這樣別具一格的篇章,似乎未曾見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固然給人以恍惚的秋意,但這秋意畢竟是淡淡的;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月亮(嬋娟),則成了親人分居兩地遙寄相思的美好載體。李白、蘇軾筆下的月亮,分明含有幾許溫馨的暖色,盡管其中也夾雜了絲絲縷縷愴涼的成分。
同樣是寫月亮抒鄉愁寄相思的文字,倘若其格調與前人大同小異,難免因落套而流入平庸。但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筆下的《山月》,卻是與眾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在于作品營造了一種格外凄清凜冽的意境。在作者的心目中,山月竟然“冷得那樣無情,那樣冷絕白絕,觸手成冰。”這“冷絕白絕,觸手成冰”幾字,峭拔奇崛,讀了予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但這還不夠,后面尚有“山月如雨……淋得人兜頭兜臉,眉發滴水”之喻。以雨喻月,已屬不俗,而“淋”字后面那一段巧用通感的神來之筆,更是將《山月》凄清凜冽的境象與情調渲染得無以復加了。
山月無情人有情。極寫山月之冷,為的是反襯鄉愁之深與憂思之甚。張曉風這種對情與境的二律背反又相輔相成的成功把握,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2.皋蘭山月讀后感
山月升起的地方剛好是對岸山間一個巧妙的缺口.中宵驚起,一丸冷月像顆珠子,瑩瑩然地鑲嵌在山的缺處.
有些美,如山間月色,不知為什么美得那樣無情,那樣冷絕白絕,觸手成冰.無月之夜的那種渾厚溫暖的黑色此刻已被扯開,山月如雨,在同樣的景片上硬生生地安排下另一種格調.
真的,山月如雨,隔著長窗,隔著紗簾,一樣淋得人兜頭兜臉,眉發滴水,連寒衾也淋濕了,一間屋子竟無一處可著腳,整棟別墅都漂浮起來,晃漾起來,讓人有一種絕望的驚惶.
山月總是觸動人最深處的憂傷,山月讓人不能遺忘.
山月照在山的這一邊,山月照在山的那一邊.山的這一方是長簾垂地的別墅,山的那一方是海峽深蘊的憂傷.
山月照在島上,山月也繞過島去照一千一百萬平方公里的舊夢,在不眠的中宵,在萬竅含風的永夜,山月吹起令人愁倒的胡笳.
山月何以如此凜烈,山月何以如此無情,山月何以如此冷絕愁絕,觸手成冰!
3.游褒禪山記讀后感
平時經常會聽父母訴說“不辛苦就沒有世間財”,還小時可能不太懂事,總不明白什么叫作辛苦,后來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多也稍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直至學習《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后更明白到凡事開頭難,要堅持不懈、經歷辛苦,才有實現理想與夢想的機會。 山河雖壯美,但其有巍然且令人感到心寒的地方,而只有好游者才有意志、毅力去闖蕩,令旁人羨慕不已。
但這些旁人又是否有過去闖蕩的那種意志與毅力呢? 王安石本可眾覽褒禪山之奇偉、瑰怪和非常之觀,而且他也有闖蕩的意志與毅力,但他為什么會后悔呢?他為什么并不能盡情地享受游洞之樂呢?正是因為他盲從別人,對游洞有所怠慢,以至令自己后悔不已。 看!那只是一次平常的游山卻包含了不少哲理,這就正如我們的學習,什么時候都要有決心不能輕易受到誘惑。
學習就正如游山的一條路,也是一條長遠不息的路。有志者能以讀書、活學、利用為己任樹立好明確的目的,然后經歷種種的挫折、辛酸,加上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明白“讀書不容易,要讀好書更加不容易”,因此不要輕易受到不良誘惑而產生無心向學的心態。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是沒有一帆風順的,偶然也會有波濤的起伏。在遇到困難時,并不能灰心喪氣,記住把希望寄在明天,把失落棄于過去,要享受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就要放眼未來,面對困難,要抱有理想去生活。
要擁有意志與毅力去迎接生活。我們的生活就像河溪中的石頭,只有經過長年累月的沖擊與摩擦才會變得圓滑。
要實現自己的理想也要有這種堅持不懈的意志與毅力,正因為這樣別人才會欣賞你。
4.《山月》的賞析
席慕容是著名的臺灣女詩人。1943年生于四川,1981年在臺灣出版其首部詩集《七里香》,引起文壇震動。其詩作少風云之氣,多兒女之情,氣息晴朗,情愫純然,被稱作新詩中的“婉約派”。
這首《山月》是感舊傷懷之作。如她的許多詩作一樣,這首詩中流動著一種情緒記憶的色彩,就像古人所說的“睹物思人”、“觸景傷情”,詩中充滿看似極淡但細品極濃的感傷情調。這種感傷如似水年華,不經意間觸及人心中最隱秘的角落,撥動起靈魂深處的琴弦。
詩的第一節里,“我”踏月入山,為的是什么?為了追憶往昔的情感。清涼的山風輕拂肌膚,月亮的月華照在身上,感覺是美好怡人的。
在詩的第二節,美好的感覺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看到月下樹林隱約的綠色,不覺想起青春的美好。朦朧的月色下,一切似乎都在林間模糊了,而喚起的是那“可隱、可盡、可別離”、“透明如醇酒”的青春韶華。山風清冷,而青春如酒,歲月如歌,不禁讓人涌起“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山中的景致依舊,山月的清涼未改,“我倆多少物換星移的少華”雖然已經變化,但那如醇酒般的青春記憶卻不能被忘懷。 月亮是中國人情感寄托的象征,從古至盡,月亮被文人墨客賦予了多樣的深情,李白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逸興,蘇軾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的感懷。在詩的第三節,詩人也借助月的意象將自己的情感進一步拓展。青春不能忘,那一輪月更不能忘,不僅因為那一輪月“照了長城,照了洞庭”,更是因為它在那個特別的夜晚,照進了特別的山林,成了詩人美好記憶的見證,成為記憶往昔的線索。
在最后一節,詩人的情感達到頂點。往昔是美好的,但終究是不能再得到的“過去”,青春的逝去、美好往昔的消亡令人悲哀。詩人每每因目睹四月春回的月輪而感時傷懷,而在朦朧的月光照耀下,這種悲哀仿佛被粉碎了,記憶的痛苦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卻是無數音容笑貌的甜蜜、四月夜里的郁香和次次春回的悵惘。詩人心中郁結著繁復的情感、無法訴說的思戀,在淡淡的幾筆中就被勾勒渲染而出,是喜悅,是悲哀,還是像弘一大師所謂的“悲歡交集”?詩人并沒有明確告訴讀者答案,而詩作也在情感高潮之外驟然落幕,留給人幾多思量、幾多悵惘.
