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歷史上的知音故事 急
卓文君、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可說是家戶喻曉。司馬相如是西漢有名的辭賦家,音樂家。早年家貧,并不得志,父母雙亡后寄住在好友縣令王吉家里。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是當地的大富豪。卓如君當時僅十七歲,書上形容如君的美貌:“眉色遠望如山,臉際常若芙蓉,皮膚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來已許配給某一皇孫,不料那皇孫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辭世,所以當時如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孫與王吉多有往來。某日,卓王孫在家晏請王吉,司馬相如也在被請之列。席間,免不了要作賦奏樂。司馬相如得知卓王孫之女如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鳳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馬相如之才,遂躲在簾后偷聽,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聽不出。兩個人互相愛慕。但受到了卓王孫的強烈阻撓,沒辦法,兩人只好私奔。后回到成都,生活窘迫,如君就把自已的頭飾當了。開了一家酒鋪,卓如君親自當壚賣酒,消息傳到其父耳中,卓王孫沒辦法,還是面子重要,只得送了一大筆錢給他們。
后來司馬相如漸顯達,想納妾,據《西京雜記》記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不過,考證家們言此詩是民間作品。司馬相如素有消渴疾(即糖尿病),但他又貪念如君的美貌,后來就死在了這個病上。如君著誄文,流傳于當世。
管仲、鮑叔牙:
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東方的霸主。管仲有一個從小就在一起的好朋友,叫鮑叔牙。
鮑叔牙家比管仲家富有,他們曾經合伙做買賣,每次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些,朋友都認為鮑叔牙糊涂,吃了大虧了。
“鮑叔牙真糊涂!跟管仲兩個人合伙做買賣,表面說是合伙,其實本錢都是鮑叔牙的;那么,賺了錢,管仲憑什么多分呢?至少也應該一人得一半啊!”。
而鮑叔牙卻回答說:“你們不明白,管仲的家境不好,他有老母親要奉養,多拿一些是應該的。”
“這……”鮑叔牙的這番話,說得幾位朋友無話可說。
管仲和鮑叔牙也曾經一同上戰場;在打仗的時候,管仲總是躲在最后面,表現得一點都不勇敢,人們都對管仲很不滿。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后,就對人們說:“管仲不肯拼命的原因,是他的母親年紀大了,只有管仲這么一個兒子,萬一他有個三長兩短,他的母親就沒人奉養了。”“啊!這……”這一番話,又使那些人無話可說。
后來管仲也曾經做了幾次官,每次都因為表現不好,而被免職了,大家都恥笑他。而鮑叔牙知道這件事之后,就對人們說:“其實,管仲并不是不能干,只是運氣不好;這些小事不適合他來做,他的能力很強的,他可以做更大的事情。”
后來,管仲輔佐公子糾又失敗了,而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卻接掌了齊國的政權,公子小白就是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后,立刻請來鮑叔牙,告訴他說:“我們國家經過這么久的混亂,現在總算安定下來,為了使全國百姓以后能好好過日子,我要請您做宰相,幫助我治理國家。”
想不到,鮑叔牙竟然拒絕了。他對大王說:“感謝大王看重我,要我做宰相。只是,我的能力實在無法擔當這么重大的責任。”
“您不肯幫助我,我怎么能治理得好國家呢?”“大王,我推薦一個人,他才是最適合的宰相人選。”
“誰?”“管仲!”“管仲!這個人我恨不得殺了他,您還要我請他做宰相?”“大王,當時管仲要謀殺您,是為了公子糾的緣故。他輔佐的是公子糾,當然希望公子糾能夠做齊國的國君,而您是公子糾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只好想辦法除掉您,并不是他對您個人有什么仇恨啊!”“這……”
“大王您想不想使我們齊國強大起來,成為天下的霸主呢?”“當然想啊!”“那么您一定要忘掉過去不愉快的事,任用管仲;只有他才能夠幫助您達到這個理想。”
“好吧!”于是,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以最隆重的禮儀,請管仲來做宰相。果然,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將齊國治理成富足強大的國家。后來管仲曾對人說:“生我,養我的是父母,可是了解我,幫助我的,卻是鮑叔牙呀!”