從整體結構上看,這首詩用四節分別勾畫出游山、青春、月照、悵惘的情緒過渡。而情緒意念的轉換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空間的大幅度移動,從長城到洞庭再到山林,透過無限感懷與情緒,既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想像力,又揭示出詩人獨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人生體驗。
這首詩的語言也是很有特點的。既不刻意制造音尺的等距離劃一,也不追求詩行的整齊排列,更不割裂民族語言的完整性。加之“以”、“可”個別文言詞語恰倒好處的運用,使整首詩一如行云流水,行止自如,無勉強雕琢之痕跡。同時。此詩創作深受古典詞曲影響,韻律和美,各節之間過渡的回環遞進技法精進自然,使整首詩籠罩在淡淡的月色之中,讀之令人心清氣明。
5.游褒禪山記讀后感
這懈怠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松懈懶惰:“人沒有理想就成了動物,努力奮斗過,因為“盡志可以無悔”。
有敢說的了? 人生正如一條曲線。”這句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他可以問心無愧。
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盡了力不能獲得成功的事在這樣的人生中屢見不鮮,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怠。
這位先輩只是一句意見性。 而王安石提出的“盡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奮斗”嗎,然而,曲線的人生需要經受許多磨練,奮斗的意義遠大于成功,也是不需要覺得悔恨的,只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說罷了?所以,讀后第一感想是哪個怠而欲出者很冤枉。
但最后敢說出心里想法的人卻因為火未滅未發生危險而成了被責備的對象了。有些奮斗者歷盡艱難困苦卻與成功無緣。
歷史不會單憑成敗論英雄,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卻時常事與愿違。就像提出“盡志可以無悔”的王安石,就算最終與成功失之交臂,他們的奮斗仍具有重大的意義,懶惰了一些,改善百姓的生活。”
由此看來,成功源于奮斗。我們后代也同樣不會因為他的失敗而視他為一個無能的失敗者;只要沒有成功,他用盡了一些方法。
連作者王安石也感覺后悔聽了這位先輩的話。他竭力爭取的過程不同樣值得我們欽佩嗎。
如果只是因為盡了力卻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提示性的話:“重要的不是成功。 列寧曾經說過?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志向,但最終沒有成功,就繼續努力,理想推動著進步,成了背黑鍋的人了。
但是。 或許那位先輩是膽小了一些,懈怠之意也? 是的,就奮斗不息,但他們的奮斗為后繼者開辟了道路,奮斗并不都一定成功。
是擔心他一人出來有危險嗎。有一位作家就曾經說過。
只要生命不止。而出來的人又有人責備這位先輩,自己問心無愧就行了,也就有了個臺階下了?本人估計其他三位也有些擔心也有些怠。
我十分認同。是因為給怠而欲出者面子《游褒禪山記》有感 最近剛學習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而是奮斗,非也,但他一人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就滅了,又沒讓其他人非得跟著出來不可。
首先想為大家解釋一下,取得成功。結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來了,那怎能獲得成功,人們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條直線那樣一帆風順,其余二人繼續自己的游玩嘛,轉折多變,松懈了一些,或者因為各種原因沒能看到成功,所以不好意思回絕而跟著出來嘛。
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著出來嘛。 讀《游褒禪山記》有感 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這篇文章中提出了“盡志可以無悔”這個觀點。
但這一切都應讓這位先輩來承擔嗎。但是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志向? 非也,他試圖變法,只要你認為在這條路上盡了力,失敗了并不要緊。
6.一九三四讀后感50字
《伊索寓言》是十分厚的,我很了好長時間用心的把它讀完了。結果受益匪淺。雖然一條條做人的啟示我是不可能用淺顯的文字寫下來的,但是我把它融進了我的骨子里,成為我做人的準則。比如《孔雀和白鶴》讓我知道了人要活得樸素,不能張揚;《孔雀和穴鳥》讓我知道了人不可貌相,要用真本事說話的道理。還有《驢和狗》的故事讓我明白了人不能自私,也要學會想著別人,為他人著想……
寫到這兒,我真的想說這本書不僅僅是我的朋友,還是我的老師。他深刻的教育了我,在社會里,在生活中該如何的做一個合格的好公民,這使我不曾走上邪魔外道,還讓我改掉了許多不好的陋習。現在我變成了一個正氣昂揚的少年,說實話,還真得虧我讀了這本大有好處的書,所以我會一直學到老,讀到老。并且這本書我會一直研讀下去的,好好品味它的個中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