2.古代的知己的故事
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
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
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兩人分別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里相會。
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著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聽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親。
老人告訴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伯牙會這在里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伯牙。
聽到這個消息后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
曲畢,就在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并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3.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關于知己的人物故事
羊左之交也是一個典型的知己的故事。
羊左之交又叫二鬼戰荊軻是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列國年間,那個年代里戰亂連年,各國諸侯求賢若渴。地處南方的楚國貼榜招賢納士。
有位賢士名叫左伯桃,有治世之才,冒著嚴寒風雪奔向楚國,途中求宿于羊角哀,受到羊角哀熱情接待。 左伯桃比羊角哀長著幾歲。
當夜,兩人抵足而眠,談得十分投機。左伯桃發現,這個羊角哀的才學決不在自己之下,比自己還要強一些,真是深山藏虎豹,綠野埋麒麟。
就有意說服羊角哀和自己雙投楚王。羊角哀也被左伯桃的才學和雄心所打動。
羊角哀就想,要是我二人雙保楚王,何愁楚國不強盛啊?所以就答應了左伯桃結伴同行。 第二天,他們就結為兄弟,并決定結伴同往楚國求功名。
誰知天不作美,一路上,先是陰雨做難,后風雪又來攔路,他們身上衣服單薄,所帶干糧又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兩個人都去楚國,那就都去不成,一個人單獨去,那還有希望。
于是,左伯桃就把衣服脫給羊角哀,逼他獨自走。羊角哀堅決不肯,也要脫下衣服給左伯桃,讓左伯桃獨自去楚。
左伯桃一看,再這么下去兩個人都活不了,怎么辦?他對羊角哀說:“咱們都不用死,我這有引火的東西,我走不動了,你去找些干柴來,我們點著了取暖,天好了我們再走。”羊角哀一聽也同意了。”
羊角哀就去樹林里面找干樹枝。回來一看大吃一驚!左伯桃赤身裸體,只穿著內衣已凍死多時了,羊角哀懷著無限悲痛,取了衣糧,悲傷哭泣著離去。
羊角哀在楚國得官之后,立刻回到左伯桃凍死之處,挑了個風水好的地方埋葬了左伯桃。不久,左伯桃托夢于羊角哀,說自己的埋骨之處離荊軻之墳不遠,總受荊軻欺辱,羊角哀醒來之后,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與他合葬在一起,赴陰間共戰荊軻。
于是留下了“二鬼戰荊軻”這千古傳頌的動人故事。 文言文典故: 羊左之交的典故 春秋時,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
天下之人聞其風而歸者,不可勝計。西羌積石山,有一賢士,姓左,雙名伯桃,幼亡父母,勉力攻書,養成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
年近四旬,因中國諸侯互相吞并,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未嘗出仕。后聞得楚元王慕仁好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徑奔楚國而來。
迤邐來到雍地,時值隆冬,風雨交作。有一篇《西江月》詞,單道冬天雨景: 習習悲風割面,蒙蒙細雨侵衣。
催冰釀雪逞寒威,不比他時和氣。山色不明常暗,日光偶露還微。
天涯游子盡思歸,路上行人應悔。 左伯桃冒雨蕩風①,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濕了。
看看天色昏黃,走向村間,欲覓一宵宿處②。遠遠望見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的燈光。
徑奔那個去處,見矮矮籬笆圍著一間草屋。乃推開籬障,輕叩柴門。
中有一人,啟戶而出。左伯桃立在檐下,慌忙施禮曰:“小生西羌人氏,姓左,雙名伯桃。
欲往楚國,不期中途遇雨,無覓旅邸之處,求借一宵,來早便行,未知尊意肯容否?”那人聞言,慌忙答禮,邀入屋內。伯桃視之,止有一榻。
榻上堆積書卷,別無他物。伯桃已知亦是儒人,便欲下拜。
那人云:“且未可講禮,容取火烘干衣服,卻當會話。”當夜燒竹為火,伯桃烘衣。
那人炊辦酒食,以供伯桃,意甚勤厚。伯桃乃問姓名。
其人曰:“小生姓羊,雙名角哀,幼亡父母,獨居于此。平生酷愛讀書,農業盡廢。
今幸遇賢士遠來,但恨家寒,乏物為款,伏乞恕罪。”伯桃曰:“陰雨之中,得蒙遮蔽,更兼一飲一食,感佩何忘!”當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話胸中學問,終夕不寐。
比及天曉,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盡其所有相待;結為昆仲,伯桃年長角哀五歲,角哀拜伯桃為兄。
一住三日,雨止道干。伯桃曰: “賢弟有王佐之才,抱經綸之志;不圖竹帛,甘老林泉,深為可惜。”
① 蕩風:蕩,這里是碰、觸的意思。蕩風,即冒著風。
② 宵宿處:過夜的處所。 角哀曰:“非不欲仕,奈未得其便耳。”
伯桃曰:“今楚王虛心求士,賢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從兄長之命。”遂收拾些小路費糧米,棄其茅屋,二人同望南方而進。
行不兩日,又值陰雨,羈身旅店中,盤費罄盡。止有行糧一包,二人輪換負之,冒雨而走。
其雨未止,風又大作,變為一天大雪。怎見得?你看: 風添雪冷,雪趁風威。
紛紛柳絮狂飄,片片鵝毛亂舞。團空攪陣,不分南北西東;遮地漫天,變盡青黃赤黑。
探梅詩客多清趣,路上行人欲斷魂。 二人行過岐陽,道經梁山路,問及樵夫,皆說:從此去百余里,并無人煙,盡是荒山曠野,狼虎成群,只好休去。
伯桃與角哀曰:“賢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死生有命。’既然到此,只顧前進,休生退悔。”
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單薄,寒風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緊,山中仿佛盈尺。伯桃受凍不過,曰:“我思此去百余里,絕無人家,行糧不敷,衣單食缺。
若一人獨往,可到楚國;二人俱去,縱然不凍死,亦必餓死于途中。與草木同朽,何益之有?我將身上衣服,脫與賢弟穿了,賢弟可獨赍此糧,于途強掙而去。
我委的行不動了,寧可死于此地。待賢弟見了楚王,必當重用,那時卻來葬我未遲。”
角哀曰:“焉有此理!我二人雖非一父母所生,義氣過于骨。
4.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
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5.知音的故事,短一點
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
終于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后見面,可是兩年后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
6.歷史上關于知己、知音的典故
1、伯牙絕弦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于傾聽琴聲。
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什么,鐘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鐘子期去世后,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鐘子期的思念。2、知我者鮑子也 管夷吾字仲,是穎上人。
年輕時常常和鮑子交往,鮑子知道他很能干。管仲很貧困,常常欺騙鮑子,鮑子始終好好地對待他,不當一回事。
不久,鮑子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上諸侯王的位置,成為齊桓公時,公子糾死了,管仲也被囚禁了。
鮑子就進薦了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掌管政事,齊桓公因此稱霸聯合各方諸侯,匡正了天下,這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我起初窮困時,曾經和鮑子一起做生意,分紅利時,大多給自己,鮑子不認為我貪婪,知道我是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子做事,卻使境況更困苦了,鮑子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做事常會遇上不利的時機。
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驅逐,鮑子不認為我不能干,知道我沒有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作戰多次逃跑,鮑子不認為我膽怯,知道我有老母親要贍養。
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他而死,我被關押、受辱卻不自殺,鮑子不認為我不知廉恥,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恥、而以聲名不能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養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子啊。
鮑子進薦了管仲后,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在齊國世世代代享受俸祿,有封地的子孫有十幾代,子孫常常成為著名的大夫。
天下人不贊美管仲的能干,卻贊美鮑子能夠了解人。3、刎頸之交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著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
他憑著智慧與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為上大夫。后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
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并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為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為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
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為自己英勇善戰,為趙國拼殺于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回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
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后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
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為什么,他們說:“我們為您做事,是因為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 。
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于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著趙國,作為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頗聽說后,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為國效力。
4、如魚得水 三國時期前,曹操的實力很強大。劉備在還沒有做皇帝之前,被迫依附于親戚劉表的軍隊陣容,并且駐守新野這地方。
可是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并不想長久寄人籬下,只做別人的軍師。正好這個時候徐庶向他推薦諸葛亮是個難得的好人才,徐庶勸劉備一定要網羅諸葛亮。
為了請諸葛亮協助自己獲得天下,劉備曾經三次親自到他住的茅廬(今襄陽古隆中,)拜訪他,諸葛亮看到劉備非常誠懇,最后才同意與劉備見面。劉備向他請教許多治理國家的方法,諸葛亮仔細分析了當時的情勢,建議劉備先占據荊州,這樣才能有機會和曹操、孫權鼎足而立,互相抗衡。
劉備很欣賞諸葛亮的見解,而且和諸葛亮的感情逐漸加深,高興的劉備甚至對結拜兄弟關羽及張飛兩人說:“我得到諸葛亮的輔助,就好像魚得了水一樣。”5、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
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愿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莊后一桃園。
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準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
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刎頸之交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我者鮑子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伯牙絕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如魚得水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桃園三結義。
7.關于古代知音的故事
現在我們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來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征深厚友誼的意思。事實上,這個成語是從《列子·湯問》所記載的故事里概括出來的。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還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后,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云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后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后,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后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鐘,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并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臺,琴破弦絕。 后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筑一琴臺,以資紀念。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歷史上知己的故事簡短